
刘孝标集校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试读本)
免费
《刘孝标集校注》汇集了除《世说新语注》以外的刘孝标存世作品,共包含刘孝标创作的四首诗、十二篇文以及其《演连珠五十首注》。书后还附带了校注者搜集的刘孝标研究的相关材料,是当下刘孝标研究、六朝文学研究乃至《世说新语注》研究之作。


国学研究(第45卷)
¥52.80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45卷。本期为“中古信息沟通与国家秩序”专号,共收录论文15篇,其中专号文章11篇,讨论的问题包括文书(政令文书、士人书信)传递、道路交通、讯息媒体,以及朝廷与地方、边臣、使节之间的沟通方式。其余4篇则涉及中古史、经学及文献学。

王褒集校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试读本)
免费
《王褒集校注》是一部搜罗、整理北周王褒现存诗文的古籍整理作品。共三卷,为乐府一卷、诗一卷、文一卷。整理者从各种类书中辑出王褒的诗文,在详细校勘之外,更加以细致的注释,方便读者了解王褒诗文的概况。是当下六朝文学研究特别是北朝文学研究的之作。 王褒,字子渊。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本生于南朝,后经战乱,与庾信等一并流离于北朝,*后终老于北。王褒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北朝文学这一阶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庾信齐名,并称“庾王”。 牛贵琥,1952年生,山西霍州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姚奠中先生弟子。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辽金文学。代表作品《王褒集校注》等。

湛然居士文集--中国历史文集丛刊(试读本)
免费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人,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湛然居士文集》是他人为耶律楚材编写的文集,以诗为主,也有一些序、疏等。本书诗文大多是赠送亲友的唱和之作,风格通俗求实,一气呵成,是研究耶律楚材思想和13世纪初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北方和西北历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谢方先生点校,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昶刻渐西村舍本互校。1986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断货多年,现收入“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再版。

太平广记(精)--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全12册)
¥414.00
《太平广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文言小说总集,全书五百卷,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诏取各种野史、传记、故事、小说等编集而成,与《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合称“宋四大书”。 《太平广记》是按照小说题材的性质分类编纂的,全书共分为九十二个大类,部分类别下再分细目,凡一百五十余细目。各类别卷数不一,少者一卷,多者数十卷。其中卷数较多的依次为神仙五十五卷、鬼四十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定数十六卷、女仙十五卷、畜兽十三卷、异僧十二卷、再生十二卷、草木十二卷、征应十一卷、妖怪九卷、狐九卷、水族九卷、杂传记(收唐人单篇传奇)九卷、诙谐八卷、龙八卷、虎八卷、杂录八卷等。由此大略可见《太平广记》内容多为神仙鬼怪之故事。 《太平广记》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言小说,被《四库全书总目》称为“小说家之渊海也”,如唐传奇名篇《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长恨歌传》《柳毅传》《虬髯客传》等均收录其中,宋以后的戏曲小说创作也往往受其影响,如后世名剧《西厢记》《长生殿》即取材于前述的《莺莺传》《长恨传》,《聊斋志异》等小说也深受其影响,故历来受到古代小说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重视。由于《太平广记》所征引的古书多已亡佚,其所据又均为宋以前的古本,故在文献辑佚、校勘、辨伪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太平广记》在研究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文化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此次出版的《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太平广记》,全十二册,原文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简体横排本《太平广记》为底本,重加校订;译文由高光、王小克主编《文白对照全译:太平广记》的译文部分精心修订而成,是目前市面上仅见的全本文白对照本《太平广记》,将为广大读者读懂《太平广记》提供便利。

二如亭群芳谱:明代园林植物图鉴
¥74.50
王象晋以自己躬耕多年的经验和广泛的文献收集,编著了《二如亭群芳谱》。书中包含农时、农作物、蔬果及园林植物等内容,体系庞大。除总论外,每种植物词条下包括:植物特性与品种、园艺技术、附录(即相关植物)、典故、诗歌。因作者对植物的特性、应用、养护及文化内涵等阐述完备,使该书被奉为经典,后世公认为集大成之作。至清代,经过一步增补,收“四库全书”。 因原书体量过大,本书选取了与园林观赏相关的花、卉、鹤、鱼四谱,篇幅以植物为主,旨在古代植物文化的普及。除原文注译外,配以相应植物的古代名画,增加现代植物分类学描述等,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植物,体悟古人看待植物的视角,呈现丰富有趣的植物文化。考虑到篇幅和阅读效果,对原书诗歌、中药方的内容行了删减。

柳宗元集校注(典藏本)--(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试读本)
免费
本书稿对《柳宗元集》的各家注本作*整理,汇集各家笺注,辨明文本真伪,厘正文字是非,并补充新注,辑入佚文。对有关评论资料,分碑传、著录、序跋、艺文等部分分类归纳,同时附录柳宗元年表,末列篇目索引,资料收集*,颇便读者。

周易本义(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免费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目前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提出的“《易》本是卜筮之书”的易学观,《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本书以世界书局影印武英殿本为底本行校。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陈与郊方言类聚 扬雄方言零札伍种(精)--古代方言文献丛刊(试读本)
免费
扬雄《方言》是我国部收集古今方国殊言别语的语言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方言学的诞生。明清以前,《方言》传本——郭注本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抄翻刻,“讹舛相承,几不可通”。明清时期出现多个《方言》校注本,另有王念孙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方言》遗说,以及晚清以降一些学者著作中所涉《方言》的条校条释内容,我们将这些材料加以收集整理,作为《古代方言文献丛刊》第二辑推出。 陈与郊《方言类聚》是明代一种《方言》校注本,将《方言》原文条目依《尔雅》篇目重新编为《释诂》《释言》等十六门,使以类相聚。郭璞原注则总附每节后,低一格以别之。间有双行夹注,为与郊所考订。此次整理以万历刻本为底本,用其他明本校对《类聚》所引《方言》正文,用陈与郊校语所引源文献校其按语,同时断句标。 《扬雄方言零札伍种》辑录孙诒让《札迻·方言校记》、王秉恩《宋本方言校勘记》、王国维《书方言郭璞注后》、吴承仕《经籍旧音辨证·方言郭注辩证》、吴予天的《方言注商(附补遗)》五种《方言》条校条释材料,这些成果虽然零碎,但并不缺乏价值,一些条目的考订甚至很值得重视。我们为这些材料各自选择善本行录排校,以期方便学界的阅读与研究。 书后附《方言》原文条目与《类聚》、《五种》条目对照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戴震方言疏证(精)--古代方言文献丛刊(试读本)
免费
扬雄《方言》是我国部收集古今方国殊言别语的语言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方言学的诞生。明清以前,《方言》传本——郭注本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抄翻刻,“讹舛相承,几不可通”。明清时期出现多个《方言》校注本,另有王念孙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方言》遗说,以及晚清以降一些学者著作中所涉《方言》的条校条释内容,我们将这些材料加以收集整理,作为《古代方言文献丛刊》第二辑推出。 戴震是清代位对郭璞注《方言》行全面整理与研究的学者,他的《方言疏证》考辨《方言》的作者,校订传本《方言》中大量讹脱衍倒、误连误分、内容窜乱等问题,同时对《方言》原文逐条行疏通证明,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成为后来者使用和研究《方言》的重要基础。 本书稿整理者深耕《方言》及其注家数十年,在深调查《方言疏证》存世版本的基础上,以《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武英殿聚珍版为底本,以四库系的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和遗书系的微波榭丛书本、安徽丛书本对校,校正文字、复核引文、断句标均严格按照古籍整理规范行。书后附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王念孙方言遗说辑录(精)--古代方言文献丛刊(试读本)
免费
扬雄《方言》是我国部收集古今方国殊言别语的语言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方言学的诞生。明清以前,《方言》传本——郭注本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抄翻刻,“讹舛相承,几不可通”。明清时期出现多个《方言》校注本,另有王念孙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方言》遗说,以及晚清以降一些学者著作中所涉《方言》的条校条释内容,我们将这些材料加以收集整理,作为《古代方言文献丛刊》第二辑推出。 本书以王念孙手校明本《方言》、手校戴震《方言疏证》、《方言疏证补》、《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等王氏父子全部传世著作为辑录范围,选择各部著作版本,在逐字逐句阅读中辑录其中校勘《方言》的成果和引用《方言》的内容,分列于《方言》原文相应条目之下,条内按王氏著作时间顺序编次。所辑内容均加以断句、标,并核校引文。书后附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北户录校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试读本)
免费
《北户录》三卷,唐段公路撰,唐崔龟图注。“北户”指南方边远地区,在日之南,北边的窗户朝着太阳,即北回归线以南,概指今天的岭南地区。本书是作者在广州时所撰,记载了岭南民风、土俗、饮食、衣制、歌谣、哀乐与中原不同之处,奇形异状的草木、果蔬、虫鱼、羽毛之类,以及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性质与张华的《博物志》相类似。书中征引文献亦极博洽,如《淮南万毕术》、《广志》、《南越志》、《南裔异物》、《灵枝图记》、陈藏器《本草》、《唐韵》、郭缘生《述征记》、《临海异物志》、《陶朱公养鱼经》、《毛诗义》、《船神记》、《字林》、《广州记》、《扶南传》等书,今皆散佚,可以藉此书略见一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作者段公路极有可能是《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的次子,载的许多内容可在《酉阳杂俎》中觅得踪影和来历,可以视为《酉阳杂俎》的续篇。 许逸民先生以《丛书集成》本为底本作校勘、笺注,在考证本事与用典,引据书证力求与详备,书末附有《书目著录与版本序跋》及《主要征引书目》,以备覆案参考。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试读本)
免费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是记载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的纲目体史书。旧不著撰者,今考证为南宋陈均撰,是其记载北宋九朝历史《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的续作。全书十八卷,记叙范围上起建炎元年(1127)五月,下至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本书以大字列史纲,小字讲史实,纲举目张,内容清晰,是研究宋史的基本参考史料。 本次整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的宋刻元修本和清影宋抄本为底本(其中卷一至卷七、卷一二至卷一四为宋刻元修本),以清影宋抄本、张蓉镜跋道光抄本参校,并参考其他官私史书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全文》《宋史》及笔记文集等文献行校勘,纠正原书诸多谬误。并附有陈均墓志铭、书目题跋等附录,便于读者学习利用。

通鉴纪事本末(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免费
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总计42卷,纪事本末体史书。该书在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的基础上,以事件始末为线索重新编排,分239个题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总括了1300余年的“治乱与兴衰之迹”。 《通鉴纪事本末》内容脉络清晰,每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使纪事本末体成为独立史书体裁,可弥补纪传、编年体之不足,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国藩家书(全新精编精校修订)(国学大书院)
¥12.60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格言联璧(国学大书院)(寓至理于生活 本世事为学问)
¥11.40
说理之切、择言之赅,字字精准、富有哲理《格言联璧》曾被其跋者称为“本世事为学问”。本书的这一特色,对于人们世、出世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全书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次第为经,以对所收格言的诠释为纬,涵盖了人生从读书修身到处世、理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

全宋词 1-5册 (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试读本)
免费
旧版《全宋词》在一九三一年着手编纂,至一九三七年初稿竣事,商务印书馆曾予排印,一九四○年抗战时期在长沙出版。这部书的印数无多,流传不广,而且存在着很多缺。*严重的,就是由于条件和时代的限制,在材料上有许多书不知道或者无法见到,在体例上则参照了《全唐诗》的做法,首以“帝王”宗室”,而殿以“释道”“女流”。一九四○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研究工作者说来,《全宋词》仍然为他们所需要。如果用旧版重印,显然是不相宜的。在南京师范学院党委的关怀和鼓励下,得以对旧版《全宋词》行重编;其后,又由中华书局文学组对全稿作了订补加工,並使之和读者见面。重编订补后,不论在材料上或体例上,较旧版都有一定的提高::以某些较好的底本代替了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二百四十余家,词作一千四百余首(不计残篇);删去可以考得的唐五代、金元明词人和作品;重新考订词人行实和改写小传;调整原来的编排方式;增加了若干附录。现在谨就编订情況说明如下: ???宋人词集的编纂,从宋代本朝就始了。在北宋,词虽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承忍为“正统”文学,所以北宋人的词一般不收文集。如欧阳修的《平山集》、晏殊的《珠玉集》、苏轼的《东坡词》、贺铸的《东山词》,都是集外单行的。到了南宋,这种情況有所改变,词作一般收文集。如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有词四卷,陸游《渭南文集》有词二卷,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有词五卷,等等。南宋人编刻北宋人的文集,也往往採用同样的辦法,乾道刻《类编黄先生大全文集》有乐章一卷,庆元时编刻欧阳修全集有词三卷,都是明显的例子。另外还有一种情況,即已收文集的词,又另有单刊本,而且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欧阳修另有《醉翁琴趣外篇》六卷,张孝祥另有《于湖先生长短句》五卷《拾遗》一卷。这是宋人编刻词别集的情況。当时流行的词别集很多,据《直齐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所载,陈振孙见到的,包括所谓《百家词》在内,就有一百零三种,另有注本三种。年经代远,这些词集很大部分已经亡佚;就是幸而流传到今天,其名称与卷数也常有出,未必是陈振孙所见之旧了。 ???除单行的词集以外,还有彙刻的词集。宋有长沙书坊的《百家词》(今佚)、闽刻《琴趣外编》(今存五种)、《典雅词》(今存十九种)、《六十家词》(今佚)。明吴讷有《唐宋名贤百家词》,当时未刻,今存传抄本和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内宋词亡佚十家,尚存七十家。明末毛晋汲古阁刊《宋名家词》六集六十一家,为宋以后大规模刊刻词集之始,其书流传*广。清中叶以前,有侯文燦《十名家词集》,中叶有秦恩复《词学丛书》。至于间有刊丛书如《知不足齐丛书》、《别下齐丛书》内的,则为数不多,影响不大。晚清以来,词学在士大夫中一度得到提倡,彙刻词集因之而蔚为风气。王鹏运的《四印齐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昉于其前;继之而起的是江标的《宋元名家词》,吴重熹的《山左人词》;*后有朱孝臧的《彊村丛书》,吴昌绶、陶湘的《景刊宋金元明本词》,陶湘的《景汲古阁钞宋金词七种》。这些彙刻词籍,大多依傍前人,像《宋名家词》几全据单本词集《彊村丛书》则有半数从文集中裁篇别出;,只有少数词集如《四印齐所刻词》本李清照《濑玉词》、《彊村丛书》本赵崇嶓《白云小稿》等,才是从各种载籍中收集遗佚而加以新编的。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有其资料价值:有的保存了底本今天已经亡佚的若干词集,如《宋名家词》;,有的影刊了今天已不易见到的旧本,如《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有的则编者本人就对词学比较有研究,如《四印齐所刻词》、《彊村丛书》,校讐增补,功不可没。 ??? 编纂《全宋词》,以上两类词集是我们*主要的依据。 ???宋人选词选,从宋词别集在当时流行的情况来估计,为数一定是不少的。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梅苑》、《乐府雅词》、《草堂诗余》、《唐宋以来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乐府补题》八种。可以考知名称而已经不传的,还有五六种。其中《羣公诗余》一种,曾由清初的钱曾、季振宜收藏过,后来就不知下落了。元人的选本,现在所知道的只凤林书院辑《草堂诗余》一种。这些宋元人的选本,往往有不见于专集的词作,特别是小家的作品,率多赖是以传。至于明清人的词选,像《词林万选》、《彙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花草粹编》、《续草堂诗余》、《词综》、《历代诗余》、《词综補遗》等等,有的出自学人,有的成于坊肆,精粗不一。然而除了《花草粹编》等个别選本以外,就他们所见的材料而言,已经很难为宋人编订的别集、选集增补过多的作品了。 ?? 这些选本,也是我们编纂工作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合地利用上述资料编纂《全宋词》,我们遇到过不少困难。有的书由于刊刻不精,有的书限于编辑者的水平,经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即使是编辑得比较认真的书,如果和其他材料综合比照来看,也时会显出它们零乱和芜杂的缺。因而,选择底本和考订作品的真伪是我们利用这些词籍时付出劳动*多的工作。 ???在底本的比勘选择上,尊重旧本而不迷信旧本,择善而从。例如北京图书馆藏陸贻典、毛展手校的《宋名家词》,陸、毛二人所据校的本子都是旧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而从校勘记的实际情況来考察,他们所据校的本子確乎胜过现存的本子,因此这一部分的底本我们基本上选择了陸、毛的校本。然而他们所据的旧本也决不是完美无缺的,如卢祖皋的《蒲江词》,汲古阁本只二十余首,陸、毛的校本也没有增补,但《彊村丛书》本所据的是明抄本《蒲江词稿》,纵然其中杂有个别伪词,但在数量上比汲古阁本多出七十余首。对这种情況,我们当然选用了《彊村丛书》本。又例如黄庭坚的词集,现有宋本《山谷琴趣外编》,但《彊村丛书本》的《山谷琴趣外编》是经朱孝臧校过的,我们把两本比勘以后,也選用了《彊村丛书》本。 ???关于作品的考订,情況要更複杂一。宋词作品互见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作家的集中,为数甚多。汲古阁刻《宋名家词》本《珠玉词》、《六一词》、《寿域词》、《惜香乐府》,就颇多这一类的例子。词选中如《类编草堂诗余》误题作者姓名的约有八十余首,《词林万选》约有二十余首,《续草堂诗余》约有三十余首。后人失考,陈陈相因,也有误补于各家词集的。辨伪存真,宋朝的罗泌已经做了一些,他校勘欧阳修《近体乐府》,在校记中作了说明而不下结论。毛晋刻词,也间有考证,然而缺乏冷静和严肃的态度,隨意判断,误删误补,不免流于武断。我们在编纂的过程中,力求改正前人的错误,澄清前人的混淆。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一首,杨慎以为是朱淑真的作品,毛晋承谬踵误,以之补《断肠词》,不久以前还有人发表文章力辨杨慎之说不误。其实此词既见于宋元本的欧集,宋人又别无異说,隨便推翻这个结论是很不妥当的。又如《蒲江词稿》中末一首“洞仙歌”,已见于曾慥《乐府雅词》。曾慥的时代比卢祖皋早得多,这首词决不是卢祖皋所作。《彊村丛书》本朱翌《灊山诗余》,仅存词五首,而其中有一首是王庭珪所作,有一首是张元幹所作。凡此种种,我们都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了比较认真的考察。 ???宋词的辑佚工作真正受到研究者的注意,已经是清末的事了。前面提到的《潄玉词》和《白云小稿》,就是王鹏运和吴昌绶的成绩。之后,刘毓盘的《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始了大规模的辑佚,内收宋词四十四种六十四家,可惜出处不明、真伪不辨、校勘不精,颇为学者诟病。到赵万里的《校辑宋金元人词》,利用的材料更为广泛,收宋词五十五家,内五十一家为裒辑遗佚而成。此外也还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尽管各家的工作还都有不足之处,然而没有这些成果,《全宋词》的编辑工作就会困难得多。

国榷 1--6册 (精)(试读本)
免费
编年体史籍。明末清初谈迁撰。全书正文104卷,卷首4卷。约428万余字。作者家境清贫,以力、文墨事务为生。其以诸家明吏粗浅,实录又多有失实,故以《明实录》为聿,遍考群籍而编此书。记事起子元天历元年(1328),迄于南明弘光元年 (1645)。其中万历以后70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该书的特是对于《明实录》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对于明代重要事件,经常将自己以及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对于所收史实行了精审考订。该书清代及民国间均无刊本,故未经改纂。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和卢氏抱经楼两抄本互校本。

论语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繁体横排)(试读本)
免费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儒林外史--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试读本)
免费
《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儒林外史》长达五十六回,却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的。但吴敬梓在创作此书时,却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思路,即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褒扬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人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范、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热烈的赞美。

荀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试读本)
免费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本书以《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为底本行校对,约请业内专家出注、翻译,纸面精装,是阅读或收藏的极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