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温度(套装共6册)
¥242.90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内容简介: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内容简介:你真的知道土肥圆吗?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抗战期间,整个国家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为什么还是要轰炸日本?《后一课》究竟有没有骗人?真实的潜伏,究竟是什么样?……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有真实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内容简介: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内容简介:本书是《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冷冰冰的历史中,其实饱含温度。那些或名垂青史或默默无闻的人,都在馒头大师的文章里面现出一张张面孔,你会看到他们闪光的一面,进而让自己受到鼓舞或激励。馒头大师说的历史,亦正亦邪。正是指其整体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人物事件不管历史评价如何,你总能读出正能量。而邪,是有趣,风趣的文字将原本或许枯燥的历史,变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一些冷冰冰、生人勿近的历史故事,像在微波炉里转过,带上了温度,暖暖的,想一起分享。 《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内容简介: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美墨战争、石油大战……不管是二战史上那些看似各方团结一致的会议,还是放在明面上的争端,其幕后是否还有我们不了解的故事? 邓稼先、陈嘉庚、奥本海默……那些不曾屈服于时代和环境的人,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是否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人与一件件事,你会发现,博弈和抗争,可以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利益的博弈,还是人性的抗争。 在谈判桌上,是筹码的较量;在谈判桌外,很可能就是炮火的怒吼。国家与国家之间有较量,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有博弈。即便是归结到某一个具体的人,包括你、我、他,也有“天人交战”:和自己的私欲,和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理想。 2020年,我们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星球上,所谓的“较量”和“博弈”,并不是只在于人类彼此之间。 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觉得,可能我们越需要读一些历史。 《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内容简介:正在发生的事,很快会成为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往往会出现在未来。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风云际会的舞台上,为何能一直做到言行合一?辜鸿铭,一代“狂儒”,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矛盾?…… 总有几次,我们会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对未有之巨变,是向左还是向右,是向前还是向后?这是曾摆在辜鸿铭、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择,也是当下我们时常面临的选择。 面对真实世界,你怎么选择你所能相信的?是否还有潜在水面之下没显露的事实?如果你透过一些表象触及内核,你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依然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与人性有关:贪婪、恐惧、孤独、虚荣、自私、迷茫……性格决定命运,人性决定选择。 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假设,当他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时,影响的可能就是他们之后的整个人生,甚至历史。而后人读史,当感受其矛盾、纠结,去解读,去借鉴。 张玮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字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性情。他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如在眼前生动再现。


古笔(精)
¥47.40
毛笔不仅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更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它在历史的演中不断变化,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风貌重要的塑造者之一。 “蒙恬造笔”究竟可不可信?“兔毫”和“狼毫”出现于什么时候?古人更偏爱哪种动物毛制的笔?“汉居延笔”是怎样被发现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坎坷的迁徙之路?王羲之、王献之用的毛笔,和今天的毛笔有什么不同?今天的毛笔是“化”还是“退化”了?汉唐时代笔管,其制作究竟有多奢丽?西方的“毛笔”与中国毛笔有哪些异同?字的好坏和毛笔的关系究竟有多大?存世的汉唐古笔文献中,还蕴藏着哪些古笔的信息? 本书通过大量史料和考古成果,呈现宋代以前毛笔的形态和发展,并由此探讨早期书法、绘画艺术发展及文化传播背后,工具所发挥的重要而又奇妙的作用,揭示毛笔的制作、传播、使用等方面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艰难转型:人物与近代中国
¥34.80
本书旨在透过人物观察近代中国的变革,同时在大的历史变动中观察人物。章,通过曾国藩等人,展示传统士大夫的求变和他们内心的挣扎。第二章,展示从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士大夫和官员体制内的求变。第三章,展示代现代知识分子及革命党人的追求和理念。附录部分是关于作者导师的记录,虽与前三章略有不同,但仍是展示当代复杂的“变”。


两汉乐书的文献学研究(精)
¥39.60
乐书是两汉时期重要的文献品种。这些乐书记录了两汉及两汉以前的音乐实践、音乐理论以及与音乐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研究此一时期音乐、文学、礼制等问题的基础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可惜尽皆残亡、未有完帙。本书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对两汉乐书的基本问题行研究,勾勒两汉乐书著述总貌,考察两汉乐书流传及佚文辑存情况,冀为两汉音乐文献的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康熙年间手稿本《迦陵词》研究(精)
¥35.91
本书稿研究对象为南大学图书馆所藏康熙年间三色汇评手抄本《迦陵词》。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整理,对《迦陵词》手稿本行全面深的考析,厘清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迦陵词》手稿本的版本的形成和传播情况以及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二、借助考证《迦陵词》手稿本中的大量批注、印章以及内存词集和附词,以陈维崧为中心,展清初词人群体研究;三、以手稿本《迦陵词》为研究操作平台,探寻陈维崧与阳羡词派的理论和审美风尚,还原那一时代的文人结社和唱之风,借以窥探当时的世风与文风;四、从手稿本《迦陵词》及所附具体评语归纳陈维崧的词学理论思想。


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
¥12.60
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梯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明代军政考选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39.00
书稿分为五部分,*部分探讨明代军政考选制度产生的原因、起源和演变,内容主要包括:对明太祖及其后继者为整顿武官队伍采取措施、都司卫所武官军政考选方法、军政考选过程、军政考选禁例、以及都司卫所军政官员铨选标准和过程的研究。 第二部分探讨驻京武官军政考选,内容主要包括:对锦衣卫武官军政考选和军政官员铨选的研究,对京营武官军政考选的研究,以及对五军都督府军政官员军政考选和铨选的研究。 第三部分探讨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内容主要包括:对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制度产生、发展和实施过程的研究,对阅视边关和镇戍武官考满制度的研究,以及对镇戍武官铨选制度的研究。 第四部分探讨明代军政考选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制度实施产生的影响。该部分首先研究制约军政考选制度实施的各种因素,然后分析军政考选制度的成效及其对明代官僚格局变化的影响。 第五部分是结语。该部分对明代军政考选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实施的效果行总结反思。

《近百年湖南学风》手稿(精)
¥118.80
国学大师钱基博于抗战期间到湖南任教,有感于近代湖南之英杰辈出,遂撰《近百年湖南学风》,共九章,选择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王闿运、魏源等17位学人,用传记形式呈现湖南近百年来的学术思想史,着力凸显湖南学人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以及对近代中国之巨大贡献。此书手稿1944年捐国立中央图书馆,久不为人知。此次将手稿全彩影印出版,后附整理释文及与通行排印本的校勘数百条,可弥补民国版多处漫漶错漏之缺憾。


湖山感旧录
¥19.20
作者长期在原杭州大学从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耄耋之年写下一系列学林漫录之作,或怀念师友,或追忆往事,质朴而深切,反映了任铭善、严群、戴家祥、胡士莹、王焕镳、蒋礼鸿、沈文倬、钱南扬、朱季海等著名学者的风貌与神采,透露诸多时代细节。


集部文献丛考--岳麓书院四库学丛书 (精)
¥46.80
《集部文献丛考/岳麓书院四库学丛书》中所收文章,有对杜诗注本的考辨,有从《大明一统志》等大型文献中搜集唐轶诗,有对《宋文鉴》等总集的调查,也有对宋元明清几代若干别集及其作者的研究,涉及面不可谓不广。

孝的成长性——中国孝文化年度报告2019
¥75.00
孝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本报告以“实践篇”、“学术篇”、“历史篇”、“海外篇”等部分,考察当代孝文化的社会建设和学术研究。“主题报告”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并召开由海内外相关学者参加的主题研讨会,会后在与会学者的发言基础上整合、加工、补充,以“特稿”的方式形成该年度的“年度主题报告”。“政策篇”以及“全国孝文化推广与传播机构简介”、“孝文化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海内外学术会议一览表”、“年度孝文化大事记”等,则集中体现着本《报告》的信息性特征。随着逐年的积累,报告的文献价值也将慢慢呈现出来。


重访中国现代文学:细读·数据·接受--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34.80
本书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受情况。全书分为三辑,*辑“香港文学细读”,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香港作家关于记忆的书写;第二辑“意象、叙事与数据”探讨意象分析、叙事理论和数据统计的文学研究方法;第三辑“受研究”关注文学的受和转化问题。


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精)
¥40.80
本书撷取巴蜀与南亚之间所涉文化互动与融合的12个重要专题行了深梳理和探讨。内容涉及物质文化、宗教文化与语言文学艺术诸方面,各个专题相对独立,但又串联起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互融的共同主题。两大地域空间不同文化因子双向间互相激荡、借鉴,甚至往返影响,共同塑造文化形态的生成与交融,旨在为读者勾勒一幅早期巴蜀先民渴望与外界沟通交流并主动借鉴吸收域外文明的历史图卷。


微南京 金九在南京
¥15.80
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中外的虹口公园炸弹案篇,引出金九其人,而深考证了金九在南京的主要活动,以及以其为代表的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抗日活动,从而折射出抗日背景下的一段中韩关系史和中韩两国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全书以宏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着重于对历史细节的描述,虽属微写作,但完整而有系统,史料翔实,生动可读。

海外中国研究:美、日学者眼中的中国历史(共7册)
¥399.99
《京都中国通史》:本书是由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及其弟子冈崎文夫写就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 根据各时代文化发展的不同内容及形式,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除*介绍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典型人物之外,还着重阐明了各个时期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讲述中国历史》:这是一部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从全球范围来解析中国历史的著作,堪称其40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如中西方关系演变、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等等。 《从晚清到民国》: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中华帝国的衰落》:从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结构的农民、士绅、商人三个群体入手;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方面;魏斐德采纳北美汉学界的观点;叙述的内容不仅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还向上追溯到晚明时期;使得作品极具“一家之言”的特色。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共3册)》:上海是“远东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宋人生卒年月日考
¥118.80
《宋人生卒年月日考》凝聚了李裕民先生二十几年心血,对二千四百余宋代人物的生卒年、月、日作了细致的考证,绝大多数是他人尚未考证或所考有误的,是宋代人物研究中的一项有意义的成果,也是富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宋人生卒年月日考》按笔画顺序编排,每条前注《宋人传记数据索引》,该索引的册、页,以便对照使用。书后附人名索引、字号索引、主要参考文献。甚便检索。


峥嵘岁月——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
¥56.00
本书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为主题,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5年来所采访的500余名新四军访谈中,选择了其中75名老战士的口述史,这75位新四军老战士,来自新四军七个师和地方部队,既有战斗人员,也有文艺兵、卫生兵、通讯兵、勤务兵、政工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等,同时还有多名女兵,他们中绝大多数老战士(近60名)生活在江苏。本书收录的新四军老战士虽然在抗战期间大都为普通士兵,但他们的经历都十分丰富,内容生动,真实记录了新四军不畏艰难、坚持抗战、不断壮大和走向胜利的峥嵘岁月。


顾颉刚殷履安抗战家书(精)
¥52.80
《顾颉刚殷履安抗战家书》收录顾颉刚、殷履安夫妇1932年淞沪抗战以及1937—1943年全面抗战期间的往还家书。 1932年1月23日,顾颉刚离北平赴杭州看望父亲,“一·二八事变”后滞留杭州数月。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颉刚因宣传抗日被日人追捕,辗转绥远、苏州、甘肃、青海、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动荡的岁月中,顾颉刚与家人聚少离多,夫人殷履安操劳一家生活,辛苦支撑。山河破残,妻孥离散,家国大义,儿女柔情,每通家书背后都有一段往事,每程邮路尽头都是一双望眼,个中滋味,在往还书信里体现得淋漓而尽致,颇具故事性、可读性、生活性。 “顾殷家书”既是顾氏一家及其亲友以及学界同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如何支援军队抗战,在战火中如何流离转徙、艰难谋生的真实见证;又是个体生命在悲惨的战争岁月之中,人生际遇、家庭变故、心理感受的如实反映;更在宏大历史叙述背景之下,为弥补疏阔的历史罅隙,提供了生动的细节与丰富的素材,也是极为珍贵的档案史料。 书末附其间顾颉刚长女、次女与父母的往还书信,可与顾殷家书参照对读,使夫妇间的部分情事连贯完整,视角多维,别有况味。整理者对书信中所涉人物及其字号、别名、昵称及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等,做了简明的注释,更便理解。

曲蕴华章——张蕴华带你走进单弦艺术(附光盘)
¥178.80
《曲蕴华章》是一部集音频、视频、唱段文本、教学示范于一身的鼓曲类出版物,内容涵盖单弦牌子曲、岔曲的各种表演形式,涉及74段曲目。绝大多数唱段文本都来自张蕴华1960年作为学员时手抄的珍贵文字,音频、视频则是张蕴华在知命之年录制下来的珍贵资料。 希望这些珍贵的单弦艺术资料能为曲艺从业者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曲艺爱好者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单弦艺术的机会。这也彰显了张蕴华为传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弦牌子曲项目付出的辛勤劳动。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五辑)
¥82.80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五辑)》以学术研究为主,凡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之学术论文及书评,均所欢迎。有关域外汉籍研究之信息与动态,亦酌量刊登。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五辑)
¥40.80
《文学传播与受论丛》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世界文学和文艺学这个学科自然地融合贯穿起来,精选了优秀的论文,为推中国文学传播与受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