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文人戏曲研究(上下册)精
¥100.80
《乾隆朝文人戏曲研究》全书70余万字,分上下卷。上卷“乾隆朝文人戏曲研究”,共十三章,全面探讨乾隆朝文人戏曲的文化生态、作家情况、创作心态、剧作题材、剧本体制、叙事艺术及舞台艺术等内容,并对唐英、蒋士铨、杨潮观、徐爔、沈起凤等人的剧作进行个案分析,附乾隆朝文人戏曲活动编年。下卷“乾隆朝文人戏曲作家作品考”为乾隆时期文人戏曲作家名录,主要考证作家生平事迹,并介绍乾隆朝文人创作的具有文学意义的剧本,详考剧本创作时间、本事渊源、今存剧本内容及版本,力图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翁同龢集(增订本)全四册--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178.80
《翁同龢集》于2005年出版,列“清史文献丛刊”,上下册,定价230元。由奏疏、函稿、诗词联对、文录、松禅自订年谱、甲午日记和随手记及附录七部分组成。奏疏共收录100多件,主要录自北京国家*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录副及有关档案资料,凡翁同龢个人单衔或与他人边衔的重要摺件则收,有关例行公文的呈式摺件则不录。函稿共收录1300多件,集中反映了他同家族成员以及他与晚清官场各声人物的交往和他对朝政的看法,史料价值较高。诗文部分共收录诗近700首,词10首,联对50副,文录141篇。 《翁集》出版之后,编者有根据近年出版的各种文献,重新收集公私档案及其他私人记载,并对原书讹误行了修改。增补文章400多篇。先重新将修订本收“文集”丛书。
一壶天地(函套)全四册
¥46.80
《一壶天地》由《新纂香谱》《格古要论》《园冶》和《长物志》四种组成。 香之为用自上古,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香草香料取之用之,歌之咏之。陈敬所撰《新纂香谱》,翔实记载香品产地、宋代及以前社会用香概况、香药与熏香料配方、香料的收藏方法,集香料文献之大成。 曹昭所撰《格古要论》,堪称后世文物鉴定类专著的山之作。它概述文物,对名玩之优劣、作伪手法以及鉴伪要均有议论,为文物鉴赏家所推重。 《园冶》与《长物志》被誉为古代造园之双璧。计成所撰《园冶》,全面系统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在选址、规划与叠山理水中体现古代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文震亨所撰《长物志》,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文玩清赏,呈现了晚明文人雅致生活方式,是古代文人雅文化生活的范本。
学手艺札记(精)
¥83.40
本书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著名陶瓷设计家杨永善教授撰写的一部关于手艺的回忆录。全稿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了作者从幼儿至青年时期,在母亲、姨夫等家人及生活中触到的各色各样的手艺人的影响之下,对手艺产生兴趣,并付诸实践的亲身经历;下篇则讲述作者考中央工艺美院之后,专业学习陶瓷工艺的历程。 在时间顺序之外,书稿还有两条主线,一是作者身为手艺人的自我成长之路。手艺既可活命养家,又能疏解苦闷,手艺与手艺人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更是一种技术伦理,一种职业道德,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启发智慧、磨砺心性的作用。二则,书中前前后后记录了数十位手艺人,有些是铁匠、剃头师傅等生活中的小人物,有些则是学院派的工艺大师,可以说描绘了一幅精彩的手艺人的群像。
道由中出——吕大临的道学阐释--横渠书院书系/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
¥28.80
本书主要探讨了北宋理学家吕大临道学理论的阐释径路和特,依次考察了吕大临思想形成的道学背景、吕大临经学诠释中对道学理论的体认和把握特,以及作为吕大临理论体系的天道性命论、心性修养论和礼学实践论的具体内涵,*后简述了道学的现代哲学意义。本书认为,吕大临的道学理论,承《孟子》、《中庸》“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之学传统,贯通并重释了《易传》的“穷理”、“成性”与《大学》的“正心”、“格物”等道德修养径路,以天道性命为根源,以本心为基,以礼教为常道,融合关洛两派学风,发扬了孔孟儒学上达与下学并重、德性与礼法兼修的精神传统,表现出关注道德实践和礼法教化落实的特;吕大临典型地反映了初创期的道学理论与儒家传统经学、礼学的互动、转化及其自身的生成、演状况,也展现出道学内部相近的问题意识和不同的学风倾向之间的相互激荡过程。
现代方志文化建构:新中国首轮新编地方志编纂研究
¥34.80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建国后的首轮地方志编纂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以来,历时30余年,取得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的丰硕成果。本书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首轮地方志编纂的历史过程,分析和总结修志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针对新方志编纂理论及相关问题,从新方志的编纂理论、志书体例、修志方法等问题入手,提出与民国修志作对比分析的研究思路,进而提炼方志文化的内在因素,为当前修志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横渠书院书系/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
¥23.40
《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一书是台湾学者陈政扬的学术著作,本书主要通过多视角探讨张载如何在气论的基础上,阐述孔孟儒学的义理精神,并依此统摄其人性论、生死观、教育观及礼学等思想,内容上有其独特性。其在论述的过程中,参照两岸学界有关张载的主流论,厘清了张载思想中的虚气、礼理等关系,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书末收附录四种:*种是对1950—2006年海内外研究张载思想的专书作综合性的介绍与述评;第二种主要集中探讨2007—2019年台湾张载思想的研究近况;后二种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2007—2019年间以“张载”为题或者关键字的期刊文章以及硕博士论文。附录资料丰富翔实,为读者系统了解张载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学者展一步研究提供了清晰而有益的思路。
江苏风俗史
¥32.33
本书是一本关于江苏人文思想的梳理与总结,作者将研究置于整个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版图和脉络中,根据中国思想观念发展的历史逻辑,选取现属于江苏省域为籍贯的思想加及其经典文献为研究对象,来呈现发生在江苏区域上的“中国思想”。全书共十三章,近三十万字,内容从刘安与《淮南子》的思想到钱穆史学思想,涵盖了中国人文历史发展中的多为大师,对江苏地域内历史上和今天的人文思想脉络行了清晰的再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江苏家训史
¥33.17
家训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家训文化作为我们国学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世俗化,通俗化,包容了斑斓多姿的文化意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本书是对江苏地区历代流传下来的家训文本展的介绍和研究,旨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当今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江苏手工艺史
¥29.33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成果。作者从江苏的史前工艺活动开始叙述,随文明演变的脚步、行业分工的细化,渐渐指向手工制作、与实用紧密关联、有审美意匠的手工技艺。本书记录梳理的范围限定在江苏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江苏手工技艺流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记录。
深圳口述史2002—2012(下卷)
¥22.40
全书收录了百位或参与深圳重大决策制定,或亲历重大事件,或在自身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建设者,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原汁原味复盘各界人士见证和参与深圳建设的重要细节和精彩故事,揭示深圳40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现各行各业建设者的飒爽英姿,真实而具体地再现历史,是研究深圳发展史重要而生动的*手资料。 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如实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提炼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深圳性格。口述者不仅见证了深圳的速度,更厚植了深圳创新发展的基因,他们的奋斗拼搏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记录他们的经历,并行提炼、总结和传播,不仅是为了留存纪念,更要让人们铭记历史,而去展望和构建未来。借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传承改革放精神,呈现很多不为人知的“深圳*次”,内容真实而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深圳口述史2002—2013(中卷)
¥22.40
全书收录了百位或参与深圳重大决策制定,或亲历重大事件,或在自身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建设者,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原汁原味复盘各界人士见证和参与深圳建设的重要细节和精彩故事,揭示深圳40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现各行各业建设者的飒爽英姿,真实而具体地再现历史,是研究深圳发展史重要而生动的*手资料。 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如实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提炼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深圳性格。口述者不仅见证了深圳的速度,更厚植了深圳创新发展的基因,他们的奋斗拼搏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记录他们的经历,并行提炼、总结和传播,不仅是为了留存纪念,更要让人们铭记历史,而去展望和构建未来。借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传承改革放精神,呈现很多不为人知的“深圳*次”,内容真实而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国学研究(第44卷)
¥52.80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44卷。本卷为“《文选》研究专号”,全书共收录《文选》领域论文7篇,其于论文则涉及《周易》、考古、历史、古代法制、诸子学、四库学等领域。
唐宋词的艺术特征及美学史地位--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精)
¥45.60
本书以专论的方式论述了唐宋词的艺术特征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绪论采用对王国维词学研究的专论,通过对王国维延续、发扬传统词学的审美现代性走向的分析,表明本书的研究起和思路。 从“时间与空间”“情感与道德”“俗与雅”三个大的方面,分析唐宋词作为音乐文学在艺术样式上的特,作为抒情文学在创作论上的特,及其与传统艺术精神之间由冲突到调和的演特。*后,系统总结唐宋词在语词、节奏、意象、时空及深义等艺术结构方面的特,全面观照唐宋词艺术的魅力。
战国文字形体研究(全二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08.00
本书稿以出土战国文字材料为基础,在全面搜集字形数据的基础上,对战国文字形体的若干现象行细致梳理。同时将战国文字置于古汉字发展的历史背景中,采用共时研究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战国文字的形体风貌。书稿选取简化、繁化、替换、移位、旋转、讹变、类化、区系特征等八个方面为切,考察分析战国文字形体的具体现象。
正蒙释 正蒙辑释--横渠书院书系/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
¥29.40
《正蒙释》是明代高攀龙《正蒙集注》和徐必达《正蒙发明》的合刻本,在《正蒙》注解本中别具特色,且二书相辅相成,可互相补充、发明,较好地继承与发展了张载哲学思想的精髓。《正蒙释》并非二书的简单相加,徐必达编订《正蒙释》时,把《正蒙发明》中与《正蒙集注》相同的注解删去,独有的注解保留,把《正蒙发明》和《正蒙集注》中不同的但相比较不准确的注解删除,能够互补的保留。经徐必达编订后,《正蒙释》中的《正蒙集注》基本保持原貌,《正蒙发明》则更加严整精练,且与《正蒙集注》的思想得以高度一致。从思想内容上看,以程朱哲学思想解《正蒙》、确立气的行上本体意涵而批评佛老、注重修养工夫是《正蒙释》的重要特。此书以国图藏明万历本为底本,以清初平江蔡方炳本为对校本,以清《性理四书注释》本为参校本。书后“附录”,包括高攀龙碑传资料九篇、徐必达传记五篇以及《正蒙释》提要一篇。 《正蒙辑释》是清代华希闵所撰,是研究张载《正蒙》及华希闵本人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清代已有一定的影响。《正蒙辑释》是在高攀龙《正蒙集注》、徐必达《正蒙发明》的基础上,以朱子学为主要立场注释《正蒙》的著作。在清初尊朱熹黜王阳明的学术氛围中,华希闵的注释虽体现出强烈的程朱理学色彩,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王阳明及其学说,这在当时是相当理智且可贵的。《正蒙辑释》以“闵按”的形式,阐释了《正蒙》每篇全旨及篇文段意,其中所论及的太虚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等,都体现了华希闵的独到理解。本书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康熙刻本《性理四书注释》中的《正蒙辑释》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植《正蒙初义》为参校本。
励耘语言学刊(2020年第2辑)
¥76.80
《励耘语言学刊》原名《励耘学刊》(语言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语言学类重要学术集刊。2005年创办,每年2辑。 本集刊主要刊载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学术价值,或属原创性理论,或为原始性资料,或者具有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选纳CSSCI集刊收录名单。 《励耘语言学刊(2020年第2辑)》分为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训诂学研究、词汇与汉语史研究、语法研究、方言研究、语言学史与辞书学和书评这几部分,收录了影戏影卷俗讹字考释五例、慧琳《一切经音义》纯四等与A类的演变方向、说《滕王阁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复音疑问代词“何所”凝固的过程、动因与机制、程度副词“全”及其规约化语义特征等文章。
为什么要学点历史
¥54.60
这本书汇集了当代历史书作中记录的所有关键时期,其中每页均为独立的“速查表”,以小小一张书页概述,让读者能够高效地了解历史。本书通过简明、生动的文字与图片,呈现了每个代表性事件、人物与转折,从“波士顿倾茶事件 ”“冷战时期”与“欧洲研学旅行”,到“经济大萧条”“工业革命”与“俄国革命”等,带您游览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迭。 这种图文并茂的学习引导方式能够使解读历史的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有趣,对于需求相关知识且时间较为有限的读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阅读本书,您将在如愿收获学问的同时,探索更多未知领域。本书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力图培养青少年的数学兴趣,普及知识。 书中,每个知识、理论或术语都以简洁明快的文字和图形来解释,知识变得有趣且通俗易懂,读者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立即掌握。
台湾“中研院”口述民国历史经典丛书(套装共8册)
¥159.99
1942~1944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此战中,中国远征军反攻胜利,大放异彩,重新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运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本书口述者多为参战将士,他们的口述全面还原了中国远征军历史。
渐行渐远的马蹄
¥27.99
马曾伴随人类一同成长,帮助人类社会不断步。但从拿破仑时代到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科技和工业化的发展,马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到后几乎从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消失。本书用丰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人类与马的深厚友谊以及终走向告别的历程,展现了马在人类历史、政治、艺术、文学等领域中的形象与承担的角色,将许多关于马的故事娓娓道来。本书也是对马在塑造人类历史方面的作用所作的一次巡礼。
冬青老人口述
¥65.00
本书为知名学者卞孝萱先生(1924-2009)所作“口述历史”。书中回忆了卞先生与民国学界、文化界名人交往的轶事,书中充满细碎而有意味之事,尘封的故事以“漫谈”的形式呈现,更加显得鲜活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