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新编》中的越文化精神
¥19.90
《故事新编》自诞生起,就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该书从以往人们所忽视的《故事新编》与越文化精神的联系手,选取了其中的务实、创新、复仇、耿直等五个方面,分五个章节行论述,叙述了古越历史上该精神的表现,鲁迅自身在言行、作品中透露出的这种基因,以及*终鲁迅在《故事新编》这部作品中人物身上对这种精神的演绎,以期勾勒出鲁迅根植于故乡的精神内核。


大师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丛书: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
¥23.99
中华文化经典一直以来受到各个领域读者的广泛重视,阅读、研究的人都比较多,许多人对其都有深刻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些见解当中,名家大师的见解由于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是备受推崇的。学术大师们读书与治学的方法和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活动中闪耀着的智慧的光芒,对我们确实有指点迷津的作用。据此,我们设计出版了《大师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系列丛书,将名家、名作再次对接,使其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大师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以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犀利的文字,向各知识层面的读者群介绍并解读中华文化经典。


韩愈散文艺术论 中华书局出品
¥20.30
《孙昌武文集》之一种。书稿共八章,约190千字,主要对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创作行探讨和评介。全书从“文以明道卫道重”文、传道明理兴功用世、革新文体、改革文风、写作技巧、文学语言、影响与功过七个方面,对韩愈散文展探讨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行总结。


风靡世界的科普系列01:爱因斯坦、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诸多大咖推荐(经典科普读物,满足你对世界所有好奇!套装共5册。)
¥213.48
《我包罗万象》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 也许,是时候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改写奥逊·威尔斯的“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了。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追捕祝融星:爱因斯坦如何摧毁了一颗行星》 水星是距离太阳近的行星,在几个世纪的观测中,人们发现水星轨道存在轻微的扰动。这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行星行为有些许偏差。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进行了计算,于1859年提出假设:水星轨道内尚有一颗未被人们发现的行星。他还以罗马神话中火神的名字(Vulcan)为之命名(对应中文译名即“祝融星”)。此后,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找这颗行星,但除了一位乡间业余天文学家声称目击了它之外,没人能再次证实它的存在。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体系构建完成,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解释水星轨道的扰动现象。自此证实:祝融星并不存在。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 本书是科普界一代宗师乔治·伽莫夫的代表作,在一众自然科学经典名著中宛如灯塔一般,是科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其历久弥新的魅力,仍对普通读者构建自身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先从数学基础知识入手,而后以通俗有趣的语言清晰介绍了时间、空间及其相对性,再将爱因斯坦深奥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简明说理,后生动讨论了人类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认知进展。 书中大量的有趣插图均为作者亲笔绘制,有助读者轻松进入奇妙的科学世界,是学生、科学爱好者难得的入门读物。


“三言”“二拍”的世界(品鉴可与金瓶梅媲美的名著,点评俞伯牙、杜十娘、秋香、等人物。通晓世情,了解中国人的处事智慧。)
¥14.94
《“三言”“二拍”的世界》是陈永正仅有两种古代小说学术随笔作品之一。“三言”“二拍”是流传颇广的五部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其中,“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拘一格地谈论“三言”“二拍”的中的故事与人物,作者及作品影响力等,将文学鉴赏与历史考证相结合,解读评深浅出,且生动耐读,引导启示读者于细微处一步步探究“三言”“二拍”;既充满奇趣,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独特文学魅力。是一本雅俗兼顾、能让人轻松读懂的名家鉴赏辞典。


(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套装二册)
¥80.00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她就是一直被关在阁楼里的罗切斯特的妻子。她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从文学史中捞出了“疯女人”这一类别,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作恶多端。但本书作者却认为,在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行了综合研究。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师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丛书(套装4册)
¥73.60
大师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丛书


屈子章句
¥29.00
点校者以清嘉庆五年藜青堂刊本为底本进行整理。该书凡七卷,每卷先综述撰写背景,再列出目次,继而考述屈子生平,后作注,条理清晰。其特点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一、综合运用多种释义方式。二、立足《楚辞》文本,大量引用典籍,相互印证,解读作品。三、考证辨析,批判地继承前说。四、发掘、补充史证。五、见解独到,间有文艺点评。六、修订《屈子章句》编次,自成一体。七、脉络清晰,前后呼应。八、知人论世,义理阐发。


德意志文学简史
¥45.00
※ 德意志文学的深度阐释,荣获德国文学评论*高奖默尔克奖。 ※ 中文版首版豆瓣评分9.4,长期雄踞豆瓣外国文学史图书排行榜第六名 ※ 二战后正视“德意志性”的重磅批评之作,日耳曼学学者触及灵魂的自我审查 德国文学的伟大作品姗姗来迟:在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文学的经典时代之后,才有了我们现在算作世界文学的德国作品。这部小巧而富有启发性的文学史追溯了这种延迟的发生。凡是文学史,都以呈述文学史貌为撰写准绳,而《德意志文学简史》的研究却难得采取了一种严肃的辩争方法,认为那些做日耳曼学的人,首先应当扪心自问:是否在文学研究中躲避了那个广受诟病却从未辨明的德意志性?是否在那些不愿看见的东西(比如遗忘和错误的判断)面前下意识闭上了眼睛?史腊斐在《德意志文学简史》中寻求建立一种全新的因果关系。 ———————— “德语文学史上有过两次*高峰的出现,本书将它们放在特殊的历史前提下来考察:18世纪晚期,德意志文学*次异军突起,成为欧洲文坛领袖,这次崛起与莱辛、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的名字联在一起;德意志文学第二次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20世纪初,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读者依然在阅读那个时期的作家:里尔克、卡夫卡、施尼茨勒、斯蒂芬·茨威格和托马斯·曼。” 作家,尤其是表现主义作家,既惊惧于历史中的预兆,又为其所吸引,而历史的真实*终超越了文学想象中的灾难。 语言的自由是文学生存的基础,文学想象力不能受政治和道德的约束。如果作家必须先对每个词进行审查,判断它们是否属于违禁语之列,它们是否在为德意志犯下的罪行辩护,他就失去了自由想象的勇气。


宋词二十七讲
¥29.99
有学者认为胡云翼是继王国维与胡逋之后词学研究“现代化”的巩固者。本书在我国现代词学史上具有首创意义,论证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应占有的历史地位,盛赞了豪放派,一反婉约派为文学正宗的传统观念。上篇《宋词通论》以宏观的视野探讨了词的起源、特和发展规律,还阐述了北宋词的概况和演变,又标举南宋南渡时期的词为英雄的词文学;下篇《宋词人评传》对柳永、张先、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词人均有专章论述,另综合论述了苏门词人、北宋中期词人、辛派词人、南渡词人、晚宋词人等。


论语(少年国学无障碍阅读)
¥15.0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经典。书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教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本书内容包括注释、翻译、解读,释读准确,言简意赅,是了解《论语》这一经典的优秀读本。


汉唐乐府学典籍研究
¥44.00
《汉唐乐府学典籍研究》首次全面考察乐志、乐录、歌录、解题、诗学五类乐府学典籍,具体分析各类典籍所含乐府学内容,梳理各类典籍所载各项内容间的前后沿革关系,揭示其乐 府学价值,为这些乐府学典籍确立了历史坐标,对这些典籍涉及的乐府学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学术见解。本书对于了解汉唐乐府学典籍留存情况和深认识汉唐诗歌史提供了很好的指 引和参考,也为研究汉唐乐府学史并终描述出完整乐府学史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仍在谈论杜拉斯
¥41.30
本书是关于杜拉斯的学术随笔,作者是我国知名杜拉斯研究者,也是法语学者和译者,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老师。本书从杜拉斯在中国的译介接受、杜拉斯的写作阶段与母题、杜拉斯的经典化乃至传奇化(包括其通过写作自身建构的部分)、相关书籍及专著的介绍等角度出发对杜拉斯及其文本进行阐释,其中穿插着作者在研究、翻译杜拉斯的过程中发生的奇遇与生活的转变。本书除了关于杜拉斯的论述文章,还收入两篇黄荭、袁筱一和法国杜拉斯研究专家阿梅尔的对谈,以及两篇为发表过的杜拉斯相关的短篇作品。


诗不在远方:汉语先锋·第三辑
¥52.00
磨铁读诗会最新出品的年度诗选,网罗当下最新鲜的诗歌,经过专业的筛网式编选,呈现年度最佳诗歌100首,并推举十位出色诗人,带来他们的深度访谈和观念演讲。反对矫揉造作,拒绝过度修辞,用一本诗集,重塑对当代诗歌的认知。是诗歌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年度资讯,也是诗歌新人的最佳门实践指南。 诗不在远方,而在在出租屋里、地铁上、医院、工地、矿井,在家人和餐桌旁边。 诗不写远方,写普通人恋爱婚姻、人际交往、工作的疲惫和日常遭遇的美好有趣。 我们就在这些具体的小地方,用诗歌忠实地记录这个时代。 好的诗歌里,有人间疾苦,也有人间烟火。


苏辛词说(精装彩插版)
¥19.99
本书是知名古典文学研究家顾随经典代表作,《东坡词说》《稼轩词说》合二为一。收国学大师周汝昌的小引作序:“两部《词说》,本系姊妹为篇,同时相继,一气呵成,而其异同,有如是者。说辛精辟,说苏深婉……”同时依照每首词的内容,配以精美古画,全彩印刷,完美诠释苏、辛词的豪迈悠远。其诗词评说见解独到、行云流水,将人生经验与创作感悟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诗词美感本身的体会和感悟。


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1.99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精)--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 中华书局出品
¥40.80
本书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路,旨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从关系认知、“史补”观念、传“奇”书写、“春秋笔法”四方面手,探讨它们各自生成的“史传”渊源及内涵变迁。在思路上既注意把握两者的“家族相似性”,又注意阐释两者的本质区别。同时,概念的建立与使用,也是试图努力追求的境界。


《诗经》与周代社会交往(精) 中华书局出品
¥40.80
作者从周代社会交往的角度,对《诗经》的内容、《诗经》在周代社会中的作用、《诗经》与礼乐的关系、《诗经》的编辑等问题,行系统研究。同时,作者通过《诗经》的内容描写,对周代的邦国、朝见聘问制度、社会宴享、礼乐交往、战争、婚姻等行研究,并提出若干较新颖的观。


平常心即道:文徵明画的浅近趣味(文人画的真性)
¥18.99
「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 文人画发展初始,“真”的问题就被提出。五代荆浩《笔法记》挺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在他看来,有两种真实,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是生命的真实。荆浩认为,绘画作为表现人的灵性之术,必须要反映生命的真实,故外在形象的真实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实)的范围。水墨画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实的倾向,被他推为具有未来意义的形式。 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的问题面展开的。东坡等人认为,形似的插摹,并非真实,文人画与一般绘画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形外寻找真实。画家作画,是为自己心灵留影。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只能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 中国早期绘画有一个漫长的追求形似动势的阶段,如汉代在书法理论的影响下,绘画就有此特性。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理论影响之下,又出现了对画外神韵的追求,画要有象外之意、韵外之致,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到北宋画人对活泼“生意”的追求,都反映出这内在的义脉。但自北宋之后,在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下,由于对绘画真实观讨论的深人,绘画中出现了一种新质,就是对“性”的追求,此时绘画的重点过渡到对生命本真气象的追求。从元代到清乾隆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从总体上可以归入这“得性”阶段。 本系列作品,通过对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从明代画家文徵明入手,讨论“浅近”与“趣味”两个文人画中的关键性问题。


《红楼梦》真相
¥54.9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首标题诗。曹雪芹写的这首标题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放在了书中首标题诗的位置,说明作者和编者的良苦用心,也说明这首诗的重要。这里,作者从这首诗中理出了六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分析和探讨:其一,曹雪芹写的这首诗,是写给自己的,是写给“石头”的,还是写给读者的?其二,写书为什么非要用“满纸荒唐言”,“荒唐言”究竟荒唐在什么地方?其三,既然是“荒唐言”,为什么还要流下“一把辛酸泪”,这泪究竟是谁流的?其四,这“一把辛酸泪”是为了爱情流的吗?如果是为了爱情流下的,那脂砚斋怎么说是“血泪”呢?其五,“都云作者痴”的这个“痴作者”究竟是谁?他痴在什么事儿上?其六,“谁解其中味”的这个“味”究竟是什么味?这个味是谁先品出来的? 为解开这六个谜团,作者用了十章的内容来研究和考证,并想要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作者写作《<红楼梦>真相》的初衷。研究《红楼梦》,充满考证的艰辛。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难免出现一些瑕疵。《<红楼梦>真相》只是一家之言,敬请各位老师和读友批评指教。


江南文化视野下的明清通俗小说研究
¥102.00
本书从江南大众娱乐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的崛起、江南教育大众化与明清通俗小说读者及创作、江南书业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的盛衰演、明清江南通俗小说创作与小说文化的生成等方面行研究论述,以江南文化为视角,并综合社会史、教育史、出版史作多学科交叉研究,使得一些悬置已久的学术疑案迎刃而解,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由此得到澄清,一些已经有了丰富研究成果的具体个案得到新的拓展与深化。如对通俗小说史的发生、发展、嬗变,有了系列新认知;关于明清江南通俗小说创作的研究,拓了新领域;以江南文化视角对于作家作品个案的审视,有了新发现。由此,丰富了明清小说史的知识理论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