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研究(第3卷·2)
¥20.00
《文学研究(第3卷·2)》所收录的学术论文,追求学术深度与广度,力求推进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研究,包括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


荷兰文论家米克·巴尔的文化分析思想研究
¥22.50
米克·巴尔是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和叙述学专家,也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派的核心文论家。本书重探讨米克·巴尔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她关于文化分析的观念体系和理论贡献。在国内外学界将首次以理论专著的形式,系统梳理米克·巴尔关于“文化分析”的文艺思想和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探讨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派的学术志向、批评观念、理论体系和历史经验。


唤醒人们的诗心——池田大作文学创作初论
¥29.00
本著以比较文学的视角,通过对池田大作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整理和归纳,详细地阐述了池田大作在多种场合都提到过的“新文艺复兴”思想,对池田大作文学创作中的生命、自然、童年、母亲等主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同时对池田大作的文学批评活动的特点也做出了简洁而深刻的总结和揭示。


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研究
¥25.00
莫言及其作品一直是国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也备受国外学者的关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莫言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对他的研究出现井喷状态,形成“莫言热”。“莫言热”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读书热”和作家的“创作热”,带动了国内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新评价和认识,打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通道和新方式,对于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出去”“走进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东亚《诗经》学研究(精)
¥40.80
《东亚<诗经>学研究》收录历年来所撰《诗经》研究论文十篇,依性质区分为“注疏篇”、“通论篇”、“日韩篇”三部分,因其探讨范围涵盖中、日、韩三地之《诗经》著作,故颜日“东亚《诗经》学研究”。其涉及之著作时代,则上自战国楚竹书,下至现代标本《毛诗注疏》。近年来,东亚《诗经》学之研究风气,方兴未艾,希望《东亚<诗经>学研究》能起部分抛砖引玉之效。 《东亚<诗经>学研究》尝于2009年5月,以繁体字版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书名为“东亚《诗经》学论集”。因在台湾发行,大陆读者或取阅不便,今将此书重新排版,并略作修订,更名“东亚《诗经》学研究”,交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方便就正方家。


互为东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跨文化对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27.72
本书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理论和翻译与20世纪世界(不仅是西方)文艺思潮的紧密关系:*部分审视不同地域的作家如何突破东与西、欧洲和亚洲、自我和他者、本土与世界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重探自身城市、文学和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关注“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辩证关系之中,世界文艺思潮与“后文革”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第三部分从探讨跨越欧、亚的战争语境之下,中国现代派作家通过西方左翼思潮思考社会变革,甚至凭借西方文学与评论的翻译寻找战争下“内在抵抗”的策略。


任洪渊全集:第三个眼神·诗歌卷
¥20.80
《任洪渊全集:第三个眼神·诗歌卷》是任洪渊先生一生诗作的合集,收录了包括《汉语红移》组诗、《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女娲11象》、长诗《第三个眼神》等在内的多首代表诗歌,并收录了《找回女娲的语言》《我的三个文学世纪》《还是那个太阳》这三篇重要诗学文章。任洪渊先生立足汉语文化,精通西方文化,他的写作涉及对历史、哲学、文学、生活等诸多层面的剖析和思考,以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彰显出任洪渊式汉语诗学和文化哲学的魅力,通过“语言的任洪渊运动”,对汉语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著名文学批评家童庆炳所言:“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任洪渊的诗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


人间词话(少年国学无障碍阅读)
¥15.00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作者吸收西方美学、哲学思想之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代文学所作的评论。本书对《人间词话》行了适当的注释和导读,全面透彻地介绍了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注释简明扼要,为读者彻底扫除阅读障碍。导读深浅出,全面呈现词这一文体在历史中的发展脉络,可以帮助读者切实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锺山愚公拾金行踪(周勋初文集)
¥44.00
《锺山愚公拾金行踪》为《周勋初文集》中的一种,曾于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该书与《撷英集》都是周勋初先生的一部自选集,其收录文章内容分四辑,分别为:先秦两 汉文史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史研究、唐代文史研究和宋代至当代文史研究,大致可以窥见其治学规模。

丝路天籁:西北花儿英译
¥46.50
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民间歌谣,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一百余首花儿,用自由诗的形式英译,并对方言词汇、背景知识、译文处理方式等配有注解。为了保留花儿的音韵之美,本书还收集了20首花儿的曲谱。通过英译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有助于传播中国地方文化与文学,促民歌研究,并可为民歌英译爱好者提供素材。

人间浮萍:今天如何读萧红(今天如何读经典)
¥21.60
萧红的人生仅有31年,却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名篇,成为一位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作家,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文字里有壮士心、女儿情、孩子气,浑然兼备了男性作家的刚硬和女性作家的细腻。今天我们读萧红,不但要读她对苦难的抗争,更要读她文字中的细腻敏感,感受有限的、单线的人生与无限的、绵延的人类命运连接在一起。

红楼梦:俞平伯精校评点脂批本
¥199.00
本书以忠实于曹雪芹原著的早期抄本戚序本为底本,汇总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脂砚斋评语系统,兼有红学大师俞平伯精心评、校对,填补了《红楼梦》版本史上的一大空白。本书参考诸多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程甲本等)校勘而成,并将广泛传播的程伟元、高鹗整理的后四十回续文附于书后,读者可获得丰富的阅读收获。


欧洲中世纪诗学选择
¥36.00
本书是一本西方中世纪诗学文选。在西方诗学或文论史上,中世纪研究相对较为欠缺。有鉴于此,本书选编了八篇珍贵的中世纪诗学批评文献,选文范围始于古典主义晚期,终于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时代,破读者关于中世纪必属基督教的刻板印象,不仅将长达千余年的欧洲中世纪文学批评史的整体轮廓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部分极为难得的资料。为方便读者理解,本书在每篇译文前附有简短导语,用以介绍作者、提要作品、评述其历史影响等,并给出中译参考底本。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今天如何读经典)
¥21.60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他出身贫寒,却登上艺术的荣誉殿堂;他是文学大师,却不忘对穷人的关照。今天为什么读老舍?为的便是在充满同情的叙事中欣赏他那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是《小麻雀》开启了中国孩子的童蒙年代,是《我的母亲》让中国的孩子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本书围绕老舍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讲述老舍的创作与人生故事。老舍是北京的,是中国的,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一个*的老舍。

边城赤子:今天如何读沈从文(今天如何读经典)
¥21.60
说起沈从文,免不了提到他的《边城》,提到翠翠、茶峒、湘西、凤凰……他的作品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初想象。他用唯美的视角筑起湘西山隅水乡“人性美”的世界,赢得了各界读者的认同。今天我们读沈从文,不但要读他的作品,还要读他的人生,读他充满人性美的边城世界。


古今之间的但丁(“经典与解释”第40期)
¥30.00
《古今之间的但丁》内容简介: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全2册)
¥180.60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学”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 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这是一部在“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源上桃花无处无:倪瓒的空间创造(文人画的真性)
¥24.99
「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 文人画发展初始,“真”的问题就被提出。五代荆浩《笔法记》挺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在他看来,有两种真实,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是生命的真实。荆浩认为,绘画作为表现人的灵性之术,必须要反映生命的真实,故外在形象的真实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实)的范围。水墨画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实的倾向,被他推为具有未来意义的形式。 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的问题面展开的。东坡等人认为,形似的插摹,并非真实,文人画与一般绘画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形外寻找真实。画家作画,是为自己心灵留影。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只能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 中国早期绘画有一个漫长的追求形似动势的阶段,如汉代在书法理论的影响下,绘画就有此特性。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理论影响之下,又出现了对画外神韵的追求,画要有象外之意、韵外之致,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到北宋画人对活泼“生意”的追求,都反映出这内在的义脉。但自北宋之后,在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下,由于对绘画真实观讨论的深人,绘画中出现了一种新质,就是对“性”的追求,此时绘画的重点过渡到对生命本真气象的追求。从元代到清乾隆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从总体上可以归入这“得性”阶段。 本系列作品,通过对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分“幽深”“幽远”“幽静”“幽秀”“绝 对空间的概念”“泛泛”“萧散”“寂寞”“苔影”“小景”十个角度描写倪瓒的世界。


澹若秋江影:陈道复画的“幻”境(文人画的真性)
¥18.99
「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 文人画发展初始,“真”的问题就被提出。五代荆浩《笔法记》挺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在他看来,有两种真实,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是生命的真实。荆浩认为,绘画作为表现人的灵性之术,必须要反映生命的真实,故外在形象的真实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实)的范围。水墨画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实的倾向,被他推为具有未来意义的形式。 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的问题面展开的。东坡等人认为,形似的插摹,并非真实,文人画与一般绘画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形外寻找真实。画家作画,是为自己心灵留影。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只能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 中国早期绘画有一个漫长的追求形似动势的阶段,如汉代在书法理论的影响下,绘画就有此特性。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理论影响之下,又出现了对画外神韵的追求,画要有象外之意、韵外之致,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到北宋画人对活泼“生意”的追求,都反映出这内在的义脉。但自北宋之后,在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下,由于对绘画真实观讨论的深人,绘画中出现了一种新质,就是对“性”的追求,此时绘画的重点过渡到对生命本真气象的追求。从元代到清乾隆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从总体上可以归入这“得性”阶段。 本系列作品,通过对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从明代画家陈道复入手,讨论“幻境”这一文人画中的关键性问题。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
¥29.00
本书面向一般读者,介绍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隋唐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等明清小说名著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发展脉络。讲述既亲切易懂、执简驭繁,而内容又精彩纷呈、新意迭出,融深的艺术欣赏与深刻的学术见解于一册,既可作为通识教材,又是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暗夜独行:今天如何读鲁迅
¥19.20
今天为什么读鲁迅?也许一句话就够了:鲁迅是“现代文学人”。他一生创作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朝花夕拾》《野草》两部散文集以及十几部杂文集,总量并不多,但依然被公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峰。“惯于长夜过春时”,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看如何他在茫茫黑夜中走异路、去异地、求新知,以文学“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