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40.42
本书致力于以马克思文本解读为中心,努力把握马克思自身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线索,将其归结为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形而上学“三大批判”,以此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其形而上学批判密切相关,他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政治哲学,其中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具有两个理论体系,一个是名词体系,另一个是动名词体系。这一新型政治哲学体系,在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政治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观念生产和再生产。本书在相关问题上尽可能地建构马克思与其他人的对话关系,并且在若干问题上尽可能地实现理论形态转换。


时间
¥49.99
本书是一本前沿、优美的时间简史。在书中,作者从经典物理中的时间、相对论中的时间和量子力学中的时间三个方面,带领我们沿着一条曲折的道路、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时间,感受速度、悬念、加速和等待。本书不仅讲述了有关时间的科学理论和发现,还囊括了古老神话、艺术、诗歌、文学、历史,以及人类的恐惧。


尼采与基督教
¥55.00
尼采与基督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难题。本书就尼采的重要著作《敌基督》,围绕理解尼采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而编选。 本书企图回答:尼采攻基督教,针对的究竟是谁?是哪一种基督教?既然尼采肯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没有“神”,对于尼采来说,生活是无法承受的——那么,尼采信奉的究竟是什么“神”? 本书所选文章,勘称晚近分析《敌基督》的力作,有的从现代思想的视角来解读尼采的反基督教论述;有的关注尼采与其前后的大思想家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思想视野来理解尼采;而洛维特解释海德格尔的尼采解放的文章,则有助于我们反省海德格尔的尼采形象的历史和哲学含义。事实上,无论尼采寻求的是犹太教的上帝还是希腊异教的上帝,尼采的“神学”都与欧洲精神的命运紧密相联。 基督教乃相当复杂的欧洲历史和思想史现象,无论从历史和思想形象来看,基督教都不是只有一种形象。深研究《敌基督》,对于关心中国精神在世界宗教范围内的权力意志问题的汉语学者来说,意义相当重大。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
¥32.00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于1974年发表的经典哲学文章,在意识研究方面引用极广,影响力无出其右。本书是其50周年纪念版单行本的中文译本。 这篇文章启了如今广泛关注意识问题的潮流,使意识成为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核心议题;它也促使人们始认识到非人类生物的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内格尔认为,意识体验的本质主观性——即对经历该体验的生物来说,这种体验是什么样——意味着任何试图用物理术语分析意识的还原主义理论都注定无法成功。因此,物理科学无法提供对现实的完整描述,如果科学要真正理解心灵,就必须超越那种将现实仅仅看作客观物理的观念。 在发表五十周年之际,这篇经典文章以单行本重新出版,并附上了一篇新的序言,讨论了这篇文章的起源和影响。书中还收一篇新文章《一步的思考:心理物理关联》。对于《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一文引发的问题应当如何回应,内格尔在新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如果我们受意识的主观性是不可还原的,那么解决心身问题最有希望的路径,是寻找心理状态与神经生理状态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而这种联系应当通过一种更基本的状态来实现,这种状态既非纯粹心理,也非纯粹物理,而是将两者都视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这种状态从外部看是物理的,从内部看是心理的,就像我们人类自身一样。这将是一种一元论形式,要求我们构建新的概念,因为我们目前对“心理”与“物理”的理解,并不涵盖这种必然联系。文章解释了为什么心理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必然的,尽管在我们现有的概念体系中,它们看起来只是偶然关联。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新译详注本)
¥65.00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出版于1874年,是尼采继《悲剧的诞生》之后计划撰写的系列短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篇,也是他除《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论道德的谱系》之外知名度*高的作品。 在19世纪这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针对历史感的泛滥,尼采在这篇“不合时宜”之作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历史学、语文学、黑格尔哲学、高等教育乃至文化等“时代性的、合时宜的东西”,追问历史学于我们人生的用途,强调主体和当下对于历史的意义。这种视历史学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策略的观点,使之成为后现代史学的先驱。 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在本书中以文本与注释1:2的比例对文中涉及的大量历史、哲学背景以及明典、暗典、隐喻、反讽等做了详细的注释,并撰写了长篇导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重新思考历史于当下的意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41.99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 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心相篇
¥29.99
《心相篇》是五代宋初道家学者、隐士陈抟所著的传世之作。该书以“相由心生”为核心思想,深刻剖析人心与面相的内在联系,通过审察人的心地和行为,洞察其善恶之性和祸福吉凶。书中不仅蕴含深厚的道家哲学思想,还兼具佛家《因果经》的韵味,引导人们修身养性,去恶扬善。陈抟老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我们如何思维
促销价:¥9.99|¥25.99
《我们如何思维》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10年。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提出了“反思性思维”这一核心概念。杜威认为,思考并非仅仅是逻辑推理,而是一个动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涉及观察、假设、实验和验证等多个环节。他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清晰的论述,揭示了思维与经验、知识与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无根树(张三丰道家经典)
¥19.99
《无根树》明代张三丰所作丹道修炼诗词。以 “无根树” 为喻,讲述内丹修炼的方法、过程与境界,是研究道家内丹学说的重要资料。?


柏拉图的智慧
¥2.00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博大精深,穷其毕生之力所钻研的理念论是他一切哲学的核心。这是他从巴门尼德的逻辑、毕达哥拉斯的数形玄学理论、赫拉克利特的热情及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出发,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极大诱惑力又能满足宗教情操的哲学。柏拉图认为,除了特殊的道德(善),还存在着一种一般的道德。


图解心经
¥12.00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260字,在佛教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摄取600卷《大般若经》心髓,讲般若智慧和缘起性空的道理,被认为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但因其文约而义深,除非高僧大德的指引,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经义领略透彻。 《图解心经:260字说破人生真相(白话全译图解版)》则借鉴了以往高僧大德的真知灼见,将围绕这部《心经》的诸多问题一并呈现出来,250张一目了然的佛理解析图表与300张生动有趣的手绘插图,同简单流畅的文字相得益彰,让人们更为真实地领悟和体会《心经》真谛,让您在享受视觉美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一次心灵上的荡涤与淘洗。


禅的行囊
¥21.16
《禅的行囊》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论神性
¥10.40
神学是西塞罗哲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延伸。在西塞罗看来,所谓诸神的本性、诸神的存在等问题是哲学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与人生信仰、生活幸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哲学家必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论神性》即是西塞罗对这些问题的研讨和研究。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5.14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植于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的。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出《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社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大纲--国民阅读经典(平装) 中华书局出品
¥9.10
《中国哲学史大纲》为胡适所作,是中国学者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标志。它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不但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而且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
¥35.00
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经历?但那些记忆会深藏于你的潜意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一生。一次父母骂、一场噩梦般的考试、被同龄人欺侮孤立……这些被淡忘的童年创伤,就是被你遗忘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你情绪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却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许某天,你就会突然始生气、发火;也许你会对某些事特别敏感,甚至都不愿提起;也许你会有模糊的悲伤感,却找不到任何与悲伤相关的记忆。你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感觉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 在书中,一行禅师运用佛教原理帮助你,返回内在*深处,觉察内在小孩的存在,与他对话,聆听他的声音,从而达成与自己和解的目的。如此,我们不再受情绪的摆布,心中没有怨恨,也不再迁怒他人。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始变好,我们因此懂得了爱,保有了爱。 翻本书,跟随一行禅师的脚步,一步步回到自己内在*深处,拥抱、疗愈内在的小孩,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

科学哲学的兴起
¥6.80
本书所涉及的虽说是哲学体系和科学思想,但在写作时并没有假定读者对于它的主题已具有专业知识。这里所谈到的哲学概念和学说一一都伴随着它们所受的批判而作了说明。本书虽然论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逻辑分析,但并没有预先假定读者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只要读者有足够的普通常识,期望学到一些多于普通常识的东西,他就具有充分准备,能够随着本书的论述前进了。 因此,本书可以用来作为一本哲学的入门书,特别是科学哲学的入门书。但它并不打算对传统哲学材料作所谓“客观的”阐述。对于种种哲学体系也没有企图采取那种解释者的态度去加以说明;那种解释者希望在每一种哲学里都发现一些真理,希望能使他的读者相信每一种哲学学说都是能够为人理解的。这种讲解哲学的方法是不很成功的。许多人曾经想从自称为客观的阐述中学哲学,结果发现哲学学说仍旧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另外有一些人用尽方法想理解各种哲学体系并想把哲学的成果和科学的成果结合起来,但后来发现他们没有办法使科学和哲学联结在一起。现在,如果哲学显得不能为无偏见的人所了解,或不能与现代科学并存不悖,这过错必定在哲学家方面。他过于喜欢牺牲真理去迎合作出答案的欲望,牺牲明确性而屈服于用图像来说话的诱惑;他的语言缺乏精密性,而这正是科学家避免错误的暗礁的罗盘。因此,如果一部阐述哲学的著作是客观的,它应该在批判标准上是客观的,而不应在哲学的相对主义的意义上是客观的。本书所作的探讨,意图达到这样一种意义的客观性。这本书是写给许多那样的人看的:他们曾读过一些论哲学和科学的书而得不到满足,他们努力要获得意义,却碰在词句的壁障上而受到阻难;但他们并不放弃希望,认为总有一天哲学会变成像科学一样令人信服、一样具有威力。 这样一种科学哲学已经存在这一事实是还未为人充分知道的。作为思辨哲学的一种残余,一片暧昧的雾气仍旧遮住了那些没有受过逻辑分析方法训练的人的眼睛,使他们不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哲学知识。


我们如何思维(提升生活与工作效能的有效思维,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
¥12.99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详细分析了思维的过程和本质,并通过大量实例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 本书论述了思维的本质并非记忆、听来的故事和偏见,而是经过批判、推理、论证结论之后的信念;提出了反省思维的必要性,指出只有正确思维才能提高规划与谋略能力,获取避免不良后果的措施;提供了行思维训练的一系列步骤,包括加逻辑推理要素,行系统性的推论和试证,引实例验证思维结果的正确性,等等。有助于我们对思维有一个全新而正确的认识,突破本能的禁锢,跳出思维舒适区,掌握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并*终提升实践活动中的效能。


黄明哲正解《道德经》 中华书局出品
¥23.40
《道德经》教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永续发展之道,在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本书依作者在喜马拉雅讲述《道德经》的讲稿《黄明哲正解〈道德经〉》整理润色而成,全书力图贯通诸家观,独创现代正解,深研究道家思维方式,揭示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底层代码,适合各企业、公司、组织的决策者,期望理顺理财思路的金融投资人士,创业途中或即将始创业的人士,期望通过拼在职场有所成就的人士和国学爱好者阅读。

哲学语法
¥18.31
《哲学语法》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一部重要著作,可以说是其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的雏形。其中主要批评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关的新的理解,并对哲学的本性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断言哲学研究就是语法研究。


易经与中医
¥19.99
众所周知,中医与道家、《易经》息息相关,但为何相关,如何相关,一般人并无深究。这本小书,南怀瑾先生仿若置身中国文化的河流,由中医文化“溯洄从之”,探到了《易经》文化的方方面面,又回转头“溯游从之”,厘清了《易经》、道家与中医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探讨了诸多相关联的问题,如《易经》的体用、气候与医疗、卦象与历法、道家的生命学说、各家的阴阳之说、五行医理、心理与疾病,等等;涉及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八卦、阴阳、历法、律吕、五行、干支、五星、“洛书”、“河图”等。其间诸多的观念经纬交织,更使人得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易经》与中医之间某些牵强的理论联系,先生亦有深刻的反思和犀利的批评,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