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数字人文论文选集 *辑
¥49.20
.
童年--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20.30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历克赛(高尔基的原名)三岁到十岁期间,寄居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的《童年》,由著名翻译家沈念驹先生根据俄文原版精译,并撰写书前“导读”,介绍本书作者生平、主要内容、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等。根据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能力,注释文中的疑难字词,扫清阅读障碍。书后附有“读书记录卡”,示范归纳好词好句、撰写读后感,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方壶楼美术史论文选(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试读本)
免费
本书是薛永年先生美术史方面的文章选集。所选的论文,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直到近年,包括书画史的个案与时段,古典画论的名篇与范畴,区域绘画与画派问题,中国绘画的民族特色与艺术语言的智慧,书画鉴定与鉴藏史,美术史学与方法。有些已经收过去出版的集子,有的散见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或刊物。
四库全书馆密函——于敏中致陆锡熊手札笺证(精)(试读本)
免费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馆,于敏中出任正总裁,为纂修《四库全书》的主要负责人,常随乾隆左右。陆锡熊与纪昀(晓岚)同任总纂官,具体负责主持编纂工作。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间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于敏中随行,期间乾隆关于《四库全书》的旨意,以及于敏中的想法、相关事宜等,通过于敏中的书信,向在北京的陆锡熊等人传达落实。今仅存的56通书札,即是四库馆前期,于敏中与陆锡熊集中商讨如何编纂《四库全书》的珍贵史料。涉及内容极为丰富,举凡人员配备、职司分统、工作协调、后勤保障等统筹工作,以及书籍分类、版式拟定、发凡起例等体例的制定,书籍的刊刻、誊抄、校对、删改、存毁,等等,事无巨细,均有布置或商议。可为疏阔的历史罅隙,填充具体生动的细节。 由于书札事关中秘,直到1933年才以《于文襄手札》之名影印出版,为学界所重。张晓芝先生今对草书信札全文,做了仔细的释读、精确的年月日考订和翔实的笺证,使这批珍贵的文献厘然可读,并详为爬梳关涉的大量史事,颇具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此次出版,随文影印56通原札,以便参读。
琴史·综议
¥52.80
.
经典常谈--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16.80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1942年为中等以上教育的学生写作的一部普及读物,八十年来广为流传,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门指南。在这本书中,朱自清先生以通俗流畅、深浅出的文字,提纲挈领地解读了《说文解字》、“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诸子百家”、《楚辞》等国学典籍,客观持平,博采众长,见解精辟。 “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的《经典常谈》,版本精良,精编精校,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师撰写“导读”,并根据教学实际为学生梳理知识,编写中考演练题,对中学阅读更有针对性。编写者按照朱自清先生“经典教育”立场,分析中学生应该如何阅读经典,如何从经典中汲取养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
乐陶斋文存(精)全三册
¥298.80
本书是作者在古代文学教学和古籍整理实践中形成的成果结集,分为五编,即文学散论、文化散论、杂文、诗文鉴赏选录、课程教学提纲。既有严肃的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又有古诗文鉴赏评论文章,还有一部分书评序跋文字。
商周铭文叙事文体演变(精)
¥40.80
中国古代叙事问题在秦汉以前已经初备雏形,本书即关注这一问题,主要探讨甲骨文、铭文等早期叙事文体的类别及特征,其由早期文体向后来成熟文体演变变化的过程,以及对后来文体的影响。这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探讨铭文中出现的叙事文体现象以及特征;二是通过铭文文体与后来成熟时期的文体进行比较,分析其演变的过程,了解叙事文体变化的内在机制,为建立新的符合中国文学的文体发展规律的文体分类标准提供依据。
李德裕文集校笺(精)--傅璇琮文集
¥105.60
李德裕身为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党魁,曾两任宰相,尤其在武宗朝主掌朝政,外御回纥、内抑藩镇、压佛教,是极具争议又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本书包括《正集》二十卷、《别集》十卷、《外集》四卷,整理中校勘多本,旁参群籍,兼采陈寅恪、岑仲勉等近人成果,力求对所有作品系年考订,以便读者阅读、利用。
正道悟语
¥24.00
本书主要围绕日本扶植汪伪政权决策过程,考察了日本高层侵华政策的演变。日本原计划按照自己的设计,扶植取代国民政府的伪政权,以彻底重构中国政治社会生态。但侵华战争陷困局后,日本为迫切脱身而不得已调整了原有政策,在诱降国民政府的同时,采取旨在分化削弱抗战力量的欺骗性的“谋略工作”,吸引了汪精卫集团的卖国投敌。汪精卫集团被当做日本诱降国民政府以及控制占领区的工具,在日本决策逻辑中处于边缘地位。由于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日本对汪政策并不稳定,而决定其轨迹的,是日本侵华形势和战略需要的变化。
南北朝选官制度与文运兴变(全二册)精
¥118.80
南北朝文官铨选与文人息息相关,两者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南北朝文人除少数方外文士终身未仕外,大多集作家、官员、思想者、士林名流、乡邦领袖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儒家进取价值体系复振与世俗官本位观念驱使下,士人一般都会通过仕前教育的知识、技能储备,然后接受官方资格审察、荐举、铨选、策试、复审,继而具备候补官员的资格,直至*终释褐起家。入仕之后,同样还要接受聘期考核、迁转升降的官场历练。文人任官的地点与任期决定此人迁徙的地域、路线、滞留时间,也决定其乡国意识、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另外,文人上下级公私关系构成其人际交往、社交活动的内容,继而决定其文学表现的内容。其任官性质、职属范围决定其公文性质、文体特征,甚至可以固化其创作类型;任官期间的群体交往,又决定文士文学创作的集团性,乃至可以发展为文坛的风尚性指标。可以说,选官制度是透析南北朝文人、文运的关键性钥匙。本书总结了南北朝选官制度与文学关联的内外缘由及表现,充分揭示南北朝选官制度的类型及文教动机、铨选程序与官场生态及士人心态的内在关联,并对南北朝铨选制度、官署运作、选官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南北朝选官制度承续汉晋旧制,又拓展新的制度功能,通过对世族政治、士格官习、文气风尚的渗透与耦合,形成了这一时期颇具特色的“选官-文学”混合体,并对后世文坛格局演进、文尚批判与转换、文论范畴增扩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陈熙晋集(精)--义乌丛书(试读本)
免费
是书为清代义乌人陈熙晋的主要撰著,包括《春秋规过考信》《春秋述义拾遗》《征帆集》《日损斋笔记考证》四种。《春秋规过考信》《春秋述义拾遗》分别自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辑录隋代刘炫《春秋左氏传述义》百七十三条、百四十三条,征诸群言,深入考证,可补前人所未备,发千人所未明,于春秋经传之理解大有裨益。《征帆集》为陈熙晋由贵州押运货船至京,一路九千余里、十四个月的所见所感形诸诗篇而成,为其诗文创作集。另,《日损斋笔记考证》是陈熙晋为乡贤黄溍《日损斋笔记》所作之注释考证。
楝亭集(精)--曹寅全集(试读本)
免费
《楝亭集》是清康熙间刊刻的曹寅的诗文集。 曹寅生前曾多次编订自己的诗文集,如《野鹤堂草》《荔轩草》《西农词》《舟中吟》《楝亭先生吟稿》《别集》等,但这些集子今已无存。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刊《楝亭诗钞》六卷,《词钞》一卷,前有王朝瓛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别集类存目云:“有《楝亭诗钞》五卷,附《词钞》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寅撰。”但至今我们尚未发现《四库存目》所载之诗钞五卷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编定《楝亭诗钞》八卷,次年其门人弟子郭振基、王朝瓛、唐继祖等录其刊落之作及未刊之文稿,汇辑为《楝亭诗钞别集》四卷,《楝亭词钞》一卷,《楝亭词别集》一卷,《楝亭文钞》一卷,合为《楝亭集》。
在文化的原野上
¥46.50
《在文化的原野上》为我馆“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范子烨先生。全书约二十万字,分四卷,除“代序”与“代后记”,共计三十篇文章。其中,卷一共9篇文章,是谈陶渊明的;卷二共7篇文章,是谈音乐文化史的,侧重于对中古诗人和中古诗歌的音乐学解读;卷三共5篇文章,侧重于历史和宗教文化;卷四共9篇文章,侧重于经典与作家。这些文章长短不拘,无一定之规,但都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试图解决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体现出作者一贯秉持的“学术本身应植根于广阔的文化原野”的学术旨趣。
李兴锐集(全四册)--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试读本)
免费
本书收录李兴锐除日记以外目前所知的全部著作,分为奏折、公牍、电报、书信、杂著五部分,校整理,审慎校勘。其中奏折近1000篇,均根据各地馆藏原件或影印件辑录;公牍部分收录禀稿、札件、批示、咨文等70余篇;电报120余篇,书信20余篇,杂著10余篇。并附录李兴锐行状、传记等生平资料。
孟子译注(精)--国民阅读经典(典藏版)(试读本)
免费
杨伯峻先生在精研《孟子》的基础上,对《孟子》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简赅,译文清晰明了,考据全,语言朴实通达,,是学习《孟子》的门佳作。
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61.60
宋代笔记是笔记体制演变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围绕笔记的“新变”这个核心内容,本书阐明宋代笔记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功能,系统剖析宋代笔记的文体构成和文体特征,揭示宋代笔记对后世笔记作品创作范式的引领与规范作用。通过对宋代史料、笔记文献的系统梳理,本书将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将笔记研究从传统的文献、史料研究引向对笔记文体本身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亦注重突破以往囿于小说的研究框架,对建构宋代笔记文体体制研究体系行了有益的尝试
张九成哲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61.60
本书以道学范围从南宋初期到朱熹掌握道学话语权的转变趋势为思想背景,从气论、天人关系、心性论、工夫论、经学、儒佛关系等方面,系统研究张九成哲学思想的逻辑构架和特点;同时注重思想史脉络的梳理,分析张九成对洛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与其他理学家之间的论辩和冲突,尤其是与朱子学之间的差异、儒佛之辩等,以期呈现其思想原貌,并丰富对南宋初期理学传承与发展状况的认识,展现这一时期思想史的连续性。
唐代中层文官(试读本)
免费
唐代士人在担任过如校书郎、县尉、参军、掌书记等基层文官之后,又可能升任到哪些中层官职呢? 本书分章详论了唐代士人经常出任的几种核心中层官职,其中包括京官七种(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员外郎、郎中),县官一种(县令),州府官一种(司录/录事参军),以及幕府官一种(判官),将京官、地方官与幕府官这三大职官系统结合起来,横向考察,涵盖面广,并且留意唐前后期的差别,阐明了这几种官职在唐代政府架构和士人官历中的意义与位置,一步呈现出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58.80
2012年,宋瑞作为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的干部,代表单位驻弯柳树村扶贫。当时的弯柳树村麻将成风,很多村民不赡养老人,邻里纠纷、架斗殴更是时有发生。初来乍到的宋瑞先做了三件事,但不见成效。一是总队领导来村里慰问,突然被不是贫困户的群众围堵了,要求也领慰问品;二是40万科技扶贫款到了村里,贫困户因怕担责任,没有一户来领钱;三是修路惹来群众告状。 宋瑞意识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瘠和麻木,于是决心探索出一条文化扶贫攻坚的新路子——在河南首创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扶贫从心始。从此,宋瑞以弯柳树村为家,把百姓当亲人,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抱定一个共产党员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定初心和铁一般的信念,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以一颗赤诚至爱之心,展扶贫扶心扶志工程。12年间,和弯柳树村乡亲们成了亲如一家的亲人,乡亲们谁家有了大事小情,都会找她。她到乡亲们家里的次数已不计其数,乡亲们每家每户厨房里蔬菜、粮食放在哪里,宋瑞全都清清楚楚。乡亲们知道宋瑞爱吃青菜,常常会把刚采摘的青菜送到她住的小院里,挂在门把上。无意间,宋瑞已成为乡亲们心中最亲的人。 这本日记详细记录了宋瑞10年驻村生活、工作故事和弯柳树村脱贫、发展全过程,有效化解农村治理结构中的困境,提升驻村治理效能,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乡村振兴的生动教材。
远山的回响: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40.8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赢脱贫攻坚战,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上从不缺少动人动容的瞬间:基层干部带领老乡们摆脱贫困、致富增收,新媒体背景下新农人奋斗昂扬的精神面貌,有理想、有魄力的城市青年扎根农村并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等,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就蕴藏在这每一个“小故事”中,体现在每一位奋斗者的身上。 书中选取30个典型案例,涵盖了乡村振兴的多种角度,包括产业振兴、科技振兴、组织振兴、文旅振兴等,对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成果做了精彩记录。本书不仅是对乡村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一次美好展望。 用百姓话说家国事,本书在朗朗上口的百姓语言中成为连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注乡村、热爱乡村,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