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化史述论
¥68.60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构成各个层面的交汇处得以体现。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学”为纲领,深探讨了传统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同时代其他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 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浙东唐诗之路的会通与嬗变--唐诗之路研究丛书
¥70.80
“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因漫游、为宦、隐居、贬谪而频繁往来于浙东的文化之路,又是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茶道、陶艺、民俗、方言、传说等内容的文化宝库。三十年余来,无论是在高校学术界还是在地方文史界,浙东唐诗之路都形成了研究热潮,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带动了全国各条诗路的研究。本书从这些成果当中,精选了著名学者傅璇琮、陈尚君、郁贤皓等人的24篇论文,分7个专题编排,揭示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通与嬗变的轨迹。
文学鉴赏美学
¥64.80
本书主要探讨文学鉴赏、文本解读和作家作品,重在诠释“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美学理论与实践。其主体内容构成有四个部分:一是“文学鉴赏要素论”,包括意象与诗境、文境与意蕴、文序与节奏、文色与文法等。二是“文本解读特质论”,包括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文学解读的反应交流与敞活动、文本解读中的“视野融合”、主体阅读的心理图式,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不同解读等。三是“作家文品透视论”,包括营创新艺术散文的老一代散文作家、别具个性审美风范的新时期散文作家、拓学者散文新境域的中青年散文作家等。四是“作品艺术赏读论”,包括“经典名作导读”和“港台名作赏析”。
北大经典讲座(全两册)
¥9.99
北京大学,向来都是执中国高等学府人文学科之牛耳,百年以来,大师辈出,灿若星辰,无数大师级人物留下了精彩动人的讲座篇章。 本书遴选了这些讲座中堪称“经典”的部分,加以系统整理,以使北大之外的人,也能亲炙大师风采,获得学识与修养上的进益。这些演讲,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一般学力的读者读来固然受益匪浅,就是专门研究者阅读这些篇章,也能获得启发。 全书分四大部分(一)读书与做人;(二)文学;(三)历史与哲学;(四)国学。内容广泛,但却博而不杂;通过此书,读者当能很好地了解人文学科的博大精深与迷人魅力,并获得一般知识水平的人所应具备的人文知识。
徐惟诚文集(第11卷)
¥21.00
本卷收录作者1957年至1965年、1979年至1989年间发表的杂文代表作品199篇。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或针砭时弊,或讴歌新风,或商讨问题,或直击热点,深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徐惟诚文集(第2卷)
¥46.80
本卷共收录190篇文稿。作品围绕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变革,从各个角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用以释疑解惑,帮助人们凝聚共识。
徐惟诚文集(第8卷)
¥36.60
本卷共收录104篇文稿。作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理论研究,总结宣传规律,提倡文明新风,推动文化扶贫,反映了新中国宣传思想领域的发展历程。
徐惟诚文集(第4卷)
¥33.50
本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2012年间发表的文章115篇,是作者30多年来思想工作实录。在动态发展的科学观指导下,结合到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实践和对时政热点、社会美丑的敏锐观察与深入思考,既探讨了思想理论建设,又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中信国学大典·人物志
¥15.99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楚辞》和唐诗、宋词一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能使当代读者滋生永恒不变的审美愉悦。 《人物志》虽成于一千八百年前,但为我们提供的,正是有关用人、观人的大学问,其剖析之深与范围之广,恐怕在古今中外都属罕见,发人深省处与警句策语,几乎篇篇有之,甚或段段有之。更难能可贵者,是此书论证之严谨、周详与其环环相扣所显示的系统性,在中国学术史中,殆无出其右。
哈佛经典讲座(全新增补版)
¥17.99
哈佛大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在注重权wei知识的传授之余,其通识教育的实践也影响了全球各大高校以及普通读者。哈佛大学的教育者们试图将极复杂的系统知识简明通俗化,因此,《哈佛经典讲座》能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快速而全面地了解到未曾接触过的知识领域,尽可能地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哈佛经典讲座》主编、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及教育家尼尔森邀请35位顶jian教授,以通俗的语言,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历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宗教、教育、诗歌、小说与传记、评论与随笔、戏剧、旅行等10大知识领域,涵盖了3000年来人类智慧的精华,以期读者能从阅读《哈佛经典讲座》的过程中,对人类知识的整体框架及各个部分有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培养起自己更加广阔的视野、更有深度的思考方式。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下)
¥2.90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文学大师经典作品(套装共34册)
¥502.99
《文学大师经典作品***》(套装共34册)遴选了徐志摩、胡适、傅雷、泰戈尔、朱自清、周作人等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名画欣赏等,大师们或婉约,或温情,或浪漫,为读者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着迷的文学画卷。
拾得集(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
¥41.40
《拾得集》是冯远先生近年来出版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和报刊杂志的文论、评述和研究类文章,既有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宏观思考,也有个人艺术创作研究的一些感悟。冯远通过绘画作品去表现时代,验证艺术当随时代、创意时代、从而引领时代,而去印证关于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观,以及当代中华文化艺术如何在世界文明演中占有越来越受尊敬的地位问题。
《诗经》的创制历程
¥52.80
本书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即《诗经》作品的断代以及建立在断代认识之上的《诗经》创作演过程的讨论。《诗经》作品的断代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本书综合采用传世文献考证、诗旨探讨、金文等出土文献语料辨析等各种方法,对断代问题行全面梳理,构建了《诗经》篇章的创作与断代的整体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恢复诗篇与当时历史情景之间固有的关联,动态、立体地展示西周礼乐文明的建构历程。
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精)
¥40.80
本书以经典古诗词为抓手,融合文学、历史、美学、文献学、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 本书包含100篇经典古诗词,主要分为“诗文赏析”“作者轶闻/作品轶闻”“附录”三部分。其中,“诗文赏析”着重从思想内容与创作艺术方面解读诗词,在梳理文义的基础上,深剖析诗歌的创作特色;“作者轶闻/作品轶闻”为作者或作品的背景资料或补充材料,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对应诗词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生平经历,旨在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角度提升古诗词赏析的高度;“附录”为各教学领域人员研读“淑章谈古诗词”的心得体会,既有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有学习经验的积累。
温暖的麦穗
¥22.80
本书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局长张雁彬的随笔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自大学毕业后在生活、工作中写下的一些小文,是作者对生活、生命现象的描摹、感想、感知、感悟。书中收录的45篇文章,正是作者对这些人生感悟的总结。
笔墨游戏——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33.60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阅读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心得感悟。旨在破普通读者对古典小说的种种既有偏见与误解,引导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古典小说,感受其中的深邃魅力。 本书分为12个章节,分别从出场、视角、错位、人物、道具、性别、层次、变奏、本性、传承、说教、死亡这12个角度来论述中国古典小说的独特美学,从整体宏观的视角找寻古典小说的内在共性与隐秘的传承联系。
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精)
¥58.80
马列主义文献在近现代中国的翻译与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学术研讨会,并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是为该书。 全书收研究论文二十篇,会议综述一篇,按主题分为“《共产党宣言》译刊研究”“经典与通俗读本译刊”“马列文献的译刊机构”“马列文献的传播与影响”“马列文献的翻译与演绎”“书报译介与述评”六部分,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和出版史的视域中,对这一重要史实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研究,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史的研究。
词乐尧章——《白石道人歌曲》十七谱艺术形式研究(精)
¥106.80
.
诗经散论(精)
¥28.80
.
赵昌平文存(全二册)精
¥156.00
全书分上下两卷,由赵昌平先生近百篇文章组成。作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三十多年,见证了中国出版业从封闭到放、从传统到融合发展的曲折程,他对书业的深刻观察和深思考,值得同行借鉴;同时,作者还是唐诗与中国诗学的知名专家,文史哲兼长,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广西师大三校的兼职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代文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全书共分十个专题:中古诗学、唐诗史论、李白研究、诗人考论、治学门径、书序书评、神话研究、出版专题、杂谈及其他、怀人忆旧。其中“出版专题”是对古籍整理和出版业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怀人忆旧”是深情怀念师友、回忆母校等的散文,其他七个专题则全面展示了他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诗学等方面的文章和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