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精) 中华书局出品
¥58.80
马列主义文献在近现代中国的翻译与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学术研讨会,并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是为该书。 全书收研究论文二十篇,会议综述一篇,按主题分为“《共产党宣言》译刊研究”“经典与通俗读本译刊”“马列文献的译刊机构”“马列文献的传播与影响”“马列文献的翻译与演绎”“书报译介与述评”六部分,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和出版史的视域中,对这一重要史实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研究,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史的研究。


西南联大艺术历程(精) 中华书局出品
¥58.80
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西南联大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科艺术的面貌,梳理出各科艺术的发展历史,着重研究了各科艺术的重要社团、代表作品和代表作家,对西南联大艺术的成就、贡献、特、规律、地位、影响等作出了评价,并总结了西南联大艺术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其艺术成就与其艺术教育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良好互动等


诗经散论(精) 中华书局出品
¥28.80
.

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精) 中华书局出品
¥68.60
戴伟华教授致力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三十余年,其新著《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切入唐代诗歌研究,即在文化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中统观文学。该书试图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还原唐代诗歌生成的文化环境,诠释诗歌兴衰、嬗变的前因后果,解读重要的文学现象、重大的文学事件和著名的诗人诗作,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到分析形成立体的表达和生动的场景呈现,不但使文学的本质得到更适当的表述和阐释,而且使历史和逻辑融会贯通。


跨文化的追寻——中西文学研究论集(精) 中华书局出品
¥58.80
本书涵盖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海外受中的解读偏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及存在问题;分析西方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如何对中国行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研究西方之中国形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蕴含;剖析外国作家,尤其是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探究其职业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以及他对前辈作家的继承和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从比较的视角阐释张炜与海明威、卡夫卡与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挖掘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的互识、互证、互鉴。


李商隐诗全鉴
¥18.00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是一位晚唐才子诗人。他的爱情诗擅长运用绮丽优美的意象,去构建他自己深情绵邈的情感世界,诗歌写得隐晦迷离、要眇动人,为古往今来的读者所喜爱。元好问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历来批评家都爱为李商隐诗歌作注,希望能从中窥探他的情感故事、人生经历,但从没有达成一致的观。虽然批评家们不能完全了解李商隐,但他的诗歌却越来越热门,传诵至今。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增订本)精 中华书局出品
¥88.80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建立具有现代意义与学术高度的中国文体学,并在本书中躬践行之。本书既有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又有文体学史的多元考察,宏观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是文体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本书荣获“第五届思勉原创奖”。初版于2011年,此次增订再版,增删改并超三分之一,体现了作者更新更深的思考。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插图珍藏版)全七册 中华书局出品
¥196.80
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早在1896年就已传中国。1916年,中华书局率先推出《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这是个中文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2012年,中华书局全新造“插图新注新译本”(全七册),译文准确,注释靠谱,更有超值赠品! 2022年,中华书局在2012版的基础上推出“插图珍藏版”,全面升级——修订全部译文,增补注释近300条;套装改为更结实的典雅木质函套;赠品除民国版册仿真本外,伦敦街道地图升级为高清彩色大图,并加送精美卡片式放大镜。

南北朝选官制度与文运兴变(全二册)精 中华书局出品
¥118.80
南北朝文官铨选与文人息息相关,两者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南北朝文人除少数方外文士终身未仕外,大多集作家、官员、思想者、士林名流、乡邦领袖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儒家进取价值体系复振与世俗官本位观念驱使下,士人一般都会通过仕前教育的知识、技能储备,然后接受官方资格审察、荐举、铨选、策试、复审,继而具备候补官员的资格,直至*终释褐起家。入仕之后,同样还要接受聘期考核、迁转升降的官场历练。文人任官的地点与任期决定此人迁徙的地域、路线、滞留时间,也决定其乡国意识、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另外,文人上下级公私关系构成其人际交往、社交活动的内容,继而决定其文学表现的内容。其任官性质、职属范围决定其公文性质、文体特征,甚至可以固化其创作类型;任官期间的群体交往,又决定文士文学创作的集团性,乃至可以发展为文坛的风尚性指标。可以说,选官制度是透析南北朝文人、文运的关键性钥匙。本书总结了南北朝选官制度与文学关联的内外缘由及表现,充分揭示南北朝选官制度的类型及文教动机、铨选程序与官场生态及士人心态的内在关联,并对南北朝铨选制度、官署运作、选官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南北朝选官制度承续汉晋旧制,又拓展新的制度功能,通过对世族政治、士格官习、文气风尚的渗透与耦合,形成了这一时期颇具特色的“选官-文学”混合体,并对后世文坛格局演进、文尚批判与转换、文论范畴增扩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唐诗三百首》通识 中华书局出品
¥31.20
诗歌是美的语言,唐诗是美的诗歌,是现代人灯火永不阑珊的精神家园。《唐诗三百首》作为风行二百多年的经典的童蒙诗学教材,具有蒙以养正、诗以化人的重大作用。但是,当代人或只会背诵零星诗作,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对其有一通贯而清晰的整体认知。 本书从通识教育的立场出发,内容不仅涉及《唐诗三百首》的编选旨趣、艺术世界、经典化历程、遗珠之憾,还涵盖唐代精神风貌、唐诗的体裁与近体诗的格律、唐诗的域外传播等主题,拈出50位诗人的130余首诗作行鉴赏,时代背景、诗人际遇、诗歌意境、名家评融为一体,是以诗证史的唐代实录,是中国诗学传统的小像,是旧体诗创作的初级指导,是增强诗学修养、培养审美人格的简明易懂的大众读物。


童年--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中华书局出品
¥20.30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历克赛(高尔基的原名)三岁到十岁期间,寄居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的《童年》,由著名翻译家沈念驹先生根据俄文原版精译,并撰写书前“导读”,介绍本书作者生平、主要内容、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等。根据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能力,注释文中的疑难字词,扫清阅读障碍。书后附有“读书记录卡”,示范归纳好词好句、撰写读后感,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精) 中华书局出品
¥75.60
本书汇集全球医疗史领域18位优秀学者和学术新秀的前沿学术成果,以本草环球史为主线,对1600多年长时段、跨地区的医药产品,如大黄、阿魏、人参、丁香、中国根、金鸡纳等行追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多维度展现贸易与全球医药产品流通及健康知识生产的关系。在方法论上作了两重创新,即全球史方法和物质文化史方法。医学史领域的未来不仅需要对物质文化展全球史研究,还需要探索新的史料和数字模拟分析方法。本书为跟踪本草的全球旅行足迹,作了良好示范。

中古般若与美学历程(精) 中华书局出品
¥75.60
本书研究中古美学吸摄、改造佛学般若智慧,从而在文化放格局下实现美学复兴与崛起的流变历程。聚焦美学变革与转型的核心问题,精细勾勒了中古时期本土美学与佛学般若思想交遇、互渗而完成中国化转的奥秘;揭示了中国美学经验、思维、观念与生命践行的时代韵律,对中国美学体系化、自主化建构凸显的精神张力、智慧特质和时代运势,从知识论、价值论的历史“渐变”与“突变”高度,给予逻辑视角“耳目一新”的缜密论证和诠释、分析,显示出发掘古代优质美学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注重美学范畴、断代史和时代截面的穿插、综合,“、线、面”有机缀合,生动饱满地再现了中国美学在中古的“重生”酝酿和生长、成熟的辉煌历程。

张九成哲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中华书局出品
¥61.60
本书以道学范围从南宋初期到朱熹掌握道学话语权的转变趋势为思想背景,从气论、天人关系、心性论、工夫论、经学、儒佛关系等方面,系统研究张九成哲学思想的逻辑构架和特点;同时注重思想史脉络的梳理,分析张九成对洛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与其他理学家之间的论辩和冲突,尤其是与朱子学之间的差异、儒佛之辩等,以期呈现其思想原貌,并丰富对南宋初期理学传承与发展状况的认识,展现这一时期思想史的连续性。


春华集——中华书局员工文选(二〇二二年)(精) 中华书局出品
¥33.60
中华书局员工文选取名《春华集》,源自《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中的“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2022年的《春华集》约16万字,共收录中华书局员工于2022年度撰写的文章37篇,分为编辑手记、书里书外、学林散叶、百川学海、艺文类聚、特稿六部分。“编辑手记”部分有徐卫东《明武宗的罩甲,戚继光的敌台——重编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等;“书里书外”部分有贾雪飞《“四重证据法”还原印刷史真相——评〈中国印刷史新论〉》等;“学林散叶”部分有齐浣心《邵循正与古籍整理出版》等;“百川学海”部分有聂丽娟《由新出〈朱彝尊全集〉略论明清学者全集之整理》等;“艺文类聚”部分有王守青《从〈人世间〉联想到“七国之乱”中周亚夫拒不救梁》等;特稿为张继海《中华书局老编辑的朴实楷模》。


《群书治要》的流传与版本递嬗研究(精) 中华书局出品
¥33.60
本书全面梳理了《群书治要》从成书到流布、亡佚,传至东瀛并在日本流传,又于清朝回传中土并流布海内,最后从中国再次走向世界的过程,整理了此过程中《群书治要》诸个版本及递嬗关系,重对金泽文库本《群书治要》这一“最古的全本”行了研究。


梁祝传说源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华书局出品】
¥57.00
梁祝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爱情故事,影响广泛久远。梁祝文化研究中,传说起源地与时间的考证是专家学者关注焦,然至今尚无定论。而该书稿提出,梁祝传说真正源头在江苏宜兴。祝英台本是祭祀的神坛之名,梁山伯本是受祭祀山神,原型与梁武帝有关;传说起源与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有关,宜兴久已湮没的“祝英台读书处”巨型石刻仍然存在,它才是真正孕育梁祝传说的“母亲石”;对梁祝传说起源时间行细致研究,认为传说萌芽不会早于晚唐;对传说流布广泛的原因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文章共分绪论与上编、下编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简述梁祝文化的研究概况,分析梁祝文化研究总体框架下各研究层面的展情况。简要介绍笔者的研究方法、重、考证结论及文章内容安排。 上编部分,分为十二个章节,主要是对梁祝传说起源地、起源时间及与梁祝传说相关的名物行较为系统地考证,提出新说。 下编部分,分为九个章节,主要对梁祝传说的流变行探索,认为历史舞台上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大众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需求;最后将梁祝传说与几大民间传说一并比较研究,探索民间传说创作演变的一般规律,挖掘其文化内涵。


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研究 中华书局出品
¥52.80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行专题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著作考辨以及他们学说思想的经学转型意义,初唐道教重玄学与程朱理学的思想关联,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的关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及新学风的士建中、刘敞等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唐宋时期的《左传》学与史书纪事本末体起源的关系。期望经由系列这样的专题深耕,连片成畴,从而更为真切地呈现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的机制和状貌。


明代一条鞭法--梁方仲著作集【中华书局出品】
¥46.80
本书收录了梁方仲先生1936年到1966年三十年间刊发的关于一条鞭法的十篇论文,涉及一条鞭法的名称、内容、推行经过、当时人的相关争论等,均为一条鞭法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从《明实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典籍及大量明清方志、政书、奏议、文集、笔记中爬梳史料,细加辨析,对一条鞭法作了深的研究,揭示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附录1956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条鞭法》(王毓铨先生译),以为学界提供一种学习参考资料。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梁方仲著作集【中华书局出品】
¥37.20
粮长制度是明代田赋制度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部分。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首先在江浙一带建立了粮长制度,其后推广到湖广、江西、福建等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粮长制度多有变革,但一直是朱明政权统治人民、剥削人民的有力工具。书稿从粮长制度的历史渊源及设立目的、粮长的职务和特权、粮长制的演变、粮长的阶级分化及粮长制对人民的祸害等四个方面,展了系统深的研究,是认识明代社会和历史的一部经典著作。黄册与里甲问题,与粮长制度有直关系,所以本书另收录了梁先生《明代黄册考》、《论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关系》两文,以便读者研读。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了《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梁方仲传略》两文,以便读者增加对梁方仲先生及其研究的了解。


燕京乡土记·岁时风物略(图文选本)--邓云乡集 中华书局出品
¥41.40
民俗学家邓云乡以他的亲身经历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岁时风物的角度,生动勾勒出一幅老北京的风土民俗画卷。书中内容丰富,文笔富有情致,寄托了老一代学人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