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余闻
¥17.40
本书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随笔合集。前半部分以丝绸之路相关文物为主轴,后半部分以沿途见闻为切入点,从古都西安到帕米尔高原,从汗血马到夜光杯,两千多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和逸闻趣事尽在其中。细腻稳健的笔致,娓娓道来的叙述,带领读者踏上跨越时空,纵横自在的历史之旅。

春秋战国——英雄辈出的时代
¥5.00
东周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变时期,政治局面错综复杂,社会经济急剧变化,争霸战火频仍,学术文化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西安西南)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原来至高无上的周王室走向衰微,各个诸侯国加强军备,图谋霸权,出现所谓的“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十余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战事不断,七雄逐鹿。终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结束战国纷争的割据形势。

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清
¥5.00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东北地区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乘势崛起,统一女真族诸部。征战过程中,他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接着进攻旅顺,拉开了反明战争的序幕。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通过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后金的封建化进程;同时消除朝鲜和蒙古的威胁;控制了整个辽西走廊,为清军入关扫清了道路。明崇祯十七年(1644),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入主中原,定鼎燕京,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正式建立。

明朝——长城拱卫的社会
¥5.00
明朝的皇权集中达到空前的水平,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直接操纵统治大权。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下,系统而分工严格的政权机构威力强大,国家依靠它得以清除混乱,开疆拓域,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然而,明朝高度集中的权力设置、严酷的刑法、恐怖的特务机构和权倾朝野的宦官,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僵化和无理由的顺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被牢牢地束缚起来。


纸镜子:七个故事
¥15.30
近年来赵柏田以知识分子题材写作在读书界声名鹊起,本书是他的短篇历史小说集。收入本集的七则故事,主角从历史的底部浮上这个喧嚣的时代说话:一个追慕画道的青年在对大师徐渭的寻找中遁形于一幅画中;一个在梦境和香料中营造精致生活的明朝作家;一个年代莫辨的复仇故事;一个对《世说新语》经典故事的后现代嘲讽;一场绵延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秘密处决;一个诗人的前世今生……讲故事的人与故事中人在时空的某一个交叉点上邂逅相遇又合二为一……循着草蛇灰线,其本事或可一一追溯、考据到徐渭、陈独秀、苏曼殊、董若雨、王子猷这些历史人物。但所谓羚羊挂角,相由心生,他们不过是心灵世界的一个幻象。作者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堪充满同情,同时,他出色的想象力使得历史呈现出第二个维度,一个由智力活动构成的全景式维度,历史写作也从苦役一跃而成为了一场欢庆。

我所思之在海南--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 (精)
¥76.80
《我所思之在海南》是钟业昌同志35年来有关海南改革放与发展问题研究的论文集。 钟业昌同志从1984年大学毕业始至今,就持续不断地研究中国的对外放和海南改革放发展、海南历史文化问题,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本书从中挑选了49篇汇集成《我所思之在海南》出版。本书围绕海南放和发建设的历史程,根据世界及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经验和我国对外放的形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研究海南的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主要包括:海南的对外放模式与经济体制改革;海南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海南与台湾的经济合作;邓小平对海南放和发的关心;国际旅游岛建设;习近平关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放的重要论述等。 本书内容表达了作者多年来对海南改革放和放建设问题的认识和思路,也记录和反映出海南今后发展的走向和趋势。本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海南放和发建设的历程,增加对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重要意义的认识,将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驿路心灯:金水河畔谈历史人物
¥14.40
“以史为鉴”已成为我国史学的一个传统。 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历史也一再证明,谁自认为可以摆脱历史发展规律的约束,谁就必将落个终被历史嘲弄的下场。

最喜今生为书忙
¥68.53
《*喜今生为书忙》,杨牧之著。收录了杨牧之先生近三十篇与书、与出版相关的文字,内容包括作者担任出版管理工作期间对所组织的大型图书项目的相关记述,以及政策性的报告、文章,作者在编辑工作岗位上所积累的经验,作者作为出版人和读书人对书刊编辑、校对、写作、出版事业、文化发展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工作中滴往事的回忆。所有内容都离不“书”,寄托了作者对于书的深深眷恋。

田野撷英(全二册)--龚莉“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系列作品
¥81.60
全书共上下两卷,精选作者99篇书业文章辑成。作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至今三十八年,是中国出版从封闭到放、从事业到产业、从传统到融合发展历史程的亲历者。经济学博士的学习经历,从编辑而编审,从编辑组长、编辑部主任到副总编辑,到一社之长的不同岗位,使她对书业的研究思考,具有多维视角。 全书计七编。*编:穷究万物,辟鸿蒙。为百科全书学论和百科全书编纂。第二编:编文校雠,叩问成学。为编辑问学及编辑实战。第三编:知识无形,版权有价。为出版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辨析。第四编:回归属性,面向绩效。为产业运营及企业经管。第五编:跨界重组,生机勃发。为融合发展与传统出版。第六编:互通有无,博采众长。为版权贸易和对外合作。第七编:文化固本,定海神针。为企业文化。 立于现实的学术思辨、众多鲜活的案例,还有那些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中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情感,构成了本书的特质及文化价值。


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
¥21.21
明诗研究领域,对我来说纯属偶然。记得硕士学以后,文新师命我协助编纂《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负责搜集明代诗文相关的材料。对大学时期只读过些“一代之文学”名篇的我来说,关于明代诗文的了解几近于无,即使大学授课的老师曾经讲过“前后七子”、公安、竟陵,大概也都早已如过耳风声,不知所踪。那时为了不辜负老师信任,尽早完成那项已持续多年的任务,便只好硬着头皮从书目、人名资料索引中查找线索,利用《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明诗纪事》等收录明诗的专集编纂诗人小传(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明代文学家辞典),以便在文献查考中不致遗漏每一条有用的材料。正是在那种看似枯燥、简单(被同学说成是剪刀加浆糊)的工作中,逐渐知道明代除了那些在中国古典文学礼堂中有着夺目光彩的小说、戏曲,诗文领域也曾众声喧哗,盛极一时,一长串文学史上少人关注的名字始我的视野。 看似简单、无趣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为我启了通向明诗世界的大门。《明清文学分典》编纂告一段落后,在文新师的建议下,我选择明诗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方向,由此才有了首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嘉靖前期诗坛研究(1522~1550)》,讨论的对象是明代前、后七子之间的诗坛,即书名中所标注的时间区段:1522~1550。选择这样一段在明诗史上看似并不耀眼的时期作深掘,是希望能通过对“短时段”诗坛作细部考察,在明代中期以后复古运动的复杂脉络中理出一条线索,由细微处探讨历史背后各种理论、群体、流派兴替演变的具体型态,而为观察“长时段”的诗史演变提供视和窗口。尽管此时的诗坛还只是经历“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洗礼,然而明代复古与反复古的种种论调,却在这一时期都有了极为精彩的演绎。明代后一百年诗史演变的喧哗众声,竟然都早已埋种于此。 此后的十余年间,我研究明诗的兴趣虽然一直都在,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做到终始如一。正是在这种时断时续的经历中,我对明代诗史程的探索,始试图摆脱传统批评观念和文学史习见的拘束,努力建立一种基于过程和细节的历史意识,而不是在几个流派、若干个大家之间做简单的跳跃,以致给读者留下无数的空白和遐想的空间。文学史的叙述尽管不可能如历史纪事一样巨细靡遗,却也多少可以展现历史演变的兴衰有致,有迹可循。在过往的文学史叙述中,明代由“前后七子”代领的复古运动常被视为一个前后相、承递有序的过程。近年随着明代诗史研究的深,对其中出现的各种不同声音、诗坛表现出的种种不同趋向,以及其他与明中期复古运动相关的文学史细节,学界虽已有较多研究,但在总体的文学史认识上,仍然习惯将二者作为整体行考察。然而当我们深到文学史程的细部,就会发现其内在的变迁并不如后世批评家、文学史家所想象的那样,而是有着种种不同的选择,不同诗人各有追求。在“前七子”与“后七子”之间,追随复古脚步的虽然不乏其人,但此外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并不能以“复古”之名行收纳。无论是有意或是无心,他们都朝着与“前七子”复古运动不同的方向行创作,试着摆脱复古思潮对自身的规限与影响。切人明代诗史演的过程当中,对此过渡时期的诗人不应一笔略过。循此思路,明代诗史的演变便呈现出生动、丰富的历史图景。对个体作家、群体、流派的探讨,也是试图发掘其不同于一般文学史认识的殊相。 历史的大厦并非凭空而起。在对明代诗史的建构中,明清诗话有着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书中对明初诗歌的探讨,就是试图返回明代诗歌的历史现场,廓清明清诗话基于各自立场对明初诗史的想象,敲碎诗学批评的镜像,将明代诗史的图像从想像世界拉回到富于真实感的历史时空当中,提供书写另一种形态明代诗歌历史的可能。这是我在自己设计“明代诗史程研究”课题时的初衷和“宏伟构想”。至于回到历史原之后,明代诗歌的历史应当以何种面貌得到呈现?按照当初的设想,在此书之后,还将撰写一部不同以往的明代诗史,不以大家、流派作为建构的线索和框架,而是试图在诗史程中呈现作家作品的形态、理论思潮的演变、地域风尚的变迁、群体中心的流动等等文学史现象和问题,努力使文学史兼具“文学”与“历史”的品格,使读者既可从中欣赏、领略历史的“文学”,又能追踪、触摸文学的“历史”。在明诗研究领域,我们已经有太多关注“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的成果,而对整个明代诗坛的状况、诗史演变的兴替,则仍然缺乏足够细致、深的了解。从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仍是只见“诗人”,不见“历史”。 构成《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平装)》的各章,大多曾发表于各种期刊。


中国古代碑志文批评史
¥40.80
碑志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从东汉时期盛行于世,其创作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碑志文创作与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兴衰更迭以及思潮变迁密切相关。碑志文批评发展演的历史,折射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也折射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本稿将碑志文批评置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长河中,对其产生、发展、演的历程行深剖析,力求客观、公允地梳理出一部碑志文批评发展的历史。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注重既有的理论批评资料,还深、细致地从作家创作本身挖掘其文体主张与理论;不仅注重那些知名的学者,还发现了以往不被批评史研究关注的学者,如孙琮、储欣、林云铭等,以及一些以曲论、诗论、词论等名世的学者,如李先、沈德潜、谭献等,发掘他们独到的文章观念。因此,本稿不仅补充了中国碑志文批评史研究的空白,还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注解正蒙 正蒙注--横渠书院书系/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
¥28.80
《注解正蒙》为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所撰,共二卷,是研究张载《正蒙》思想和《正蒙》清代注释的重要文献资料。张载《正蒙》义奥难解,李光地的注解则多疏通、阐发张载未详言之意,且对于先儒对文意解读的互异之处,一一辨明是非,四库馆臣认为其是明初以来诸家注释中的“善本”。李光地是清初朱子学的领袖人物,其在注解《正蒙》时亦呈现出“以程朱解张载”的倾向,但其所诠释的天道论、心性论、修养功夫论等,亦有不少自己的独特见解,非常值得研究。此次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注解正蒙》二卷本为底本,对校本四种,参校本两种。 《正蒙注》为清初江南学者张棠与周芳二人合撰,是《正蒙》清代重要注本之一。《正蒙注》在《正蒙》每篇篇首均阐明篇旨纲要,并于篇中每一小段后总结段意,对于读者理解文意有较大帮助。其注解,解释词义详明,阐述句义通达,时富新意。从思想上而言,张棠、周芳的《正蒙注》与李光地的《注解正蒙》相似,亦呈现出以程朱理学为宗的特色,如《正蒙注》指出了《正蒙》大多数用语的儒家经典来源,并指出张载所诠释的含义与经典本身的差异,尤其注重张载和程朱对经典的不同理解之处,体现了对程朱理学的强烈认同。此次校以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四十六年刻本为底本,以《正蒙合校集释》、《张载集》为参校本。


中国香(精)
¥20.65
中国的香文化沉浸在三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之中,它源于祭祀之礼,从产生之初就连系着天地、神祇、人格、福祉…… 古人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香的身影。香之为物,不仅仅是宫廷贵族的奢华享受,或是世人眼中的珍宝猎奇;它还是文人雅士的伴读之友,是钟情男女的幽远情思,是挚友亲朋的伴手好礼,是释门道家的必用礼仪,是勤奋自律之人的精神良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民生的广泛用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隅。 翻此书,在氤氲的香气中,与作者一起感受那光风霁月的纯净天地,探寻“香草美人”的理想人格。


严学宭评传(精)
¥57.60
严学宭(1910—1991)先生是现代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和民族学家。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族研究室主任,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副院长,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研究》杂志主编。兼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本书是严学宭先生的评传。全书征引大量的,非常珍贵的*手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按照“以传带评、评传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严学宭先生八十一年的学术人生。本书以严学宭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学术经历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作为严嵩后裔的严学宭的重要人生经历。如本科考武汉大学,师从刘赜和吴其昌,后来研究生拜刘半农门下,刘半农去世后转罗常培门下,成为罗常培的*个研究生,罗门大师兄。然后与王力先生一同任教于中国*个独立的语言学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培养出了唐作藩、欧阳觉亚等一大批语言学家。五六十年代严先生参加了广西海南的民族甄别工作,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为*后确立五十六个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八十年代,创办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任创会会长,为音韵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此书以严学宭为中心,写出了20世纪众多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人生道路、学术历程和时代风云。本书资料翔实,语言流畅精炼,是一部可读性强的人物评传。


绿窗红袖(函套)(全四册)
¥46.80
《绿窗红袖》由《梅兰竹菊谱》《瓶史 瓶花谱 瓶花三说》《香奁润色》和《绣谱 雪宧绣谱》四种组成。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因其傲、幽、坚、淡的品性自古受到文人幽士、才女名媛的钟爱。宋范成大等人撰写的《梅兰竹菊谱》便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如何在与 “四君子”的亲密相处和精神交流中悟到了生命之流的本质,在培梅艺兰、植竹赏菊中体验审美的存在。 器皿插花将室外花草树木植居室,把自然的生机和意趣引室内。明朝高濂的《瓶花三说》初建插花艺术研究体系,它的经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例。紧随其后的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先后行了理论提升,成为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典籍的双璧。三者在因循承续中各有千秋。 明代胡文焕编撰的《香奁润色》是一部女性美容及生活知识专书,主要辑录了美容、美发、驻颜、香身、等各种古方,同时兼及妇科病的自治,也包括洗涤各种衣物等料理生活所需的常识,是对17世纪以前女性美容及生活知识行小结的方书。 古来善女红者众,为绣做谱者却罕有其人,因而《绣谱》和《雪宧绣谱》的撰刊就显得意义重大,弥足珍贵。清朝丁佩撰写的《绣谱》是我国*早的一部刺绣专著,首次总结和提出了一套刺绣工艺的规律,理论上借鉴了古代绘画、书法要领,对刺绣的工艺特、针法等行了研究。《绣谱》侧重讨论“艺”的一面,而晚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宧绣谱》则更重视对“技”的总结,详细叙述了刺绣的用具、工序及针法的运用要领等。


文献语言学(第十一辑)
¥40.80
《文献语言学》为学术集刊,每年两辑。主要栏目有:经典重刊、原创报道、学术综述、争鸣书评、青年论坛。 本刊着重刊发原创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献语言学理论与方法、汉字与汉字史、训诂与词汇史、音韵与语音史、语法与语法史、方俗语与方言史、语文与语言学史等研究领域的*成果。也刊登学术热与重的研究综述、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书评、重要论题的纯学术争鸣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语言学研究资料。本刊更强调扶持年轻学者。


史官主书与秦书八体(精)
¥33.60
“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而“秦书八体”则是指通行于秦代的八种书体。本书由“史官主书研究”与“秦书八体研究”两部分构成。“史官主书研究”重在说明“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秦书八体研究”重在逐个解决“秦书八体”中各体名实关系问题。尽管两部分内容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然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好密切的联系。其中,“史官主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是研究“秦书八体”的前提基础;而“秦书八体”中各体名实问题的解决,则可以一步坐实“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这一结论。

宋学研究(第二辑)
¥82.80
《宋学研究》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 “宋学研究”学术集刊历史追溯到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1985年出版的《宋史研究集刊》,由徐规教授主编。浙大宋学研究中心在弘扬宋史、宋词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融文、史、哲于一炉,已满十周岁,在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创办《宋学研究》,构建新宋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海内外*前沿、*的宋学学术成果,奉献于学界,从而有力地推动新宋学的长足发展。目前已刊出三期。旨在建设一个以宋史为核心、涵盖宋代文史哲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承前启后的时代文史哲研究的学术平台。这个平台,既是浙大宋学中心的学术园地,也是海内外新宋学研究的园地。

唐诗之路研究(第一辑)——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82.80
本书是“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次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共收录论文50余篇,从唐诗之路的地域空间界定、诗人与诗路研究、诗路宗教哲学及其文化资源研究、诗路遗产保护与发研究等角度对唐诗之路展深交流与探讨,展示了近年来学界唐诗之路研究的新成果,为唐诗之路的保护与发提供了新构想和新思路。

说文解字(全五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154.80
《说文解字》是汉民族*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考究字源的字典,凝聚了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毕生的心血,代表了汉代训诂学的较高成就。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其中,较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同时全面反映了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这次出版,以同治十二年(1873)陈昌治据孙星衍重刊宋刻大徐本改刻的一篆一行本为底本,参考历代《说文》学、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分原文、注释、译文、参证四部分,逐字行整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简体字本呈现,在讲述字形时保留必要的繁体字形,并提供兼顾繁简字形的音序、笔画检字表,使原本晦涩难懂的《说文解字》,真正变成雅俗共赏、普通人也 “读得懂”的《说文解字》。 为了读懂《说文解字》,我们强化了以下几: 一,形经正纬,正源求本。 抓住《说文解字》形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不排斥音、义相依的原则,充分利用近百年来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认同的文字资料确定字源,订正本形,寻求本义。如果说每个字条就是有关这个字的研究小史的话,那么整本书就可看作汉字系统形、音、义特别是形体的演变史。 二,译注参证,雅俗共赏。 每个字条在原文之外,分设【注释】【译文】【参证】三个细目。原文将许书谨慎校勘之后,【注释】顺着许氏的思路,直征引《说文》学各家说法,力争不曲解许说;【译文】将原文译成白话,尽量忠实于原著,让中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可以看懂;【参证】利用公认的古文字学成果,证明、丰富、发展许学,纠正许氏的错误,弥补许学的不足。以这样的体例,期望达到雅俗共赏的结果。 三,征引众说,融合古今。 《说文解字诂林》采录的一百八十多种著述、二百五十多家学说,之后的其他《说文》学著作,以及古文字学、现代汉字学,大陆的、台港澳的、世界各地的汉文字学著作:凡是能证明、阐发、修正许说,而且是本书需要的,一律在征引之列,尽力做到熔古今学说于一炉,集中外成果在一书。 为了读懂《说文解字》,我们更突出了以下几: 一,改为简体字版,必要处保留繁体字形。 鉴于繁体字本偏离大众阅读的主流,本书采用了简体字本,其繁简处理的原则是:每个字头在本字条之内保留繁体字形,尤其是在涉及字的形体分析时,一并保留其组成部件的繁体字形;在本字条以外,则尽量使用简体字形,只在必要处酌情保留繁体字形。本书的繁简字形问题主要根据王宁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行处理。 二,置换全部古文字,务使高度清晰,以便识别、摹写。 字头位置的小篆,采用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北师大说文小篆字形:【参证】中的金文和甲骨文字形,直利用了中华书局2010年新版《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的原始高清电子图片;散在【注释】【参证】中的其他古文字形,则全部重新摹写、扫描、置,尽可能避免在很多图书中常见的古文字字迹模糊的遗憾。 三,规范体例,改用全称,降低阅读难度。 【注释】和【参证】中的引书简称一律改为全称,并将注释中的“孔疏”“郭注”“孔传”等略称,恢复为完整的“孔颖达疏”“郭璞注”“孔安国传”等全称,这样做,连同整本书采用简体字版本的目的,都是为了尽较大可能减少对广大读者的不必要的阅读障碍。另外还参照“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体例,对此书的体例略行改造,规范其注释、征引等规范,使之眉目更为清晰。 四,优化目录、天眉、检字表,增强检索功能。 设置《总目》和各分册目录,由《总目》可对各卷所在分册一目了然;各分册目录收录540部部首字之隶定字形、通行字形、简体字形、小篆字形,并为之编排序号,且加注汉语拼音今读;正文天眉不仅标示当页所有字头,且标示其所属部首(含序号);优化书末的《音序检字表》《笔画检字表》,以帮助读者尽快检索到所需字形。


清代赋学论稿(精)--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20.30
辞赋研究领域向来重两汉大赋及唐宋律赋,于明清辞赋虽有关注,但未能与前代相提并论。本书着重探讨清代赋学,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本书从五个方面展讨论:一是清初的文化政策与赋学的复兴,尤其是康熙十八年召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为吸纳汉族士子仕,以诗赋命题。此举刺激赋学创作及理论的兴盛。二是清代馆阁翰苑重赋,廷试、馆课、散馆、大考等都考赋,因此赋的学习是时人重要的功课。为此,各种馆阁赋选涌现,翰苑赋风引领文坛风尚。三是由于翰苑考赋,对赋法的探讨成为清代赋学理论的重,赋选尤其注重赋法的揭示。四是与前代相比,清代赋学不仅盛行于馆阁,也凸显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五是清代赋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极为密切,书赋、画赋及以赋写小说的现象比较盛行,赋体向各种艺术门类旁衍。 本书将文献考索与理论阐释相结合,通过个案研究揭示清代赋学发展规律,力图弥补赋学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