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田野撷英(全二册)--龚莉“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系列作品
田野撷英(全二册)--龚莉“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系列作品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81.60
全书共上下两卷,精选作者99篇书业文章辑成。作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至今三十八年,是中国出版从封闭到放、从事业到产业、从传统到融合发展历史程的亲历者。经济学博士的学习经历,从编辑而编审,从编辑组长、编辑部主任到副总编辑,到一社之长的不同岗位,使她对书业的研究思考,具有多维视角。 全书计七编。*编:穷究万物,辟鸿蒙。为百科全书学论和百科全书编纂。第二编:编文校雠,叩问成学。为编辑问学及编辑实战。第三编:知识无形,版权有价。为出版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辨析。第四编:回归属性,面向绩效。为产业运营及企业经管。第五编:跨界重组,生机勃发。为融合发展与传统出版。第六编:互通有无,博采众长。为版权贸易和对外合作。第七编:文化固本,定海神针。为企业文化。 立于现实的学术思辨、众多鲜活的案例,还有那些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中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情感,构成了本书的特质及文化价值。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试读本)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试读本)
黄仁宇著
免费
本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49元5本 寻访中国古村镇
寻访中国古村镇
王喜根
¥42.00
本书考察中国古镇古村落现状,提出保护古镇古村落的方法。近20年来,由于大力推城镇化建设,古镇古村落的消亡了高潮。中国的古镇古村落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在关乎传 统村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带着这份焦虑和这份责任,作者先后深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00个古镇古村落行田野调查,并总结了全国各地拯救古镇古村 落的经验。
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清
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清
《图说中国历史系列》编委会
¥5.00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东北地区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乘势崛起,统一女真族诸部。征战过程中,他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接着进攻旅顺,拉开了反明战争的序幕。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通过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后金的封建化进程;同时消除朝鲜和蒙古的威胁;控制了整个辽西走廊,为清军入关扫清了道路。明崇祯十七年(1644),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入主中原,定鼎燕京,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正式建立。
春秋战国——英雄辈出的时代
春秋战国——英雄辈出的时代
《文明探索系列》编委会
¥5.00
东周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变时期,政治局面错综复杂,社会经济急剧变化,争霸战火频仍,学术文化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西安西南)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原来至高无上的周王室走向衰微,各个诸侯国加强军备,图谋霸权,出现所谓的“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十余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战事不断,七雄逐鹿。终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结束战国纷争的割据形势。
明朝——长城拱卫的社会
明朝——长城拱卫的社会
《文明探索系列》编委会
¥5.00
明朝的皇权集中达到空前的水平,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直接操纵统治大权。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下,系统而分工严格的政权机构威力强大,国家依靠它得以清除混乱,开疆拓域,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然而,明朝高度集中的权力设置、严酷的刑法、恐怖的特务机构和权倾朝野的宦官,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僵化和无理由的顺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被牢牢地束缚起来。
西域余闻
西域余闻
(日)陈舜臣
¥17.40
本书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随笔合集。前半部分以丝绸之路相关文物为主轴,后半部分以沿途见闻为切入点,从古都西安到帕米尔高原,从汗血马到夜光杯,两千多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和逸闻趣事尽在其中。细腻稳健的笔致,娓娓道来的叙述,带领读者踏上跨越时空,纵横自在的历史之旅。
49元5本 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笺释(精)--芷兰斋作品系列
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笺释(精)--芷兰斋作品系列
韦力笺释
¥40.80
《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笺释》,收录著名藏书家、学者潘景郑旧藏清代文人郑文焯、朱祖谋、李慈铭、徐乃昌、俞樾、缪荃孙、刘春霖、莫友芝等人书札、便简及砚拓四十九件,内容言及官场、著述,以及文人酬唱、慈善捐款等等,而与藏书相关之书、卖书、刻书、借书、校书等事,更是频频涉及,清末文人风貌和往来之景象,由此册中可窥一斑,而李慈铭、俞樾、刘春霖、莫友芝等人,更是于札中音容具现,读来如见其人。每一书札后多附潘景郑题记,共计四十四篇,其中包括长短句四十一首。潘景郑将这批信札赠送给了郑逸梅,可为二人交谊颇深之见证。韦力先生为这些书札、题记作释文、小注,并为笺释本事,剖析书札背后隐藏的滴。
温故(之七)
温故(之七)
刘瑞琳
¥7.20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本书表达了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49元5本 纸镜子:七个故事
纸镜子:七个故事
赵柏田
¥15.30
近年来赵柏田以知识分子题材写作在读书界声名鹊起,本书是他的短篇历史小说集。收入本集的七则故事,主角从历史的底部浮上这个喧嚣的时代说话:一个追慕画道的青年在对大师徐渭的寻找中遁形于一幅画中;一个在梦境和香料中营造精致生活的明朝作家;一个年代莫辨的复仇故事;一个对《世说新语》经典故事的后现代嘲讽;一场绵延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秘密处决;一个诗人的前世今生……讲故事的人与故事中人在时空的某一个交叉点上邂逅相遇又合二为一……循着草蛇灰线,其本事或可一一追溯、考据到徐渭、陈独秀、苏曼殊、董若雨、王子猷这些历史人物。但所谓羚羊挂角,相由心生,他们不过是心灵世界的一个幻象。作者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堪充满同情,同时,他出色的想象力使得历史呈现出第二个维度,一个由智力活动构成的全景式维度,历史写作也从苦役一跃而成为了一场欢庆。
诸子锦言录(全四册)精
诸子锦言录(全四册)精
钟基编著
¥118.80
《诸子锦言录》是一部汇编诸子名言的著作。所谓“诸子”即以先秦汉魏诸子为代表的子学著作,“锦言”即体现诸子思想精华的佳言妙语。全书收录先秦至隋代的诸子类著作近百种,对每种著作都有简要介绍,选文近八千条,均依据权威版本选录原文,并加以注释翻译,末附主题分类索引。 由于本书收录的诸子类著作基本是隋代以前的著作,故大体依《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道教等十二类。选文原文多依据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本(如三全本、新编诸子集成本等)为底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注释翻译,准确可靠。为方便读者查找相关主题内容的选文,我们编制了《主题分类索引》,根据选文内容将其分到八十多个主题之下,括注出处,标明册数页码。 我们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部搜罗宏富、内容准确、使用方便的诸子名言读本,助力读者快速准确地汲取诸子思想的精华,学习运用其中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智慧。
49元5本 孙中山研究 第八辑
孙中山研究 第八辑
林家有主编 王杰,赵立彬副主编
¥41.40
《孙中山研究》是孙中山基金会主办的连续出版的专论集,列“孙中山基金会丛书”,是目前在中国大陆以孙中山为主题,能够保持较高水准和保持持续出版的专论集。《孙中山研究(第八辑)》收专题论文19篇,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林家有、戴鞍钢、郑大华、李吉奎、裴京汉、严昌洪、张晓辉等提供的关于孙中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想与实践研究的*成果。
49元5本 文献语言学(第十一辑)
文献语言学(第十一辑)
华学诚主编
¥40.80
《文献语言学》为学术集刊,每年两辑。主要栏目有:经典重刊、原创报道、学术综述、争鸣书评、青年论坛。 本刊着重刊发原创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献语言学理论与方法、汉字与汉字史、训诂与词汇史、音韵与语音史、语法与语法史、方俗语与方言史、语文与语言学史等研究领域的*成果。也刊登学术热与重的研究综述、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书评、重要论题的纯学术争鸣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语言学研究资料。本刊更强调扶持年轻学者。
49元5本 史官主书与秦书八体(精)
史官主书与秦书八体(精)
徐学标著
¥33.60
                    “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而“秦书八体”则是指通行于秦代的八种书体。本书由“史官主书研究”与“秦书八体研究”两部分构成。“史官主书研究”重在说明“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秦书八体研究”重在逐个解决“秦书八体”中各体名实关系问题。尽管两部分内容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然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好密切的联系。其中,“史官主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是研究“秦书八体”的前提基础;而“秦书八体”中各体名实问题的解决,则可以一步坐实“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这一结论。                 
宋学研究(第二辑)
宋学研究(第二辑)
龚延明主编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编
¥82.80
《宋学研究》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 “宋学研究”学术集刊历史追溯到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1985年出版的《宋史研究集刊》,由徐规教授主编。浙大宋学研究中心在弘扬宋史、宋词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融文、史、哲于一炉,已满十周岁,在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创办《宋学研究》,构建新宋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海内外*前沿、*的宋学学术成果,奉献于学界,从而有力地推动新宋学的长足发展。目前已刊出三期。旨在建设一个以宋史为核心、涵盖宋代文史哲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承前启后的时代文史哲研究的学术平台。这个平台,既是浙大宋学中心的学术园地,也是海内外新宋学研究的园地。
49元5本 中国香(精)
中国香(精)
肖木著
¥20.65
中国的香文化沉浸在三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之中,它源于祭祀之礼,从产生之初就连系着天地、神祇、人格、福祉…… 古人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香的身影。香之为物,不仅仅是宫廷贵族的奢华享受,或是世人眼中的珍宝猎奇;它还是文人雅士的伴读之友,是钟情男女的幽远情思,是挚友亲朋的伴手好礼,是释门道家的必用礼仪,是勤奋自律之人的精神良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民生的广泛用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隅。 翻此书,在氤氲的香气中,与作者一起感受那光风霁月的纯净天地,探寻“香草美人”的理想人格。
49元5本 严学宭评传(精)
严学宭评传(精)
刘宝俊著
¥57.60
严学宭(1910—1991)先生是现代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和民族学家。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族研究室主任,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副院长,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研究》杂志主编。兼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本书是严学宭先生的评传。全书征引大量的,非常珍贵的*手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按照“以传带评、评传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严学宭先生八十一年的学术人生。本书以严学宭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学术经历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作为严嵩后裔的严学宭的重要人生经历。如本科考武汉大学,师从刘赜和吴其昌,后来研究生拜刘半农门下,刘半农去世后转罗常培门下,成为罗常培的*个研究生,罗门大师兄。然后与王力先生一同任教于中国*个独立的语言学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培养出了唐作藩、欧阳觉亚等一大批语言学家。五六十年代严先生参加了广西海南的民族甄别工作,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为*后确立五十六个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八十年代,创办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任创会会长,为音韵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此书以严学宭为中心,写出了20世纪众多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人生道路、学术历程和时代风云。本书资料翔实,语言流畅精炼,是一部可读性强的人物评传。
49元5本 三国4:成王成臣(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
三国4:成王成臣(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
(日)吉川英治
¥19.99
我没有选择改写或是节译,而是斗胆尝试采用*适合长篇巨制的报纸连载小说的体例来对这部作品行再创作,并且在刘备、曹操、关羽、张飞以及其他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书中随处可见的原著中所没有的辞句和对白等,便是我的彩之笔。 ——吉川英治 《三国》是吉川英治的*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气质交融的极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国》影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历史巨著、政略大全、商战宝典和励志奇书,从中学习历史文化、成功之道、处事方法、领导理论等。 《三国》系列共五部,这是第四部,内容包括全十卷中的望蜀之卷和图南之卷。 望蜀之卷:周瑜三夺荆州失败,抑郁而终。张松奉命出使结交曹操,却不被礼遇,转而交好刘备,并献上西川地图。以此为基,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一同川。 图南之卷:先有张飞智取瓦口关,令曹军损失惨重;后有黄忠、赵云勇夺营寨和粮草,大破曹军主力。背水一战成功逼退曹操后,刘备自封“汉中王”,蜀汉政权达到鼎盛。
最喜今生为书忙
最喜今生为书忙
杨牧之著
¥68.53
《*喜今生为书忙》,杨牧之著。收录了杨牧之先生近三十篇与书、与出版相关的文字,内容包括作者担任出版管理工作期间对所组织的大型图书项目的相关记述,以及政策性的报告、文章,作者在编辑工作岗位上所积累的经验,作者作为出版人和读书人对书刊编辑、校对、写作、出版事业、文化发展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工作中滴往事的回忆。所有内容都离不“书”,寄托了作者对于书的深深眷恋。
49元5本 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
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
余来明著
¥21.21
  明诗研究领域,对我来说纯属偶然。记得硕士学以后,文新师命我协助编纂《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负责搜集明代诗文相关的材料。对大学时期只读过些“一代之文学”名篇的我来说,关于明代诗文的了解几近于无,即使大学授课的老师曾经讲过“前后七子”、公安、竟陵,大概也都早已如过耳风声,不知所踪。那时为了不辜负老师信任,尽早完成那项已持续多年的任务,便只好硬着头皮从书目、人名资料索引中查找线索,利用《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明诗纪事》等收录明诗的专集编纂诗人小传(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明代文学家辞典),以便在文献查考中不致遗漏每一条有用的材料。正是在那种看似枯燥、简单(被同学说成是剪刀加浆糊)的工作中,逐渐知道明代除了那些在中国古典文学礼堂中有着夺目光彩的小说、戏曲,诗文领域也曾众声喧哗,盛极一时,一长串文学史上少人关注的名字始我的视野。   看似简单、无趣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为我启了通向明诗世界的大门。《明清文学分典》编纂告一段落后,在文新师的建议下,我选择明诗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方向,由此才有了首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嘉靖前期诗坛研究(1522~1550)》,讨论的对象是明代前、后七子之间的诗坛,即书名中所标注的时间区段:1522~1550。选择这样一段在明诗史上看似并不耀眼的时期作深掘,是希望能通过对“短时段”诗坛作细部考察,在明代中期以后复古运动的复杂脉络中理出一条线索,由细微处探讨历史背后各种理论、群体、流派兴替演变的具体型态,而为观察“长时段”的诗史演变提供视和窗口。尽管此时的诗坛还只是经历“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洗礼,然而明代复古与反复古的种种论调,却在这一时期都有了极为精彩的演绎。明代后一百年诗史演变的喧哗众声,竟然都早已埋种于此。   此后的十余年间,我研究明诗的兴趣虽然一直都在,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做到终始如一。正是在这种时断时续的经历中,我对明代诗史程的探索,始试图摆脱传统批评观念和文学史习见的拘束,努力建立一种基于过程和细节的历史意识,而不是在几个流派、若干个大家之间做简单的跳跃,以致给读者留下无数的空白和遐想的空间。文学史的叙述尽管不可能如历史纪事一样巨细靡遗,却也多少可以展现历史演变的兴衰有致,有迹可循。在过往的文学史叙述中,明代由“前后七子”代领的复古运动常被视为一个前后相、承递有序的过程。近年随着明代诗史研究的深,对其中出现的各种不同声音、诗坛表现出的种种不同趋向,以及其他与明中期复古运动相关的文学史细节,学界虽已有较多研究,但在总体的文学史认识上,仍然习惯将二者作为整体行考察。然而当我们深到文学史程的细部,就会发现其内在的变迁并不如后世批评家、文学史家所想象的那样,而是有着种种不同的选择,不同诗人各有追求。在“前七子”与“后七子”之间,追随复古脚步的虽然不乏其人,但此外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并不能以“复古”之名行收纳。无论是有意或是无心,他们都朝着与“前七子”复古运动不同的方向行创作,试着摆脱复古思潮对自身的规限与影响。切人明代诗史演的过程当中,对此过渡时期的诗人不应一笔略过。循此思路,明代诗史的演变便呈现出生动、丰富的历史图景。对个体作家、群体、流派的探讨,也是试图发掘其不同于一般文学史认识的殊相。   历史的大厦并非凭空而起。在对明代诗史的建构中,明清诗话有着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书中对明初诗歌的探讨,就是试图返回明代诗歌的历史现场,廓清明清诗话基于各自立场对明初诗史的想象,敲碎诗学批评的镜像,将明代诗史的图像从想像世界拉回到富于真实感的历史时空当中,提供书写另一种形态明代诗歌历史的可能。这是我在自己设计“明代诗史程研究”课题时的初衷和“宏伟构想”。至于回到历史原之后,明代诗歌的历史应当以何种面貌得到呈现?按照当初的设想,在此书之后,还将撰写一部不同以往的明代诗史,不以大家、流派作为建构的线索和框架,而是试图在诗史程中呈现作家作品的形态、理论思潮的演变、地域风尚的变迁、群体中心的流动等等文学史现象和问题,努力使文学史兼具“文学”与“历史”的品格,使读者既可从中欣赏、领略历史的“文学”,又能追踪、触摸文学的“历史”。在明诗研究领域,我们已经有太多关注“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的成果,而对整个明代诗坛的状况、诗史演变的兴替,则仍然缺乏足够细致、深的了解。从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仍是只见“诗人”,不见“历史”。   构成《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平装)》的各章,大多曾发表于各种期刊。
唐诗之路研究(第一辑)——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唐诗之路研究(第一辑)——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邱高兴主编 房瑞丽副主编
¥82.80
本书是“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次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共收录论文50余篇,从唐诗之路的地域空间界定、诗人与诗路研究、诗路宗教哲学及其文化资源研究、诗路遗产保护与发研究等角度对唐诗之路展深交流与探讨,展示了近年来学界唐诗之路研究的新成果,为唐诗之路的保护与发提供了新构想和新思路。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