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文集
¥28.80
《远采诸邻》是“复旦文史讲堂”的第九辑,记录了海内外著名学者欧立德(Mark C. Elliott)、博达伟(David Porter)、田海(Barend ter Haar)、罗柏松(James Robson)、夫马进、陶德民和郑培凯共七位学者在复旦文史研究院举办的八场讲演,内容涉及新清史、比较文学、人类学、宗教史、医疗史、中西交通及戏曲史等多个领域,这不仅体现了各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同时具有yi定的可读性。


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
¥66.00
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出土并现藏于陕西的代表性碑刻,计838种,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对其行整理。碑刻按时代先后排序,上起东汉,下迄明清,对研究历史、文字、书法、艺术等均有较大的价值。每一方碑都著录有高清的图像、说明以及完整的释文,共计图版1千余幅,配有放大的细节图,辅以按语以及必要的校勘记。碑刻说明中则记录有碑的刻立时间、材质形制、书体、纹饰、流传存藏等,对读者了解该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礼制变迁史
¥298.80
本书为个礼制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的结项成果,是对先秦至近现代礼制变迁的首次系统梳理和总结。分为先秦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辽宋金编、元明清近现代编四册,凡169万字。 本书首次将1949年之前的中华传统礼制的变迁划分为:前礼制时期、王国礼制时期(海岱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王权礼制时期(夏商周到战国)和集权礼制时期(亦可称为皇权礼制时期,秦统一到1949年之前);每时期又划分为若干阶段,并对每个礼制发展时期的基本脉络、礼仪重大变迁做了系统地归纳和考察。 本书在论述各时期礼制变迁的基本线索、情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前后有联系、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礼仪形式加以深研讨,以揭示中华传统礼制变迁的某些规律与特,同时也显现出不同时期不同礼制的特、礼制变迁与权力机构的关系、礼制变迁与社会政治集团的关系、礼制变迁与思想(宗教)的关系、礼制变迁与民族关系、礼制变迁与域外(国外)影响之关系、礼制转型与社会性质演变关系、中华传统礼制的内在价值、意义,等等。


中国挖泥船研发史
¥49.90
本书是“中国船舶研发史”系列丛书之一。挖泥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反映了70多年来我国船舶战线的广大工人和科技人员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梳理了挖泥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攻克研制关键技术。挖泥船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疏浚装备迈世界先行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本书可供相关领域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参考。


东北博弈:环境与地缘政治1910-1911
¥42.90
1910—1911年,饱受列强侵犯的中国东北,又面临鼠疫的严峻考验。日俄等列强以治理公共卫生之名,行扩张权力之实;行将日暮的清政府则做出后的应对。随着伍连德奔赴哈尔滨力挽狂澜,各国医学精英云集奉天,这场博弈白热化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场环境灾变,还是近代中国应对外侮的历史写照,生态灾害、地缘冲撞和政治交锋相互交织,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于危机中借势萌芽,其影响延续至今。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辑)
¥96.60
.

南宁通史·古代卷(试读本)
免费
《南宁通史》全书共3卷,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本书详细记录了南宁地区的发展历史,内容丰富、资料*,对南宁市的产生、演化、成长的历史作了比较*的阐述,给人予明晰的概念,为读者*的了解南宁的历史以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王权
¥38.40
《王权》是英国古典人类学家A.M.霍卡的代表作。霍卡是20世纪早期英国人类学的重要学者,其对于王权神圣性和社会整体性的讨论,系统地提出了王权研究的经典问题,本书即霍卡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了两大问题:一是试图证明人类社会结构的起源来自早期人类由于崇拜太阳而形成的王权制度;二是通过对各种文明历史的比较,试图证明王权制度的雏形来自共同的源头。因此,本书对太阳王权、加冕典礼、献祭仪式、会礼等仪式都行了跨文化的详尽考察研究,研究材料涉及了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印欧世界和埃及文明等多个区域。通过研究,霍卡不仅确认了社会整体性来源于王权,还通过寻找不同文明现象结构的有机相似性对王权制度的源头作出了推论。此外,霍卡还说明了整体性的社会分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社会生成的动力为何。

民主之殇—德国宪法史反思录
¥78.40
本书内文由前言(面向宪法的思)、1-8章正文以及作者后记构成。第1章论述“现代革命与现代宪法”,第2章交代“现代宪法史上德国问题的缘起”,第3章讨论“1848年革命失败对德国宪法史的根本影响”,第4章聚焦“帝制德国的宪制问题与韦伯的政治社会学诊断”,第5章梳理“1918年德国革命与魏玛制宪”,第6章探讨“魏玛德国的政治文化与宪法学术”,第7章研究“现代民主宪制理论的三种思想形态”,第8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论及“德国宪法史的思想启示”。


中国近代法制史料(套装全十册)
¥602.00
本书是一套反映中国近代法制转型过程的史料汇编。既有中国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又有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晚清至民国初,中国人关于的法制的论著,与日本存在种种关联,作者或留学日本,或受到日本法学的影响而写作。如王鸿年的《宪法法理要义》,王系日本法学家学生,将其在日本听讲的内容编纂成此书。又如保廷梁的《大清宪法论》,以日本的宪法学为借鉴和批评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宪法学说。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如北鬼三郎撰写的《大清宪法论》,后来直成为清政府起草《钦定宪法草案》的参考书。有的间影响中国,如穗积八束的《宪法说明书》,是其为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滞留日本的随从人员的讲座。 此外,《奉派赴日司法考察记录》是反映伪满洲国司法与日本交流的重要史料,伪《满洲帝国六法全书》更是研究伪满法制体系建构的资料。


中国近代法制史料 (全十册) 第四册
¥75.25
本书是一套反映中国近代法制转型过程的史料汇编。既有中国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又有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晚清至民国初,中国人关于的法制的论著,与日本存在种种关联,作者或留学日本,或受到日本法学的影响而写作。如王鸿年的《宪法法理要义》,王系日本法学家学生,将其在日本听讲的内容编纂成此书。又如保廷梁的《大清宪法论》,以日本的宪法学为借鉴和批评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宪法学说。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如北鬼三郎撰写的《大清宪法论》,后来直成为清政府起草《钦定宪法草案》的参考书。有的间影响中国,如穗积八束的《宪法说明书》,是其为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滞留日本的随从人员的讲座。 此外,《奉派赴日司法考察记录》是反映伪满洲国司法与日本交流的重要史料,伪《满洲帝国六法全书》更是研究伪满法制体系建构的资料。


中国近代法制史料 (全十册) 第五册
¥75.25
本书是一套反映中国近代法制转型过程的史料汇编。既有中国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又有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晚清至民国初,中国人关于的法制的论著,与日本存在种种关联,作者或留学日本,或受到日本法学的影响而写作。如王鸿年的《宪法法理要义》,王系日本法学家学生,将其在日本听讲的内容编纂成此书。又如保廷梁的《大清宪法论》,以日本的宪法学为借鉴和批评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宪法学说。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如北鬼三郎撰写的《大清宪法论》,后来直成为清政府起草《钦定宪法草案》的参考书。有的间影响中国,如穗积八束的《宪法说明书》,是其为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滞留日本的随从人员的讲座。 此外,《奉派赴日司法考察记录》是反映伪满洲国司法与日本交流的重要史料,伪《满洲帝国六法全书》更是研究伪满法制体系建构的资料。


王又旦年谱(精)--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
¥68.60
王又旦(1636—1686),明末清初陕西合阳籍诗人,字幼华,号黄湄,著有《黄湄诗选》十卷,另有零星诗、词、文存于清人编选诗词总集、诗文别集、方志等文献中。又有《黄湄奏议》一卷,见《(雍正)陕西通志》卷七十五著录,已佚。 王又旦的诗歌创作,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高度评价,其晚年时,在京师与王士禛有“二王”之称。王士禛在编选《十子诗略》时,其《黄湄诗选》即名列其中。除了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王又旦在治行方面也多有可圈可之处。任湖北潜江县令时,地方水灾频仍,治理水灾,王又旦可谓呕心沥血。修筑河堤,始终坚守一线,与百姓同甘共苦。另外,在兴办地方文教方面,也不遗余力,热心提携年轻俊彦、落魄书生。居官给事时,直言敢谏,不避权贵。虽仕宦多年,依然家境贫寒,生活朴素,其德行受到友朋的交口称赞。王又旦交游广泛,大凡当时文坛政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大多都有往来。 本年谱以《黄湄诗选》及其他散佚作品为经,广搜同时代与王又旦有交游唱和的作家作品,旁及地方志、碑刻等资料记载,对其一生行踪、交游情况行了严谨而细致的勾勒,对其现存作品行具体微地系时系地探究,以期对清初文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国近代法制史料 (全十册) 第六册
¥75.25
本书是一套反映中国近代法制转型过程的史料汇编。既有中国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又有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晚清至民国初,中国人关于的法制的论著,与日本存在种种关联,作者或留学日本,或受到日本法学的影响而写作。如王鸿年的《宪法法理要义》,王系日本法学家学生,将其在日本听讲的内容编纂成此书。又如保廷梁的《大清宪法论》,以日本的宪法学为借鉴和批评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宪法学说。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如北鬼三郎撰写的《大清宪法论》,后来直成为清政府起草《钦定宪法草案》的参考书。有的间影响中国,如穗积八束的《宪法说明书》,是其为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滞留日本的随从人员的讲座。 此外,《奉派赴日司法考察记录》是反映伪满洲国司法与日本交流的重要史料,伪《满洲帝国六法全书》更是研究伪满法制体系建构的资料。

安息王朝兴衰记
¥38.40
两汉史籍中的“安息”,是帕提亚国王“阿尔萨息”一名的转音。张骞西使,安息之名渐传汉代中国。书名选取“安息”,主要考虑是安息乃汉代中国对帕提亚帝国既有的称呼,也是汉语读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不过,由于西方国际学术界多用“帕提亚”这一名称,因此,本书在以西方史料为依托叙述帕提亚人的建国、 扩张以及与罗马之间的战争时,多用“帕提亚”,在讲述帕提亚人与汉代中国的交往关系时,多用“安息”,并未作强行的统一,即尽可能地以简洁的方式介绍这个活跃在伊朗高原上的帕提亚帝国近500年的历史。


辽夏金元时代的宗教思想与文化认同(精)全二册
¥131.60
《辽夏金元时代的宗教思想与文化认同(套装上下册)》在10-14世纪中国民族融合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辽夏金元等政权及其主要宗教思想,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通贯性研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辽夏金元时代的宗教思想文化行了整体研究,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该时期各王朝的主体宗教思想与中原汉族之间文化认同的细节、路径与特;从宗教学和历史学视角,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各主流宗教思想文化的具体内涵和理论特,探讨了各种宗教形态、思想与辽夏金元社会的互动,及其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力图展现这一时期中国思想史、宗教史、民族史的全貌,揭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清道人年谱长编(精)
¥118.80
清道人,原名李瑞清(1867-1920),江西临川人,是近代有名书画家、教育家、诗人,曾参与公车上书,历任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布政史。辛亥后,鬻书沪上,声名藉甚。他身为上海遗老的中坚人物,又与青岛遗老往来频繁,积极图谋复辟,丁巳复辟时被授予学部左侍郎,死后谥号文洁,可以说是晚清遗老的代表人物。然其周旋在晚清民初,其身份、思想也是极其复杂的。晚清民初也是中国近代教育、新型书画交易市场的滥觞,李瑞清作为直的参与者、拓者,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清道人年谱长编》通过搜集其诗文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牍、笔记等,力图还原其生平经历,并通过李瑞清一生的行迹、交游,勾勒晚清民初之时局变化、社会状态、教育、书画市场以及遗老的生活状况。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陈其泰史学萃编)
¥56.00
《陈其泰史学萃编》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一)《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二)《史学与民族精神》;(三)《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四)《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五)《梁启超评传》;(六)《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七)《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八)《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九)《学术史沉思录》。汇集了陈其泰教授三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史学和文化作了深发掘和阐释,在多个学科领域作出拓性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是《陈其泰史学萃编》的*卷。此书1992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初版,1999年由学苑出版社再版。与书目文献版相比,学苑版增补了三篇内容:《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钱大昕治史的特色》《黄遵宪与儒学》。本次收《萃编》,即以学苑版的增订本为准,并由作者重新撰写自序和跋语。该书是对史学与文化双向考察的尝试,作者所注重的是中国史学演过程中史学思想*为活跃、史学风格变化*为明显的两头;采用了个案研究与总括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后写在书中的是总论在前,而按实际研究过程说,自然只能是先作个案研究,*后作归纳概括。作者写出了对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珍品的热爱,写出了对实现振兴中华文化宏伟目标的渴求。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陈其泰史学萃编)
¥66.00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全书共分四部分,总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上编“19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下编“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以及“增订篇目”。 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丰厚,形成了“三大干流”:新历史考证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新史学流派。“近代史学”的正式产生,以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以及在此前后出版的新型学术史和通史著作为标志。近代史学是发扬传统学术的精华与受西方新学理二者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文化悠久的优良传统的滋养,又适逢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的相互对话、切磋和启示,加上大量考古文物和稀有文献重见天日,凭借这些难得的时代机遇,20世纪中国史家人才辈出、成果丰硕。 通过分析龚自珍、魏源、徐继畬、夏燮、黄遵宪、梁启超、夏曾佑、陈寅恪、陈垣、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王国维、胡适等人的在史学研究上作出的贡献,探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途径,并阐发其理论意义。


史学与民族精神(陈其泰史学萃编)
¥76.00
《陈其泰史学萃编》全书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学术史沉思录》《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大创新。 本书是陈其泰先生《陈其泰史学萃编》的第2本,全书内容安排, 前面为“总论”, 重论述关于史学与民族精神的几个理论问题, 然后按照传统史学前期、传统史学后期、近代史学, 分为上、中、下三编。书中大多数专题, 都曾先写成文章在刊物上发表。此次结集出版时,作者又对内容作了补充和修改。


大禹传说与会稽山文化演变研究
¥31.85
因大禹传说而得名的会稽山,是中国五大镇山之一。本书通过对会稽山有关典籍的整理、摩崖碑刻的考释以及周边的田野调查,揭示了大禹传说在会稽山上的两处标志性遗迹——北麓的窆石和南麓的飞来石,是如何逐渐演化成儒教的禹庙和道教的阳明洞天,并认为会稽山文化的儒道互补、以道补儒具有“儒显道隐”的特。*后讨论了会稽山儒道互补神圣意义的创造,是如何对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以及绍兴名士文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