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旅行
¥26.00
《蒙古旅行》是在鸟居龙藏先生的向导下,所记范围从东、西戈壁沙漠间的兴安岭到西拉木伦河流域,向北有外蒙古的喀尔喀,南到内蒙古的赤峰地区。根据鸟居龙藏本人的自序,调查的结果有测量途中人口的体质人类学数据,语言的记载,俚歌、童谣等的搜集以及遗迹、遗物的考古学调查。其中,考古学调查包括西拉沐沦河、英金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石镞、石斧等遗物,鲜卑、乌丸以及辽国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遗迹。这是一次较为久远的旅行,岁月洗练了当时的辛苦,我们去看一段尘封的记录。
沈一贯执政与万历党争——以楚宗、妖书、京察三事为中心的考察
¥34.00
楚宗案、续妖书案以及乙巳大计是首辅沈一贯执政期间发生的三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三者均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斗争,可以说是完整展现了万历三十年代初期朝堂上的政治局势。东林党人的介,使得朝堂中双方的政治对立更加深刻。总而言之,万历三十年代初朝堂上发生的三个政治事件以及引发的党争,不仅为我们了解万历中后期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好视角,亦是我们了解万历政局走向的*视角。
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
¥35.00
本书通过对韦伯学术思想的深研究,提炼出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分析模式,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了他对中国儒学、印度种姓制度和古代以色列一神论的分析。作者还利用韦伯这一分析范式解剖了四个现当代案例:美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现代公民的文化基础,19世纪德国的文化悲观主义以及“工作”在当代德国社会的“位置”,展现了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理论的有效性、持久性和在今天的实用性。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49.50
本书在全面地考察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侨寄之地与设置经过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侨置的历史源流、东晋南朝设置侨州郡县的背景与原因、侨州郡县的设官施政与户籍制度、侨州郡县对政区制度的影响;而密切结合侨州郡县的研究,讨论了研究东晋南朝侨流人口的特殊方法,论述了侨流人口的地域选择、家族兴衰及其社会影响等内容。
梁启超家书 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梁启超作品系列)
¥65.4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著名学者,更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又各有所长,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本书包括“梁启超家书”及近年公布的“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中的函札部分,是梁启超先生写给夫人李蕙仙、弟弟梁启勋等人,更多的是写给孩子们的书信合集。
历史研究导论(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21.00
本书讲述了如何搜索史料、如何鉴别史料、如何综合史料,并且善于从史学研究的具体实例出发,进行深入解析,很快即被译成英文出版。享有近代史学经典的美誉,成为兰克的“科学”史学的方法论经典。作为西方史学方法论的经典论著,在中国史学界流传甚广。胡适、梁启超等人的著作深受此书的影响。
宋人别集叙录(增订本)全三册(精)
¥100.80
本书是有关宋人别集的书目、版本研究专著。逐集介绍作者,编刻源流,传世及收藏情况等,文献记载与珍本善本考察并重,整理并撰写了每部别集的版本源流。是研究宋代文学史、目录版本学及从事古籍整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学术与时势:民国的边疆研究
¥16.80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由来已久,但近代意义的研究却始于清末民初,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边疆民族危机及学理的内在发展逻辑诸维因素的影响,边疆研究广为国人关注,“边疆”“边政”等词见诸报端,学科意义上的“边疆学”“边政学”概念也相继被提出,边疆研究的嬗变集学科构建呈现出复杂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形态与学术思想变化的内在紧密关系,亦可为当代边疆学的建设提供启示。 本书是近年来关于民国“边疆学”构建的一部力作,由中国社科院汪朝光、李大龙二位先生作序推荐。作者在学术史整体视野下对清末及民国时期的边疆研究行考察,紧紧抓住近代边疆史研究发展过程所表现出的“学术与时势之间相互交织”这一突出特,阐述了近代边疆研究的内涵变化,并按照时间之发展顺序,以及区域性的特色,对民国边疆研究在学术与时势之间呈现的整体面相及不同侧面行了论述。此外,作者还分专章讨论吴其昌的边政研究思想与路径,以展现时势变化对人物学术思想之重要影响。可以说,本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将民国边疆研究的复杂性和综合面相,以动态的、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佛教--孙昌武文集(精)
¥34.30
孙昌武先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佛教》一书,集中探讨我国历史上的十六国、北魏、西夏、辽、金、元、清这些北方部族建立的政权的佛教政策、佛教发展状况,以及佛教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凸显了佛教从理论、实践诸多层面为民族平等、民族交流、民族融合所提供的依据和动力。
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精)
¥23.80
《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是赖惠敏研究员继《乾隆皇帝的荷包》之后关于清史的又一部力作。 “但问旗民”,意为“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是清代统治者通过法律手段,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区分旗人与民人(汉人)的表述。本书即聚焦清代法律在对待族群与性别上的差异,由清代旗民二元社会特手,以法律与社会关系为中轴,从行政组织、族群与法律、性别与司法审判三个方面系统对比旗民妇女在家庭地位、家庭纠纷、财产权、法律诉讼、家庭形态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不同,真实再现了清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图景。
《史记》地名族名词典
¥49.20
本词典是对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正文中所有地名、族名行简明解释的工具书。 全书分10个大类、49个小类,收录地名、族名2752个词条,按照笔画顺序排列。每一词条内注出该地名、族名当时的全称、省称、简称、别称、俗称及异称,尽可能对较大、较重要地名的本义或得名原因行阐释,以地名位置以其大致范围或起讫为准,注明相当于今某山川,或位于今某省、市、区、县。 本书书后附以音序和分类索引,便于读者查检。 本书是历史地理研究、《史记》研究的工具书,也是一本方便读者行历史地名溯源的普及性读物。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
¥15.54
作为著作等身的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领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本书收录他的35篇讲演,分为四个部分:1.给青年学子们,有自身的求学之路,经验分享,更有给同学们如何治学、如何做人的真诚建议。2.给教师们的话,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做好学科建设,亦有切实的行动记录。3.学术主题发言,包括《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等大型学术项目的成果汇报和经验总结,均是杜泽逊教授*负盛名的领域。4.其他。在其他学术会议的发言,亦有较大的信息量。
蜀道难(附梅贻琦日记、郑天挺账单)
¥16.80
1941年5月,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总务长郑天挺、中文系及师院国文系主任罗常培三人,先后从昆明飞重庆,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蜀学术文化考察,“三个多月困难的旅途,拖泥带水,戴月披风,逢山路,过水搭桥,还仓皇地逃了好几次警报,历尽了抗战期中旅行的苦楚”,中途“研究了学术,赏玩了风景,采访了民俗,慰问了朋友”。罗常培将这一路的经历写成了具有日记性质的游记——《蜀道难》,是对抗战中期蜀道上某时某地的旅途实情、学术状况、人物动态的真实记录。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三人此行,本来都写有日记,今唯有梅贻琦的日记保存下来;而作为此行财务总管的郑天挺,也留下来一份账目清单,详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交通、住宿、餐饮、听戏等物价。现将梅贻琦这部分日记及郑天挺账单附《蜀道难》相关章节之后,三人资料对读,展现出一幅鲜活的画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
¥15.75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本书按照《史记》的内容顺序,详细介绍了说帝王故事的《本纪》、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表》和记录古代各项制度的《书》,分三部分讲故事、说文化。作者以幽默的文风和三十年从教的经验,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切话题:什么叫改朝换代,为什么分分合合总是需要一个王,史上为何大王轮流做,分封与为官的背后又有哪些可说与不可说? 因为《史记》中《表》和《书》文化的深度和难度,即使学者也不容易梳理清晰,而本书作者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以研究《史记》三十年的深厚功力,以读者立场深浅出的呈现能力,“治大国如烹小鲜”,轻松讲解、故事带后,令读者豁然朗。 《史记》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要读懂读通《史记》,需要一部提纲挈领、细致微的导览书,不止讲故事,还应对内容行分析考辨,“知其所以然”。“陈正宏讲史记系列”正是这样一套面向大众立体、全面讲解《史记》的导读书,共分四种:《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血缘:〈史记〉的世家》《众生:〈史记〉的列传》《绝唱:〈史记〉的史记》。本书是该系列*种。
丝路小史:被世界改变,也改变着世界
¥22.50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替。 谁是见证者?又是谁借此成为东方的*大港? 海商?海盗? 还是向海而生的先驱者? 白银的流,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 漂洋过海而来的神奇物种,如何拯救中国? 我们因此而被世界改变, 但自那时起,我们也改变着世界。? 近百幅精美图片全彩印刷,世界各大博物馆丝路展品汇集。 没有复杂的历史背景,没有艰深的史实考证。 生动有趣的故事背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频道》知名作者,十数家媒体联袂推荐。?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促销价:¥26.99|¥40.00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
¥40.00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的新作。书中收录了他的中文论文20篇,讨论范围广泛,从古希腊史学、对兰克学派的反思、米歇尔·福柯的史学思想,到近年出现的情感史研究、新文化史研究和以展望未来为主旨的“后人类史学”。《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处理西方史学的传统和转型,第二部分探讨西方史学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向。全书深入阐述了近代史学传统的产生、特点及发展,同时展现了当下史学研究的新潮流。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35.00
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 、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掌握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理解各时代的民族关系和各个政权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得失,并进而思考近代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构近代民族问题的钥匙。
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
促销价:¥19.99|¥35.00
以西学、东学、中学为支,破分科治学的局限,不以变化为化,不以现在为现代,从多学科的角度,用不分科的观念方法,全面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的概念、思想、学科、制度转型的全过程和各层面,沟通古今中外,解析西学与东学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格义附会,重建中国自己的话语系统和条理脉络,深认识中华民族新的智能生成运作机制形成的程、状态和局限,认识世界一体化程中东亚文明的别样性及其对人类发展提供多样选择的价值,争取和保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日显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解释的主动和主导地位。 在中西文化纠葛的背景之下,经历了夷夏之辩到中体西用的转折,同时受到明治日本的影响刺激,国人始重新思考西方冲下固有文化的价值与走向,国学、国画、国语、国医、国术(技)、国乐、国服、国剧、国仪(礼)等一系列国字号概念的产生,以及围绕这些概念及其相应事物的争议,凸显了世界一体化程中东亚文明别样性在那一时期的挣扎与尴尬,也预示了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讲学社丛书: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30.00
《西中有东》是列文森奖得主、汉学家、艺术史家包华石的*力作。书中探讨了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和组织设计在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和英国的发展演变,并在此过程中,复原了中国的正义传统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有关社会公义的政治讨论和制度建设中扮演的隐藏角色。 全书以结构性分析为框架,创造性采用跨语际、跨视觉的研究方法,从人民的定义、社会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观、言论自由四方面着眼,具体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讨论与制度建设,以及后世英国对中国材料的译介引述和对中国形象的褒贬讨论。 包华石广泛征引文献和视觉材料,以说明不论中国还是英国,当面对愈加放纵的特权和专制权力时,众多名人志士都采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而今天,我们却只对有所谓“欧洲近代早期”的发明耳熟能详。事实上,前工业时代中国和英国的历史发展有着众多相似的经历,譬如受过教育的非贵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术的普及、大众识字率的提高、不断扩张的艺术市场、公共领域的出现等等。正是这些共性经历,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在18世纪产生了革命性互动。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42.00
本书是有关地方行政制度概论性质的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两翼)变迁的全过程,并从各个视角概括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特,界定了许多前人未曾涉及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变迁的各方面因素,总结了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规律、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及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使读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规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