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29.00
《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史学史在创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论述史官、史家、史籍的产生及官史、私史之区别;史学之重在撰史、论史两个方面;撰史途径中的两个转折;史料在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35.00
《历史:终结之前的终事》是克拉考尔晚年关于历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思考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比如“自己的未来是有关过去的未来”,另一方面也在思索历史本身(或者说历史现实)与历史学(历史叙事/阐释)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分析了由古至今的历史理论,其中,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相比于自然科学的地位,第三章是对历史“当前趣味理论”行批判。第四章重强调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并讨论历史学家在何种程度克服其主观方法。第五章讨论一般历史与特殊历史之间的疑难。第六章探讨时序时间与赋形(shaped)时间的疑难。第七章处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后一章讨论历史与哲学的关联,强调历史学的居间特性,哲学关心终极事物,历史学家忙碌于终极事物之前的那些事。作者更多地将历史视为“现实领域”,关注历史学家作品的艺术与科学特征,给读者提供了对于“历史”的不同见解。
汉书五行志校疏(试读本)
免费
《汉书》原本100卷,今本分为120卷,其中《五行志》有5卷,为“十志”中篇幅zui大的yi志。所谓“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不同的自然元素。班固受到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认为五种自然元素之间,因相生相克产生各类自然现象,通过这些自然现象,可以获知政治制度、国家管理等方面之得失。班固自述其创作意图,在于通过揭示天人之道,梳理古今兴衰,用作治理国家的借鉴。 此次推出的《汉书五行志校疏》,延续了原志的分卷思路,并将颜师古注作为底本yi部分予以吸收,所据底本为《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递修本,校本有南宋建安刘元起家塾刻本等,除对《五行志》和颜师古注予以校勘外,还吸收了前贤重要的研究成果,对原书中不易理解的地方做了注释。
观朝追梦
¥62.30
这并非一本旅游攻略,而是探索这座城市文化秘境的指南。它能帮您了解每天走过的老街巷,每天擦肩的古建筑,流经这里的每一条河,都是千百年来的匠心造。 这并非一本历史书,却了过去的故事与今天的生活。今天的繁华都市、时尚街区、文创天地、人潮涌动都能从过去、从城市初的模样中找到基因的印证。 卡北京朝阳的文化密码,从本书穿越时空,勾连起过去与未来: 秦始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必经之路在这里 近代北方丝绸之路的起在这里 元明清三代漕运水系在这里 奠定朱棣定都北京的郑村坝之战发生在这里 成就新中国工业史的五大工业基地在这里 市场经济的端,改革放的个窗口在这里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里…… 本书能帮助读者重新了解这座城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用眼睛和想象力去重新发现,那些就在我们身边却被一再忽略的历史文化珍贝,还原它们的本来面貌。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文集
¥28.80
《远采诸邻》是“复旦文史讲堂”的第九辑,记录了海内外著名学者欧立德(Mark C. Elliott)、博达伟(David Porter)、田海(Barend ter Haar)、罗柏松(James Robson)、夫马进、陶德民和郑培凯共七位学者在复旦文史研究院举办的八场讲演,内容涉及新清史、比较文学、人类学、宗教史、医疗史、中西交通及戏曲史等多个领域,这不仅体现了各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同时具有yi定的可读性。
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
¥66.00
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出土并现藏于陕西的代表性碑刻,计838种,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对其行整理。碑刻按时代先后排序,上起东汉,下迄明清,对研究历史、文字、书法、艺术等均有较大的价值。每一方碑都著录有高清的图像、说明以及完整的释文,共计图版1千余幅,配有放大的细节图,辅以按语以及必要的校勘记。碑刻说明中则记录有碑的刻立时间、材质形制、书体、纹饰、流传存藏等,对读者了解该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宋休闲生活大观
¥19.00
唐宋时期的休闲生活不论是形式、内容,还是其所形成的休闲思想,都是中国古代休闲的典型代表。本书通过对唐、宋700多年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向读者介绍唐宋时期民众的休闲方式、休闲特点、休闲文化;并试图在“唐宋变革”的视角下,对人们休闲方式和休闲思想的悄然转变,作一简要阐述。
石学蠡探--山东大学中文专刊
¥52.80
石学,即“金石学”之“石学”,是研究并运用石刻文献之学。叶国良先生秉屈万里之传,受孔德成之业,研治石学有年,多有建树。叶先生认为石学分为二支,一曰“括例”,总结碑志撰文通例,结合礼俗制度、碑版沿革等,为研治碑学之门径;二曰“考证”,运用石刻资料,补正经史,于治经读史、研究古代社会,裨益甚钜。二者互相为用,不可偏废。 本书为叶国良先生《石学蠡探》与《石学续探》的合编,深论述了东汉官宦冢墓碑额题写职官“题尊”之例,与唐宋以降“题终”不同;石本与传世刻本异文产生的原因、如何互校以及互校的用途;失姓碑志如何考证;韩愈碑志文与前人的异同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对东汉至清代的诸多碑志逐一做了细致微的考证,兼涉经学、职官、典制、文学、传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又对元明清十二部总结石例的著述作了评议,具有学术史意义。全书考证精审,括例贯通,对初涉金石学和专门研究者定多启发。 另书中对历代碑志的具体考释,每篇均有提要,概述核心观,提纲挈领,极大提升了考证文章的可读性,写法亦值借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二辑)
¥82.80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士,官至安徽提学使、署理安徽布政使。沈曾植在清末民初学界声望极高,为清末书坛巨匠,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受到王国维、内藤湖南、伯希和等中外大家推崇。 本书据沈曾植题跋原件或真迹影印件整理,无真迹则据抄本、排印本及其他文献著录,并校对底本。分群书题跋、金石题跋、书画题跋三类,共收551首801篇,较中华书局2016版《海日楼书目题跋五种》增收28%。除增补外,校订2016版文字、标、专名线错误,完善案语内容,使《海日楼题跋集》成为近年来z完善的整理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华礼制变迁史
¥298.80
本书为个礼制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的结项成果,是对先秦至近现代礼制变迁的首次系统梳理和总结。分为先秦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辽宋金编、元明清近现代编四册,凡169万字。 本书首次将1949年之前的中华传统礼制的变迁划分为:前礼制时期、王国礼制时期(海岱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王权礼制时期(夏商周到战国)和集权礼制时期(亦可称为皇权礼制时期,秦统一到1949年之前);每时期又划分为若干阶段,并对每个礼制发展时期的基本脉络、礼仪重大变迁做了系统地归纳和考察。 本书在论述各时期礼制变迁的基本线索、情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前后有联系、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礼仪形式加以深研讨,以揭示中华传统礼制变迁的某些规律与特,同时也显现出不同时期不同礼制的特、礼制变迁与权力机构的关系、礼制变迁与社会政治集团的关系、礼制变迁与思想(宗教)的关系、礼制变迁与民族关系、礼制变迁与域外(国外)影响之关系、礼制转型与社会性质演变关系、中华传统礼制的内在价值、意义,等等。
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精)
¥68.60
本书梳理了齐鲁古典戏曲和近现代地方戏曲文献资料,挖掘其美学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对齐鲁戏曲如何体现齐鲁文化精神,行了文化解读,辟了齐鲁文化深研究的新路径,为齐鲁戏曲的振兴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早期中英关系史——以浙江为中心的研究
¥34.00
本书研究早期中国与英国的历史关系,重研究地域为在早期中英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浙江,时间上起清朝中叶,下迄1844年宁波埠。涉及内容包括:19 世纪以前中英的相互认识与触;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英国人在浙江沿海的贸易活动;乾隆末年和道光年间,马戛尔尼使团与阿美士德勋爵号间谍船对浙江沿海的探索和影响;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在浙江沿海的侵略活动和浙江民众的英勇抗争;中英双方在浙江的议和交涉,《江宁条约》签订后浙江从战时状态到恢复和平的过程;浙江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埠的全过程以及埠的影响等。
南宁通史·古代卷(试读本)
免费
《南宁通史》全书共3卷,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本书详细记录了南宁地区的发展历史,内容丰富、资料*,对南宁市的产生、演化、成长的历史作了比较*的阐述,给人予明晰的概念,为读者*的了解南宁的历史以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陈其泰史学萃编)
¥66.00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全书共分四部分,总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上编“19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下编“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以及“增订篇目”。 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丰厚,形成了“三大干流”:新历史考证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新史学流派。“近代史学”的正式产生,以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以及在此前后出版的新型学术史和通史著作为标志。近代史学是发扬传统学术的精华与受西方新学理二者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文化悠久的优良传统的滋养,又适逢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的相互对话、切磋和启示,加上大量考古文物和稀有文献重见天日,凭借这些难得的时代机遇,20世纪中国史家人才辈出、成果丰硕。 通过分析龚自珍、魏源、徐继畬、夏燮、黄遵宪、梁启超、夏曾佑、陈寅恪、陈垣、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王国维、胡适等人的在史学研究上作出的贡献,探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途径,并阐发其理论意义。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陈其泰史学萃编)
¥56.00
《陈其泰史学萃编》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一)《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二)《史学与民族精神》;(三)《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四)《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五)《梁启超评传》;(六)《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七)《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八)《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九)《学术史沉思录》。汇集了陈其泰教授三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史学和文化作了深发掘和阐释,在多个学科领域作出拓性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是《陈其泰史学萃编》的*卷。此书1992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初版,1999年由学苑出版社再版。与书目文献版相比,学苑版增补了三篇内容:《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钱大昕治史的特色》《黄遵宪与儒学》。本次收《萃编》,即以学苑版的增订本为准,并由作者重新撰写自序和跋语。该书是对史学与文化双向考察的尝试,作者所注重的是中国史学演过程中史学思想*为活跃、史学风格变化*为明显的两头;采用了个案研究与总括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后写在书中的是总论在前,而按实际研究过程说,自然只能是先作个案研究,*后作归纳概括。作者写出了对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珍品的热爱,写出了对实现振兴中华文化宏伟目标的渴求。
中国近代法制史料 (全十册) 第五册
¥75.25
本书是一套反映中国近代法制转型过程的史料汇编。既有中国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又有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晚清至民国初,中国人关于的法制的论著,与日本存在种种关联,作者或留学日本,或受到日本法学的影响而写作。如王鸿年的《宪法法理要义》,王系日本法学家学生,将其在日本听讲的内容编纂成此书。又如保廷梁的《大清宪法论》,以日本的宪法学为借鉴和批评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宪法学说。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如北鬼三郎撰写的《大清宪法论》,后来直成为清政府起草《钦定宪法草案》的参考书。有的间影响中国,如穗积八束的《宪法说明书》,是其为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滞留日本的随从人员的讲座。 此外,《奉派赴日司法考察记录》是反映伪满洲国司法与日本交流的重要史料,伪《满洲帝国六法全书》更是研究伪满法制体系建构的资料。
史学与民族精神(陈其泰史学萃编)
¥76.00
《陈其泰史学萃编》全书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学术史沉思录》《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大创新。 本书是陈其泰先生《陈其泰史学萃编》的第2本,全书内容安排, 前面为“总论”, 重论述关于史学与民族精神的几个理论问题, 然后按照传统史学前期、传统史学后期、近代史学, 分为上、中、下三编。书中大多数专题, 都曾先写成文章在刊物上发表。此次结集出版时,作者又对内容作了补充和修改。
学术史沉思录(陈其泰史学萃编)
¥56.00
《陈其泰史学萃编》全书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学术史沉思录》《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大创新。 本书是陈其泰先生《陈其泰史学萃编》的*后一本。这本书的内容总体上来说,反映了笔者近些年来在三个学术领域思考的心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学术史探索”, 论述的内容包括春秋公羊学说的演、清代学术史的若干问题以及唯物史观与传统思想的关系。中篇为“当代史学的思考”。选的文章旨在讨论如何正确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历史地位。下篇为“白寿彝学术风采”。选的文章是有关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的评论和对他高尚人格的缅怀。
辽夏金元时代的宗教思想与文化认同(下册)全二册
¥65.80
《辽夏金元时代的宗教思想与文化认同(套装上下册)》在10-14世纪中国民族融合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辽夏金元等政权及其主要宗教思想,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通贯性研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辽夏金元时代的宗教思想文化行了整体研究,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该时期各王朝的主体宗教思想与中原汉族之间文化认同的细节、路径与特;从宗教学和历史学视角,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各主流宗教思想文化的具体内涵和理论特,探讨了各种宗教形态、思想与辽夏金元社会的互动,及其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力图展现这一时期中国思想史、宗教史、民族史的全貌,揭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近代法制史料 (全十册) 第四册
¥75.25
本书是一套反映中国近代法制转型过程的史料汇编。既有中国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又有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晚清至民国初,中国人关于的法制的论著,与日本存在种种关联,作者或留学日本,或受到日本法学的影响而写作。如王鸿年的《宪法法理要义》,王系日本法学家学生,将其在日本听讲的内容编纂成此书。又如保廷梁的《大清宪法论》,以日本的宪法学为借鉴和批评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宪法学说。日本人关于中国法制的论著,如北鬼三郎撰写的《大清宪法论》,后来直成为清政府起草《钦定宪法草案》的参考书。有的间影响中国,如穗积八束的《宪法说明书》,是其为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滞留日本的随从人员的讲座。 此外,《奉派赴日司法考察记录》是反映伪满洲国司法与日本交流的重要史料,伪《满洲帝国六法全书》更是研究伪满法制体系建构的资料。
王又旦年谱(精)--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
¥68.60
王又旦(1636—1686),明末清初陕西合阳籍诗人,字幼华,号黄湄,著有《黄湄诗选》十卷,另有零星诗、词、文存于清人编选诗词总集、诗文别集、方志等文献中。又有《黄湄奏议》一卷,见《(雍正)陕西通志》卷七十五著录,已佚。 王又旦的诗歌创作,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高度评价,其晚年时,在京师与王士禛有“二王”之称。王士禛在编选《十子诗略》时,其《黄湄诗选》即名列其中。除了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王又旦在治行方面也多有可圈可之处。任湖北潜江县令时,地方水灾频仍,治理水灾,王又旦可谓呕心沥血。修筑河堤,始终坚守一线,与百姓同甘共苦。另外,在兴办地方文教方面,也不遗余力,热心提携年轻俊彦、落魄书生。居官给事时,直言敢谏,不避权贵。虽仕宦多年,依然家境贫寒,生活朴素,其德行受到友朋的交口称赞。王又旦交游广泛,大凡当时文坛政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大多都有往来。 本年谱以《黄湄诗选》及其他散佚作品为经,广搜同时代与王又旦有交游唱和的作家作品,旁及地方志、碑刻等资料记载,对其一生行踪、交游情况行了严谨而细致的勾勒,对其现存作品行具体微地系时系地探究,以期对清初文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