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精)
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精)
王承军撰
¥100.80
  一、先生年谱之编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时门人郑可经编《四益馆经学四变记》,先生序云:“近着书逾百种,恐久而散佚;又知己辽隔,或仅闻鄙说,未详大旨之所在。因属及门,条例旧文,附以佚事,编为四卷,聊以当年谱耳。”后郑氏尝欲编先生年谱,以故未果。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先生去世,孙廖宗泽为编《六译先生年谱》《廖氏学案》两种,今仅存年谱,藏重庆市图书馆,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史部《儒林年谱》第四十九册,又见舒大刚、杨世文主编《廖平全集》第十五册。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姜亮夫始编《四先生合谱》之梁启超及先生部分;二十七年戊寅,乃有合谱之意;至三十八年己丑,书成作叙;然今正谱散佚,仅存叙录。后先生女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乃就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而成;婿李伏伽编《年谱补遗》,亦补《六译先生年谱》之缺。是今日所见先生年谱皆本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或订其失,或删其繁,或补其遗,而无集大成者;小子不敏,驽力从之,成此长编。   二、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初本《廖季平年谱》,复以《六译先生年谱》《年谱补遗》增订,再据先生着述、诸家记载、晚清民国以降报刊订其失、补其缺、增其遗,而成初稿。在此基础上.据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廖平全集》补初稿之缺之遣。   三、为便于读者检核、查阅,《长编》引用先生着述凡见于《廖平全集》者,皆注明全集册数、页码,然所引资料皆与原刊、原文覆核,改动之处不一一注明,读者可自行查阅原刊、原文;凡未见于《廖平全集》者,一本原刊、原文,且注明出处,以便覆按。   四、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时间下限止于民国三十八年,即先生去世后十七年。   五、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凡分九卷:卷一家世师承、卷二早年求学、卷三肄业尊经及初变、卷四二变、卷五三变、卷六四变、卷七五变、卷八六变、卷九谱后。如此分卷,既遵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成法,亦附编者考见;六变起止殆不尽同《六译先生年谱》,亦不尽同时贤。然藉此以考先生生平事迹、学术履历、思想历程则尽同。
59元6本 杨宽先生编年事辑(精)
杨宽先生编年事辑(精)
贾鹏涛撰
¥45.60
  一、《杨宽先生编年事辑》尽可能详尽准确地收集使用有关杨宽先生生平、思想、著述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记述杨宽先生一生的行迹。各年之间,内容详略,均视资料多少而定。   二、该书以公元纪年,后注干支。正文大致按年、月、日编排。一年之中,凡无日可考者,系于月,无月可考者,系于年,以“是年”标明于该年之末。日记等材料按年编,年之下不再按月按日分散辑录,以保持材料的完整连贯;部分材料也不按年月编排而插相关内容处。   三、该书所辑录的材料,均按原稿或手稿节录。引文以脚注形式注明资料出处,格式为作者、书名或篇名、原刊物、出版单位、出版年月、页码,档案资料则标明所收藏单位及档案编号。凡引录的资料,一次引用时注明完整信息,其后仅注作者、题目或篇目、页码。凡引录材料中有无法辨认之字迹,一律用口代替。《历史激流:杨宽自传》是该书一部重要参考书,除原文引录注明具体页码外,其他引用皆不注明。   四、为求行文简洁、格式统一,书中人物姓名后一律不冠尊称或职称。
59元6本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陈树文
¥27.92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选取孔子、老子、庄子、管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和孙子八位圣贤先哲的思想观行归纳总结,使先秦诸子的领导智慧与今天西方流行的领导理论和模式巧妙地对起来。各级领导者和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运行离不古老东方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是西方领导理论和模式的生命底色,在有了财富自信的同时,能够不数典忘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
文化的江山·第一辑(全4册)
文化的江山·第一辑(全4册)
刘刚,李冬君,
¥79.99
文化的江山·辑(全4册)
59元6本 宋元戏曲史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著 叶长海 导读
¥17.00
      《宋元戏曲史》以宋﹑元两朝为重﹐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戏曲从先秦两汉时期一直到宋元时期的源流演变。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该书是其在戏曲文艺方面所取得建树的代表之作。该书论述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全书共16章﹐该书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抵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书中认为﹐宋代滑稽戏得到一步发展﹐而小说与讲史的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都促了宋杂剧的形成。书中提出﹐宋杂剧尚兼有竞技游戏﹐还不是纯正的戏曲。与宋杂剧时间相近﹑体制相仿的有金院本。《宋元戏曲史》是中国*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材料相当丰富﹐治学态度谨严﹐颇有影响。其中有些见解(如关于杂剧的历史分期)更为研究界长期沿用。
梁启超家书 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梁启超作品系列)
梁启超家书 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梁启超作品系列)
汤志钧 汤仁泽
¥65.4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著名学者,更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又各有所长,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本书包括“梁启超家书”及近年公布的“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中的函札部分,是梁启超先生写给夫人李蕙仙、弟弟梁启勋等人,更多的是写给孩子们的书信合集。
沈一贯执政与万历党争——以楚宗、妖书、京察三事为中心的考察
沈一贯执政与万历党争——以楚宗、妖书、京察三事为中心的考察
杨向艳
¥34.00
楚宗案、续妖书案以及乙巳大计是首辅沈一贯执政期间发生的三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三者均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斗争,可以说是完整展现了万历三十年代初期朝堂上的政治局势。东林党人的介,使得朝堂中双方的政治对立更加深刻。总而言之,万历三十年代初朝堂上发生的三个政治事件以及引发的党争,不仅为我们了解万历中后期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好视角,亦是我们了解万历政局走向的*视角。
59元6本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
张瑞德著
¥28.80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是台湾学者张瑞德早年的著作,曾由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出版,列该所专刊(第63号)。本书分为五章,由政治环境手,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探讨1876年至1937年间铁路事业的组织运作、人事管理等相关问题。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国铁路史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一文。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杨念群
¥65.40
清末民初至当代以来,清史研究在各个历史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学术思潮的支配,不断处在演变和调整的过程中,如民国初年受到反满革命话语和科学主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放前由唯物史观集中统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科学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方法论因素逐渐渗其中。《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采取“问题史”的叙述策略,系统考察和集中梳理近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史各个流派的研究主旨、基本内容和叙述模式,而把握其不同于前代的特质,力求初步形成一种对“研究史”行再研究的写作风格。
59元6本 掌故(第七集)精
掌故(第七集)精
徐俊主编 严晓星执行主编
¥33.60
十一年前,因为对苏青小说《续结婚十年》中人物的原型意见不一,本刊的两位作者黄恽、胡文辉曾在《万象》上过一场小笔仗。如今来为此案作总结的,是《掌故》资深而年轻的作者宋希於。这一篇看似是对“隐秘角落”的钩沉,无足轻重,但对史料的掌握、解读与运用却颇可注意。“隐秘角落”的另一面,是“发潜德之幽光”。王铃“研究《九章算经》的博士论文,实际上已了中国科技史的章节”,“如果公平的话,王铃应该是‘第二作者’”,然而王铃却毫不犹豫地告诉汪荣祖,“《中国科学技术史》完全是李约瑟的书”。王铃晚年叶落归根,所居近处也是我的常游之地,不知寻常巷陌可曾相逢。一代科技史家的潇洒风神,神往之馀,亦增惆怅。 掌故大家瞿蜕园已故去近半世纪,俞汝捷先生为当年从游者,由片纸再次拾零“蜕老”往事,珍贵可读。瞿蜕园之孙瞿泽方则叙述其伯父瞿同祖,整体回顾之下,唯有家人才知道的细节遍布文中,温度触手可及。谢其章作为老电影迷,倘若能回到1949年前后的演艺界,大约要被黄宗江、孙道临们引为同调的,由他来复原早逝的戏剧家丁力的“朋友圈”,再合适不过。刘铮通过几片顾廷龙为*“大字本”题签残纸,抒写出“一个时代的光景”,着眼于老掌故,下笔用新方法。读者们也许还记得《掌故》刚刚问世时刘铮写的*篇书评,立意既高,观察亦深,我们的心事也几乎被他全然说尽了。唐长孺、张振镛、许姬传、孟言嘉,在王延武、刘永翔、赵珩、杨志诸位的笔下,或重其学,或重其事,或重其人,“仿佛若有光”。就是陈晓维笔下那身份尴尬的古董商白坚,也堪为近代艺术品流通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之奔波生计,要与柳向春笔下“读书种子的吃饭问题”同样引来一声叹息的。
中国甘宁青纸币(精)--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
中国甘宁青纸币(精)--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
于廷明著
¥160.80
本书是一部全面呈现清末至民国甘肃、宁夏、青海三地纸币流通面貌的著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动荡与混乱,在纸币发行领域*直的体现就是——发行机构的不统一和纸币种类的纷繁复杂,甘肃、宁夏、青海三地也不例外。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行”在甘、宁、青都发行纸币。各个地方银行,如甘肃省银行、宁夏银行、青海实业银行,也可以经批准发行纸币。许多钱庄、银号、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各自的钱票、私帖,并且在小范围的地方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本书致力于梳理、分类并详细介绍这些种类繁多的近代甘宁青纸币。将三省区国家银行、地方银行及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品种尽可能搜罗齐全,按照发行机构或纸币属性行分类,以时间为轴,呈现其全貌。本书著录大量纸币图版,同时,还关注了许多从前往往被忽视的纸币衍生物,如执照、本票、债券、金库券、典契等,共计图版1221张,每张都标明了票面尺寸、珍稀等级。 除了著录图版,本书在介绍各类纸币时,都对其发行背景做了简要介绍,梳理了其发行机构的历史沿革,回溯了纸币的发行缘起,著录与研究并重。这些爬梳和整理,为历史货币研究者和爱好者、金融史工作者、钱币收藏者在研究近代地方纸币时提供了一份尽可能完整的资料,填补了甘宁青区域地方纸币研究的空白。
59元6本 李济文存
李济文存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17.00
《李济文存》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师李济的著作与文章合集。李济(1896-1978),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曾读于清华、克拉克、哈佛,是中国*位人类学博士。归国之后发展考古学、人类学,曾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随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间主持的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书精选了李济考古学方面的两部著作《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国文明的始》,以及十二篇文章,并收了有关其生平与学术的介绍文字。
59元6本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第十六辑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第十六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
¥34.90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六辑)》主要内容包括专稿:被遮蔽的学者——朱文藻其人其学述要,经子研究,史学研究,文献考证,书评。
59元6本 四川国学院史
四川国学院史
魏红翎著
¥40.80
四川国学院于1912年由四川军政府创立,为全省国学机关,宗旨为“提倡国学,发扬国粹”,聘请吴之英任院正,刘师培、谢无量为院副,院员有楼黎然、曾学传、廖平、曾瀛、李尧勋、杨赞襄、等宿儒名士。1927年并四川大学。在15年间,始终以“国学”相号召,是当时国内国学教学研究的重镇。20世纪初国学运动兴起后,以“国学”命名的大型学术机构,四川国学院是*所;以政府之力兴办国学院,在全国也是首创,在整个百年国学运动史上也是非常独特的。 四川国学院是近代*早出现的大型学术机构之一,具备教学、研究、出版、传播等多项功能,它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和它在国学教育方面的探索,都是很有价值的。四川国学院还是推动蜀学复兴的重要阵地,培养的学生遍布四川,其中蒙文通、向宗鲁、彭云生、李源澄等对于后来四川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部著作可以加深读者对近代文化的认知。作者运用了大量档案资料,很多是*次公之于众。
59元6本 中国古代屈原及其作品图像研究(精)
中国古代屈原及其作品图像研究(精)
何继恒著
¥27.72
楚辞图像研究,是楚辞学领域新兴的一个跨学科综合研究方向。本书以中国古代屈原图像和屈原作品图像为研究对象,选取七大专题,深探讨图像与屈原及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将图像与诗歌、史传文学相观照,通过图像与文本的互证,尽力还原历史中屈原的真实形象。细致梳理屈原作品图像的发展脉络,结合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审美思潮等因素,阐释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揭示图像的历史发展规律。本书对历代屈原及其作品图像的叙录,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精)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精)
张晓霞著
¥70.80
本书以清代四川巴县的婚姻档案为中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婚姻中常例婚、童养婚、退悔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不仅如此,还针对某些具体的婚姻形式做了仔细的分类、研究与反思,如童养婚,按被夫家虐待、被夫家休退、与夫家不睦几种讨论了女方在夫家的生活状况,并就兴讼的原因与知县的审断作了更深层次的讨论。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市场的择偶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背景,选择配偶资源,完成婚姻匹配。这批巴县婚姻档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亲家之间、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出嫁女儿与娘家之间以及邻里亲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清代巴县婚姻家庭关系的*手史料。
59元6本 马衡文存
马衡文存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32.67
本书通过发掘、梳理马衡的生平行事与学术成就,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示、表彰其人格学问、道德文章,也为今后的国学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利用的知识材料与思想资源。 关于“清华国学书系” 20世纪初短暂存在过的清华国学院,已成为令后学仰视与神往的学术丰碑。而三年前本院浴火重生,继续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且更强调“中国主体”与“世界眼光”的平衡,亦广受海内外关注与首肯。 本院从复建之日起,即以“清华国学书系”为“院史工程”,亟欲缀集早期院友之研究成果,通过分册整理,真切展示昔年历程之艰辛与辉煌。现据手头之不完备资料,本套“书系”中分册出版文存四十九种,以整理下述前贤之著述: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宓、梁漱溟、钢和泰、马衡、林志钧、梁廷灿、赵万里、浦江清、杨时逢、蒋善国 、王力 、姜亮夫、高亨、徐中舒、陆侃如、刘盼遂、谢国桢、吴其昌 、刘节、罗根泽、蓝文徵、姚名达、朱芳圃、王静如、戴家祥、周传儒、蒋天枢、王庸、冯永轩、徐景贤、卫聚贤、吴金鼎、杨筠如、冯国瑞、杨鸿烈、黄淬伯 、裴学海、储皖峰、方壮猷、杜钢百、程憬、王耘庄、何士骥。  本“书系”拟另辟汇编本两册,收录章昭煌、余永梁、张昌圻、汪吟龙、黄绶、门启明 、刘纪泽、颜虚心、闻惕生、王竞、赵邦彦、王镜第、朱右白、陈守实等先贤之著述。 本“书系”已被列国家“十二五”重出版规划。 为使其中收的每部文存,皆成为有关该作者的“*一卷本”,除本院同仁将殚精竭虑外,亦深盼各界同好与贤达,不吝惠赐“书系”所涉之资料、线索,尤其是迄未付梓或散落民间的文字资料、照片、遗物等。此外,亦望有缘并有志之士,能够以各种灵活之形式,加人此项工程,主动承担某部文存的汇集与研究。如此,则不光是清华国学院之幸,更会是中国学术文化之幸。  惟望本“书系”能继先贤之绝学,传大师之薪火,为创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收到守先待后之功。
中国现代军事制度研究——以中华民国军事制度为主线的考察(1924—1949)(全二册)
中国现代军事制度研究——以中华民国军事制度为主线的考察(1924—1949)(全二册)
田玄著
¥117.60
这是一部系统地论析民国时期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事制度的专著。内容涵盖了军事制度的主要方面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领导体制、军事人事制度、军队党控和政治工作制度、军队管理、军事教育与训练、兵役制度、军事后勤制度等,同时剖析了民国政权的性质特征及其在军事制度方面的体现和嬗变。书中提出了关于民国政治和军事的若干新见解、新观。如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在本质上并非为一个“党治”政权,而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的官僚军人政权”的观;关于民国时期军人干政现象的一系列新论断;关于民国时期军事利益集团的历史层面上的描述和理论上的论析;关于军事派系集团与军事制度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关于军事制度、军事体制的“运作”概念的提出和对于历史运作过程的新论断。     全书引用了为数众多的民国政府政治、军事档案,其中不少是首次披露。一大批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史料的运用,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
福建历代刻书家考略(上下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福建历代刻书家考略(上下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方彦寿著
¥72.66
“刻书家”是古籍编撰出版传播上的重要环节,但一向被研究者所忽略。本书广泛利用正史、地方志、家(族)谱以及摩崖、碑刻等史料,挖掘由宋至清福建八百多位刻书家的事迹,不仅为古籍编撰出版的传播补上“刻书家”这一环节,也为纠正以往古籍鉴定中所出现的误判提供更多的文献佐证。书中提出,应以是否受官私方的委托刻书作为判定“刻书中心”的重要标准;判断古籍版本,不宜仅凭刻书家的籍贯,而应以刻书地为主。
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赵敏俐
¥73.25
本书是2012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召的“汉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论文集之一,参会学者多为该领域权威专家,这些论文在会议召之后,陆续发表于各种权威学术期刊,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现在按专题结集出版,以纪念此次盛会,并为今后的汉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份宝贵的文献材料。这是所有与会学者共同的心愿,也包含了他们对学术发展的热情期待。本书体系清晰,学术价值突出,涉及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多个方面,关系到文学、音乐、政治、思想、宗教等各个领域,创获丰厚,对新世纪的汉代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9元6本 瞻奥集: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十周年纪念论丛
瞻奥集: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十周年纪念论丛
余欣主编
¥49.00
本稿为复旦中古研究班十年纪念论文集。基于共通的治学理念与研究领域,2009年10月复旦大学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成立,核心成员为来自历史学系、文史研究院、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中文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文博系十余位年轻学者,还有校外和海外学者作为“通讯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加盟。为纪念研究班创设十周年,从历年的学术报告中精选佳作汇为一编,展现中古中国研究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