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实践
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实践
姜萌
¥30.40
历史事实是的,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会随着历史叙述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却鲜有分歧。但是自甲午惨败之后,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之权威性受到质疑,并很快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取代。 由于族群意识的影响,清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传统历史叙述模式的替代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演变成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这三个模式在理论上各成体系,在清末亦皆有所实践。 甲午惨败后,原本封闭的“天朝”已经被彻底碎,每一个对国家、种族和故乡还有感情的人,都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以回答的、但是又必须尽快回答的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又必须回答又急迫回答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之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巨大、更关键、更急迫的问题——“中国是什么”和“中国怎么办”。 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为回答这一问题出现的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此后中国的历史叙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影响就是导致国人在对同一历史事实的理解上出现了难以弥合的分歧。在当前的中国,要合理地解决历史分歧和展妥善的书写历史,需要以此前出现的现代历史叙述模式之扬弃为基础,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历史叙述模式。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加]卜正民,黄中宪
¥24.00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49元5本 “三次跨越”与“三个选择”——陈独秀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
“三次跨越”与“三个选择”——陈独秀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
徐光寿
¥15.70
《“三次跨越”与“三个选择”——陈独秀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本书共分六编,约24万字,全面梳理陈独秀早期思想的“三次跨越”(从传统知识分子,经信奉康有为、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到选择马克思主义、创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程,论证“三个选择”的历史结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程的必然结果。
49元5本 中国史纲
中国史纲
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
¥29.99
本书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本书的*章至第十二章*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九章*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至第九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至第十二节,为吕思勉所著;第十九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二十四章*节,为蒋廷黻所著。时至今日,这三位史学家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一些史学专著,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好读物。
49元5本 春秋逝去的贤者:夏衍书信
春秋逝去的贤者:夏衍书信
夏衍,沈宁,沈旦华
¥24.31
在给宋振庭的信里,夏衍说:“任何一个人不可能不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制约,我们这一辈人生活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两千年的封建宗法观念和近一百年来的驳杂的外来习俗,都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很难洗刷的斑痕。”夏衍的书信,正是反映这个大转折时代的手资料。夏衍的一生,经历了赴日留学,经历了新文学运动,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可说是曲折的一生。夏衍的书信除写给家人之外,更涉及邓小平、周扬、潘汉年、钱歌川、黄苗子、李子云、王元化、陈白尘、于伶、洪深、萧乾、陈子善等等,是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和社会变化的重要资料。本次出版在《夏衍全集》书信卷的基础上又增补了新发现的夏衍佚简若干,可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49元5本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李冬君,
¥40.80
公元前1000—前500年,文化中国的《诗经》时代,自由的时代咏唱出自由的诗歌。“中国”这个词出现在此时,关于“中国”之内涵的界定也出现在此时,但不是通过论理的形式,而是用铭文中不磨灭的誓言,还有诗歌中活泼欢畅的曲调,来界定中国人就是这样生活,这样思考的。周召优雅,郑风直白,宋地民风狂野,齐鲁朴实沉着,楚地天性浪漫,而并未收《诗经》中的吴地诗歌也经由楚人的“翻译”,灵气乍现。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49元5本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刘刚,李冬君,
¥27.99
公元前2500—前1000年,文化中国的金玉良缘时代,王朝中国在文化中国的沃土上生成。以玉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中国受到那条彩陶、玉石之路上西来的青铜文化的冲,这种全新的以马和战车、武力征服为标志的文化摧毁了暖温带的三大文明古国,而在中国的“十字轴心”处遭遇了文化中国的阻。以传说中的禹结合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重要遗址的考察见证这个金(青铜)玉(玉石)良缘的世界,夏就是这个世界的代表,而非一代王朝。这一文明包裹经过数百年的演,终在“司母戊鼎”的“尸祭”仪式中完成了王朝中国的确立。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49元5本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傅斯年 著 朱渊清 导读
¥14.40
      本书中的《史料论略》,可以说是傅斯年史学方法理论的充分阐释和总结。傅斯年认为整理史料的关键就在于比较不同的史料。他区别了直史料与间史料、官家记载与民间记载、本国记载与外国记载、近人著述与远人著述等等。其中,直史料与间史料的区分是更为根本的。根据傅斯年的看法,凡未经中间人改动的,是直史料;经中间人改动的,是间史料。但间史料并非就没有价值。没有间史料,就不易发现直史料的意义,而直史料本身又可以校正间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比对研究,就能推史学的研究。本书的出版,能推动史学、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试读本)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试读本)
郭继承著
免费
认识中华文化,要抓住其要义。而掌握中华文化要义,必须基于中华文化自身立场,遵循中华文化自身演的逻辑,回到经典文本,探其源,析其流,弄清中华文化究竟讲了什么。作者基于这一立意,选取中国文化史上z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论语》《易经》《孟子》《道德经》《庄子》《坛经》等,阐释儒家、道家、佛家及中医的主张、思想,提炼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蕴含着beyond时空的大智慧,给予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
49元5本 赵尔巽与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赵尔巽与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李皓著
¥40.80
本书梳理赵尔巽执政奉天三年间的举措,分析其施政背景、具体措施、客观效果等,从东北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发,指出赵尔巽执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这一问题上的积极意义,并在清末东北新政以及清末全国新政的大背景下,分析赵尔巽执政承前启后、尤在启后的政绩,有助于人们全面客观认识赵尔巽其人、赵尔巽执政三年间的奉天政局。
49元5本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美)高彦颐,译者:苗延威
¥28.00
本书的前半部首先考察了缠足在现代的、全球化的世界里,逐渐失去文化光环的过程。在面临“天足”概念和“放足”运动冲的过渡时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里,高彦颐指出,“缠足”解组为三种层次的时间性:具有文化荣耀或正当性的缠足、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缠足,以及个体体现的缠足。这种解组使得反缠足论述的步史观与所谓的“缠足的终结”之间,出现了某种“时间差”。人们不会在一夕之间从旧式生活翻转到新式生活。即使缠足已然丧失其文化光环,不少小脚母亲还是固着于传统思维,继续为女儿缠脚,固执地相信小脚才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换言之,过渡时代呈现出来的特色,是一种“在时间、感情和时尚之间徘徊、游移和摆荡的动态”(第7页)。缠足的终结并不是一个“从缠到解’’的直线程;相反的,缠足既是一种普遍而且复杂多样的现象,其消逝必然历经漫长而反复的过程,也必然纠缠在上述三种时间性的错乱步调之中。
49元5本 “女界”之兴起
“女界”之兴起
秦方著
¥16.80
本书作为近年来*本探讨晚清天津女子教育的专著,以此时期天津大小37所女学、1000多名女教习和女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由此生成的现代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晚清女子教育初兴,如何应对、认知这些女教习和女学生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成为女学发展之关键所在。就此,本书选择三个与晚清女学密切相关的话语实践行深分析:身体和图像的游移、视觉建构和形象制造,即女学师生的身体及照片在实际的和虚构的公共空间中的流动、画报在视觉层面上对女学生、女教习和女校的再现和建构,以及新女性典范形象的制造和传播。本书认为,晚清天津女学,或者更普遍意义上的近代女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以校园为中心、在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教育过程,而是各类参与者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重新探索社会规范、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这其中充满对话、磋商甚至矛盾。一方面,女学参与者赞誉女学之现代性,推崇文明女教习和女学生形象;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主动借助传统的性别意识、社会规范以及文化惯例来确立女学的现代边界,将女学这一新兴事物去陌生化,使得女学真正在认知层面和日常层面沉淀下来,成为实际的社会存在。
49元5本 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陈功文著
¥39.97
 在儒家经传诠释体式中,义疏以系统、周详为优长和特色。群经义疏既是学子门阶梯,亦为经师治学义府,因而“言经学者,莫盛于义疏”(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义疏之学兴于中古,如《仪礼》一经,南齐贺场有《礼讲疏》,贺琛有《三礼讲疏》,陈沈文阿有《仪礼注》;北魏刘怀方有《仪礼疏》,北齐黄庆、隋李孟悊有《仪礼》章疏。唐永徽年间,贾公彦以黄、李二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义”,裁成《仪礼注疏》,朝廷著于功令,学者奉为圭臬。宋熙宁年间,以《仪礼》于经世为迂远,不列取士科目;南宋以降,理学家说经,义重性道,文尚简易,学者宗之,义疏之学渐衰。故清儒感叹“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殆绝。《仪礼》尤世所罕习,几以为故纸而弃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仪礼述注”条),或深悯义疏之学“旷然中绝者逾五百年”(孙诒让《刘恭甫墓表》)。   至清代,“通经学古”思潮兴起,钻研十三经注疏成为士林风气。阮元说:“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礼学是经学研究的突出重,“学者不通典礼,不列名家”(郑知同《仪礼私笺后序》)。众多朴学家的考据实绩证明,不仅理学家论说古礼多有舛误,《十三经注疏》也不能令人满意。如《仪礼注疏》,“或解经而违经旨,申注而失注意”(罗椒生《仪礼正义序》)。故陆续有学者展其所长,撰著新疏。胡培晕积40余年心力,历览众说,集腋成裘,撰《仪礼正义》。   清代《仪礼》学与宋、元、明盛衰迥异。这一逆转缘何得以实现的呢?有研究者指出,清廷大力提倡礼学研究,对学者起到导向作用;汉学家厌弃理学末流空谈心性,普遍重视古礼考证;朴学考证方法日趋精密,为《仪礼》考释创通了道路。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清初硕学鸿儒,特别是顾炎武在经学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对《仪礼》学持续繁荣,尤具关键意义。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徐昭峰著
¥88.80
  辽东半岛是东北亚多元文化交汇的枢纽地带,这里既是辽西区文化向东传播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岱区文化向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传播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等地文化向南、向西传播的必由之路。深探讨这一地区不同文化系统的碰撞、影响及相互作用与融合,将研究目标更多地放在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多元文化关系比较,对于深化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研究来说,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研究的重是细化辽东半岛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探讨本区文化的来源及演,讨论本区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探索以本区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等问题。
49元5本 新史学(第十卷):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
新史学(第十卷):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
曹新宇本卷主编
¥46.80
  《新史学》创刊于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   本刊优先采用在多学科交叉的语境下,对历史学的方法与叙述行多元探索的优秀论文和评论文字,同时兼容发表具有创意风格的传统史学论文。
49元5本 史学与红学
史学与红学
(美)唐德刚
¥18.99
唐德刚的大半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频繁战乱,又受过大量中西方典籍的学术洗礼,教读异邦之余,不时生出心怀故国的感慨,因而写出本书中这些札记性的零星作品,囊括了其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研究方面的十余篇文章和演讲。唐德刚认为,优秀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颇有见地。
49元5本 国学的当代性
国学的当代性
刘东著
¥28.80
 刘东教授既是中文世界z大的汉学迻译工程的主持者,同时作为清华国学院副院长,又担负着如何讲说国学的重大使命。他不满足于前人的“照着讲”与“着讲”,特别强调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主体性基础之上的“对着讲”,认为中学应在与西学的并长争高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全人类提供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人生解决方案”。此即所谓“国学的当代性”,亦即作者本人一直在追寻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综谈“理论背景”,下编剖析“文化个案”。
49元5本 掌故(第五集)精
掌故(第五集)精
徐俊主编 严晓星执行主编
¥26.88
2016年《掌故》出版了*集,如今第五集面世,四年来出版五集,也算没辜负广大读者的殷殷期盼。本集作者中,刘衍文先生今年恰好百岁,刘永翔先生也刚刚荣休,他们父子二人以《交游漫忆》、《学林闻见录》联手加盟《掌故》,值得大加庆贺。丘光明亲历并完整记述了“文革”结束后不久召的“度量衡”学术会议,真实地还原出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她的回忆不可替代。与之类似的,是胡桂林对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存在了五年的中国画创作组的回忆。该组的成立与度量衡会议召的时间近,堪称美术界的复苏之始。 “更能消几番风雨;z可惜一片江山”,梁启超这副著名的集联一经胡文辉考掘,展示出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丰富的心灵世界。朱季海不喜欢别人写他,王学雷也承认“季海先生是我们难于理解的”,然而由其平实写来,仍然可信而有趣。本集可圈可之作尚多,如许礼平为烜赫一时的海山仙馆作传,艾俊川再谈小万柳堂,均着眼胜迹之兴废;郑重以叶恭绰为例写文人逼债之法,范旭仑揭出钱锺书老于世故的一面,俱关注人事之明晦。《掌故》的魅力,大约离不这样的“知人论世”。 本集封面照片为儒学大师马一浮与蒋国榜在杭州小万柳堂旧址合影。
49元5本 竹简《文子》研究之回顾与反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竹简《文子》研究之回顾与反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何志华著
¥37.12
本书共分五个章节,依次为:一、竹简《文子》研究;二、竹简《文子》成书年代反思;三、竹简《文子》、今本《文子》、《淮南子》三书关系反思;四、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之关系;五、当代学者新近出版《文子》论著评述。
49元5本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
金性尧
¥19.99
文史大家金性尧在注诗之余熟读明史,深谙明代掌故。此部作品是其有关于明史的随笔结集,包含读史札记、闲谈文化掌故、解读历史迷思、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评著名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不同于一般历史类作品,并非编年史、大历史,而是在史海中撷取一些小掌故,编缀而成。金性尧功力深厚,深浅出,评史论人议事时,文史结合,常有独见。
师夷长技(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 第二卷)
师夷长技(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 第二卷)
刘大椿 等
¥59.00
本书为两卷本《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之第二卷。自晚清直至民国,内忧外患,形势艰危,国人自觉技不如人,学习西方,实现中国科技和教育从传统到近现代的转型,成为目标明确、锲而不舍的追求。此乃西学东渐第二波,被称为“师夷长技”。 此百年间,思想杂呈,但对于师夷长技,却是愈挫愈坚。学习、移植、再造,不耻以对手为师,不畏惧险阻反复,科技和教育转型竟成国人无悔的基本选择。 本书试图记叙和分析了这一艰难卓绝的历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