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林梅村 著
¥45.00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本书借用曹操《观沧海》为书名,探讨大航海时代西方天主教、中东穆斯林和明王朝的冲突与交流。例如:葡萄牙人首航中国的登陆地——屯门岛于今何处?16世纪全球贸易的中心——双屿(Liampo)究竟在什么地方?景德镇外销瓷通过什么途径运往欧洲,并对16-17世纪欧洲文明产生过什么影响?当然,本书并非仅限于考古学,而是以考古学为依据,在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全面探讨大航海时代。
49元5本 中国目录学史
中国目录学史
姚名达 著 严佐之 导读
¥24.50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详尽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概括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人中国以后中国目录学发生的变化。全书贯穿着作者的目录学观,即认为目录学是“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专门学术。他在《结论篇》中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特是重分类而轻编目,强调撰写解题而忽视编制索引。他主张统一分类,编制主题目录,使寻书之法易学易做,目录学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
49元5本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著 郭豫适 导读
¥18.82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它初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同被奉为研治中国通俗文学史的经典著作。迄今近九十年,凡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人,仍把它作为一本主要的参考书。
49元5本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第二十一辑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第二十一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
¥44.00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是一本有较高学术质量的不定期学术集刊,在学术界获得良好的口碑。本辑收录近期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论文,见解深刻,颇有新意。
49元5本 国际视野下的南京国民政府纸币政策研究
国际视野下的南京国民政府纸币政策研究
张秀莉
¥44.00
南京国民政府短短22年历史中,既成功完成了具有创意义的法币改革,又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恶性通货膨胀,其纸币政策经历了兑换券、法币、金圆券、银元券四个阶段,有关币制问题的法令、法规、条例、办法等更令人眼花缭乱。本文从决策、执行、影响三个层面对南京国民政府纸币政策行全面、系统研究,既可厘清制度设计与管理执行的是非得失,又可揭示影响政策推行的复杂因素,得出更为客观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本书以中外历史档案馆、图书馆所藏的大量*手资料,*次比较系统完整地梳理了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政策在国内外复杂形势背景下的演变,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货币政策的沿革及其执行、货币形态的变化、货币本位制度、货币发行数量及其影响、英美日苏为代表的国际形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政策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评判。
49元5本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张海英著
¥28.80
明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贸易的刺激,中国的商业蓬勃发展,商人和商业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为“士农工商”之末的传统观念也在现实的推动下逐渐发生了改变,“生财致富”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下,随着商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商业活动的不断复杂化,针对日常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行各业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以总结经验、指导行为为主旨的“生意经”。“生意经”以文本形式流传下来,被称作商书。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研究的就是明清时期的“生意经”。明清时期的商业行为可以说是大众行为,大到游走全国的行商、店铺林立的巨贾,小到沿街设摊、挑担叫卖的小贩,从商的群体庞大而遍及各行各业。本书书名中的“计然之术”,也就是生财致富之道,从书名可知,本书研究的是明清时期与老百姓生活为贴近的商业“生意经”,反映了从“取财有道”的普遍观念到“工商皆本”的四民理念的变迁。 本书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介绍了明清时期商书的基本情况;中编具体分析商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人的职业教育、经商理念等;下编则分析明清商书的时代背景,从理论高度来分析明清时期的商业与商人。
49元5本 中国战争史第1卷:上古至秦汉
中国战争史第1卷:上古至秦汉
田昭林
¥51.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编年体、纪传体和本末体,全面反映上迄五帝时期下至新中国初期中国战争的全面历史。全书附作战示意图160余幅,注释3000余条。本书史料翔实,视野宏大,导向正确,充分展示了中国5000年历史的战争遗产和军事智慧。该书为四卷本
古典学在中国(《世界历史评论》第5辑)
古典学在中国(《世界历史评论》第5辑)
陈恒、洪庆明 主编
¥25.00
  《古典学在中国》为《世界历史评论》丛书第5辑,主题为“古典学在中国”,分为“专论”“评论”“书评”“访谈”和“文献与史料”五个栏目,主要研究希腊、罗马知识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本辑收王焕生、张竹明、刘津渝、黄洋、张巍、等诸位名家的精彩文章19篇,黄洋论证了雅典民主政治事实上并非仅为下层公民的统治,精英阶层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刘津瑜等梳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作品在欧美的校勘、译注和研究历程以及在中文世界的翻译、研究情况,白钢研究了口传诗歌理论视野下的荷马史诗及其“深度”,视角丰富多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9元5本 竹简《文子》研究之回顾与反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竹简《文子》研究之回顾与反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何志华著
¥37.12
本书共分五个章节,依次为:一、竹简《文子》研究;二、竹简《文子》成书年代反思;三、竹简《文子》、今本《文子》、《淮南子》三书关系反思;四、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之关系;五、当代学者新近出版《文子》论著评述。
49元5本 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陈功文著
¥39.97
 在儒家经传诠释体式中,义疏以系统、周详为优长和特色。群经义疏既是学子门阶梯,亦为经师治学义府,因而“言经学者,莫盛于义疏”(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义疏之学兴于中古,如《仪礼》一经,南齐贺场有《礼讲疏》,贺琛有《三礼讲疏》,陈沈文阿有《仪礼注》;北魏刘怀方有《仪礼疏》,北齐黄庆、隋李孟悊有《仪礼》章疏。唐永徽年间,贾公彦以黄、李二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义”,裁成《仪礼注疏》,朝廷著于功令,学者奉为圭臬。宋熙宁年间,以《仪礼》于经世为迂远,不列取士科目;南宋以降,理学家说经,义重性道,文尚简易,学者宗之,义疏之学渐衰。故清儒感叹“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殆绝。《仪礼》尤世所罕习,几以为故纸而弃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仪礼述注”条),或深悯义疏之学“旷然中绝者逾五百年”(孙诒让《刘恭甫墓表》)。   至清代,“通经学古”思潮兴起,钻研十三经注疏成为士林风气。阮元说:“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礼学是经学研究的突出重,“学者不通典礼,不列名家”(郑知同《仪礼私笺后序》)。众多朴学家的考据实绩证明,不仅理学家论说古礼多有舛误,《十三经注疏》也不能令人满意。如《仪礼注疏》,“或解经而违经旨,申注而失注意”(罗椒生《仪礼正义序》)。故陆续有学者展其所长,撰著新疏。胡培晕积40余年心力,历览众说,集腋成裘,撰《仪礼正义》。   清代《仪礼》学与宋、元、明盛衰迥异。这一逆转缘何得以实现的呢?有研究者指出,清廷大力提倡礼学研究,对学者起到导向作用;汉学家厌弃理学末流空谈心性,普遍重视古礼考证;朴学考证方法日趋精密,为《仪礼》考释创通了道路。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清初硕学鸿儒,特别是顾炎武在经学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对《仪礼》学持续繁荣,尤具关键意义。
49元5本 “女界”之兴起
“女界”之兴起
秦方著
¥16.80
本书作为近年来*本探讨晚清天津女子教育的专著,以此时期天津大小37所女学、1000多名女教习和女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由此生成的现代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晚清女子教育初兴,如何应对、认知这些女教习和女学生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成为女学发展之关键所在。就此,本书选择三个与晚清女学密切相关的话语实践行深分析:身体和图像的游移、视觉建构和形象制造,即女学师生的身体及照片在实际的和虚构的公共空间中的流动、画报在视觉层面上对女学生、女教习和女校的再现和建构,以及新女性典范形象的制造和传播。本书认为,晚清天津女学,或者更普遍意义上的近代女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以校园为中心、在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教育过程,而是各类参与者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重新探索社会规范、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这其中充满对话、磋商甚至矛盾。一方面,女学参与者赞誉女学之现代性,推崇文明女教习和女学生形象;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主动借助传统的性别意识、社会规范以及文化惯例来确立女学的现代边界,将女学这一新兴事物去陌生化,使得女学真正在认知层面和日常层面沉淀下来,成为实际的社会存在。
49元5本 国学的当代性
国学的当代性
刘东著
¥28.80
 刘东教授既是中文世界z大的汉学迻译工程的主持者,同时作为清华国学院副院长,又担负着如何讲说国学的重大使命。他不满足于前人的“照着讲”与“着讲”,特别强调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主体性基础之上的“对着讲”,认为中学应在与西学的并长争高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全人类提供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人生解决方案”。此即所谓“国学的当代性”,亦即作者本人一直在追寻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综谈“理论背景”,下编剖析“文化个案”。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徐昭峰著
¥88.80
  辽东半岛是东北亚多元文化交汇的枢纽地带,这里既是辽西区文化向东传播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岱区文化向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传播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等地文化向南、向西传播的必由之路。深探讨这一地区不同文化系统的碰撞、影响及相互作用与融合,将研究目标更多地放在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多元文化关系比较,对于深化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研究来说,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研究的重是细化辽东半岛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探讨本区文化的来源及演,讨论本区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探索以本区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等问题。
师夷长技(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 第二卷)
师夷长技(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 第二卷)
刘大椿 等
¥59.00
本书为两卷本《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之第二卷。自晚清直至民国,内忧外患,形势艰危,国人自觉技不如人,学习西方,实现中国科技和教育从传统到近现代的转型,成为目标明确、锲而不舍的追求。此乃西学东渐第二波,被称为“师夷长技”。 此百年间,思想杂呈,但对于师夷长技,却是愈挫愈坚。学习、移植、再造,不耻以对手为师,不畏惧险阻反复,科技和教育转型竟成国人无悔的基本选择。 本书试图记叙和分析了这一艰难卓绝的历史实践。
49元5本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傅斯年 著 朱渊清 导读
¥14.40
      本书中的《史料论略》,可以说是傅斯年史学方法理论的充分阐释和总结。傅斯年认为整理史料的关键就在于比较不同的史料。他区别了直史料与间史料、官家记载与民间记载、本国记载与外国记载、近人著述与远人著述等等。其中,直史料与间史料的区分是更为根本的。根据傅斯年的看法,凡未经中间人改动的,是直史料;经中间人改动的,是间史料。但间史料并非就没有价值。没有间史料,就不易发现直史料的意义,而直史料本身又可以校正间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比对研究,就能推史学的研究。本书的出版,能推动史学、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
49元5本 新史学(第十卷):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
新史学(第十卷):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
曹新宇本卷主编
¥46.80
  《新史学》创刊于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   本刊优先采用在多学科交叉的语境下,对历史学的方法与叙述行多元探索的优秀论文和评论文字,同时兼容发表具有创意风格的传统史学论文。
49元5本 掌故(第五集)精
掌故(第五集)精
徐俊主编 严晓星执行主编
¥26.88
2016年《掌故》出版了*集,如今第五集面世,四年来出版五集,也算没辜负广大读者的殷殷期盼。本集作者中,刘衍文先生今年恰好百岁,刘永翔先生也刚刚荣休,他们父子二人以《交游漫忆》、《学林闻见录》联手加盟《掌故》,值得大加庆贺。丘光明亲历并完整记述了“文革”结束后不久召的“度量衡”学术会议,真实地还原出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她的回忆不可替代。与之类似的,是胡桂林对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存在了五年的中国画创作组的回忆。该组的成立与度量衡会议召的时间近,堪称美术界的复苏之始。 “更能消几番风雨;z可惜一片江山”,梁启超这副著名的集联一经胡文辉考掘,展示出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丰富的心灵世界。朱季海不喜欢别人写他,王学雷也承认“季海先生是我们难于理解的”,然而由其平实写来,仍然可信而有趣。本集可圈可之作尚多,如许礼平为烜赫一时的海山仙馆作传,艾俊川再谈小万柳堂,均着眼胜迹之兴废;郑重以叶恭绰为例写文人逼债之法,范旭仑揭出钱锺书老于世故的一面,俱关注人事之明晦。《掌故》的魅力,大约离不这样的“知人论世”。 本集封面照片为儒学大师马一浮与蒋国榜在杭州小万柳堂旧址合影。
49元5本 史学与红学
史学与红学
(美)唐德刚
¥18.99
唐德刚的大半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频繁战乱,又受过大量中西方典籍的学术洗礼,教读异邦之余,不时生出心怀故国的感慨,因而写出本书中这些札记性的零星作品,囊括了其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研究方面的十余篇文章和演讲。唐德刚认为,优秀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颇有见地。
49元5本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
金性尧
¥19.99
文史大家金性尧在注诗之余熟读明史,深谙明代掌故。此部作品是其有关于明史的随笔结集,包含读史札记、闲谈文化掌故、解读历史迷思、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评著名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不同于一般历史类作品,并非编年史、大历史,而是在史海中撷取一些小掌故,编缀而成。金性尧功力深厚,深浅出,评史论人议事时,文史结合,常有独见。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试读本)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试读本)
郭继承著
免费
认识中华文化,要抓住其要义。而掌握中华文化要义,必须基于中华文化自身立场,遵循中华文化自身演的逻辑,回到经典文本,探其源,析其流,弄清中华文化究竟讲了什么。作者基于这一立意,选取中国文化史上z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论语》《易经》《孟子》《道德经》《庄子》《坛经》等,阐释儒家、道家、佛家及中医的主张、思想,提炼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蕴含着beyond时空的大智慧,给予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
一士类稿--民国掌故(试读本)
一士类稿--民国掌故(试读本)
[民国]徐一士著 李吉奎整理
免费
本书是著名掌故大家徐一士的文史掌故著作,记述了晚清时期各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标格奇异的学者王闿运、李慈铭与章太炎,文武两途的左宗棠与梁启超,在中央或地方掌控实权的大吏或武人陈夔龙、段祺瑞、徐树铮与孙传芳,清季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等。  此次出版,以1948年“一家社”版为底本,重新整理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