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的起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试读本)
免费
本书是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社会的经济组织和精神生活之间,尤其在艺术方面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相互关系这样一种主张,并探讨了原始艺术变迁的心理和经济基础。本书译者蔡慕晖是陈望道先生的夫人,是专攻艺术的学者。中译本初版于1937年由本馆出版。

中华图像文化史·插图卷 上(试读本)
免费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插图卷?上”属于类型史之一,专门研究了插图在中国的历史,对插图的生产、插图的传播、插图的组织结构和彩色插图行了深的研究。

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 下(试读本)
免费
《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以“史”为经,以“图”为纬,调动考古学、美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对秦汉图像做出立体解读,透视秦汉时期丰富的图像含义。 秦汉卷部分共分上下两册,其中下册专门对这一时期画像石、画像砖、铜镜、漆器、服装与饰品、建筑中的图像,以及宗教图像、少数民族与外来文化图像行了系统研究,以图像还原历史真相,在图像中了解真实历史。


设计的力量
¥17.50
这本书以访谈形式来分享作者职业生涯中的设计项目经验,讲解其亲身经历的大项目过程,展示其几十年总结的独有的创意观。通过十个话题来讲述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的理解与感受,以及用户的体验态度。并深浅出地道出设计的理念,直设计的本质。这也是树立品牌形象,传播品牌影响力,积累品牌资产的核心要素。同时作者还提到了创造性思维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这种思维模式不仅给设计师灵感与启发,同时也给用户满意的体验与享受。


艺术哲学——尼德兰的绘画
¥19.99
本册是《艺术哲学》第三编《尼德兰的绘画》,介绍尼德兰的绘画。《艺术哲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在书中提出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种族、环境、时代,而这三大要素又决定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即艺术作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并由原则出发,阐述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


艺术概论(第2版)
¥19.40
本书共分为八章,包括绪论、本质论、历史论、门类论、主体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本书注重了艺术观点的学术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体系的系统性和知识的丰富性,设计的独特性和结构的条理性,门类的多样性和例证的精彩性,学理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生动性。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文字案例、视频案例、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等教学(学习)资料,索取方式参见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教材与艺术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各行业艺术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野百合的春天在哪里—舞台艺术评论集
¥64.00
本书系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的舞台艺术评论集,收录的文章大致分为作品论、作家论、演员论与艺术论四大部分。所评论的剧种有话剧、音乐剧、舞剧、歌剧以及京剧、越剧、沪剧等;所评论的剧作家均为当代活跃在一线的编剧;所评论的演员主要是各剧目中的主角;所评论的作品大多获得省市或*艺术精品称号。这些评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价值,都曾发表于主流媒体。

刃上人生
¥40.60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继《树之生命木之心》后的又一新作,这次他采写的主角是日本国宝级刀匠——宫小左卫门行平。 “没有哪个日本人不认识日本刀。”作为日本代表性文化符号,《菊与刀》《杀死比尔》《银魂》……从浮世绘到古神话,从学术著作到经典影视动漫,日本刀在日本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都非同寻常。 为什么电影里的武士们无论怎样翻腾,刀都不会从佩绳上掉下?从这个小小的疑惑出发,盐野米松历经数年,一路采写:日本刀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刀匠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还采写了围绕日本刀制造的其他国宝级匠人:研磨师,鞘师,漆匠,银匠,柄卷师…… 一把日本刀,凝聚着各式各样工匠的传统技艺。而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在本书中,盐野米松采用口述纪实的方式,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记录6位日本国宝级匠人的造刀生涯,展现刀匠们极具魅力的个性与经历,呈现传统匠人工作风貌与日本时代变迁之景。 除此之外,本书还配有百余幅插图,详尽记录了日本刀锻造技艺,展现日本刀制造的“美”“哲理”与“技术”,全方位揭日本刀的神秘面纱,为读者构建出完整的日本刀知识结构,帮助读者走日本刀的艺术世界。 再一次致敬在“顺流而下的时代里逆流而上”的勇气与专注、缓慢与智慧。


艺术的精神(西方艺术新知)
¥28.99
本书收录罗伯特·亨利的随笔文稿,从艺23年来的书信往来,以及与学生热情洋溢的对谈语录,并附插图50余幅。完整呈现亨利艺术教学的脉络,涵盖绘画创作的概念与技法,艺术研究与艺术鉴赏。处处可见亨利宝贵的专业意见与智慧见解。


中国人文小史(艺林藻鉴)
¥14.99
《中国人文小史》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家谱。它以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中国文化清晰的文脉,为每一个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供完整精要的文化版图。读这样的书,如风之入松、鱼之进水,能让你感受到天地之间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气和神韵。具体分九个章节:文字;书籍;书道;宋以前的绘画;宋以后的绘画;文学的变迁;小说与戏曲;史学的变迁;经学的变迁。


中国文人画谈(艺林藻鉴)
¥23.99
《中国文人画谈》一书分两部分:隶家三绝和读画丛谈。隶家三绝分论文人画、气韵说、水墨画、“三绝”艺术。读画丛谈则讨论元初钱舜举、赵子昂、郑所南、龚圣予与温日观;元末四大家的黄子久、倪元镇、王叔明和吴仲圭;明代的沈石田、文征明、唐伯虎和陈老莲。

10000年中国艺术史(全2册)
¥150.00
中国美术史学科创始人王逊写给所有年轻人的中国艺术通史。 作者以其在中国美术史各门类的渊博知识和在文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厚修养,全面、系统而扼要地阐述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成就和发展规律。在阐述艺术现象的同时,兼论它们赖以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重视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文脉络清晰、生动精炼、朴素淡雅而娓娓道来。 本版特别收录高清彩色插图500余幅、艺术关键词索引及中国艺术史年表,以期为读者带来更悦目、丰富而完备的阅读体验。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9.99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所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深浅出地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外,还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问,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日本文学(东瀛艺术图库)
¥23.99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文学经历了由自然发生到深受汉文学影响,再到恢复本国文学传统,*后到大力吸收西方文学理念和文学手法的发展历程。 《日本文学》以时间顺序编写,从远古时代到近代,详细介绍口头文学到文字文学发展,叙述了从神话、传说、原始歌谣、和歌、汉诗、物语、日记、随笔、连歌、俳句、通俗小说到近代小说。文学形态从初期近古文学的二元性,到中期文学逐步走向多样化、庶民化和大众化,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姿的文学形态。在其文学发展的程中,日本始终坚持兼收并蓄,大力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学和文化,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一直占得重要的一席。

牛津艺术史系列: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
¥55.00
“牛津艺术史”系列第五本! 权威学者破神话,全方位生动还原文艺复兴辉煌背后的人性真相! 近160幅文艺复兴代表作精美插图 附全球相关博物馆、美术馆及主题网站全面指南 这里有众多的艺术品类型,绘画与雕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里是名门望族林立的意大利,神话般的美第奇家族只是其中的一个。 这里有势力庞大的各商业行会,其赞助手笔毫不逊色于宫廷权贵。 这里当然有的是名垂青史的*艺术家,但他们的工作室可能杂乱无章,状况百出,而一山多虎也必导致极其残酷的明暗竞争。 就算是达·芬奇,在学徒时期也会为了争取资助而极尽赞美之能事。 就算是教皇的亲自委托,在教堂庄严威仪的青铜大门背后,艺术家还是秘密刻上了自娱自乐的戏谑场景,为后人留下永恒的玩笑。 我们现在将他们视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他们却更多视自己为工匠。 我们以为他们会因为才华不被承认而感到脸上无光,但他们却更多因为得不到所承诺的报酬而焦急失望。 …… 这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破了传统上对文艺复兴的神话阐释,从宝石、青铜、石材、玻璃等创作材料与壁画、版画等创作手法始,切实再现了那些辉煌艺术品的制造过程;此外,作者还带领我们深窥探了艺术家行会及各工作室之间的激烈竞争或亲密合作,解读出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还原出当时的观众会在何时何地消费艺术品,以及这些艺术品又是如何满足了皇亲贵戚、宗教权威与政府显要的私心目的,让我们看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一本博学而又意义非凡的书。其涉猎之全面,论述之完美,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能做到。 ——乔治·赫尔姆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荣休教授) 全新的研究,清晰的观,丰富的文献,流畅的行文,每个人都应该读它。 ——尼古拉斯·曼恩(伦敦大学荣休教授)

牛津艺术史系列:欧洲艺术:1700—1830
¥55.00
18至19世纪的欧洲,经济空前增长,社会激烈变革,城市化程已使得通向财富和权力的社会途径被不断拓宽。这一时期的欧洲艺术也因此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复兴艺术的传统土崩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彼此之间迥然相异的艺术形式、风格与情感。 视觉艺术成为一种平等交流的媒介,艺术的公众群体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对于艺术品质标准的争论日趋白热化;艺术家不再只是为了少数人的愉悦而服务,他们寻找着新的创作方式,新的销售方式,以及新的谈论艺术的方式;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大差异,也使得艺术作品中的文化态度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统一性的“欧洲艺术”已然不复存在。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动荡的时代,仅仅靠“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些术语,已不足以阐释出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本书作者大胆抛陈词滥调的术语,将以往浮于作品表面的目光,拉回到历史观看的原,鲜活展现出在巨大经济与社会变革影响下的欧洲艺术全景。

观看之道
¥20.00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极简欧洲美术史
¥31.37
《极简欧洲美术史》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埃里克·牛顿向大众普及欧洲艺术史和艺术鉴赏常识的一部经典之作。 《极简欧洲美术史》以时间为纬线,以地域为经线,或做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兼而比较东西方艺术的异同,将欧洲美术的千年往事,娓娓道来。作者埃里克·牛顿以凝练、通俗的文字,带我们畅游欧洲千年艺术长河,借助《欧洲美术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语言的艺术
¥62.40
这本书里有一个“批评即创作”的信条,涌动着一种语言艺术漂移迁流的诗一蕴能量,以期文辞藻绘出尘,向“以诗证诗”的诗话传统致敬。 这本书里不相信死亡的艺术概念、观念或理论成规,不相信逻辑程式能框成诗一思,而相信自由自在的人性中自然显露的天赋凝姿,以期赋日月星辰之行,观昭昭离离之美。 这本书是作者孤心无住,以种植语词自渡的流年悲歌。

唯美·上海·上海
¥638.40
本辑《唯美》的主题为“上海,上海”,主要以展现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核心,收录了60位当代文艺大家的作品,主要分为六个栏目:“文心”,邀约王安忆、裘小龙、金宇澄、孙甘露、陈子善、严锋、沈宏非等22位文学家、学者、文化名人的作品24篇,呈现了上海的城市空间、社会变迁、饮食文化、个人记忆、诗意声韵等,展现了五彩斑斓的海派文化的独特印记。 “建筑师”,邀约张永和、俞挺、赵城琦等4位建筑师的作品4篇,呈现了上海现代建筑空间与传统城市面貌的共存给上海带来的历史感和现代感,展现了上海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充满活力的现代形象。 “艺术家”,邀约余友涵、李山、丁乙等6位艺术家的作品6篇,从油画、生物艺术、装置、电影、雕塑、当代艺术等众多艺术门类呈现了上海艺术的魅力和现代性。 “诗与音乐”,邀约王寅、陈钢、王恺等15位诗人、音乐家、歌唱家、艺术史学家的作品12组,从音韵、节奏、诗意、想象等角度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声音美学所蕴含的中西融合的文化。 “影像”,邀约陆元敏、雍和、逄小威等8位摄影师、导演等的作品8篇,以纪实的摄影手法展现了上海的众生百态和人间烟火,图片以大版面呈现,极具视觉冲力和张力。 “其他”,邀约相关文艺品牌及摄影、漫画作品6篇,讲述了“浦东美术馆”“金泽工艺社”“之禾”等品牌等成长故事,展现了上海的深厚文化为地方品牌发展提供的丰厚的养料与根基。

世界3 : 艺术史与博物馆
¥50.00
本辑《世界3》以“艺术史与博物馆”为专题。 博物馆或美术馆近年成为学术界和公众文化一个共同注视的主题,由此也成为联系知识精英和城市大众的一个特殊纽带。特别是中国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现代化程,把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职能问题推到了前台,多种形态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一方面成为衡量现代城市成熟程度的标杆,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关注对象。因此在中国讨论博物馆,一个自然而然的焦是它与美术收藏、艺术史研究的关系,也就是本书的主题。《世界3:艺术史与博物馆》将“艺术史”和“博物馆”作为两个持续交叉和互动的框架,深探讨二者之间复杂而多重的关系,以及其他有关范畴和当前的研究动向,不仅探讨博物馆的本质和结构,也关注更具现实意义的功能,如何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互动,拉近艺术史与社会各种知识理论体系以及参观者的距离。 关于《世界3》 《世界3》是由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组织编辑的中文艺术史理论丛书,是OCAT研究中心的核心出版物,由主编黄专先生于2014年创办。主要登载艺术史理论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和译文,也对相关课题的国际资讯、图书、展览和研究机构行报道与评介。《世界3》将通过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台,力图为这一领域新的汉语思想模式和知识形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世界3》的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理论焦”、“前沿动态”、“机构概览”和“书评”等。“专题研究”是《世界3》的核心栏目,刊登美术史、建筑史、影像史、设计史为主体的艺术史理论和方法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论文和译文。“理论焦”是介绍世界当下重要的理论动向与理论研究,并突出其与艺术史研究的相互借鉴意义。“前沿动态”是《世界3》的综述性栏目,主要综述报导上述领域中重大课题的历史和现状,评论性报导年度内重大学术活动、人物、会议、出版、展览的现场。“机构概览”是介绍世界代表性的艺术史研究机构的概况及研究主题为主。“书评”是推介前述学术领域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前沿位置和独特方法的著作、学术期刊和学术展览的专栏性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