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80减40 胡适戏剧:终身大事——游戏的喜剧
胡适戏剧:终身大事——游戏的喜剧
胡适
¥8.79
胡适先生是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上世纪中国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胡适先生毕生提倡民主、自由和理性思想,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胡适先生一生著述宏富,尤其是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等方面,著有多部优秀作品。本套丛书按照学术分类重新编排,如哲学、文学、史学、英文著作、日记、书信等,共计44卷。每类中凡已刊作品,按发表时间编排,未发表或未查明确切时间作品酌予处置。 《胡适戏剧:终身大事——游戏的喜剧》是一部独幕话剧,是胡适的部话剧剧本。《终身大事》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虽然比较简单,但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束缚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仅对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改变传统戏剧以唱腔为主和程序化的表演,在艺术形式上有创新意义。胡适戏剧改良的理论基点是文学进化观念和实验主义哲学,胡适的戏剧改良观念是与其倡导的“五四”文学革命步调是一致的。
每满80减40 人生精品(套装共3册)
人生精品(套装共3册)
[清]曾国藩,[清]李鸿章,吕思勉,王阳明
¥62.30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广泛的书信作品,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2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内容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极为广博,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读来平平淡淡,背后却蕴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样大有裨益。 本书为了能准确还原曾国藩思想与心路的形成与变化,严格按照信件书写时间排列,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文中还插入一些曾国藩在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和信件手稿,这不仅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体验,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曾国藩。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及其辨证的授课方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习录》分三卷,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由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有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鉴于《传习录》语言晦涩,难以理解,本书特附注解和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更能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这部《中国通史》原名《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 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 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 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每满80减40 中国哲学常识
中国哲学常识
胡适
¥12.56
《中国哲学常识》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经典哲学,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
每满80减40 葛荣晋学术论著自选集(全四卷)
葛荣晋学术论著自选集(全四卷)
葛荣晋
¥345.87
由葛荣晋所著的《葛荣晋学术论著自选集(共4册)(精)》含四卷,**卷为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修订版),第二卷为道学智慧与21世纪(附《老子》与商道),第三卷为儒学精蕴与现代文明,第四卷为先秦两汉哲学论稿。这四卷内容代表了葛荣晋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参考。
每满80减40 哲学经典套系(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尼采的智慧箴言+帕斯卡的哲思语录)3本套
哲学经典套系(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尼采的智慧箴言+帕斯卡的哲思语录)3本套
帕斯卡,尼采,叔本华
¥19.90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每满80减40 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
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
边艳艳
¥5.96
本书内容包括了幼年失去慈父之爱、扩大兴趣爱好写作、顺利完成中学学业、进入波恩大学读书、到莱比锡继续求学、 深入研究叔本华的思想、巧遇瓦格纳先生、担任巴塞尔大学教授、与瓦格纳亲密交往、在战争中沉思生命意义、历尽艰难出版处女作、对瓦格纳产生质疑、为了哲学奋起论战、摆脱痛苦恢复活力等。
每满80减40 每天读点西方哲学
每天读点西方哲学
米苏
¥8.71
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并不是要为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它是要我们去思考根本的问题。当一个人懂得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时,他就具备了一个宽阔的视野,具备了一个好的心态,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活得更透彻、更明白。读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哲人,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那样先知先觉,而是要品味深藏在理论中的精髓,以此滋养心灵、提升内在,彻底唤醒沉寂的理性与桎梏的心灵。 《每天读西方哲学》以西方哲学史为基础,依据哲学发展的时间顺序,精心选取了50位著名的哲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以及主要的哲学思想,文中还穿插了一些哲学大咖们的趣闻逸事,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走哲学家们的真实生活和独特思想。希望每一位翻此书的人,都可以透过哲学大师们的思想和哲语,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浮华中发现真实,在繁杂中看到简单。
老庄新论(修订版)(试读本)
老庄新论(修订版)(试读本)
陈鼓应 著
免费
老庄思想无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哲学理论,都已成为特殊风格的人类公共文化资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儒道两家已成为中国文化之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代表;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则道家更成为古典哲学在体系建构上的主体思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必有其理论的说明,本书乃基于后者而呈现给学界人士的。 《老庄新论》一书,是陈鼓应教授对老子与庄子研究的力作。作者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观较为新颖,且多有独到之处,如提出道、儒、墨、法互补与文化多元化的观,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回响。本书由老子文集和庄子文集两大部分组成,贯穿了作者多年研治老庄学说的心得及见解,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参考价植。   这本文集取名《新论》,主要是由于作者在这些年来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有异于一般学界的观: ,认为老、庄所创始的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第二,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多渊源于道家。第三,老学先于孔学,老子与孔子的师友关系,先秦典籍多有记载。第四,老子的思想视野和哲学的深度远胜于孔子。第五,前些时,学界讨论“儒道互补”的问题,并提出“以道补儒”的学法。第六,庄子对于时代的灾难有痛切的体会,对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有敏锐的研究,正因为如此,他的声音直到今天还能得到无限的共鸣。第七,传统观与目前学界的看法,都以老、庄尤其是庄子为消极,并且这种看法颇含贬义。
我的哲学的发展(试读本)
我的哲学的发展(试读本)
(英)伯特兰·罗素 著,温锡增 译
免费
  《我的哲学的发展》(My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是罗素(1872~1970)写于1959年的一部著作,顾名思义,这本书是罗素自己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回顾。罗素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在这些著作中,罗素很重视自己在1914年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本)一书的成就。我们知道,罗素通过这本书建立了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旨在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罗素在本书中重叙述了《数学原理》的基本思想。罗素一生的哲学思想屡经变更,但他在本书中表示,他于1912年写的《哲学问题》可以作为他一生的代表作。   罗素作为二十世纪的哲学巨匠,其哲学思想给当代的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以很大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深的要算维根斯坦哲学以及整个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罗素曾于1920年来过我国,在北京大学主讲“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哲学问题,对旧中国的学术界也有过广泛的影响。《我的哲学的发展》这本书,是罗素本人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总结,作为研究罗素哲学思想的手材料,有其特殊的价值。译者温锡增先生,劳作多年,译成此书,因健康欠佳,不遑作序,嘱我们代为小引。
性心理学(试读本)
性心理学(试读本)
(英)霭理士 著
免费
霭理士是英国著名的性学权威,他的七大本的《性心理学研究录》对于医生、心理学者和其他的学术专家是相当重要的参考书。而霭理士在这部巨著之外另有一本比较尽人可读的《性心理学》,一面把《研究录》的内容则要再介绍一过一面把《研究录》问世以后二十年里这门学问所已获得的新步补叙去。而译者潘光旦先生以专家而翻译这部著作,在长达十万字的注释当中,潘先生旁征博引中国古代性心理的事例,译笔之生动,征引之详尽,都足以成为“信达雅”的翻译典范。   本书是性心理学方面的里程牌式的著作,是霭理士选材严格、文采秀丽的煌煌巨著《研究录》的“普及本”,是一本教科书性质的著作。霭理士原本是将其目标读者界定为普通的临床医生和医学院学生的,但由于性这个题目关系到每一个人,所以它后来的实际读者远远超出了医学界的范围。
季羡林谈人生(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季羡林之子季承首次授权图文纪念版)(试读本)
季羡林谈人生(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季羡林之子季承首次授权图文纪念版)(试读本)
季羡林 著
免费
这是一本探讨有关生活态度的书籍。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感悟有关于人生的总总。包括缘分、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孝顺等等。是季老先生感悟和体悟人生的杂文集,文中字句简洁清雅,干净流畅,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是一本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心灵困惑,获得智慧启迪的大成之作。 ???????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大量的季老生前各个阶段的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设计装帧经典大气,是一本文学性兼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试读本)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试读本)
(古希腊)柏拉图 著
免费
《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游叙弗伦》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392年撰写的记述老师哲学思想的著作。今天,我们阅读这三篇著作的书,不由会想起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唯有理智为可贵。
每满80减40 中国教派文化
中国教派文化
百读
¥2.00
现在再谈道教、道家思想中的人道,这里所讲的人道,也就是人生之道。讲到人生之道,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要以儒家讲的为正常,因为儒家所讲的是伦常。儒家所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道,和知、仁、勇三达德,都是伦常之道。
转型期的中国美学——曾繁仁美学文集(试读本)
转型期的中国美学——曾繁仁美学文集(试读本)
曾繁仁 著
免费
这是一部我国当前美学界迫切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著作。该书十分重视审美教育。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论述了审美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本书更值得注意的创新是在于生态美学的提出和探索。正如作者所说,生态美学是在世界生态危机愈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美学理论形态,是同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生态危机已极大地威胁人类生存这一现实状况相伴随的。
汉代思潮(试读本)
汉代思潮(试读本)
龚鹏程 著
免费
我国人民,在人种民族方面,往往自称是汉人,以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但“汉人”其实并非人种学的概念,因为汉朝以前必无所谓的汉人。汉人是指受汉文化且经历过汉朝统治的这一群人,这群人之中其实包括了西羌、东夷、南蛮、北匈奴,但至今均已统称为汉人,因此这是一个文化概念。犹如海外许多华埠被称为唐人街、海外华人常被唤做唐人一样。汉唐之音尘,虽已去之邈远,吾人似乎还乐于受它作为我们的共同印记与标帜。   汉唐的声威当然是烜赫可羡的。据考古研究所见,两汉长安城的宫殿,面积是现今北京紫禁城的二十几倍。现在的紫禁城,游览一趟都够令人目眩神摇了,何况汉代那“长廊广庑,途阁云蔓,闬庭诡异,门千户万”(张衡《西京赋》)的气象?现在我们去游北京颐和园,已感叹其昆明湖之浩淼;但汉代昆明湖的遗迹,尚存十几平方公里,竟是清朝圆明、长春、万春三个园林总和的三四倍,这又是什么气象?班固《西都赋》说在这些湖上可以“览沧海之汤汤”,实非虚语。   这种恢闳宽阔的建筑景观,其实正表现着一种恢阔广博的精神意态。地涵海负,雄浑扩。而且这不是平面的展与延伸而已,更有着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宇宙精神。所以班固说:“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若穿地为池,也是“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充满着挥斥八极、与天地同其呼吸的态度,坦坦荡荡,行坐笑傲于日月山川之间。   但是这种令人向往艳羡的精神,在近代却颇遭嗤议。批评者说汉人的宇宙精神是宇宙论、未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说其上下与天地同流,是混方士于儒生,人文精神不免受了斲伤,且有君权神授之嫌;又说其恢闳只是夸饰;且谓其精神均遭礼教束缚,其学术亦深受政权独尊儒术所宰制。故先秦所之人文精神至此乃一大压抑与扭曲,须待魏晋始由经学及礼教中解放出来,重新启人的自觉。政治则更要迟至清末,方能逐渐摆脱秦汉专制王权之宰制,获得自由与民主……总之,万方有罪,罪始秦汉。   我在求学过程中,四处都充满了这种氛围。上文学史课,老师即痛骂汉代的代表性文体汉赋是“笨赋”,认为它体制庞大、堆垛铺张,虽侈陈物象、靡丽堂皇,但远不如魏晋六朝小赋情致摇曳,更能动人。甚至还有人说此非文学,不过是古人所编的一种类书或字书辞典罢了。上哲学史课,老师又痛批,谓汉代简直没有哲学,都是一些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类的迷信;讲气、讲宇宙论,更是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上思想史学术史,则经学烦琐的笺注,声韵文字训诂,令学习者如堕五里雾中,人人叫苦不迭,视如天书,也不觉得其中有何思想可言。偶读一二论列汉代思潮之书,所谈亦无非儒法斗争,或儒家与专制王权之冲突而已。而谈起政治社会史,汉代更惨。王朝之虐酷、人民之困苦、法律之苛严、社会之黑暗、三纲五常之不合理,无不被反复强调,反复痛骂。仿佛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因专制落后所造成的一切屈辱,推源溯始,都该由秦汉来承担。所有的课程,在先秦部分都显得生机盎然、异彩纷呈。一两汉,就沉重凝肃了起来。它庞大而庄严,但却显得那么困滞,其恢张徒显为妄诞,其广博亦仅显现为浅陋。要到魏晋,才又让人眼睛一亮,精神从沉重中松缓过来,感觉山清水媚、风光旖旎,如见魏晋风流人物,峨冠博带、裙屐清谈。   当时整个学界的意见气候大抵即是如此。但我浸润于其中,却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因为我读汉代文献,有着很不一样的感受。例如乐府古辞,无论是“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的缠绵,“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的忧伤,“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之悲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之古直,无不深深撼动着我,为之节嗟咨不已。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更是古人早有定评。“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无不蕴涵宇宙之大疑问、大悲哀,直叩人生存在之谜。纵或被视为伪作的苏李赠答,“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也令人低回不已。而那些赋,在我看来,也是有生命的。贾生鵩鸟、班固幽通,曹大家之东征、张平子之思玄,固无论矣。王褒洞箫、马融长笛,以及傅毅之赋舞,亦均醰醰有味,足以兴发志意。即使是上林、羽猎、甘泉、两都,恢拓闳肆,又何可多得?岂仅一句“笨赋”即能抹煞?   文学如此,经史等等亦然。史籍不必说了,史迁孤怀闳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班固密栗沈实,皆非后世史著所能方驾。经学章句,虽遗佚者多,但相关之训释笺注,毕竟仍是后人掌握儒学的渊薮或键钥,不可不考。且寻索玩绎愈久,愈能感觉其中含蕴弗穷,足供沉潜。就连习学者视为畏途的文字训诂材料,其实也有许多道理可说,可惜现今学者未能发挥罢了。   诸如此类感受,越来越强烈之后,我才逐渐体会到对汉代的轻忽或贬斥,本身就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事。   中国学术,本来即有汉宋两大思潮体系。宋学崛起,原就具有革命性质,所以认为汉魏南北朝所讲之经学儒学均未能延续孔孟之道,必须等到周敦颐、程明道等人,才上了正道的统绪。可是宋学传至明末,学者又觉得它恐怕与孔孟有些距离,原始儒家之真面貌,或许仍应由汉人所传的经学中去找寻。故又推崇汉学以反宋学。此一风气,发展到晚清民初,渐渐形成了几种路向:一支继续提倡汉学而以经学考证为主,既将其范围扩及史籍与诸子等领域,又以文字声韵训诂为主要方法及学术内容。另一支则觉得汉人经学之真精神并不在考证,而在于发扬孔子的微言大义。故此一派学者以西汉公羊学为主要典范,讲通经致用之学,影响了清末的中兴、维新、革命等运动。还有一支则是起于对这种强调汉学风气的反抗,认为宋学仍有其价值,不宜废弃,且逐渐从汉宋并重发展到愈来愈偏于宋学的形态。   五四运动后,胡适等人标举汉学,称为科学方法,但反对汉学的思想内容。谓汉儒天人感应之类说法及独尊儒术的做法,是将专制王权与神权结合于学术权力,致使儒学为专制帝王服务,其内容又充满了迷信与虚妄。反对胡适这一类讲法的人,则提倡宋学,说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未能理解中国文化之大根大本。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就是孔孟所,而为宋明理学所承继发扬之道统云云。   在这种情况下,汉学除了作为一种方法的意义之外,几乎是毫无价值了。   这样的学术发展,形成于历史的脉络中,我人虽感遗憾,而实亦无可奈何。对于整个学界鄙薄汉代思潮的状况,我并无力扭转。但我深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近人对汉代之认识实多偏差。我之所见,固然未必真确,却也不妨随便写写,在这个大时代的边缘唱些不同的调子,世或有善听者,能因机而悟,亦未可知。   这里所收录的,就是一些对汉代思潮的简笔勾勒。没有一篇不是在唱反调,也没有一篇不在想办法辟新的窗牖、新的径路,希望帮后来者指划一些新的星图与新的前景。如此老婆心切,或许反而会遭致反感与讥诮。倘若这样,那就当这是庸人呓语,聊抒己见好啦。   章《汉代哲学的定位》,乃1989年赴日本九州中国学会议担任主题演讲时的讲稿,权充导论。次章《自然气感的世界》,讲汉代气类感应的观念,以及环绕着“情”而展的人性论。1987年蔡英俊将赴英伦深造,我写这篇文章与他商榷并以送行。友朋论学之乐,析疑问难,至今缅念不已。   第三章《风俗美善的追求》,讲汉人的政治理想。这种移风易俗的态度,既是政治的,又是美学的。1998年我另出版一册《饮食男女生活美学》,即是由汉代这一思路发展演绎而成,可以互参。   第四章《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观的演变,借以说明我国文人传统如何形成于汉代、确定原本与探寻本义的汉学方法为何又出现于汉代。乃1991年我与蔡英俊、吕正惠等人办《中国文学批评》时所作。   第五章《文字意义的探索》,续论汉学方法。认为汉人对文字的辨析,已成为我国学人在行思考时基本的方法,依此方法而形成的哲学文字学亦与西方哲学有显著之差异。   第六章《儒家的星象政治学》、第七章《儒家的历数政治学》,则以汉代言论为主,申论儒家观象授时、结合天道以论政治的思想,说明太一北辰及历数在其中之作用。民国以来,学者对于这一部分的思想都缺乏理解,今始为粗发其凡。   第八章《学圣人的儒家》以韩婴为例,说西汉儒者如何成为经生;第九章《世俗化的儒家》以王充为例,谈东汉儒者如何成为文人。前者原为参加1992年政治大学所办汉代学术研讨会而作,后者是1991年与陈茂、林安梧、王樾、郑志明等创办《当代中国学》时写的,如今陈茂已归道山,思之不胜悯痛。   第十章论太平道、十一章论天师道,这是汉代道教两大教团,颇有渊源而内涵各异,也拥有不同的经典。因道教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相关问题尚少人董理,因此我想讲得详细些。论《太平经》一文曾收我《道教新论》中,论《老子想尔》则1994年曾刊于堂兄龚群所办《道教文化》中,原本也想和谈太平道一样,详细展申论,因事搁下了,遂仅成这个部分。   第十二章《游民社会及其思想问题》,乃1996年我写《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时,以汉代为例所做的考察。这样的考察,充分说明了以往我们对中国社会文化基本状况的掌握有多么偏宕、对其中包含的思想问题又有多么陌生。   综合这些篇章来看,论旨纷论,涉及者广。但事实上对汉代思潮的描述,还只是鼎尝一脔,该谈且值得谈的问题仍然很多,本书姑以此为鼓吹罢了。闻风遥契者,必有其人,余企望之矣。
卢梭全集(全九卷)(试读本)
卢梭全集(全九卷)(试读本)
(法)卢梭 著,李平沤 译
免费
卷 第二卷 忏悔录(上、下)     上卷从卢梭的诞生叙述到1742年他带着他的音乐“数字记谱法”从夏梅特到巴黎。下卷追忆的是卢梭登上文坛后的不幸遭遇和被逐出圣彼埃尔岛之后不得不流亡英国的经历。 第三卷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梦》的草稿   嘲笑者    随感   我的画像   致马尔泽尔布总监先生的四封信   《忏悔录》草稿     在朗读《忏悔录》前发表的谈话   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我的态度    日内瓦公民让—雅克?卢梭的遗嘱   享受人生的方法及其他     主体部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的十篇短文,通篇词句清丽,情感真挚,引人胜。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稿除了这十篇正文,李平沤先生还在书中将卢梭写作本书时的草稿、《忏悔录》的草稿以及同时期的一些小短文附录其后,为我们深了解卢梭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逆境下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珍贵的背景资料。 第四卷 社会契约论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纳尔西斯》序言     本卷是卢梭著作的政治学部分。其中《社会契约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论科学与艺术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都是不朽名著。其中的《社会契约论》更被认为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奠基之作。 第五卷  致达朗贝尔的信    政治经济学    山中来信    荣誉和美德    论公众的幸福    奢侈、商业和工艺    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论祖国    论贵族    论风俗    斯巴达和罗马——这两个共和国的比较    拉西第蒙的故事     本卷和第四卷均属于卢梭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部分。该卷包括卢梭与启蒙运动时期另外几位著名人士的论战文章,为我们展现了启蒙运动时期诸种思想的激烈交锋。 第五卷 第六卷 爱弥儿(上、下)   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   普雷沃斯特致文学书稿编纂者的信     爱弥儿是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影响巨大。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第七卷 第八卷 新爱洛伊丝   《朱莉》序言或关于小说的谈话   爱德华·博姆斯顿绅士的爱情   关于一本书的写作方法   论妇女   圣德尼大街的一对夫妇   论暗中由女人引起的重大事件   对一位神甫献的忠言   论英雄应具备的品质   给萨娜的书信   一个胸襟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卢梭年谱   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伟大的小说之一。在法国文学史上,是卢梭的《新爱洛伊丝》次把爱情作为人类的高尚情操来歌颂,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小说。其对题材的拓以及细腻的笔法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试读本)
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试读本)
谢重光 著
免费
作者编这套《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要重视历史上所走过的弯路,重视这种偏差。一本书也可能材料多些,也可能理论多些;一本书可能重在宏观,也可能重在微观。但我们希望整套书,是在理论、材料并重,宏观、微观并重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这是中国社会和政治史研究的正路,是做学问的正路,也是我们编这套书的指导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放,海外商品经济、技术和资本涌中国,西方国家的学术、史学思潮和著作也涌人中国。辩证唯物史观一时有低潮的趋势。这是学术因素以外的人为原因造成的。辩证唯物史观还有极强的生命力,是先的。 我们坚持辩证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史观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史研究,我们坚持理论、材料并重,宏观、微观并重的道路,避免偏颇,并决定从《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做起,以后再逐步扩展,作者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乾嘉学派研究(试读本)
乾嘉学派研究(试读本)
陈祖武,朱彤窗 著
免费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迄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经史考证,朴学大兴,成为当时的学术主流,学术史上称之为乾嘉学派。作者将乾嘉学派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力求准确梳理乾嘉学派的形成、发展、蜕变及向近代学术演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众多学者深的个案探讨,也包括对学术世家和地域学术的群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阐述乾嘉学派的成就、历史地位及影响,客观地把握这百余年间学术演的源流。本书版本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论道(试读本)
论道(试读本)
金岳霖 著
免费
本书是作者抗日战争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完备且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作者以道、式、能为基本范畴,通过逻辑的推演,构建其独特的本体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作者学贯中西的学术素养和中西合璧的著述风格。本书的问世使中国学术产生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对中国传统的重感悟、轻逻辑的学风具有强烈的冲作用。本书版本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试读本)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试读本)
(德)康德 著,何兆武 译
免费
本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 18世纪末的德国比起同时期的西方先国家来,仍然是个分裂、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已在发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这就决定了德国中产阶级的特殊软弱性。当英国已经和法国正在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封建制度的时候,德国还只采取理论的形式。因此在论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国古典哲学时,经典作家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始的。” 18世纪的70年代以前,康德从事多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因素;特别是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或作《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运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原理,提出了关于太阳系演化的学说(即星云说),对长期以来在科学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僵化的自然观“个缺口”。这个学说于1796年被拉普拉斯(1749—1827年)重新提出,始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又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科学哲学的兴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试读本)
科学哲学的兴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试读本)
(德)H.赖欣巴哈 著,伯尼 译
免费
本书所涉及的虽说是哲学体系和科学思想,但在写作时并没有假定读者对于它的主题已具有专业知识。这里所谈到的哲学概念和这说一一都伴随着它们所受的批判而作了说明。本书虽然论及现代数这和物理学的逻辑分析,但并没有预先假定读者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只要读者有足够的普能常识,期望学到一些多于普通常识的东西,他就具有充分准备,能够随着本书的论述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