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六经类方证
¥94.50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氏谓:"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其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经方六经类方证》。 经方家胡希恕冯世纶“解读张仲景医学”,六经八纲读懂“经方六经类方证” 。


针道卮言:针刀药并施临证体悟
¥36.50
本书共分4部分,其中医路回首介绍作者学医经历,作者有关相关医理的个人理解, 针道一得介绍临床的一些经验与心得,临证选粹收录作者临床部分验案 本书共分4部分,其中医路回首介绍作者学医经历,作者有关相关医理的个人理解, 针道一得介绍临床的一些经验与心得,临证选粹收录作者临床部分验案 本书共分4部分,其中医路回首介绍作者学医经历,作者有关相关医理的个人理解, 针道一得介绍临床的一些经验与心得,临证选粹收录作者临床部分验案


柳氏经方应用技巧:经方案例及解析
¥51.00
胶东柳氏医学流派,是由柳吉忱、柳少逸、蔡锡英等及其门生几代人,经过百年的辛勤耕耘,深览博采,磅礴会通,传庚续,不断总结完善发展起来的。以“三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四论”——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疾病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一法则”——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为指导思想;临证以方证立论法式为学术特;以“取法于上,筑基国学,以道传术,熟谙经典;天人相应,形与神俱;古今贯通,中西兼容;全面诊查,四诊合参;三辨合一,治病求本;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杂合以治,四方交融”等八大特色为流派特征。以中国象数医学、内伤性病机四论体系、 太极思维临床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复健医学体系(医经派针术、医经派灸术、医经派推拿术、广意派小儿推拿术、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等临床医技体系)和以“方证立论法式”临床应用体系为学术架构,理论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全面,临证技术丰富,临床方法成熟,学术特色丰富的一个中医学学术流派。 当前经方应用为许多医者关注,其应用较难掌握。柳氏医派崇尚“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学术思想内涵,其经方应用经验成熟。 本书名为《柳氏经方应用技巧——经方案例及解析》,将柳氏医派代表人物柳吉忱、柳少逸、蔡锡英运用经方的医案结集,并加以解析,向读者示以经方应用技巧。这对推广经方应用颇具裨益。


关幼波实用中医肝病学
¥108.50
中国是肝病大国,慢性肝病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课题,中医治疗肝病具有独特优势,在保肝抗炎、抗纤维化、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教授是探索中医治疗肝病的先行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关幼波教授带领科室成员探索中医治疗各种原因的肝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关幼波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关老治疗肝病的用药并辅以生动的案例,对中医肝病科及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临床医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扶阳论坛.4(第二版)
¥38.00
《扶阳论坛4》为2第四届扶阳论坛专家演讲稿等相关内容行整理策划组稿的一部著作。本书延续了《扶阳论坛》的“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扶阳学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64个学术流派之一,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中华中医药学会先后造了“扶阳论坛”“国际扶阳医学大会”等品牌活动,展扶阳基地建设,发掘培育扶阳医学人才,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扶阳医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诊集成
¥38.50
“凡医之视疾,审阴阳之虚实,别伤感之重轻,大约不离乎观色、察言、辨证、视息四者而已。无如世之传者习者,每专一而略三,于望闻问多忽焉。即编集成书者,亦皆首重脉诊,而将三者殿之于后,简略不备。顾病在脏腑经络,从外测内,舍是三者,而仅于三指之下,欲洞见一切,戞戞乎其难之矣”,吕绍元继承明清以来重视四诊合参的观,“兹集博采先贤往哲之言望闻问切者,汇录成帙,明其精义,正其是非,以便初学诵习,使有定见于胸中,不为似是所淆”,著成《四诊集成》初稿。 吕氏《四诊集成》书稿“振纲挈领,提要钩元,采前人之精华,定后人之式法”,确“可为审证察脉之正阶”,具有较高理论实践价值,因此二君再携其友人弟子,秉承“按之《内经》《金匮》等书,直与先贤正旨符合,然后采焉”宗旨,对吕氏初稿再次“删繁就简,去粕存精”,终成《四诊集成》,并按字数约别为八卷。其中卷一至卷三为望诊,卷四有望诊、闻诊、问诊三部分内容,卷五至卷八为脉诊。


《内经》脾胃理论新运用
¥89.50
全国名中医何晓晖教授坚持几十年学《内经》,悟《内经》,用《内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与治疗经验。他深挖掘《内经》脾胃理论,并加以研究、诠释、发挥和运用,形成了“胃质学说”、“肠质学说”、“脾主运化八环节”、“脾藏营”、“胃主五窍”等新学说,他依据《内经》“以平为期”“顺而已”“一曰治神”“以时治之”等治疗思想,构建了“脾胃病治疗衡法”、“顺性而治”“治胃先治神”“辨时论治”等治则治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新经验。本书系统介绍了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胃理论的新学习、新感悟、新运用,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临床参考意义。


辨机论治十三式
¥34.50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基本特之一,近代被认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但是传统的辨证不能代表疾病全貌,有自身的局限性。作者认为,“辨机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所在。从临床实践中出发,本书将病机分为十三类,主要有初始病机、衍生病机、对证病机、共通病机、体质病机、时空病机、环境病机、兼夹病机、药毒病机、杂合病机、对症病机、局部病机、微观病机,这些病机构成了中医临证从病机论治的基本思维模式,有助于中医临证的精准化和逻辑化。本书将对辨机论治的内涵、类型及临床应用行了详细论述。


对话名老中医.东部篇
¥69.50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采自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全景式地呈现名老中医的群体鲜活形象。本书记录了22位名中医的访谈录,分为名医简介、名医寄语和名医访谈三部分


伤寒论(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
¥15.50
用耳朵学中医经典卷于2010年出版第一版,由著名的朗诵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读全文,以小64的袖珍版本,配以全文音频文件,让读者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结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本套丛书最多的重印了12次,36000余册,最少的重印了4次,12000余册。本次再版将原来的光盘改成以二维码扫码收听音频的形式。灵兰中医署名并行推广。


伤寒学派
¥40.50
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别对丹溪学派代表人物生平和与著述选介、原文选析、方剂选录及医案选按等方面的研究,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内容精要,更加切合临床实用。如此大规模的对丹溪及其传人的有关论述述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及学术研讨,以冀准确、完整地反映“丹溪学派”的学术体系,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性,出版价值颇高。本专著的出版,适合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对于展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与针灸治疗
¥52.00
卒中的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本书在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传统中医针灸的优势,将现代康复知识和传统针灸有机结合,在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提高脑卒中康复疗效的方法,并整理成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希望能够对提高针灸治疗脑卒中康复的疗效有所裨益。本书为第二版,既可以作为中医针灸医师学习康复治疗的门书,也可以作为神经康复医师了解针灸的窗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金匮要略速记
¥10.00
姜德友、常佳怡主编的《金匮要略速记/应考掌中宝》紧扣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内容设置和教学大纲,采用“绪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等篇名形式,每篇章选取《金匮要略》原文及理论之重、难、疑、考,除绪论部分包含【重考】【释难解惑】两部分外,其后《金匮要略》 **至第二十二篇解析内容均分为【重原文】【重考】【释难解惑】三个模块编写,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原文内容略去未录。其中,【重原文】涵盖了所有包含证治的条文、方药、方后注,以及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法、辨证条文,突出了《金匮要略》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参考了“全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中金匮要略大纲设置的一级条文,力求在简明的基础上与各级各类《金匮要略》考核要求相契合。【重考】包含四大类:一、词解,附含生僻字及古今异艾字的读音标注;二、各篇章中病证的概念;三、各病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后及对重、难条文的理解等重要知识和高频考;四、各病证辨治要和比较鉴别。【释难解惑】是在原文解析的基础上对《金匮要略》病证或理论*高层次的探讨和剖析,突出对仲景理、法、方、药思想的总结提炼。


中医灸疗师教程
¥28.00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灸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和抗衰老能力,它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本书为了继承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中医技术,培养专业的灸疗师队伍,提高艾灸师整体专业技能而编写。该书内容丰富,从灸疗方法到分型种类,从适应人群到适宜病种,常见疾病诊治,阐述详尽,是学习和应用灸法很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灸疗师、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和灸法爱好者阅读参考。本书有针对性的增强理论知识,强化常见病的艾灸操作技 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切实提高灸疗师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奠定基础。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分别从灸法的起源与发展,灸法的特点及作用,灸法的基本操作和常用灸法等方面来进行论述。各论以内科、骨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外科等各科常见病症为主,分别从辨证、常用灸法治疗、其他灸法治疗和按语进行详述,使中医灸法学习者有规可循,便于掌握。


解密中医绝招
¥11.40
本书主要包括诊疗理论探讨和解密中医绝招两大部分内容,前者包括经穴诊疗理论,整脊诊疗理论和刺血留瘀治疗理论三部分内容,后者包括治疗寰枢椎旋转脱位,慢性鼻炎、鼻窦炎,面肌痉挛,闭孔内肌损伤和糖尿病足等五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和绝招分享。


拨开迷雾学中医.2,《灵枢经》针灸入门
¥12.32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的第2辑。在第1辑中,作者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迷雾,学习中医经典智慧,领会经典所传载的天地之道。第2辑主要根据作者阅读《灵枢经》的体会,讲解《灵枢经》中的针刺之道。全书共分八章。一到三章,从《灵枢经》的天地观、人体观、疾病观开始讲解,一步一步带领读者回归《灵枢经》中的思维。四到七章,主要讲解《灵枢经》中对骨、筋、脉、肉、皮等的认识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八章,主要从理论上强调中医思维的重要性。本书在理论上以《灵枢经》的天地思维为主,在技法上以《灵枢经》的小针体系为主,并杂糅《素问》中关于针灸的知识。希望读者读完本书,能够从心里真正喜欢《灵枢经》,赞同《灵枢经》的天地思维,回到本真的状态去观察疾病。


一个“伤寒天才”的医道求索.2,从伤寒六经到六机辨证
¥47.50
本书稿在作者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基础上,重新注解伤寒条文,按病位重新定义相关方剂,独立出个人特色鲜明,并比较可贵的“六机辨证”的思维体系,实乃本学科及伤寒学术创新之举。相信能够引起行业内的关注与思考,在中医专业爱好者与研究者的群体里能够得到较大的影响。


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
¥54.50
《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为伤寒大家陈亦人教授的学术思想整理,内容为陈亦人师徒教学记录,并经陈老亲自审阅修改,力求真实完整反映陈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医案,选取陈亦人先生临床典型验案加以分析;下篇为医话,总结陈老一生学用《伤寒论》的心得。 全书真实完整地反映了陈亦人教授的学术特和临床诊疗经验。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
¥52.00
集明、清两代诸多有名注家对《伤寒论》精华注解,参以己见,解读通俗易懂。主要内容为《伤寒论》全集的解释,其特色为既借鉴古人对《伤寒论》内容的注释、观,又结合本人对《伤寒论》的理解,用通俗语言解读,使《伤寒论》更能为现今中医工作者服务。


温病学白话速学
¥37.70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温病经典名著《温热论》及《温病条辨》等铸就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创了温病辨治体系。本书精选原著内容行白话解说,介绍了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本书通俗易懂,适合中医药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使用。


中医灾害医学
¥60.00
本书分12篇43章,详细论述了灾害的分类,灾害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灾害医学医疗救援、灾害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灾害创伤的中医救治、灾害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灾害伤员的中医药护理与营养、灾害伤员的中医药康复、灾害心理障碍的中医药救援、甘肃省中医院灾害救援及演练案例。本书内容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灾害应急医疗救援的理念、技术和方法,突出了中医救治的优越性,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机构、医院、医疗救援人员及临床医护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