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11.60
“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是一个值得开发的研究领域,而“身体的媚术”则是进入这个领域的一个极好角度。这是一部严肃的著作。在国家强权对个人尊严和身体构成威压的时代,个人应该如何自处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保住自己的性命,保全自已的身体?……也许正是权力对身体的这种支配力,才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权力如此崇拜和迷恋?闸释的策略,有助于打开闭合的历史,接驳我们的当下经验。在价值溃退的文化语境里,许晖的这种历史解读,令人窥见了一线复兴的希望。本书从中国*著名的身体事件和著名的爱情故事两个方面人手,旨在揭破官修史对历史的有意篡改,揭破遭到长期遮蔽的“政治不正确”的当事人和事件真相。还原真实的人的真实的爱情经历和悲欢离合,还原真实的身体的疼痛和歌哭。

古代文学经典:渑水燕谈录
¥8.99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书”的一种,收录宋人的笔记两种。 一种《渑水燕谈录》十卷,宋王辟之撰,书中所记大半是当时士大夫的谈议,而这些谈议涉及绍圣二年以前的许多政事,是一部有史料参考价值的书。 另一种《旧田录》二卷一百一十五条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撰,内容涉及北宋前期的人物事迹、职官制度和官场轶闻等,多系作者耳闻目睹,其史料价值为人们公认。

长安之路:一个南方小镇的口述历史
¥52.80
长安,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 32 个镇之一。 长安,千年古镇,活力之城,文化名镇。改革放前,这里贫穷落后,现在每年生产总值过百亿,直至今日超过400亿,工业总产值高达1300多亿,是“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第3名、全国文明村镇、***生态乡镇、广东省红旗基层党组织,曾获***荣誉60多项、省级荣誉60多项。 《长安之路:一个南方小镇的口述历史》以长安镇改革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走访长安镇近百名不同领域的人士,反映改革放以来长安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而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乡镇农村生活的历史变迁。 此书历时3年完成,访谈录音超过200小时,内含52名访谈对象口述内容、近百幅老照片,其中不乏改革放及其得失退的宏大叙事,但更多的却是普通长安人精微琐细的生活图景。这些访谈对象中,既有在任或离任的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既有本土企业家,也有外商代表;既有年老长者,也有年轻后辈;既有当地干部群众,也有外来务工者。正是这些长安人,用勇气、智慧、胸襟、才干,书写着自己和小镇的历史,书写着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奇迹。


古史新探
¥15.05
本书主要探索了西周、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特别看重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方面,其撰述着眼于西周和春秋社会性质的研究,推动古史分期问题的解决,上半部为各种制度研究,下半部为各种“礼”的研究,特别是通过用出土文献印证传世文献的方法,精研“礼”,包括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飨礼、射礼、贽见礼等,得出很多精彩结论。


艰难时代
¥15.99
1929 年 10 月 24 日,“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暴跌。美国和全球经济从此了漫长的大萧条。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了吃、穿、住的挣扎。普遍的不安全感笼罩之下,从贫民到巨富,无人幸免。 普利策奖得主斯特兹·特克尔采访了从新政官员、商业巨子到农夫、工人等各个行业、阶层的数百人,以手资料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怎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当年的苦日子又是如何在今天的咀嚼下回味无穷的。 特科尔的作品为美国建立起一部持续、宽广、自下而上的平民史,他本人更成为芝加哥城的标志和美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1894,中国纪行
¥26.99
1894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生莫理循,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和翻译,靠着母亲寄来的四十英镑,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然后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记事,写成此书。就在莫里循旅行结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中国惨败,古老帝国的命运旋即跌入谷底。在鼎沸的历史浪潮到来之前的那一刻,莫里循笔下的中国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即将要面对无数苦难和挑战而*终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复活,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没有装饰的晚清中国的古老图景。透过一位来自遥远异域的苏格兰绅士的眼睛,我们重新回到了1894年的中国。阅读本书,不仅仅是怀旧。


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
¥10.41
改革是为了拯救危机,中兴则是改革成功的典范。本书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少康中兴、盘庚中兴、光武中兴、孝文中兴、景圣中兴、弘治中兴等15个“中兴”盛世,对当时的改革动机、改革措施、人才任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诸方面行了深的剖析,并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注重探讨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努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较为重大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本书为作者系列长篇历史随笔“王朝三部曲”之三。


丝绸之路上的使者
¥13.43
历史,注定要重启丝绸之路,这是人类的命运之行。但这条古道已然被风沙 掩埋,于是,在今天,重新发现丝绸之路就成为首要之务。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 徐兆寿带着他的团队,率先踏上这条茫茫古道,为人类重新讲述一个个古道上的 传奇故事。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张骞如何凿空西域、苏武怎样杖节牧羊、班超 何以纵马天山……在中华民族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使者用他们的精神和英雄 气魄攻下了一个个历史的关隘。

余音:学术史随笔选 1992—2015
¥30.00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
¥10.41
【作者简介】孙皓晖,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这是目前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
¥12.99
【作者简介】孙皓晖,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这是目前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下)
¥12.99
【作者简介】孙皓晖,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这是目前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全三册)-《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 首次提出中国原生文明概念,一本力图理清前3000年中国文明史的书
¥34.72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长篇史诗性力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史论作品。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 作者从中国为何文明意识苍白,为何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权的问题意识出发,经十数年研究思索,在创作《大秦帝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集结为三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首次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书写中国前3000文明史,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五大生存经验。在这3000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经过七次大的历史跨越,我们民族终于登上了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秦帝国时代,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疆域的统一,成功地创造了中国文明的统一,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奠定了永恒不朽的历史生存范式。 一面呈现历史,一面解析历史,是这本书的基本特征。作者直面争议,推崇法家,批判儒家文化霸权,认为儒家独尊之后的中国文明失去了此前创造力,明确指出: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

温故(1~20)
¥90.00
本书包含温故之一到温故之二十共20册。


偶像的黄昏
¥18.00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历史深处的误会
¥10.00
本书从近代史人物的细节告诉我们:洪秀全的“天国”并非是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救国探索;康有为没有公车上书;杨度也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反动……作者对史学有许多独树一帜的评论,尊重史料但不固守成规成论。让人读后拍案称奇,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主角与配角
¥18.00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舞台、剧本和角色不可分离,主角、配角和群众角色相互依存、制约和转移。本书从角色意识这一新视角,观察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社会次大转型过程中*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通过其台前后的诸多细节,展现出一幅幅历史的真实图景和演变轨迹。 由于作者采取的视角新颖,采掘的历史深博、图片丰富,清未明初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角之争,光复会与同盟会的革命“正统”之争,得以更真切地揭示出个中内幕


文人的底气
¥18.00
《文人的底气》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的第三本。这本书中收入的文字是作者1999年至2004年间断断续续写下来的,书中的部分文字曾经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而还有一部分文字,是由作者演讲时的录音整理的。这是作者写作跨度长的一本书,文字虽然是零散的,提供的只是一幅幅剪影,但都围绕了“百年中国言论史”这一主题。

温故(三十)
¥11.60
2014年推出的第三辑《温故》,“影像”专栏刊出了一组拍摄自1945年在青岛停留的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安提坦号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生动再了1945年11月5日美国海军军舰上的水兵登陆青岛的情景,给抗战胜利后的时代转折留下了一幅清晰的画面。 本辑《温故》“特稿”专栏,刊发了中国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李继锋采访白先勇老师的文字稿,《走近真实的白崇禧:白先勇先生访谈录》,两人就“白崇禧、李宗仁与蒋介石的三角关系”、“蒋桂战争”、“白崇禧的真实面相”、“四平街之战”、“白崇禧去台和亡故的真相”等近代史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温故》“记忆”专栏,艺术家马良《时光旅行和情书》以文字开启了一段美妙的“时光旅行”,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外婆、爸爸、妈妈、姐姐之间发生的许多动人故事;孟彦弘《父亲》从十岁时对父亲的记忆写起,记录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奔波劳碌的一生, 从这位出生于1937年的平凡父亲身上,我们却能看到时代巨变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种种影响,同时感受到父与子之间深沉的情感。江青《皇宫 皇冠:庆“皇冠”一甲子》记录了作者与台湾“皇冠杂志”的创办人平鑫涛及其夫人琼瑶将近一个甲子以来的相识、交往;张新颖《生命的完成:超越受难者的身份》选自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第十七章,以丰富的史料呈现了沈从文离世前后一段岁月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从1982年的回乡之旅到1988年的离世,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 《温故》“人物”专栏邵盈午《天存硕果沾文苑:记施蛰存先生》一文回顾了作者自1985年起与施老的多次通信和1986年亲往上海拜访施老的经过,对于这次见面过程中谈及的“施老与鲁迅的关系”、“施老晚年花费大量心血进行金石碑版研究的原因”等话题更是详细记录,文章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诸葛计《吴老师给我们讲故事的故事:回忆恩师吴于廑先生》记录了1959年自己作为学生,与当时接受改造的吴于廑老师一起下乡,在武汉武昌县豹澥公社劳动期间一些难忘的往事;《现代“芸娘”:记钱存训的夫人许文锦》综合散见各处的史料,描摹出张充和的挚友、钱存训的夫人许文锦一生的事迹。 《温故》“往事”专栏王克明以《任芝铭存稿》一书所收任芝铭先生早年家书中涉及土地的内容为切入点,撰写《微观民国土地往事》;顾晓悦《<小说月报>和20世纪40年代的作家》回顾了父亲孤冷观20世纪40年代主持《小说月报》时与包天笑、张恨水、秦瘦鸥、程小青、郑逸梅、周瘦鹃等作家的交往,他们各自与《小说月报》的渊源,20世纪40年代文化界的繁荣景象由此可窥一斑; 1938年至1941年已晋升中校的帕姆弗雷特军医担任驻刘公岛英军末任医官长,《刘公岛札记:英租时期末任医官长夫人的回忆》即是他的妻子卡琳回忆他们一家人在刘公岛度过的人生中极为难忘的这段时光。 《温故》“文本”专栏,梅振才《何妨余事作诗人:读史学家唐德刚诗词遗稿》,系统分析了唐德刚诗词创作的内容、风格、诗论思想。

温故(二十四)
¥11.60
2013年推出的期《温故》,总页码256码,“特稿”和“影像”专栏分别刊出亮轩先生和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图片共48幅,四色全彩印刷,首次发表,极具价值。 本辑“特稿”亮轩《*孤本》一文,为我们解读、展示了伴随董作宾的女儿董敏七十六年的“*孤本”,既有记载孩子们成长的故事和图片,也有其他许多珍贵的人和事……图文相得益彰,是一本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册家国沧桑的佐证。“影像”专栏李佳达《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悲喜剧》一文回顾了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初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和他们的种种遭遇,文后刊出了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精选自英国、法国、美国、荷兰等国有关中国事务和华人代表性画刊中的图文报导,共16幅彩图,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示了那段历史下的“世界华人与华人世界”。“人物”专栏有汪宁生《听顾颉刚谈鲁迅》,重新梳理了20世纪文坛上“顾颉刚与鲁迅先生交恶”的公案;张贻贝《鲁迅与*二三事》将*、鲁迅“请下神坛”,以详尽扎实的史料还人物本来的面目;此外还有张耀杰《孙宋之间的爱情波折》、马嘶《周作人和李大钊的友谊》。 “记忆”专栏,史学家赵俪生的女儿赵絪《扉页上留下的痕迹》回顾了父亲60年代到80年代购书、藏书的故事;张而而《“串联”的滋味》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自己13岁时(1966年)坐火车从张家口到北京串联前后两个多月的所见所闻;还有苏凤《留学台湾》。“往事”专栏,陈仁德《“牛尾巴”事件》记述了1957发生在重庆忠县的“牛尾巴事件”,还有白鸥《1941年:海明威夫妇的滇缅之旅》、吴大年《小难民自述》等。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温故(二十五)
¥13.92
2013年推出的第二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图片共30幅,反映的时代集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从台湾光复前后到两岸严重对峙的大约三十年的光景,系首次发表,极具价值。 本辑“特稿”《蒋介石其人》展示了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对蒋介石从1915年到1972年共57年间的日记的全面解读和深度思考,透过这些日记,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了解许多在档案、报纸中不曾记载的政治秘密。逃亡之路》记述了作者曾庆斯在“文革”期间,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经历;《姑苏女杰陆兰秀》追忆了即使遭遇迫害、面临生死抉择但仍然坚持独立思想、深刻批评“文革”错误的革命烈士陆兰秀;《逃亡之路》记述了作者曾庆斯在“文革”期间,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经历。 “人物”专栏,冰云《陈独秀寥落到晚年交游》描写了陈独秀晚年被开除出党、避居江津后,与章士钊、沈尹默、台静农、郑学稼、何之瑜等人的通信、交往,他晚年的境况,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先驱的坎坷命运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注脚;许述《你不一定知道的冯玉祥》一文里不仅可以看到中共内部对冯有另一种看法,还可以看到苏共、美国人以及国民党对他的观感与评价;还有淮茗《吴梅、黄侃两次交恶史实述考》、李宝《作为“文物大盗”的康生》。“风物”专栏,《狄思威路108弄4号》是陶希圣的外孙沈詝2012年回国后来到自己阔别六十余年的故居后的所思所感;“口述”专栏,《次执教武汉大学》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部分。 “记忆”专栏,《无牵无挂地走吧:忆黄苗子、郁风伉俪》,舞蹈家江青回忆了与黄苗子、郁风的相识、相知的动人往事;邹宁远、倪慧如《中国志愿军张纪》追忆考察了参加1930年代西班牙内战的中国老志愿军张纪的生平故事;还有楚泽涵《对几位老师的回忆》、陈履生《照相馆往事》等文。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