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39.00
本书立足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实践,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研究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转型。一是提出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内卷化”,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根源是激励异化(激励本义的偏离),乡村治理现实的本质是封闭化的治理主体、物本化的治理理念、自利化的治理内容、运动化的治理机制、风险化的治理结果,在既定框架中的一切改革与创新都难以实现乡村治理的实质步;二是从价值选择、制度建构、机制完善等维度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理论,以此超越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保障乡村的全面振兴。


教育的情怀与艺术
¥48.80
《教育的情怀与艺术》是一本真实反映作者人生经历、教育情怀、教 学艺术等方面的专著,全书共六章,约十六万字。该书语言朴实自然,内 容真实可信,作者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的教育情怀、教 学艺术、教研之路以及对亲朋的关爱等内容,读后带给读者一定的启发、 思考和正能量。 该书适合老师、学生、家长等众多读者阅读,我们从中可以领会他的 教育理念,感受他的教育情怀,欣赏他的教学艺术,分享他的教研成果, 学习他的传统美德,也可以引发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从而激发我 们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斗志。

危崖:生存性风险与人类的未来
¥49.99
我们正身处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20世纪核武器的横空出世,给人类带来可能导致灭绝的真实风险。人类第YI次发展出了足以毁灭自己的力量,并将自身推向一个史WU前例的“危崖时期”。 人类的力量急剧增强,而相应的实践智慧却没有同步增长,一些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和文明存续的风险变得越发明显和紧迫。核战争、气候变化、小行星撞等起先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有可能招致毁灭的风险只是个始,而今蓬勃兴起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大流行病、反乌托邦社会等风险也与日俱增。这给我们的未来蒙上难以挥散的阴影,人类还有多少机会能安然度过本世纪和下来的几百年? 新锐未来学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研究员托比·奥德潜心十年专研,写就了这本全面、深度探讨生存性风险的书籍,并采用尖端的科学手段对自然、人为、未来等各类风险行概率测算和比较分析。他指出,如何使人类免遭这些风险、确保拥有长期未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挑战和要务。他将这YI切放在更为宏大的人类历史叙事和道德框架中,指明人类努力和前的方向,为人类如何抉择和行动提供战略指导。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展论述。部分概述了人类所处的整体环境以及面临的困境,申明我们为何要重视避免生存性风险;第二部分对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和未来风险的种类、表现和发生概率行了具体阐释;第三部分综合介绍了整体风险格局、保全人类的手段,并强调如何守护人类的长期潜力。文后的大篇幅附注呈现更多专业细节或具体说明,以期触达不同的读者需求。 这是一本恰逢其时、高瞻远瞩的书籍,它重新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我们应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唤起我们对生存性风险的重视,做出保护未来所必需的选择。

成长的烦恼(生命教育视窗)
¥1.99
青春期的青少年不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中,难免不会产生各种烦恼。合理适当的指导可以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本书搜集了大量的青少年给作者的来信,诉说了他们的烦恼,而作者也一一给了回复。本书用大量的实例和解说,指出当今青少年心理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提供心理指引。

亲近自然(生命教育视窗)
¥1.99
您有多久没带孩子亲近自然呢?有多久没有去仔细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了呢?本书搜集了有关大自然的心声的故事,让你的孩子在家里,便可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从书中感受自然的神奇,同时亦可培养孩子关爱自然的情感。放飞孩子的思绪,让孩子亲近自然、探究自然。


中外教育简史
¥24.00
本书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针对教师教育专业《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安排,以时间为序、总分结合,整体设计为十七章:章为总起,介绍人类社会初期的教育;第二章至第九章为中国教育史;第十章至第十六章为外国教育史;第十七章为结语,以比较的方式总体审视中外教育发展历史,为中国当下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乡土中国--国民阅读经典(平装)(试读本)
免费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学术权力主导:大学制度创新的根基
¥12.80
本研究立足于高等教育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和框架,在明确界定权力、学术权力、大学学术权力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场域与文化资本理论解释大学组织中学术权力的生成与实践逻辑。系统阐述了大学的制度的“知识—权力”特征以及学术权力的结构与功能,立足于我国大学组织学术权力的历史变革和现实状况,提出我国大学组织学术权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构建学术权力主导的大学组织制度。

个体、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
¥29.00
本书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谈起,论述了国家认同的基本样态,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行了原生态分析,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行了阐述。在具体的研究中选取广西典型少数民族地区行实地考察,并确定以青海为对比,收集*手资料行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田野研究,提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发生机制及符号表征。*后,着力论述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场域并且阐明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文化融合的教育体系构建。

教育漫谈
¥15.00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的一部教育经典著作,对几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932年首次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到1963年已是第11版。本书涉及领域极广,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领域的科学知识与常识。书中强调的教育要培养儿童创造力,学习中要磨炼儿童意志,教育为其未来生活做准备等观,在今天来看仍有积极意义。

社会公正论(第三版)
¥49.00
《社会公正论》(第三版)是作者吴忠民耗费二十年心血,极为努力完成的一部专著,在国内学术界社会公正研究领域居领先位置。该书的*版和第二版分别于2004年、201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引起很好的反响,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2007)、中共中央党校科研优秀成果奖(2005)、山东省图书优秀成果奖(2005)、第十九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2005)。 本书系统论述了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公正公平正义相近概念的异同、社会公正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社会公正的机会平等规则、社会公正的初次分配规则、社会公正的社会调剂规则、代际公正、程序公正、社会分层中的社会公正规则、歧视与中国现阶段的歧视、自由理念、平等理念、普惠性公正与差异性公正等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该书还对社会公正的不当追求、中国70年中国自由和平等的演及问题等重要问题行了分析。另外,还以专论形式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一些社会热门话题。

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民生用水与节水
¥31.00
“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是传统乡村日常生活的生动刻画。黄土高原是中国民生用水困难的地区之一,日常生活用水历来为乡民所重,与国家正赋相关的灌溉用水相比,毕竟属于日常饮食的民间琐碎之类,农业用水与生活用水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等级”。本书要强调的是,农业灌溉用水与日常生活用水在水源利用方面存在重大区别,具有重要的类型意义。本书主要利用田野考察搜集的生活用水碑刻,结合其它文献,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民生用水是如何解决的?目的有二:其一,勾勒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的基本状貌。其二,追问日常生活的历史意义,从民生用水的角度,考察基层社会的运行、控制,尝试建立乡村社会史新的解释途径。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36.00
在中华民族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作为中国全面抗战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其“文化救国”的思想与实践,为抗战的 “全覆盖”和“全员参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阐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包括通过转移珍贵文献、抢救收沦陷区文献等方式努力保存中国优秀典籍,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克服一切困难向国际社会征集书籍,促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造新的文化基地;等等。中国图书馆界的举措配合了政府的抗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救国模式,在文化战线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
¥31.50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煤和水是山西区域社会历史变迁的核心因素,也是研究山西区域社会的突破口。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山西水资源问题,就是要克服过去“就水而水”,以水利工程和技术为主的单一框架,建立“以水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区域性社会关系体系”,勾连环境、土地、森林、植被、气候等资源要素及其变化,而考察由此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组织、规则、象征、传说、人物、家族等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的“整体的历史”。本书内容涉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河域泉域、湖泊存废、分水争水、水权水案、水利水患、礼治制度、家族祭祀等多方面,意在建立“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的基本研究框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41.40
该书是一部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题的探索之著。它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重要问题展研究,回答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由三编、十六个论题的内容组成,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的理论观。三编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基本理论构建,“观、听、访、演、帮、思”的实践教学研究。

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新闻传播学文库)
¥40.80
《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探索中国的公民是如何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影响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在选举现实政治参与和群体性事件现实政治参与中,互联网的使用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类型政治参与情况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情况导致的。在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网络献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网络另类政治参与的分析中,本书发现其受制于现实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与影响,并认为互联网的使用影响的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这两方面的政治参与是互为补充、互相影响、此消彼长的。


思想的粒度与边界:泛化目的论的突现解释何以可能
¥29.00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生物哲学重要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沿用内格尔目的论形式,扩展至迈尔内涵,得到泛化目的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层级新颖性判定条件。 提出思想的“粒度”概念,在目的论所依赖的逆因果解释项中,寻找基于“多重实现”与“层级往复”的解释要素。另外,本书还回应了金在权的“层级划界疑难”等问题。由此,作者认为,“粒度”就是思想的边界条件,是“泛化目的论的突现解释何以可能”的论证基础。

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理论与实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新探索丛书)
¥34.80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主要途径,事关脱贫攻坚和社会公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战略举措,也是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注贫困家庭学生成长成才问题,不断优化工作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对推动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受高等教育。这为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工作任务、拓展了工作内容。本书试图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历史考察概括总结其发展经验,并聚焦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深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工作机制优化和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
¥41.40
本书是16位学者给大一新生讲授人生经历、治史学心得等的课堂实录,是中国人民安心历史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之一。2011年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开设了“学史入门”这门入学引导课程(之后也以“新生研讨课”等名开过),请校内外的著名学者给新生上课,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读书方法、治史心得、学术思考,新生在感受史家之精彩生活、人格魅力的同时,了解历史学是什么,比如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与方法,学术的前沿信息,如何读书、治学,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如何听课、记笔记、写论文,如此等等,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建议,让新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从应试教育到通识教育、学术研究的转变。本书在整理课堂录音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在整理与编辑的过程中保持文本的现场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课堂实录。

中国城市社区基金会发展及运作研究
¥61.36
本书基于中国城市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和运作情况,从宏观层面的行业发展和微观层面的基金会运作两个维度行了深分析,尝试总结社区基金会的本土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特。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经验,详细介绍了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政策、行业状况、治理结构、运作模式和功能价值等,并指出社区基金会对于推动中国的社区公益慈善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具有的重要意义。本书的主要特是实践驱动理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破解社区基金会的运作难题为目标,希望能为社区基金会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理论和经验参考。

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
¥28.90
《源流说》以源流两字概括内容的生产与分发(源指内容生产之源头,流指内容分发之流向),诸位优秀的媒体人积多年来媒体从业的经验,讲解选题策划、采访写作、标题拟制、公号平台运营、内容审核、算法运用、舆情处置等内容,辅以经典案例,试图讲清楚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构成的内容生产生态下,信息从生产到分发、审核、应用的传播逻辑。 本书作者阵容强大,均为靠实力说话的媒体人,尽管每个人都做过采访、写作、拟制标题等等工作,但受邀撰写的原则是*合适的人写自己*擅长的部分。 全书先概述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下来分章节逐一细述,书中穿插讲解了大量案例,操作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