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铎年谱长编(全三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55.05
20世纪初,日本出现现代展厅与书法展览,摹仿以王铎为代表的“明清调”(即巨轴行草书)的作品以强烈的视觉性大获成功。这刺激了日本书家开始对王铎进行研究,其年谱方面的成果,首推须羽源-1975年在《书品》杂志发表的《王铎年谱(稿)》,1992年村上三岛主编《王铎①书法》五大册,也收入福本雅一所撰《王铎年谱》。这两部年谱以部分王铎书法作品以及藏于日本的《拟山园选集》诗集(清顺治十年刊,五十四卷残本)为核心资料。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大陆的书法展览也蓬勃兴起,王铎及其他明末清初书家如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傅山等也受到普遍的青睐。1993年,有关单位在王铎家乡孟津举办了一次王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年,由高文龙、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王铎年谱长编(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套装上中下册)附录了简要的《王铎年表》,成为大陆学者王铎年谱(表)编着的开端。随后的一些相关出版物中也都附录王铎的简要年表,但这些成果未能全面超出日本学者。

燕明刀钱谱--中国古钱谱丛书 (精)
¥312.00
燕国历时八百余年,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其经济和文化都体现着中原和北方交融的特色,是先秦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燕国的易刀作为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物,又是先秦异形货币,背文有大量的文字或符号没有被释读,大量的信息没有被解惑,应该是集学术研究、投资收藏极强的品种,但在收藏市场上甚至不及宋钱清钱的价值,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本书的出版能够极大地提升燕易刀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作者经过多年的刀币实物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收集,过手的燕易刀数量达到十万枚以上,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燕易刀钱币实物和丰富的鉴定经验,这就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能够反映学术研究成果,为广大古钱币爱好者提供一本资料可靠、内容详实的参考书。

解释一词即作一部文化史
¥35.00
近代中国人虽然从明治新汉语受了大量新名词,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论及所指事物,还是不由自主地会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望文生义、格义附会。而且在解读新名词之时,往往不仅是比较西文原词,将新名词看作一个整体对应,而是分别从汉字组合各自的字义来理解词义。如此一来,同一汉语新名词在东文和中文语境中呈现不同形态,而产生了许多彼此无法交集的歧义。不以名词勾勒历史,而是研究历史以把握概念,才有望臻于解释一词即作一部文化史的境界。

雅俗际会: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共生关系研究
¥118.80
本书认为宋元话本存在着从口头文本到书面文本,从文言底本到白话底本,从简本式底本到繁本式底本,再到繁本式录本、底本录本混编本,*后到编创式话本的演态势。宋代话本小说(民间叙事)的娱乐性、虚构性,冲着文言小说(文人叙事)的“补史阙”、“裨教化”,此长彼消,推动了叙事文学重心从历史叙事、纪实叙事向文学叙事、虚构叙事的转移;宋代文言小说与话本小说的互动共生,促成了文言小说的俗化与白话小说的成长,推动了中国叙事文学由雅而俗、由文而白的重大转折,为近世叙事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观念基石和文体基础。

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精)
¥118.80
本选题依据新出土的造像实物和文献资料,首次系统论证了日本、朝鲜半岛佛教造像与六朝的渊源关系,初步建立出8世纪以前佛教造像在汉传佛教文化圈内的传播格局,确立南六朝在东亚佛教造像艺术中的主导地位,系统研究了南六朝对海东佛教造像的影响。


日本农业出版与传播的社会学调查1950—2003(精)
¥40.80
本书以日本战后50年间农业出版事业的变化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呈现了这50年间日本农业出版事业伴随着日本社会急剧变化的状态。将战后的农业出版置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和后来的“不况”期行考察,从不同角度整理了日本农业出版新闻事业的自主发展路径,分析了农业出版在战后农业、农家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村文化全面提升中,如何锲而不舍地与农业和农家为伍,经营着农业出版领域,精细化地履行出版使命。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1100-1700年
¥69.99
地方志是当今存世历史资料中数量丰富、类型复杂的文献之一。本书是迄今为止跨学科探讨方志内容的专著,也是英语世界中有关方志的早专著。作者将方志视为“活的文献”,考察了从编纂动因、生产过程、传播途径到阅读使用的整体“生命史”,并从中发掘出丰富的个案,分析了方志对维系明帝国的政治版图、推动文化生产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了围绕方志编纂,地方官府、家族、士人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复杂互动。本书的细致考证与诸多新论,对印刷史、出版史、书籍史与地方社会史研究均有禆益。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全二册)精(试读本)
免费
吐鲁番文献出土于吐鲁番盆地内的石窟、寺庙、墓葬等遗址,时代跨度长,对研究中古时期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所谓“散录”,是指相对于已经集中刊布的大宗藏品、零散收藏于世界各地公私机构的吐鲁番出土文献残卷,包括德国国家图书馆、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大阪四天王寺岀口常顺氏、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档案馆等散藏的非佛教文献,与本书所收文书可以直接缀合的大谷文书也予收录。本书将这些一般人难以见到的文献汇为一编,便于学者研究使用。 本书共收录372件文书(属同一写本的若干残片计一件),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典籍”,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并考虑到吐鲁番文书的特殊性,经部下单列小学类,道教文献、摩尼教文献、佛教写经题记三类也归入“典籍”。下编为“文书”,以年代为序,收入所有公私文书。 每件文书,参考前人成果拟题,并做解题、校录、标点等工作,以期为读者提供可靠的文本。本书还附有部分表示缀合情况和获得版权的新旧照片,共计六十余幅。书后有本书所收文书的按编号排序的索引。


晚明公安派及其现代回响(精)
¥27.00
关注自我、直抒性灵的晚明小品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股清流,它在后世,尤其是20世纪初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本书从袁宏道、公安派与晚明思想及晚明诗文的现代回响三个方面展。从袁宏道其人始,讲述他的生平,分析他的个性、行操及思想,再论他的诗文,一个充满矛盾但真诚幽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公安派领袖人物跃然纸上。借由对其诗文的批判性分析,袁宏道不仅被描述为一位杰出的诗文作家,同时也凸显了他相当的才智与幽默。其中亦评估了公安派对晚明文学的影响,以及它对竟陵派的兴起所起到的作用。袁宏道所代表的公安派注重自我表现的趋向,跨越三百余年,在20世纪初的现代喷涌而出,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十九世纪西方演剧与晚清国人的接受
¥35.00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和晚清到民国初年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有着极为密切而直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段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我们习惯性地把西方戏剧看作一个连续一致的整体,以易卜生式的戏剧作为现代戏剧合法的存在形态,因而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清末出访欧洲的国人所观看和受的实际是十九世纪西方的主流戏剧,它属于可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戏剧”的完全不同的剧场史范畴。 本书的基本目标就是希望通过重新检阅晚清国人出访欧洲留下的观剧笔记材料,对中西戏剧交流史上这一被遗忘甚至可以说是有意无意被抹去的段落予以发覆。它的一方面的工作是通过对中文和英语原始史料行参证阅读,复原十九世纪英国以及欧洲戏剧的历史真实景况;另一方面则聚焦于晚清国人的受层面,不仅还原这些丰富史料中所记载的基于切实感受的观剧所得,而且提请注意史料撰述者如何以前现代中国既有的“百戏杂剧”等观念来应对他们在西方剧场里面遭遇的新鲜事物。

江标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试读本)
免费
江标(1860—1899),原名善寰,字建霞,号师鄦,自署笘誃,又署灵鹣。江苏元和(今苏州)人。生于清咸丰十年庚申(1860),卒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是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维新派重要活动人物之一。1894年,任湖南学政,大力进行教育改革,整顿书院,推行新学,奖掖人才,开湖南维新之风。江标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作,生前刊行的只有《红蕉词》一卷、收入《灵鹣阁丛书》中的《黄荛圃先生年谱》二卷和《宋元行格表》一卷。 《江标集》,约293千字,是江标著作的标点整理本,纳入中华书局“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即文录、诗词、黄荛圃先生年谱、政治经济言(节录)、附录。编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郑麦。

陇南金石题壁萃编(精)--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24.80
本书收集释录民国以前陇南地区八县一区金文、石刻、题壁(题写在山崖、粉壁上的墨迹)资料。成果图文并茂,合约80万字。 部分:陇南金石概况(代前言),约2.5万字。包括“陇南史况”“陇南金石分布及类别”“陇南金石学术价值”“陇南金石著录与研究状况”等。 第二部分:陇南金石释录(编——第九编),为成果主体。录文544品,内附高清金石拓片、题壁照片529组,首次刊布300余品。一编:秦,录33品;二编:汉代,录24品;三编:魏晋南北朝,录12品;四编:隋唐五代,录16品;五编:北宋,录84品;六编:南宋,录121品;七编:元代,录26品;八编:明代,录160品;九编:清代,选录68品。释录以年代早晚为序,一般于题下以仿宋体录碑文。除少数已佚名品转录于地方志或金石典籍外,其余均为亲眼所见现存的民国以前古物。铭文力求准确,所附拓片力求亲访实物,亲自精拓,完成石上拓片拍照。每件金石、题壁皆注明遗存(出土)地、现状、形制、大小、铭文排列行数、字数、字径、书体等。部分铭文注释重要人物、地名、历史事件或校注文字异同。 第三部分:第十编 陇南金石存目。载录陇南金石、题壁信息1081品。

中国村落史
¥127.40
传统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在这样一种文明结构中,星罗棋布生长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村落,是长久以来中国人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社会组织,是孕育中华文化的基础构成,也是在中国广博的地域和漫长的历史演中,一种历时悠久、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时空坐落。涵养衍生于传统村落中的组织结构、传统智慧、文化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分,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气质,构成了极为牢固又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与外在形态。 在城市化高歌猛的现代中国,传统村落面临急剧消失的生存危机。因此,对现存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行抢救性发掘与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本书作者在数十年间寻访中国境内传统村落5000余个,积累了海量的田野考察资料。通过对新材料的整理研讨,对历史文献典籍的引述探究,本书徜徉古今,从文明发源写到现代中国,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完整呈现并深阐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演变发展,讲述了不同时期传统村落的特征,其文化意义及其与时代背景、社会制度间的交互影响。在层次递的历史爬疏和条分缕析的引经据典背后,中国传统村落的全景式面貌跃然纸上。 遍布中华历史天地间的传统村落,既是一种特殊的空间聚落,又凝结着在其间生产生活的中华各族人民的生活传统、社会交往、生存哲学、艺术审美。可以说,传统村落是一种文化聚合体。当今天我们重新触摸传统,这些村落遗存的价值已经突破其所存在的时空,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是理解传统中国的重要路径,也是记录民族记忆、激活文化传统,连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更是构建中国文化研究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方法。?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试读本)
免费
认识中华文化,要抓住其要义。而掌握中华文化要义,必须基于中华文化自身立场,遵循中华文化自身演的逻辑,回到经典文本,探其源,析其流,弄清中华文化究竟讲了什么。作者基于这一立意,选取中国文化史上z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论语》《易经》《孟子》《道德经》《庄子》《坛经》等,阐释儒家、道家、佛家及中医的主张、思想,提炼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蕴含着beyond时空的大智慧,给予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


赵尔巽与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40.80
本书梳理赵尔巽执政奉天三年间的举措,分析其施政背景、具体措施、客观效果等,从东北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发,指出赵尔巽执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这一问题上的积极意义,并在清末东北新政以及清末全国新政的大背景下,分析赵尔巽执政承前启后、尤在启后的政绩,有助于人们全面客观认识赵尔巽其人、赵尔巽执政三年间的奉天政局。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28.00
本书的前半部首先考察了缠足在现代的、全球化的世界里,逐渐失去文化光环的过程。在面临“天足”概念和“放足”运动冲的过渡时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里,高彦颐指出,“缠足”解组为三种层次的时间性:具有文化荣耀或正当性的缠足、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缠足,以及个体体现的缠足。这种解组使得反缠足论述的步史观与所谓的“缠足的终结”之间,出现了某种“时间差”。人们不会在一夕之间从旧式生活翻转到新式生活。即使缠足已然丧失其文化光环,不少小脚母亲还是固着于传统思维,继续为女儿缠脚,固执地相信小脚才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换言之,过渡时代呈现出来的特色,是一种“在时间、感情和时尚之间徘徊、游移和摆荡的动态”(第7页)。缠足的终结并不是一个“从缠到解’’的直线程;相反的,缠足既是一种普遍而且复杂多样的现象,其消逝必然历经漫长而反复的过程,也必然纠缠在上述三种时间性的错乱步调之中。


“女界”之兴起
¥16.80
本书作为近年来*本探讨晚清天津女子教育的专著,以此时期天津大小37所女学、1000多名女教习和女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由此生成的现代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晚清女子教育初兴,如何应对、认知这些女教习和女学生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成为女学发展之关键所在。就此,本书选择三个与晚清女学密切相关的话语实践行深分析:身体和图像的游移、视觉建构和形象制造,即女学师生的身体及照片在实际的和虚构的公共空间中的流动、画报在视觉层面上对女学生、女教习和女校的再现和建构,以及新女性典范形象的制造和传播。本书认为,晚清天津女学,或者更普遍意义上的近代女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以校园为中心、在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教育过程,而是各类参与者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重新探索社会规范、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这其中充满对话、磋商甚至矛盾。一方面,女学参与者赞誉女学之现代性,推崇文明女教习和女学生形象;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主动借助传统的性别意识、社会规范以及文化惯例来确立女学的现代边界,将女学这一新兴事物去陌生化,使得女学真正在认知层面和日常层面沉淀下来,成为实际的社会存在。


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39.97
在儒家经传诠释体式中,义疏以系统、周详为优长和特色。群经义疏既是学子门阶梯,亦为经师治学义府,因而“言经学者,莫盛于义疏”(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义疏之学兴于中古,如《仪礼》一经,南齐贺场有《礼讲疏》,贺琛有《三礼讲疏》,陈沈文阿有《仪礼注》;北魏刘怀方有《仪礼疏》,北齐黄庆、隋李孟悊有《仪礼》章疏。唐永徽年间,贾公彦以黄、李二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义”,裁成《仪礼注疏》,朝廷著于功令,学者奉为圭臬。宋熙宁年间,以《仪礼》于经世为迂远,不列取士科目;南宋以降,理学家说经,义重性道,文尚简易,学者宗之,义疏之学渐衰。故清儒感叹“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殆绝。《仪礼》尤世所罕习,几以为故纸而弃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仪礼述注”条),或深悯义疏之学“旷然中绝者逾五百年”(孙诒让《刘恭甫墓表》)。 至清代,“通经学古”思潮兴起,钻研十三经注疏成为士林风气。阮元说:“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礼学是经学研究的突出重,“学者不通典礼,不列名家”(郑知同《仪礼私笺后序》)。众多朴学家的考据实绩证明,不仅理学家论说古礼多有舛误,《十三经注疏》也不能令人满意。如《仪礼注疏》,“或解经而违经旨,申注而失注意”(罗椒生《仪礼正义序》)。故陆续有学者展其所长,撰著新疏。胡培晕积40余年心力,历览众说,集腋成裘,撰《仪礼正义》。 清代《仪礼》学与宋、元、明盛衰迥异。这一逆转缘何得以实现的呢?有研究者指出,清廷大力提倡礼学研究,对学者起到导向作用;汉学家厌弃理学末流空谈心性,普遍重视古礼考证;朴学考证方法日趋精密,为《仪礼》考释创通了道路。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清初硕学鸿儒,特别是顾炎武在经学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对《仪礼》学持续繁荣,尤具关键意义。


新史学(第十卷):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
¥46.80
《新史学》创刊于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 本刊优先采用在多学科交叉的语境下,对历史学的方法与叙述行多元探索的优秀论文和评论文字,同时兼容发表具有创意风格的传统史学论文。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
¥19.99
文史大家金性尧在注诗之余熟读明史,深谙明代掌故。此部作品是其有关于明史的随笔结集,包含读史札记、闲谈文化掌故、解读历史迷思、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评著名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不同于一般历史类作品,并非编年史、大历史,而是在史海中撷取一些小掌故,编缀而成。金性尧功力深厚,深浅出,评史论人议事时,文史结合,常有独见。


竹简《文子》研究之回顾与反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37.12
本书共分五个章节,依次为:一、竹简《文子》研究;二、竹简《文子》成书年代反思;三、竹简《文子》、今本《文子》、《淮南子》三书关系反思;四、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之关系;五、当代学者新近出版《文子》论著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