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夫卡的先驱
¥24.99
《卡夫卡的先驱》是浙江大学文学教授许志强的评论集。 与读后感式的小说评论不同,他将写作理解为素描,试图摹写对象的神采,带着我们去阅读,甚至鼓励我们去细读。作者洞察微,学养深厚,笔法精细,在消遣、享受、品味乃至痛苦中将文学传递给读者。 那些纷繁复杂、荒诞离奇、充满着象征和隐喻意味的20世纪欧美文学作品在他笔下门户洞,卡夫卡、博尔赫斯、库切、托宾、萨拉马戈、乌格雷西奇等作家一一出场,与我们对话。 他评价库切的写作“既是缘于一种‘历史的宿命’,也包含自我抉择”,认为傅尼埃的生活和梦想好像就是为《大莫纳》在准备;他毫不掩饰对《失明症漫记》的欣赏,“萨拉马戈将游戏笔墨和精确的写实风格熔为一炉”,也向索尔·贝娄致敬,认为他身上“这种尼采式的英雄气质,使他即便怀疑一切,也绝不会怀疑诗性创造的力量”。


保罗·奥斯特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40.80
本书通过分析当代美国犹太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Auster,1947-)小说中的空间,指出其笔下的空间突破了传统的地理位置的含义,是场所与空间状态的双重结合,不仅指代特定的地与建筑意象,更加强调美国犹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美国犹太属性。奥斯特笔下空间的这一属性一方面反映了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与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创作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揭示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核心概念“犹太性”的当代意义。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文学批评家、研究者和爱好者等。本书可供从事文学批评和空间研究的学者参考,也可作为辅助阅读材料,用于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还可以作为普通读物,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爱伦·坡短篇小说1(英文版)
¥5.99
本书精选了爱伦?坡侦探推理及科幻小说17篇,其中包括其侦探小说的山之作《莫格街谋杀案》,以及《窃信案》《金甲虫》《玛丽?罗热疑案》《就是你》《大漩涡底余生记》《气球骗局》《欺骗是一门精密的科学》等一系列经典短篇。 我们提供地道的英文,*美的译文,在每一篇小说之前,特别提供精彩独特的“导读”,旨在提供当时的社会语境及其与作者其他作品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表达出编撰者的强烈的阅读感受,做到与读者交流的目的。此外,原文中的注释,也就是注疑释典,是很见功力的工作。注释与导读比较起来,一个是放大镜,一个是显微镜,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让我们看到了作品的全貌。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
¥7.20
本书旨在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明清传奇戏曲行历史描述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全书分别深地考察了传奇戏曲文体在剧本体制、语言风格、抒情特性、叙事方式等各个层面的历史变迁过程,力图准确地描述它从明成化元年(1465)到清宣统三年(1911)近450年的演历程。同时,本书着力将传奇戏曲文体的历史变迁置于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阐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该文体各个层面的变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文化功能。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书广泛地吸取了古今中外文体学研究的成果,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探索一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体学研究范式,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具有前沿性。


解读《素书》
¥9.25
《素书》问世于公元前约230年秦末汉初,而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公元317年―419年的东晋年间。 《素书》与《论语》、《老子》、《孟子》、《墨子》、《孙子》等古籍经典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园中的瑰宝。 《素书》是一部治国理政的专著,全书文字不多,总共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大部采用看似通俗简易而内涵又十分精深的格言警语,对执政者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执政为民,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善始善终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故世人称之为“奇书”。 作者在对《素书》的解读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引经据典,旁证博引,逐字逐句,深耕细作,耐心细致地进行挖掘,竭力恢复原作原意。 通过解读,作者再次掀开了《素书》研究的幕幔,对广大读者,以及《素书》研究者正确理解、深入研究、广泛应用《素书》内容,或许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该书深入浅出,文字顺畅,史实充足,通俗易懂,融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部值得所有从政者,以及热爱历史研究者阅读的佳作。

醉花阴
¥2.01
苏家两朵花,一朵沉静婉约,一朵热情奔放。姐妹两个,一个是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一个是留洋归来的新派小姐。 少帅楼西聆要娶的是妹妹苏溪鱼,哪里想到当天接到的新娘子会是那个老古板的苏净蒽。这让他怎么能接受。直接宣布,退亲。代替逃婚的妹妹出嫁的苏净蒽该是何等难堪。 楼少帅认为苏净蒽这个女人真的是一点都不省心,本身不合他意不说,偏偏还有个青梅竹马的表哥一直虎视眈眈,时不时的给他添堵。 表哥神马的,都给我滚粗,进了我楼家大门,就是我楼西聆的女人,我不喜欢不要紧,别人是*不可以觊觎的。说白了就一句话,这个女人,是楼少帅的,表哥,就是天边的浮云,不对,连浮云都不算,你随便飘一下,就赶紧离开吧,别在这碍眼了。

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
¥27.00
《什么是杰作》是夏尔丹齐格继《为什么读书》之后又一部关于文学与阅读的作品,介乎文学批评与热心读者自传式的表白之间,试图识别一个众人皆知,但此前甚少被定义和深入分析的概念:杰作。 什么是“杰作”?《圣经》里没有这个词,因为人不可以创造事物,尤其是已臻完美的作品,那是上帝才有的特性。“杰作”这个中世纪形容艺术品的词汇,是从何时开始用于文学?文学杰作有评判的标准乃至配方吗?怎样确认一本书是否为杰作?谁来确认?杰作是不朽的吗?人们今天是否还需要杰作?……本书试图回答林林总总关于杰作的问题,就这一令人生畏的概念展开有趣有益的思考,其目的是消除杰作的神圣光环,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杰作。从荷马、海涅、贝克特到托马斯伯恩哈德,丹齐格往返于经典与当代作品之间,书中既能看到他对普鲁斯特的不俗见解,也有关于乔伊斯令人意想不到的分析评论。 本书延续了《为什么读书》渊博幽默的风格与精英主义立场,见解精辟,妙语纷呈。丹齐格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文字可以结合虚饰与沉思,技巧与深度,学问与热情。


外国童话史
¥8.70
《外国童话史》以世界为视野(包括中国),就儿童文学的一个首位重要的分支——童话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完整的描述和评介。既为“外国童话史”,范围就只涉及外国并且自然以西欧、北欧、东欧三大板块为中心内容,从童话文学现象中归纳其发展规律。《外国童话史》不装腔作势,不故作高深,深入浅出,易读易记。学习者、创作者、教学者、研究者、出版者、资料收集者均可借助它各取所需。


小说创作技能拓展(创意写作书系)
¥22.50
小说创作的技能是可以训练并拓展的,这种拓展旨在激活作者的写作潜能,培育和提升其叙述故事的冲动、感觉和能力。正如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艺术家。 本书引入了美国创意写作研究界的相关成果,力图从叙事创意设计的意义上探寻各种可操作、可模仿的小说写作技巧,研究小说写作教与学的原理和方法。书中包含作者执教小说写作工坊课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源自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生动案例。 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 *小说的叙述方式 *从故事大纲到情节清单 *小说人物的结构关系 *在书面故事中构造场景 *小说中的“看”与“被看” *叙述声音的修辞策略


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创意写作书系)
¥21.00
本书收集了一些当代知名作家的个人写作练习。在这些备受好评、屡获大奖、成功而多产的作家们的写作生涯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神助抑或是天赋异稟? 当我们为写出句话而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时,这些作家已经写出一篇又一篇佳作了! 尽管这些佳作看似写来都不费吹灰之力、一挥而就,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思路简单的秘诀:写作练习! 本书中,有八十七位美国一流作家向您呈现其新颖有趣而又实用的练习。这些练习都是作家们极力推荐的,简单易懂,可立即使用。通过展现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和古根海姆奖等获奖者的写作技巧,《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鼓励那些渴望在写作方面一展风采的人们:始写吧!

当时只道是寻常
¥28.00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修订文雅词幽,馈赠珍藏*书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新订版)》“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阕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埋下伏笔,安静蛰伏在人生里静候结果开花的一天——他被人记取,不因他是权榴之子,不因他是康熙的宠臣近侍,而因他是横绝一代的词人。

历代诗歌
¥2.90
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用感情来打动人,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本人受到强烈的感动并有较高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作家的感情乃是基于人性的,所以能与读者相通。

文学名著
¥2.90
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用感情来打动人,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本人受到强烈的感动并有较高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作家的感情乃是基于人性的,所以能与读者相通。

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和商业运作
¥58.0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学院的影视写作专业在全美国排名No.1,而本书作者理查德·沃尔特是这个专业的主席。他讲授的影视写作课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一致评价为富有传奇色彩,不仅桃李天下,还有学生二连三地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奖项。《剧本》作为这门课程的内容大纲,涵盖了标准的剧本格式、剧本修改方法、真实的业界环境,三十多年来被全世界一百多所大学当作教科书使用。通俗易懂,手把手教你写出一部专业的影视剧本。

鲁迅自编文集:汉文学史纲要
¥2.50
该书原系鲁迅于1923年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该书虽然只写到西汉两司马,但在这短短的十节讲义中,无论在选材、体例和观点上,都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文学思潮史
¥22.19
一关于清人对明代文学的批评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后起的朝代一定要否定其前面朝代的文化,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在政治文化上是“改服色,易正朔”等等,在思想文化上则是指斥前朝之失,获得优越感,并在对前一个朝代文化的否定批判中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凸显自身的特色。前一个朝代的江山社稷及风流人物已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中,因此这基本上是一场被告缺席的指控和判决。而前一个王朝既然灭亡了,它本身特别是它的末期肯定有很多失误,正好为后一个朝代否定它提供了靶子。按此惯例,清代特别是清前期的文学家对明代文学行了猛烈批判和彻底否定,形成了一股强烈程度前所未有的指斥、嘲笑的声浪,至今仍在历史的时空中回荡。后来清代也灭亡了,人们也要否定清朝。但这时中国社会已发生根本变化,从古代走现代,人们要否定的是整个中国古代及古代的文化,所以清朝本身的文化反而侥幸地被否定得较少,清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古代后起的王朝否定前一个王朝这种游戏的后一个发言者。清人的很多说法,包括对明代历史文化的看法,就没有被后来的否定所抵消,而对后世持续发生影响。 清朝特别是清初对明代文学的批判之所以空前激烈,影响深远,是几种因素机缘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批判初起于一批明朝遗民文人,他们的目的倒不是否定明朝,恰恰是为明朝的覆灭而感到痛心。他们痛定思痛,力图总结明代覆亡的原因,找出明代文人、文学、文化与明朝覆亡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思文人、文学、文化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应吸取的惨痛教训。此前其他朝代的遗民也会作类似的反思和批判,但其力度、深度和强度都远不能与清初的明朝遗民的反思和批判相比。这首先是因为,在明代中后期,在阳明心学特别是其左派和异端及狂禅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强烈的富于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学术风尚。人们批判某种现象或观,必嬉笑怒骂、骨三分,表达某种见解也往往极其犀利、富于感染力。这种学风虽经明清鼎革,但未骤然消歇,流风余韵延及清代前期,尤为当时坚守明朝遗民身份不与新王朝合作的一部分文人士大夫所继承。他们的思想和文章仍然保持了明代中后期的凌厉激越的风格。其次是因为,明清易代的过程之急遽,上至帝后下至庶民受祸之悲惨,整个社会动荡之剧烈,都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更替之际。受这种空前的沧桑巨变的刺激,遗民文人对明代历史文化的反思就异常痛切深刻,批判就异常猛烈尖锐。紧他们而兴起的清朝前期的文学家,大多是明朝遗民文人的晚辈,深受他们的影响,可以说就是在对明代文学和文化行反思和批判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对明代历史文化的批判成了他们的基本常识和习惯动作。同时,清朝是由满族统治者建立起来的,他们在文化方面本来比较落后,越落后就越不自信,越不自信就越需要通过否定明朝及其文化以抵消自己的不自信并藉此获得自信,尽管它实际上几乎全部继承了明朝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中对它有利和有用的所有内容。因此清朝在靠武力统一全国后,即始通过一系列举措,对明代历史文化行清算和批判,许多御用文人和普通文人都加到这一运动中去,调门极其高亢而夸张。这样,清初明遗民的反省性批判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性批判,官方的批判与民间批判,就前后衔、二水合流了。因此,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清朝对明代历史文化的口诛笔伐,可谓声势浩大,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后世人对明代历史文化的看法。 关于清人对明代文学与学术的总体性批判,阎若璩的说法颇具有代表性:“前明三百年文章学问不能远追汉唐及宋元者,其故盖有三焉:一坏于洪武十七年甲子定制以八股时文取士,其失也陋;再坏于李梦阳倡复古学,而不原本六艺,其失也俗;三坏于王守仁讲致良知之学,而至以读书为禁,其失也虚。”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一,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9册,第407页。这可能是清代以来否定明代文学和学术者的共识。但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关于八股取士,这是中国政治文化(包括考试文化)发展的结果,自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确实给明代文学和学术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清代不是仍然继续沿用这套办法吗?在史学家孟森看来,清代统治者沿用八股取士制度,比明朝统治者用心更为险恶:“明一代迷信八股,迷信科举,至亡国时为极盛,余毒所蕴,假清代而尽泄之。盖满人旁观极清,笼络中国之秀民,莫妙于中其所迷信。始关则连岁科,以慰蹭蹬者之心,继而严刑峻法,俾忮求之士称快。丁酉之狱,主司、房考及中式之士子,诛戮及遣戍者无数。其时发难者汉人,受祸者亦汉人。汉人陷溺于科举至深且酷,不惜假满人以为屠戮,以泄多数侥幸未遂之人年年被摒之愤,此所谓‘天下英雄我彀中’者也。”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科场案》,台湾世界书局1980年3月版,第391页。可见清代士人受八股文之毒害有过于明代士人,何以见得清代的文学学术没有因八股取士而坏,明朝的文学学术就因八股取士而坏呢?或者说,何以见得明朝的文学学术因八股取士而坏,清朝的文学学术就没有因八股取士而坏呢?关于李梦阳等倡复古学,在它之前,明代文坛被毫无生气的台阁体所笼罩,正是李梦阳等发起复古运动,明代文学才焕发生机,并引发了明中后期文坛的一系列新变。难道没有复古运动,明代文学继续沿袭台阁体的轨辙,就能取得辉煌成就吗?关于阳明心学,我们现在知道,这是明代思想文化重大的贡献。它不仅带来了明中晚期思想界生机勃勃的局面,催生了明中后期雅文学领域和通俗文学领域多姿多彩的景象,也沾溉了明末清初学术界富于批判精神的思考和探索。直到今天,它对我们倡导主体理性精神的独立自觉,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仍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积极意义。如果没有复古运动和阳明心学,明代文学和学术还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东西呢? 具体到从清初始的对明代文学的批判,蒋寅《清代诗学史》卷指出,清初人批评明代诗歌的三大弊端是:模拟之风、门户之见和应酬之习。 蒋寅《清代诗学史》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关于应酬之习,其实不止明代存在,在唐宋以来就存在,严羽就曾严厉批评唐代元白韩孟、宋代苏黄等连联斗押,宋代文人以诗为交际工具,认为这些给诗歌带来了严重危害。明代前、后七子、云间派的诗人,都强调诗文必须有为而作,对应酬之风给予过猛烈抨。若说以诗为应酬之具,清人的行为毫无疑问比明人严重得多,汗牛充栋的清人诗文集,应酬之作所占比例绝不会低于明人创作。 关于门户之见,这确实是明代人论诗论文的一个特。所谓门户,一是指某种文学主张,或某种文学主张确定的取法范围和标准;二是指诗文作家因文学主张等原因而形成的文学派别。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文学派别的形成一般以共同的文学主张为基础,当然人际关系、名利等因素也难免会渗透到门户之见中。文学而有门户,可以说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现象。门户之见有利有弊。狭隘的门户之见,或纯粹出于利益的门户之见,自然对文学的发展不利。明代人之所以有比较强烈的门户之见,主要是因为他们有鲜明的文学主张。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吴中派,公安派、竟陵派等,文学主张都大为不同。甚至同一个文学流派内部,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文学主张也不一样。有门户就有主张,就有争论,这体现了明代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高度自觉。而不同的文学观念的冲突和交融,正是文坛充满活力的表现。清代诗、词、文等也分种种流派,也都有各自的信从群体,有各自的主张和取法范围。有清一代的文学,也就是由种种流派、门派组成的。清代文学的成就,也是藉各种流派、门派的存在而呈现的。因此文学而有门户,不足为怪。至于那种纯粹为了名利而标榜门户,借吹捧文学派别的领袖而抬高自己,过于刻板地强调某种风格流派、取法对象,而肆意贬低其他风格流派、取法对象的行为,明人也已经察觉,并给予猛烈抨。且不说基本上一直不为叠相主导文坛的文学流派所牢笼的吴中派文人对文坛上的门户习气有过多么辛辣的讽刺,即使是复古派领袖如王世贞等,一方面为扩大自己文学主张的影响而广招同侪,一方面也对这种陋习深表不满,他曾说:“大抵世之于文章,有挟贵而名者,有挟科第而名者,有挟他技如书画之类而名者,有中于一时之好而名者,有依附先达假吹嘘之力而名者,有务为大言树门户而名者,有广引朋辈互相标榜而名者,要之非可久可大之道也。迩来狙獪贾胡,以金帛而名;浅夫狂竖,至用詈骂谤讪,欲以胁士大夫而取名。噫,可恨哉!”(《艺苑卮言》卷八)历览清人对文学界恶劣门户现象的批评,其刻画之逼真,指斥之痛切,似未有超过王世贞这段话者。 关于模拟之习,文学贵在创新,简单模拟前人,自是文学大弊,明代文学家不可能连这个简单的道理也不懂。李、何、王、李等复古派作家主张学古,但他们的目标是“拟议以成变化”,即通过认真揣摩学习古人优秀作品,熟练掌握诗文创作法度技巧,在此基础上自由变化,形成自身的特色。模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独创才是目的。而文学创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模拟学习前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实际上是文学创作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复古派作家强调揣摩学习古人的作品,是符合创作实践的一种合理主张。从来没有哪一位复古派作家认为模拟就是目的,把模拟当做创作。相反,他们对简单模拟的现象也提出了严肃批评。即如强调“拟议”的李梦阳,也反复申明“拟议”的目的是“自成一家之言”,对那种“窃古之意,盗古形,剪截古辞以为文”的做法不予认可,称“谓之影子诚可。”(《驳何氏论文书》)徐祯卿早年浸染吴中诗风,后来在李梦阳等引导下转而学古,又似乎走向另一个*,即太重模拟古人,太重体格法度,而自由变化则略显欠缺。徐祯卿年仅三十三岁因病早逝,李梦阳为他的诗文集作序,对他提出批评并表示惋惜:“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然守而未化,故蹊径存焉……”(《迪功集序》)至于唐顺之等所谓唐宋派作家,袁宏道等公安派作家,以及徐渭、汤显祖等,对剽窃模拟更行过严厉指斥。徐渭称当时复古派特别是其末流的诗文创作剽窃模拟,有如“鸟之为人言;《徐渭集·徐文长三集》卷十九《叶子肃诗序》。第519页。袁宏道《叙小修诗》等文中对复古派末流“剿袭模拟、影响步趋”的现象作了尖锐批判, 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四,第188页。其言论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 综上所述,清人对明代文学与文化的批评,大致分成几种情况,一种批评是合理的,如对八股取士制度和诗歌创作应酬之习的批评,但在这两方面清代人与明代人并无二致,或者说还变本加厉了。不必因此就说清人没有资格批评明人,但至少这肯定不是明代文学的成就比不上清代文学的原因。另一种批评属于误解,如清人对明代文学的门户之见和模拟之风的批评。清人未能完整准确地把握明代人关于门户问题和学古问题的理论见解,不了解明代文学家具有强烈门户意识背后的深刻原因与积极意义,也不理解明人强调学习古人的真实意图及其合理性,不能对其行辨证的分析,因此这种批评就比较肤浅,似是而非。还有一种批评是从保守的思想观出发的,如对整个复古运动和阳明心学的看法,我们自然更不应该盲目信从。总之,清人对于明代文学与文化的批评,未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历史面貌,因此既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价值,也没有真正抓住其根本缺陷。


如海鸥与波涛相遇:三十九位中国作家
¥29.00
这本书是文学报40周年庆典用书,内容集结莫言、铁凝、迟子建等国内一线作家的写作观,可以说是中国文坛力量的集中展现。这是一条宽阔河流,源远流长。这也是一片辽远星空,每一颗星星自有其光华,璀璨交辉,汇属于中华文化的星辰大海。《文学报》创刊至今的40年,这些来自前辈名家为我们所撰写的文章中,有坦率的写作经验,更有赤诚的文学感受,从中你不难听出某种共性:时光荏苒,但写作者向着文学应有的质地、品格和精神高度的持续努力,从未更改。在文学的灿烂星河中,这些声音相互激荡、回响,不断阐释和生发新的意蕴,为有志于写作的后来者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古希腊文学史刍论——一位古史研究者的学路历程
¥50.33
本书收录作者在本科、研究生、博士后三个阶段的研究论著,包括本科论文《伯里克利与雅典民主政治》、硕士论文《希腊化文化宏观考察》、博士论文《古希腊罗马犬儒现象研究》、重大课题《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以及若干代表性论文等。上述论文写作时间涵盖作者治学生涯全程,均为相应时期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价值,反映了作者在古希腊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与成熟阶段的专著、课题有明显的区分,折射了作者的学路历程。


翻译艺术通论(许渊冲集)
¥23.99
《翻译艺术通论》可谓许渊冲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探讨了翻译中的矛盾论、实践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论,还举出了大量的译例加以佐证。作者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现在,讲述了如何做到既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又使译文与原文的思想内容、文字风格相一致,甚至使译文比原文更加出彩。书中作者所阐明的关于文学翻译理论的基本观,也是他多年来在从未间断的翻译实践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和理论提炼。


银发经济概论
¥79.00
本书对“银发经济”,即与50岁以上人群相关的消费、产品、服务、行业状况、经济政策等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研究,既包括对“银发经济”、银发人口特征、银发人群收支出、银发市场需求前景、银发公共经济、银发产业管理等的分析,也涵盖了对“银发经济”各细分行业的研究,涉及银发人群的衣食住行、医疗、通讯、教育、旅游、金融、住房、商业营销等各个方面,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和老龄服务事业,帮助企业抓住老年经济发展机遇,献言献策。

文学理论九讲
¥54.40
本书是著名教授王一川的文学理论课堂实录,所涉主题包括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的含义与属性、当代中国文学语言状况、当代中国审美精神的演变、小说作品的影片改编案例分析、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大海形象与海的跨文化对话、文学批评、怎样读书等,凡九讲,使读者如同置身现场,聆听别有洞天的师生对话,一探文学理论的究竟,体会学习的苦乐酸甜。 本书适合文学理论初学者阅读,也可供其他文学爱好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