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公室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大全
¥2.99
一本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实用化的办公室写作参考指南。涵盖了行政公文、综合事务公文、交际礼仪公文、日常商务公文、法律文书,以及各种实用讲话稿等近100种文体的写作知识。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讲解翔实,针对性强,所有文体都指出要,列出模式,并精心挑选了每种类型公文中的经典范例,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极具实用性,相信对提高办公室人员的写作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桐城方言
¥16.80
桐城方言属官话方言江淮次方言洪巢片。由于桐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派的故乡,导致方言词汇量大,内容深刻,文学性强,独具地方特色。本书立足本邑,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仍在流传的方言词为主要对象,搜集整理出6000余条,分为11大类,较大程度地展示了桐城地区的方言含量与面貌。本书对桐城方言进行系统的完整语言体系的研究,对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蓝本价值。

英為中用十大原則
¥67.12
在中文寫作中加插英文的單字、詞組和句子,有人會覺得是虛誇造作和自命不凡。可是,對我來說,在中文上撒點英文,就像吃意大利粉加蕃茄醬,或者吃雲吞麵加辣椒醬,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我這樣寫文章,是率性而為和順其自然,英文所謂“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久而久之,這成為我的簽名式樣和寫作風格─ 沒有英文的林沛理文章是剃光了頭的長髮美女,馬上變得無法辨認。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
¥14.71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介绍了目前国际语言学界有关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并运用这些理论和成果对汉语和吴语行了分析与研究。

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
¥11.25
本手册收录了古代汉字一万一千六七百个。每字后面列出其上古和中古的音韵地位,并加注拟音,以供学习,研究古代汉语,汉语史,汉语音韵,文字学,训诂学,文学史,古代史和汉藏诸语言比较研究等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同志作参考工具书。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
¥27.47
本书是研究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术专著。全书十八章,全面梳理了汉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及重要表征,对其精髓行具体的论述,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作者分六个方面探讨了汉语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问题:汉语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汉语与社会变迁、文化变异的关系;汉语与宗教、语言迷信心理的关系;汉语与民族思维偏向的关系;汉语专名、称谓与民族文化心态的关系;汉语表述与社会文化取向的关系。 作为修订本,本书增加了“从汉字考察远古图腾崇拜”、“佛教文化对汉语复合词发展的重要影响”、“汉语色彩词的传统文化内涵”、“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等章节。

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2015)
¥15.60
《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是关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的文献介绍与摘编,旨在为语言文字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利政策制定和实施者了解年度理论研究动态,把握重、热问题,为学科建设积累资料、发现人才,以利相关研究工作深展、持续推。《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2015)》是对2014年发表的关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的文献摘编,也是份年度报告。共收集、摘编文献446篇,力求全面、完整地盘、梳理并向读者展现语言文字政策研究的年度发展情况。 本书共分九章:章“理论框架”,是关于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的学科理论研究;第二章“关注现实”,是关于语言生活的研究;第三章“战略需求”,是关于国家宏观语言文字政策的研究;第四章“推广普及”,是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研究;第五章“科学保护”,是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政策的研究;第六章“放交流”,是关于外国语言文字政策的研究;第七章“提高能力”,是关于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第八章“热门话题”,是关于语言经济和语言服务的研究;第九章“借鉴参考”,是关于语言文字政策的国别研究和历史研究。


世界汉学 第16卷
¥40.80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版块。


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新闻传播学文库)
¥19.92
《社区传播论》将新闻学、传播学与城市社会学、社区管理、社会运动等多个学科融汇,从较为多元的维度考察 及诠释社区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拓了新闻传播研究的新领域。在现有的新媒体意见表达的研究中,对虚拟 社区的重视忽视了传播行为发生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存在着去地方化、去空间化的研究倾向,信息技术的发 达催生了“地理消亡论”。本书从基层社会的微观单元也即社区手,立足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来考察其新媒 体意见表达和群体协商,把以虚拟社区为关注重的新媒体研究再地方化,避免把新媒体研究局限于网络本身, 统合分析行动者的线上协商与线下行动,把空间纬度和场景因素带回到新媒体的研究中。本书立足于提升新闻传 播学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提出“基层社会的传播建设”这一命题,为从新闻传播方面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供了学理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2016(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21.60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是基于复印报刊资料学术论文转载数据研制的、评价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教学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成果,每年3月定期发布。 该排名自2001年首次研制以来,至今已连续发布15年。本报告汇聚了转载指数排名的研制过程、方法、指标体系、排名表、结果分析等内容。报告共分为四章。章对转载指数排名的研制方法与指标、研制步骤与数据样本、排名分类与发布体系、成果特点与适用范围等进行了解释说明。第二、三章分门别类地列出了2016年3月发布的2015年人文社科期刊和科研机构的共160余张转载指数排名表。第四章分析了当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的社会价值情况,研究报告引入社会性指数,反映了学术成果对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建设问题的推动作用及对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第五章对此次转载指数排名的发布渠道、发布研讨会内容和反响情况予以简要介绍。此外,附录还呈现了《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15版)》的研究报告全文,以及转载排名发布论坛部分嘉宾发言的汇编。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有近百种学术系列刊,是从国内公开出版的约4000种报刊上精选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并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编辑、出版的期刊群。自1958年开始,复印报刊资料以“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为基本理念,依托经验丰富的专业编辑队伍、来自全国知名学术机构的权威专家开展评文、选文活动,积极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服务。在信息冗余时代,复印报刊资料客观上兼具资料与评价功能,成为评价人文社科期刊、机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成果水平的参考依据之一。希望本报告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期刊出版单位、学术机构及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左传》中的战争语篇描写研究
¥25.06
本书选取《左传》这一先秦典籍行封闭性考察,重分析《左传》中的战争语篇,以此来管窥上古汉语语篇的结构,为先秦语言文献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式。 全书共分8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目的与意义等。第2章研究综述,对国内外语篇语言学研究现状行梳理,对近年来《左传》在修辞学、叙事学、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行归纳与分析。第3章《左传》叙战语篇界定及其分类,确定了520个叙战语篇,并根据语篇记事特将语篇分为三类。第4章《左传》叙战语篇结构分析,总结出168篇纯事件、175篇简单事件、177篇复杂事件的底层结构,而归纳出语篇常用的结构图式。第5章事件要素的表达方式。第6章评论的表达方式。第7章叙战语篇的生成机制,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机制生成的三要素:主体、环境、话语形式。第8章结语。 本书注重研究的原创性和本土化,期待能够为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对先秦文献的语篇建构模式行研究,亦可促语言学、叙事学、史学、文学等学科的交融发展。


字言字语 东方字趣
¥49.09
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字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触到比想象中更多的字,大街上的招牌、浏览的网站、衣服上的印花、产品说明等。本书采访了知名中文字体公司,为读者介绍行业现状,同时通过对话字体设计师,解密了造字过程。*后,本书还为读者准备了精心挑选的字体设计作品,期望可以为读者带来字体设计的灵感。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
¥25.91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是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 的重要研究问题,在舆情分析和网络营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同类著作更多地站在传播学或管理学角度介绍信息传播的模型、原理和应用。而本书主要从计算机科学角度出发,介绍了该领域的经典问题和*成果,包括传播模型、话题检测、影响力*化等问题。此外,本书面向实际应用场景,阐述了如何发舆情分析和网络营销系统。本书可供社交网络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了解该方向的前沿基础工作,也可供信息传播与网络舆情领域的工程实践人员作为系统构建的参考和指导。

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
¥18.00
由沈家煊先生主编的论文集《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2005年在我馆出版,该书收集了由沈家煊先生率领的研究团队在书出前五、六年间的研究成果。为集中反映现代汉语语法功能、语用、认知研究近十年来的新展,同时也是对这个研究方向的创者沈家煊先生的七十寿辰表示敬意,社科院语言所张伯江老师带头编辑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这本文集的作者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语言研究所一直追随沈先生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二是学界具有同样志趣的中青年学者,三是沈先生培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该文集涉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各个方面,多数曾发表于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也有的是首次发表。这些文章,有对重要基本概念的理论思考,有语用原则的实际运用分析,有话语结构、话语标记和语体研究,有韵律特征的研究,有主观性与主观化问题的研究,有新的词类观与新的话题观、谓语观的相关研究,全面反映了这一研究取向的前沿成果。相信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关心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的共同兴趣,从而一步推动语法研究的新探索。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
¥16.00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是《古汉语词汇纲要》出版25年后,作者对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经过长期思考和探索而写成的。此书的内容、观、研究方法和《古汉语词汇纲要》有较大的不同,较多地吸取了现代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力图和汉语历史词汇的实际紧密结合,用以分析和解决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问题。书中结合概念化和词化的理论来讨论词义问题,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用概念场的理论来分析词汇系统及其演变,对词义和词义演变,以及词汇和语音、词义和句法的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词义的扩大、缩小,同义词和反义词以及词汇和文化等以往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作者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促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和发展。

俄汉语义对比研究
¥30.60
《俄汉语义对比研究》旨在深揭示语言词汇单位语义内容的本质特征,通过跨语言对比来分析俄汉两种语言词汇单位语义的共性特征和特性特,在深化语义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使语义学研究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使俄罗斯的语义学理论有更大受众面。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2016
¥31.26
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此书每年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一本,已出10本,形成品牌,受到考研学子和年轻教师的极大关注。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号,每年1月定稿,4月出书,约20万字。每年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以下简称《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问题的回顾,从作者本人一年所写文字中选取与当前关系较为紧密的篇章,根据内容划分为章。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6》对201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学术层面、热话题研究层面和广播电视研究方面做了概述,“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帮助本学科研究者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思路;“2015年新闻界事件分析”对前一年发生的各种新闻传播界事件做了分析,帮助新门的研究者学习如何在有限的时效内分析问题。 ?

BBC是怎么讲故事的(电子杂志)
免费
2016年,BBC(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制作的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二季),再一次把公众的视线集中到它的精良制作上,引来赞美无数 ,也引出许多思考。作为引领同业的老牌传媒帝国,为什么BBC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势头强劲?为什么BBC始终保持着它的创造力,不断涌现引领潮流的新节目?为什么BBC总是可以讲出好的故事?

介词的演变、转化及其句式
¥18.00
本书从历时演化与共时变异相结合的角度,多方面地辨析了汉语介词的性质、特征及其构成的句式。探讨了介词与动词、连词、助词的动态关系,揭示了介词词内的各种转化特征,通过介词悬空的演化机制,探究介词性语素参与并促成的词汇化、副词化、连词化,并对介词的附缀化、零形化做了多角度的辨析与阐释。本书还分析了介连兼类词构成的格式与句式及其特殊功能,对“把”字句的配价构成与祈使功用、“把个”句的表达效果与生成动因都做了深、系统的分析与解释。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33.34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不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读书对于弥补新闻从业人员的缺陷都是必要的。为鼓励读书,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青年记者》主持“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形式为陈力丹导读按语 3篇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读了53本书,共发表读书笔记162篇。经过一步筛选,《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将书目压缩至41部,新组织了2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熟悉的传播学格拉斯哥学派的两个系列书(共5本)的读书笔记(共5篇)。这样,本书共涉及关于46本书的128篇读书笔记,这些书的选择和关于这些书的读书笔记,对于在读的和未来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在读书方面会有一定引导意义。本书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新闻框架论:传播主体的架构与被架构(新闻传播学文库)
¥29.88
由社会学家戈夫曼定名的“框架”概念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后,一直备受关注。被研究者们大量用作理论视角或研究方法的“框架分析”,根源于特定的社会现象:新闻传播者以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来认识事实、创制文本、建构现实,体现着主体观念的重要作用。 本书聚焦于本体研究,探讨职业传媒组织的新闻框架如何在内在主体能动性与外在社会结构限制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章以“新闻框架是一种社会事实”为命题基础,勾勒出从主体角度进行框架研究的路线图。第二章至第四章进行静态考察,从新闻话语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话语、建构及接收)切入,考察新闻框架的内涵与构成、事实与来源、功能与效应。第五章至第六章进行动态考察,分别从历时性(社会语境变迁)与共时性(主体间框架竞争)角度切入。第七章分析了框架建构中的新媒体技术、社会制度与行业理念、客观性问题。结语部分概括得出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