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策略研究:对农传播新视角
¥9.99
本书是国内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系统探究我国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专著,书中全面梳理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整个历程,并阐述了目前对农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和考证了国外对农广播电视传播的特点与经验。另外,针对我国对农广播电视节目体系的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也进行了全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本书从宏观的策略、制度体系和产业化发展角度展开对策层面的探讨,进而在宏观理念到微观措施、产业规划到制度体系等多个层面上提出了我国对农村节目传播的策略建议,这对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本书既适合于从事农村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从业人员阅读,也适合于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的老师及学生作为参考书,还适合于广播电视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信息博弈:公民·媒体·政府
¥7.99
本书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基于利益的传播关系,并形成一个初步的法理体系,开辟了传播学和博弈论交叉研究的法学视野,为建设符合公义、效率、秩序价值的新闻与传播法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本书可以作为传播学、新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研究人员以及媒体、企业、政府相关人员的参考读物。
清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
¥19.20
本书从不同侧面讨论了新闻与社会的一系列命题,涉及理论、实践、研究、学习、读书、思考、文化修养、批判思维等。既含严肃思索,又兼文笔轻快,学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从而感悟别样的专业意味。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
¥29.32
本书提出“网众”与“网众传播”的概念并围绕它们展开系列探讨,包括网众传播的语境、行为主体、媒介,以及其中的信息流动、群体行为和权力博弈。
清华铭文镜——镜铭汉字演变简史
¥75.20
王纲怀所著的《清华铭文镜(镜铭汉字演变简史)》收录清华大学博物馆所藏历代铸有铭文的铜镜一百面,反映铜镜历史文化的变迁沿革。本书仅以铜镜铭文为研究对象,为破解2000余年来中国镜铭汉字的发展趋势与演变轨迹,以期提供些许实证。
新编增广修辞格例话
¥10.00
学习、运用修辞知识,对提高阅读欣赏水平、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本书按拼音字母排序,介绍厂95种修辞格,对于每一种修辞格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进行了详尽介绍,还通过精选的例句来说明其实际应用。本书是继唐钺先生的《修辞格》专著之后,专门研究修辞格及其用法的通俗读物。本书适合大学中文系师生、中小学语文教师、文字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全球传媒评论[VI]:媒介批评
¥22.38
本书分为媒介批评、新媒体研究、传媒法治、全球传媒教育、新书架五个栏目,收录文章包括《大众传媒在报道少数族群新闻时的职能》、《收视率导向的社会学批判》、《作为媒介者的鲁迅对受众的分析批评》等。
实用祝酒词大全
¥6.98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宴会上倘若没有主人的殷勤招待,那就不是在请酒,而是在买酒;这倒不如待在自己家里吃饭来得舒服呢。”什么是“主人的殷勤招待”?美酒佳肴不可少,嘘寒问暖不可缺。除此之外,即使酒再美,倘若喝酒时没两句“说道”,也显得生分多了。这“说道”,就是祝酒词。
实用祝酒词
¥1.22
高朋满座,一席洋溢热情的祝酒词,不仅能为热烈欢乐的气氛助兴添彩,更能显出说话人的水平;款待贵宾,一番客气周到的祝酒词,既捧得来客高兴,又缓和严肃的气氛;老友重聚,几句声情并茂的祝酒词,可以畅述自我情怀,加深彼此情谊……
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
¥14.99
本书以国际比较的视角,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的发展战略,通过历史回顾、问题探讨和对策分析,对中国电视的发展方向作全景式和点描式的分析,是近年来对中国电视产业状况和文化发展情况的*总结。
第三只眼看传媒:媒介批评热点文选
¥13.99
媒介批评是基于大众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一门新学科。本书作者是我国早研究媒介批评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了作者10年来对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发展进行同步观察和研究的成果以及7年来从事媒介批评教学与实践的思考与感悟,共计130余篇作品,在新闻媒介批评实务与文体写作方面颇多创新之处。
轻松读书一点通
¥8.99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高效读书的方法,对中学生的读书学习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时还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时间、学习兴趣和容易遇到的读书难题等方面提出了实际解决方法。
谚语与歇后语
¥5.99
谚语、歇后语是汉语语言高度提炼后的智慧妙语,是流传于乡间田埂的精彩、经典的语句。本书文字精练、版式新颖,插图精美,让读者赏心悦目的同时,轻松掌握汉语语言的精髓,开阔心胸,让读者在语言的世界里学习到深刻的哲理,在想象的世界里让思想随心遨游。
全球传媒评论(Ⅲ)
¥20.06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既面对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新闻环境,也面对一个需要沉淀与创新的新闻传播教育环境。特别是面对新世纪的风云变幻和经济全球化的波涌浪翻,如何卓有成效地发展新闻与传播事业,如何使之成为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一大“利器”,这些课题都十分现实又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9.99
本书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传统的翻译之定义作了全新的界定,首次把跨文化语符翻译纳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系统阐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集中讨论了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所涉及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还包括希利斯·米勒、沃夫尔冈·伊瑟尔、爱德华·赛义德、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安德烈·勒弗菲尔、苏珊·巴斯奈特、韦努蒂以及中国翻译家傅雷。 本书在广阔的全球化语境下论述翻译问题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于读者了解当代西方*的文化理论和翻译理论有着直接的帮助。 本书读者对象:大学以上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翻译实践者、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者、高校中文及外文学科的师生。
全球传媒评论[IV]
¥8.99
本期封面专题是:“新媒体与研究方法”,特邀主编为金兼斌教授。封面专题列入了5篇重量级的文章。其中,加拿大华人学者赵月枝的《手机之后,是什么》承袭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迈兹对中国技术革命提出的著名问题——“自行车之后,是什么?”针对当前的数字新技术及其社会文化后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澳门大学学者张荣显和盛绮娜对“即时通讯软件在澳门大学生中的使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MSN软件在互联网上成为社交宠儿的新媒体新现象。葡萄牙学者Manuel José Damásio 和Carlos Poupa提出了对在线受众进行研究的新路径: 运用聚类分析及多维分析等数据工具考察在线受众对互联网的多种态度、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本期特别注重网络研究方法的探讨,柯惠新、何慧媛和杨婧的《网络论坛的抽样研究》以“刘翔退赛”等三个实例介绍了对网络论坛言论流动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吴玫的《网络论坛政治讨论研究方法探讨》则从较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探索了网络舆论的流动方式。
规矩与方圆: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与规范
¥8.99
鉴于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日见兴盛与研究水准参差不齐的矛盾,本书倡导并诠释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和所需要遵循的科学规范,并结合学生的操作体验,以达到方便实用的效果。
新闻教育未来之路
¥9.99
“我们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新闻学院,但是到了学校之后和其他的文科生,如学习法律、经济、哲学这些专业的相比,我们的书比较容易读,老师不讲也看得懂,觉得自己的智慧或者学习潜力没有办法发挥。”这是新闻专业的大一学生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的诉说。当赵启正在清华大学眉头紧锁地讲完这个小故事的时候,坐在台下后排旁听的学生们深有同感地点着头,而在座的来自全国31所新闻学院的院长和系主任们表情凝重。“孩子们的话童言无忌,不能说孩子们说错了,或者不应该提出这样的质疑。这反映了现在的大学老师们和他们的教学存在着改革的必要性。”
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
¥3.99
本书是我国语文学史上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一部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对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来说,是不必可少的重要资料。作者许慎是东汉时期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性格淳朴诚信,博览群书。从古至今,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们既推崇这部经典,也敬重许慎的为人,均尊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本书以《说文解字》为依托,精选了1000个现代生活中较常用到的汉字,为每个字配上一幅精美插画、200字左右的精短解说,以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演变,来揭示汉字诞生、演化的过程,同时展示了该字在现代社会的使用状况。《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文字精粹,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汉字爱好者、创意工作者的工具书使用。
全球传媒评论.V
¥11.60
这一辑的封面专题是: “媒介品牌”,特邀主编是范红教授和杭敏副教授,她们都是研究媒介经济和媒介品牌的专家。本辑“媒介品牌”的主题内容中包含了4篇文章。美国学者沃尔特·麦克道尔的《媒介品牌塑造》全面介绍了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例如品牌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指出了品牌研究中心理测量和行为测量之间的张力,并为研究者寻找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瑞典学者诺拜客的《交叉宣传和媒介产品组合的品牌推广》从实务的方面探讨了媒介产品多元化以及媒介公司如何利用交叉宣传和品牌推广策略对旗下的产品进行营销的方法; 中国学者丁和根、郑青华的《全球传媒品牌的构建——国际经验对中国传媒的启示》补足了在这个领域的中国观点; 而来自津巴布韦的非洲研究生甘大卫则介绍了南非重要的国际广播电台“非洲频道”通过准确定位进行的有效品牌管理战略,向我们展示了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的经验。
知识工程语言学
¥20.99
本书是作者在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邮电大学研究生讲授“知识工程语言学”课程时所写的讲义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本书为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人员提供了所需的必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有用的语言数据,包含对汉语特色的*认识以及跟英语的对比。它凝聚了作者数十年从事知识工程领域科研工作和坚持不懈钻研语言学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