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体的失落与重建——从《庄子》、郭《注》、到成《疏》
¥26.44
《庄子》、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被学界视为庄学史中的三大里程碑。本书超越个案研究、考据学研究等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三者作了研究。本书用具体的史料清晰揭示了三者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在《庄》学史中的历史坐标,并从学术思潮的逻辑演进及道体论的视角厘清了三者之间相异的思维理路,再现了由不同的时代感受和文化心态所导致的三者由正而反、由反而合的义理推进过程。

未读小经典:苏格拉底之死
¥18.99
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也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本书收选的三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克里同篇”和“斐多篇”——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在审判时、狱后和服刑前的经历。这三篇完整地展现了甘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苏格拉底对自我、对人生价值、对生命和灵魂的看法,让我们在领略他光辉独具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到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未读小经典:瞧,这个人
¥18.99
尼采曾以“炸药”自喻,是“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对抗的‘狄奥尼索斯’”,也是本世纪才大放光芒的哲学家和诗人。尼采以*人称的自问自答,在生平*一部自传和绝笔之作中,逐一评了自己的代表作,对“尼采”如何成为“尼采”,做出了权威的诠释。这是一部以思想为核心的自传,也是阅读尼采其他著作,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之书,为尼采的其他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

佛教十三经(全套装)全十二册(试读本)
免费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较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较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手,之后再循序渐,对整个中国佛教作一步深的了解与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


叶秀山全集·第三卷
¥91.00
【内容简介】 本选题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全部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三卷包括《美的哲学》《无尽的学与思》《愉快的思》三本专著。


叶秀山全集·第二卷
¥65.00
【内容简介】 本选题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全部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 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二卷包括《书法美学引论》《古中国的歌》《思·史·诗》三本专著。


叶秀山全集·第七卷
¥56.00
【内容简介】 本选题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全部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七卷包括《永恒的活火》《学与思的轮回》这两本作者著作。


叶秀山全集·第十二卷
¥52.00
【内容简介】 本丛书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全部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2卷,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十二卷是对作者散文随笔的补遗。


张载关学的历史重构(精) 中华书局出品
¥24.00
关学为宋明理学思潮中由北宋哲学家张载创立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学派,是宋元明清时代的关中理学。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关学三十余年来积年之思的一次系统总结。作者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张载和关学的论争及研究状况,以及自己的反思与展望。又上溯至明清两代的关学继承与研究,论衡各家得失,明确了关学在明清乃至宋元不同时代的学术定位,从而重构了张载关学传承的历史脉络、道统地位、学统框架及其精神命脉。

四书章句集注今译(全二册)--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试读本)
免费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对儒家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做的注释。该书自元末至清末,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被历代学子视为求学入仕的书,在历史上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政治色彩虽然已经退去,但由于朱熹所注简明扼要,准确易懂,且多引用二程、张载等前贤时彦相关论述,故仍是研读“四书”的书。此次推出的《四书章句集注今译》,是对朱熹所做注释的白话翻译,并对朱注中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在不增加阅读负担基础上,酌情予以注释。


毕摩往事
¥5.99
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中介,是彝族民间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是彝族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迭宕起伏,神秘莫测,充满怪异,伴随着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以及各种各样的误解,经历着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冲突以及无奈、徒劳、绝望的挣扎。这部小说集的多篇小说以毕摩、蛊婆为主人公,以彝族村寨为写作背景,题材涉及大量的彝族民间民俗风情,尤其是彝族地区以毕摩文化为代表的原始宗教和传统习俗


体道
¥24.00
本书运用道家经籍阐述道家思想,重在体现道学的思想内涵,让人们认识关于道家论述道的概念。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天地自然万物的原动力、原始能量,它虽然无形无象、无色无味、无方无圆、无外无内、虚无空静,但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万有都是道的派生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生之、德蓄之;道无为、德有为,有为又是在无为的基础之上,无为之为,并不是人为之妄为。德的有为在于顺应自然,辅助、协助而无私情私欲。也就是道生长万物而德蓄养万物,虽蓄养而不为己有、即行善而不求名利,助人而不彰显功德,完全是一种博爱、大爱。万物都是道的化生物,道对于他们是齐同的、统一的,顺应他们的本性去体现万物各自的姿态,顺其自然生生化化,无穷无尽。天地有道则风调雨顺,四季有序万物盛长,自然有道则万物繁茂,则人民食物丰厚,社会有道和谐而安宁,国家有道、则民富国强,万国来朝,家庭有道则父慈子孝、万事兴起,自身有道则血脉和顺阴阳有节,身强体键。 道学从研究天地自然的永生不变中,去觉悟到人类社会的变化,缘由,一步认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根据遵循自然人类社会就可以繁荣昌盛,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家庭就可以和睦相处,自身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与《易经》、《黄帝内经》倡导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和谐是同一理念。 人不能脱离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不能离自然而独立存在,也不能离社会家庭而独自生活。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相通相应就说明了,一个人的个体只是万物中的一物而己。庄子说:“我与天地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了万物相齐和谐统一的理念,而道家又是特别的珍爱生命,珍惜健康,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道教是尊生贵术的宗教,这是道教继承道家思想的缘由。珍爱生命,看重使人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术,倡导身心同治,心性与身体同样重要,是道家几千年来研究道德、以道德的理念指导医药养生的精神本质,也就是医学结合健康长寿的*秘诀。 从人与自然社会、家庭以及人本身的和谐层面,论述道的理念,又从修齐治平的概念去体现道的内涵,目的是使人们返淳返朴,求证生命的本真,“坐忘”以求本、“养真”以合道,回归上古自然无为,清静恬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原始生活状态。这或许是实现和谐、和平,回归自然的*好方法。


中国美学问题
¥27.20
本书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著名汉学家苏源熙教授关于比较文学的名著。作者通过讨论中国的《诗经》注释史,从而广泛地探讨了存在于其中的比较诗学的课题。本书采用解构主义的修辞阅读方法,重构了中国儒家对于《诗经》诗歌的注释方式,将其视为一种“讽寓性”的古典美学模式;又以同样的修辞阅读法,重新解读了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中国哲学问题的争论和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哲学论述,并将这两者与儒家注经者并置,把他们的工作视为可资比较的、以美学模式建构中国历史的创造。另一方面,此书在《诗经》研究上也颇多新见,具体分析了《诗经》从“诗言志”到“诗以言志”中得到“讽寓性”意义的过程,指出《国风》讽寓意义的获得与汉儒将注释《雅》《颂》的传统施加到《国风》上有关,又分析了《诗大序》及其理论来源《礼记·乐记》两者差异中表现出的意义,而在对《诗经》具体文本的细读中也能发现重大的理论问题。


悲剧的诞生
¥99.99
《尼采四书》套装包含德国哲学家尼采重要的四部作品:一是《悲剧的诞生》,二是《快乐的科学》,三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四是《权力意志》。 一、《悲剧的诞生》是青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当教授时的作品,讨论主题是作为*文艺种类的希腊悲剧。 二、《快乐的科学》是尼采中期的代表作,科利版编者甚至认为它在尼采哲学中具有“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它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该书主体部分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共有383节;开头部分是德语韵律短诗,标题取自诗人歌德的同名小歌剧《戏谑、诡计与复仇》;结尾部分(附录)则是尼采作于西西里岛的一组诗,立题为“自由鸟王子之歌”。从这本书开始,尼采作为哲学家越来越走向孤独,越来越偏离严格学术的方法理想。尼采此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箴言体哲学写作风格,它超越科学和艺术,又将两者合一,构成一种“快乐的科学”。 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能是尼采著作中有名的一本,更可以说是尼采著作中可读、也不好懂的一本。此书一开头就提出了骇人听闻的判词“上帝死了”,尼采成熟时期关于“超人”、“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核心思想,均在其中得到了传达。 四、《权力意志》是尼采晚期笔记,是一本未竟之作,这些笔记是为他所谓的“哲学主楼”准备的。尼采雄心勃勃的大书计划(形而上学计划)虽未既,但已有相当成熟的构思。


叔本华科学随笔
¥29.99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创立了意志哲学,*个公反对理性主义哲学并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世界的本源是意志,世界只是意志的表象。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说过,叔本华是西方*伟大的学者。 本书搞汇集了叔本华有关科学的文章,集中展现了叔本华对大自然和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以此证明意志哲学具有科学性,是解释世界的真理。这些文章选自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和《附录和补遗》第2卷,部分篇目是初次翻译。


满手的好事:星云大师的人生锦囊
¥24.99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成功的意义是什么?星云大师以自己的修行体验,从过尽千帆的阅历中,凝练箴言法语,给生活忙碌的现代人一盏指路灯。


教书育人 知行合一
¥21.6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了依托“课余经常性实践、周末重点性实践以及寒暑假集中性实践”三种模式坚持全时段覆盖,注重“与时事知识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就业能力提升相结合”四个结合体现实用化设计,实现“传播师大正能量,传播中国好声音,传播正确历史观”三个传播的社会影响,努力探索出“343”实践育人新模式。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师生广泛进行义务支教、基层调研、境外交流、专业考察、历史类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时间上可谓全时段,空间上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甚至涉足海外,在此过程中既涌现出如义务支教、服务家乡受到《光明日报》等媒体关注的的感动师大人物朱启平、主动休学两年远赴贵州为中国而教的刘智彬、十佳志愿者张容荣等个人代表,也有如首都大学生思政实效奖获奖者形势与政策小组、北京师范大学思政实效奖获奖者《春秋人文报》和志愿讲解队等集体。铭记他们的经历,传颂他们的事迹,记录青春足迹,总结经验遗憾,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工作者的共同期盼。在这样的期盼下,《教书育人知行合一》诞生了。全书共分五章,由不同的实践经历学生分别从社会民生、文化传承、抗战纪念、历史教学实践、外事活动等视角出发,既有记录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有对其中部分问题的深入反思。


仪礼译注
¥23.90
《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


左传译注(全二册)
¥53.90
《左传》是中国现存的*部编年史,,起于隐公元年,止于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生平。 《左传译注》依照原书分为《隐公》、《庄公》、《闵公》、《文公》、《襄公》、《昭公》等篇,包括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个部分。


尼采四书
¥99.99
《尼采四书》套装包含德国哲学家尼采*重要的四部作品:一是《悲剧的诞生》,二是《快乐的科学》,三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四是《权力意志》。 一、《悲剧的诞生》是青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当教授时的作品,讨论主题是作为*文艺种类的希腊悲剧。 二、《快乐的科学》是尼采中期的代表作,科利版编者甚至认为它在尼采哲学中具有“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它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该书主体部分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共有383节;头部分是德语韵律短诗,标题取自诗人歌德的同名小歌剧《戏谑、诡计与复仇》;结尾部分(附录)则是尼采作于西西里岛的一组诗,立题为“自由鸟王子之歌”。从这本书始,尼采作为哲学家越来越走向孤独,越来越偏离严格学术的方法理想。尼采此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箴言体哲学写作风格,它超越科学和艺术,又将两者合一,构成一种“快乐的科学”。 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能是尼采著作中*有名的一本,更可以说是尼采著作中*可读、也*不好懂的一本。此书一头就提出了骇人听闻的判词“上帝死了”,尼采成熟时期关于“超人”、“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核心思想,均在其中得到了传达。 四、《权力意志》是尼采晚期笔记,是一本未竟之作,这些笔记是为他所谓的“哲学主楼”准备的。尼采雄心勃勃的大书计划(形而上学计划)虽未既,但已有相当成熟的构思。


公共哲学序说——中日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百家廊文丛)
¥34.8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哲学”问题成为学界的前沿探索之一,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公共哲学”问题由美国学者李普曼首倡,着出现了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的关于公共性问题的论述。到了20世纪末,日本学界掀起了一场探索公共哲学的学术运动。根据目前学界的基本判断,公共哲学是一门探索公共性问题的学问。公共性问题自然涉及“公”“私”“公共”概念及其关系问题。因此,《公共哲学序说——中日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回顾了李普曼、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的相关论说,通过梳理与考察中日学界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成果,批判性地分析了“公”“私”的相对性本质以及既往研究的不足,揭示了在哲学意义上探索公私问题对于建构公共哲学的根本性意义,*后阐述了“和而不同”理念对于新时代建构公共哲学的重要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