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耕读录.壹,理法方药,医海去芜存菁
¥39.50
《伤寒耕读选录》前身本为作者课堂口述之笔录与临证闲暇之余之随笔,作者尝试将原书削繁化简,同时行了提炼与归类,既保证了行文构架的灵活性与整合性,又“隐秘性”地穿插了作者大学学医时的收获与感悟。纵观全书,作者基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特殊的撰写形式与严谨的学习方式,引了许多师生答辩讨论的课堂实录,希望能够借此真正激发中医药学生学习《伤寒论》的主观能动性,学会思辨,学会创新,如此方能与仲景达成临床教学之互动。 *编“内理外法,不离岐黄仲景”主要展示了作者结合自身读经体悟对于仲景医学体系的理论性解读与思辨;第二编“吟方赏药,粉笺舞弄清影”主要摘选了作者对于《伤寒论》用药特色的剖析与对《伤寒论》经典古方的创新性发挥;第三编“医者仁心,霹雳斩妖除魔”始逐渐由理论上升到临床,作者结合个人临床体悟对《伤寒论》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与拓,并尝试通过临床反推经典条文的叙述形式将自己的临证思维呈现给读者,以期让读者真正读有所悟,悟有所得;第四编“一场觉悟,成就半世修行”则选摘了作者学习与临证闲暇之余对于“医、人、事、世”的沉思与体悟,一步从侧面展现了一个年轻中医人情感世界中独特的中医情愫与深厚的中医情结。
中医模型化推理研究
¥39.50
本套丛书主要以“973”项目课题“现代中医学术创新的理论分析与总结”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的工作为基础,以省部级以上成果奖、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体,对60余年来现代中医理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医学概念问题研究、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研究、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中医经络理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研究、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等专题,系统阐述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研究前景,并提炼其中具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的中医理论新概念、新学说,深考察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及源流,确认其原创性及理论价值,揭示科学内涵,规范理论表述。
中医入门大医讲记:胡永盛医述
¥39.50
胡永盛,男,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1926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曾任方剂教研室、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从事教学、医疗工作达50余年。长期专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理论及《易经》等祖国传统文化,旁通中医各家流派学说,拥有丰富的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著有《中药方剂学》、《串雅内编造注》、《新编中成药》、《民间医方传心录》等书,发表20余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曾主持完成吉林省科研课题补肾新药“颐和春”。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书包括待诊课业答问篇、中医门提要篇以及胡永盛教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篇。待诊课业答问篇,以问答的形式讲述了在学习中医要经历从门到不断深化再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应研读四小经典、四大经典、历代医家著作,回答了医者在学医之路的相关问题,并且说明了胡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中医门提要篇,简述了阴阳、藏象、经络、治法治则、辨证纲要等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篇从胡永盛教授医路历程、临证经历、经典医案等方面阐述了其主要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现在中医学者们仔细的去研读,将中医精髓传承下去。
六经辨证临床之路
¥39.50
书提出六经辨证的诊断标准和清晰指征,并将六经辨证细化为“十大病机”、常用方证,还列举大量笔者医案帮助读者理解这个辨证体系,并与《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提纲,以及经方方证的适应症衔和互参。
伤寒耕读录.贰,性命双修,医路霹雳精诚
¥39.50
作者将自己多年苦心研读、讲解《伤寒论》的心得、体悟,用随笔形式记录下来,分两部四个专题生动呈现。 第二部《伤寒耕读录 贰——性命双修,医路霹雳精诚》分为两编,“医者仁心,霹雳斩妖除魔”始逐渐由理论上升到临床,作者结合个人临床体悟对《伤寒论》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与拓,并尝试通过临床反推经典条文的叙述形式将自己的临证思维呈现给读者,以期让读者真正读有所悟,悟有所得;“一场觉悟,成就半世修行”则选摘了作者学习与临证闲暇之余对于“医、人、事、世”的沉思与体悟以及作者的许多挚友对于作者的学医经历和个人生活的回忆与纪实,一步从侧面展现了一个年轻中医人的情感世界中独特的中医情愫与深厚的中医情结。 全书次第有序分明,思路灵动自然,语言通俗明朗,不失为《伤寒论》学习研究与临证探索优质的启发性读物。
从脾胃论治妇科疾病
¥39.50
从脾胃论治妇科疾病,其思想源于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学派”代表人物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论》中提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在理论与组方上皆重视升发脾胃之气。本书通过分析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生理、病理特,以及中医学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整理归纳脾胃与女性生理上的关联,及脾胃病理与妇科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临床有效病案,总结妇科疾病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从脾胃论治的立论依据,从而得出结论:健运脾胃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本书拓展了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思维和用药思路,突出中医的整体辨证思维,适合中医临床妇科医师参考阅读。
黄帝内经刺骨疗法
¥39.50
本书深度挖掘《黄帝内经》刺骨疗法,与临床有机结合,探索了刺骨病证、刺骨作用、针具、手法,形成了系统的刺骨疗法,是刺骨专著。本书论述了骨的概念、功能、刺骨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刺骨的作用、部位、针具、方法、病证、特、注意事项等,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方面介绍了54个病证的刺骨疗法。深浅有刺骨节、骨膜、骨质、骨络等,方法有摩骨、压骨、震骨、透骨等,部位以头、脊柱骨为重,结合四肢骨,治疗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
王立忠临证发热辑要
¥39.50
发热为临床为常见的病症,涉及多系统疾病,临床许多发热疑难病例经王立忠教授诊治或会诊治均应手而愈,王教授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治的发热的学术思想,希望与同道分享,以启迪后学,促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主要内容分五部分:一、历代医家对发热的论述;二、阐述发热的病因病机;三、发热的辨证分型论治;四、发热医案(40例左右);五、发热常用方药精选。
徐书北京中医药大学带教实录
¥39.50
作者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于著名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和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中医外科名家陈瑞山,林伟雄;妇科专家田淑宵女士等等。临床工作30余年,年门诊量万余人。 30多年,徐书一直来致力于经方的研究,在临床中提倡以脉诊为中心,以经方作为龙头,时方作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睛。由于徐书勤于学习、善于思辨,又临床,经验丰富,娴熟运用经方,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只局限于《伤寒杂病论》条文,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加丰富了经方的临床运用实践。
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
¥39.50
作者曾出版中医、易经、肿瘤、营养、文学书籍二十余本。作为一名肿瘤医生,作者推出中医无毒抗癌治疗,二十年来救人无数。他的中医心悟是不仅要中医传承,还要中医创新。在治疗上采用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诸如癌症、瘟疫等疑难顽症对人类健康的挑战。这个40课的系列讲座也是一部通俗的中医教材,不仅有传承中医的内容,也有个人对中医独特的见解,多数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中医创新观。中医同道、中医大学生、西学中的医生和中医迷们都会感兴趣,本书还顺应了社会上许多人想自学中医的热,估计发行量可观
慢性胃炎浊毒论
¥39.50
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创“浊毒理论”,并运用化浊解毒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现状。本书就浊毒理论在慢性胃炎的诊治方面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小续命汤(古代经典名方丛书)
¥39.50
古代经典名方丛书,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批)》100个名方为依据,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动中医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小续命汤出自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本书从经典温习、临证新论、现代研究三大版块行解读。上篇“经典温习”,是关于对小续命汤原文学习研究的见解;中篇“临证新论”,介绍了小续命汤加减化裁在临床常见疾病与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下篇“现代研究”,采集选编了近年来小续命汤实验研究成果,另附有当代名医对小续命汤的理论阐释和医案。 全书对小续命汤的理论认识研究成果颇具创新性,更侧重了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适合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经方拍案
¥39.50
张立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师从武维屏教授,学问崇仲景之术,临证处长沙之方。后遇冯世纶教授,触和学习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学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张立山教授从业肺科,临证所遇多为呼吸疾患。觉仲景之法,切合临证:外感发热,常有小柴胡汤一剂建功之时;哮喘病患,屡见射干麻黄汤令痰出喘平之例。咳嗽痰喘,皆可以六经辨证:发热胸闷,俱可从伤寒求法。张立山教授每遇病患,先从长沙处寻法,效与不效,反复揣摩。本书为其全国历年经方会议演讲的医案分析。
中医临证对药大全
¥39.50
本书以中医临证对药为题,是一部集古今数十位名医大家临证制方遣药之经验著作。书中以“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对药经验为纲,蒐集上迄华佗、张仲景,下至近现代诸名医大家对药运用经验,集选古今医家临床应用对药达553对之多,类分十七,每对药分列功用、解析、剂量介绍之,“功用”言药物配伍之作用及临床主治应用,“解析”言各药之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并就配伍之源流、作用特予以说明,“剂量”则以常规量为准。本书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不可多得之参考书。
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
¥39.50
本书认为,五运六气所论天地四时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因为人是天地五气五味合气生成的。又从发生学角度提出崭新中医观,*,作者提出中医人体生命生理病理新概念,以及人体生命双结构新认识。第二,作者认为人体三本是心、肺、脾,心为先天之本而不是肾,后天之本是肺天和脾地,不只是脾,而且肺天比脾地更重要。肺天吸“五气”,脾地摄“五味”,从而从外界环境灌输给人体能量和信息,现代科学称之为“负熵”,以赡养父母遗传给我们的肉体之躯。依据运气的标本中气理论,心、肺、脾天人合一生成的中气升降出运动,主宰着人的生、老、壮、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方面
一贯煎
¥39.50
本书是关于中医经方 的专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经典温习”,论述了本方原文的学习研究的见解,包括对原意的理解和作者的认识;中篇“临证新论”,介绍了本方加减化裁在临床常见疾病与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下篇“现代研究”,采集选编了近年来有关本方的实验研究成果,并附有当代名医对半夏泻心汤的理论阐释和医案。全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述深刻,有独到的见解,对本方的理论认识研究成果颇具创新性,更侧重了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医藏象学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39.50
本套丛书主要以“973”项目课题“现代中医学术创新的理论分析与总结”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的工作为基础,以省部级以上成果奖、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体,对60余年来现代中医理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医学概念问题研究、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研究、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中医经络理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研究、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等专题,系统阐述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研究前景,并提炼其中具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的中医理论新概念、新学说,深考察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及源流,确认其原创性及理论价值,揭示科学内涵,规范理论表述。
一起读《内经》.二
¥39.50
主要内容基于我们面对中医规培生和基层中医串讲《黄帝内经》的讲稿。本册重阐释病因病机,以简单的语言解释《黄帝内经》条文,着眼于其理论意义的现实阐发,沟通经典与临床,从而帮助读者学习经典。
皇汉医学(修订版)
¥39.50
《皇汉医学(修订版)(精)》是2007年出版的简体横排《皇汉医学》的修订版。《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原著,成书于1927年,内容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阐述中医治疗的效用。原著者在序中说他本来是一个西医,后来转而学习中医,所以全书很多是作者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中医理论,故此书可为西医学习中医的参考,中医参阅此书,亦可得到一定的提高。《皇汉医学(修订版)(精)》基本上是以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如将两书的中心思想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作者还加上按语,阐述其原因。在分述剂时,大都以《伤寒论》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体系为主。故此书可为学习中医学的参考书,尤其是初学《伤寒论》者,参考此书则更易于了解和体会原书内容。
全国名老中医王晖四期辨治糖尿病经验
¥39.50
目 录 一、医事传略 二、糖尿病(消渴)历史沿革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历代辨证论治 4. 现代辨证论治 5. 治疗药物 三、气病学说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1. 中医气化学说与现代医学的代谢学说在生理上具有共同性 (1)气具有物质和功能的两种属性 (2)气化功能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代谢概念 2.中医气病与现代医学的代谢失常在病理上具有相关性 (1)真气不足 (2)气化功能障碍 (3)气血津液运化失常与脏腑功能失调 四、糖尿病的阶段病机 1. 四期病机特 (1)原始期 (2)前驱期 (3)消渴期 (4)逆归期 2.四期诊治糖尿病 (1)糖尿病诊断 (2)中医分型诊治 五、五脏五体辨治糖尿病的并发症 1.病五体 2.病五脏 六、调畅气机、益气化浊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现代研究 七、病案举隅 八、糖尿病膏方举隅 附录:论文选集 后记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气血津液病分册
¥39.50
为了*好地提升诊疗指南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办公室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标准化分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在全面分析中医各科临床诊疗指南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启动了编写出版“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丛书的工作。 其中唐启盛主编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气血津液病分册)》涉及到的中西医病种单独成册。气血津液相关疾病包括中医的郁病、消渴、瘿病、内伤发热,以及西医的肥胖、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焦虑症、抑郁症、骨质疏松症,涉及了内分泌、血液病、精神病学等多个临床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