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视野下的制度生成及影响
¥47.20
本文集运用比较视角,探讨国家发展以及相关社会制度的生成和影响。这些研究文章全部由青年学者写成,他们的工作显示了训练有素的专业分析,尤其是在主题价值、目标意识、证据运用和后果揭示方面,大大拓展了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惊呆了系列:哲学社会学超萌百科
¥147.00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 ★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钧鹏力荐! ★ 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本书画给你看! ★ 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76位重要的社会思想家超萌登场 ★ 炫耀性消费、文化资本、社会失范、风险社会……超过300个重要社会学概念,轻松get! 《惊呆了!哲学这么好》 ★ 一步踏入哲学世界,用看漫画的方式秒懂哲学 ★ 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尼采……在哲学家介绍页面,了解每位哲学家的生平、名言、著作 ★ 本原、德性、理型、目的王国、存在主义……在哲学概念解说页面,通过一连串的可爱图画,轻松理解哲人的大智慧 ★ 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者特别审定 《我已经没有烦恼了:东方哲学与分析哲学》用600幅可爱漫画,讲解了72位东西方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190个与人生息息相关的哲学命题,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哲学入门指南。 本书内容分为中国哲学、日本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四个部分,涵盖了东方哲学中的经典思想和西方现代哲学的新发展。 在东方哲学部分,对心斋坐忘、上善若水、自然无为等我们熟悉的名词有详细解读,*解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在分析哲学部分,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等当代哲学家轮番登场,试图从科学、日常语言中思考哲学。 东方哲学滋养心灵、安排生命; 分析哲学不断追问、磨砺思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难解困境与烦恼,哲学家们也都会有。面对烦恼,哲学家们会给出怎样的回答呢?

宋初三先生集(试读本)
免费
“宋初三先生”,特指北宋真宗、仁宗年间的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徂徕先生石介。因三人同为宋初儒学复兴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学界常将三人并列。现将三人传世著作加以整理,整体推出。具体来说,胡瑗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祐新乐图记》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中庸义》、春秋学等,孙复的著作主要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先生小集》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易学、诗文等,石介的著作主要有《徂徕石先生文集》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易学、春秋学、诗文等。 所用版本,《周易口义》以康熙二十六年李振裕白石山房刻本为底本,以《四库》本为校本;《洪范口义》以嘉庆十三年张海鹏《墨海金壶》本为底本,以《四库》本为校本;《皇祐新乐图记》以《丛书集成初编》所收录张海鹏《学津讨原》本为底本,以《四库》本为校本;《春秋尊王发微》以康熙十九年《通德堂经解》本为底本,以《四库》本为校本;《孙明复先生小集》以乾隆四十年杏雨山堂刊本为底本,以徐坊校跋本和《四库》本为校本;《徂徕石先生文集》以光绪十年济南尚志书院刊刻潍县张次陶所藏明人影印宋钞新雕《徂来石先生全集》二十卷为底本,以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四月燕山石氏刻本等为校本。


走进马克思
¥39.33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针对所谓“两个马克思”的争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摆脱“体系哲学”的解释框架和僵硬的学科建制,以专题的形式,史论融合,系统地阐述和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并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探讨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和观,建立一种与之行平等对话的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此外,本书在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些焦问题诸如实践观、历史观、社会观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道家思想的偏离与回归 : 从魏晋玄学到隋唐重玄学
¥33.25
本书阐述了老庄替学是前秦道家哲学的代表,也是道家哲学的第一期发展 ,魏晋玄学是以解读老庄为基础的,所以有学者认为是道家哲学的第二期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解构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先秦道家思想偏离的。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对魏晋玄学的“有无之变”予以了超越,实现了向先秦老庄思想的回归,维护了道家的尊严,促使了道家哲学-次质的飞跃, 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祛弱权伦理体系
¥64.80
祛弱权伦理体系(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用得上的哲学
¥50.70
复杂问题如何化繁就简? 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已经付出这么多,该不该放弃? 为什么压力越大,对于一件事的把握就越低? 领导说话太含糊,该咋办?...... 不用教科书般的传统讲法,区别于笼统的辩证思维、繁重的哲学史和唯理性的批判思维,以哲学为线索,聚焦日常问题,掌握哲学思考工具,让抽象的哲学实用起来。 哲学是在人类各门学科下行思想沟通的一门事业,是思想界的商人。人类的学科发展越丰富,知识体系越庞大,在不同的知识分支之间,行这种交流的必要性也就越高。诸位现在的这本书,将讨论更为一般的哲学问题。而我们的主旨,就是用哲学理论对标具体的话题,教会你思考问题的方法,以便让哲学有用武之地。


叔本华主体理论研究
¥34.50
本书主要论及叔本华的主体思想,认为叔本华哲学的整个思想系所要 阐明的“单一的思想”就是他关于主体的思想。 对这个“单一的思想”的主 体,叔本华从其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主体、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主体、作为纯 粹直观的认识主体和作为自由、道德与“虚无” 的主体的思维进程予以揭 示。 本书试图指明,叔本华对主体的探索经历了包括经验、自在、审美和弃 绝(包含同情)四个环节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叔本华从设定主客体 对立开始,逐步演进并取消这一对立,终确立“认识”自身为永恒存 在的自由主体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叔本华关于主体的思想之旅,也是叔 本华关于主体思想的全部内容。


逻辑的视野
¥68.60
本书通过分析逻辑的观念以及国内外著名学者对逻辑的看法,为“什么是逻辑”的问题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通过探讨哲学的本质以及哲学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哲学”提供合理的说明。在此基础上,通过把握逻辑与哲学的关联,为哲学解释与逻辑理解提供有力的辩护。此外,本书还通过讨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联,为逻辑教学正名。对于那些希望了解逻辑观与哲学观、了解哲学与逻辑之间关联的学者,以及希望上好逻辑课的教师而言,本书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知道点中国哲学【文化学者余秋雨作序推荐!百家争鸣是怎样的一种盛况?谁是中国位无神论者?哥哥“英雄”弟“好汉”是指哪两个兄弟呢?】
¥18.00
百家争鸣是怎样的一种盛况?谁是中国位无神论者?哥哥“英雄”弟“好汉”是指哪两个兄弟呢?……我们都该知道。


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58.80
书稿运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文献考据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儒学由先秦至汉代的转变历程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儒学各发展时期的基本思想主张、学术理念及其在思想史、学术史上的突出特征,重考察儒学在每一时期与之前的思想主张、学术观的差异;深分析儒学各个时期,尤其是由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转变的社会思想文化原因;揭示儒学由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的转变对当时思想文化的影响与作用;考察汉武帝以后,儒学官方经学地位确立对汉代士人人生命运、思想意识的影响,及其汉代“儒学独尊”情景下,当时思想文化与学术思潮的实际状况。


鬼谷子
¥19.99
《鬼谷子》是一部集纵橫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其中所揭示的智谋权朮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爭、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推祟,享誉海内外。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本书博采众家之长,对原文作了通俗易懂的翻译注释,逐篇进行深刻点评解析,对文中意蕴深刻的典句精选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加以透析、阐释,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获益。


朱光潜写给青年人的美学启蒙经典(套装全两册)
¥97.80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重要的一部美学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史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对公元前6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着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长期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使用,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迄今国内学者撰写的同类著作中*好的一部。行文深浅出,通俗晓畅,广受读者欢迎,是一部不朽的美学经典。


社会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以鲁西南的 G村为例
¥39.00
作为特定伦理观念的凝结和沉淀,孝道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规范。然而20世纪以来,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解体,家庭伦理秩序亦随之变革,当今的中国乡村正遭遇以孝道式微为明显特征的“伦理性危机”。 本书以鲁西南的G村作为田野个案,将孝道视为一种基于特定经济、社会、生态结构之上的社会生活方式,从历史学的视野考察孝文化的秩序内涵、运行网络及其近现代嬗变,从社会学的视野探究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之关联,并而考察乡村社会的道德与话语变迁、权威与秩序变异、礼治与法治更替,以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传习录
¥3.98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既有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也有王阳明与时人的书信往来,体现了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为了阅读方便,更加深刻、全面理解阳明思想,此版将《朱子晚年定论》作为附录置于书末,以飨读者。本书注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更大程度还原原著本色,是《传习录》各版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三版)
¥26.00
【内容简介】 本书稿力图站在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文本,用现代实践经验、科学成果和哲学精神重新阐述已经成为“常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入挖掘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或未被重视的原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充分展开唯物史观创始人有所论述、尚未详细论证、充分展开,但又是现时代日益凸现、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问题,并使之上升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强调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应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基础,在深化历史本体论的基础上强化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从而使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论语》在俄罗斯
¥34.30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国际上也影响重大。本书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运用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对《论语》的俄译行全面历时性梳理,同时对典型译本特也行了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时代的俄罗斯人对孔子形象、《论语》 基本哲学术语、《论语》 学、《论语》 的译介及受等方面的认识和解读,指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一步挖掘 《论语》能够走俄罗斯的深层原因和价值意义。这些研究不仅为《论语》及儒学研究提供域外视角,同时也为中华典籍外译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身体思想研究
¥55.30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身体观为指导,合理地吸收运用西方身体理论,在传统经典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有关的研究著作、论文,对中国古代身体思想作出逻辑梳理、科学分析和辨证批判。本书分三大部分。序言部分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切,论述选题的缘起和意义。指出在西方政治哲学身体转向的同时,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也始传统文化的身体关注……中国古代身体发展史是一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身体铭刻史。与西方身体思想发展经过自然身体思想观、神学身体思想观、社会身体思想观三个时期一样,中国身体思想发展也经过三个时期,即:先秦身体图式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身体叙事时期和唐宋元明清身体社会化时期。它分别对应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封建社会一步发展时期和封建社会繁荣衰落时期。它详细地展示了身体的多重面相和权力、话语在身体下的烙印。


韩炳哲作品之数字社会批判(套装3册)
¥120.40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 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也蔓延至社会性事物。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也席卷政治领域。一致之强制和共识之压力与日俱增。政治安守在一个妥协区域,失去一切生机与活力。 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苦难的被动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如今,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新自由主义的幸福预期物化了幸福。幸福绝不仅仅是众多能带来更高绩效的积极情感之总和,它对优化逻辑避之不及,不可用性是其特征。幸福中蕴含着否定性,真正的幸福绝不可能是完 美无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痛苦承载着幸福,使幸福长久。“痛并快乐着”并非矛盾的修辞。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 如今我们所说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癌式扩散。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生产和增长的迷狂,如同死亡幻觉一般。它佯装生机勃勃,掩藏着迫近的致命性灾难。生产越来越趋同于毁灭。“人类的自我异化已经达到一种能将自身的毁灭当作审美快感来体验的程度。”瓦尔特·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的评价,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受困于死亡。对死亡的无意识恐惧驱使着它。死亡的威胁挟制资本主义不断积累和增长。这种胁迫性不仅带来生态上的灾难,也产生精神灾难。破坏性的绩效压力将自我确证和自我毁灭合而为一。人不断优化自我,直至死亡。肆无忌惮的自我剥削致使精神崩溃。 尽管弗洛伊德与死亡有着矛盾的关系,但他完全意识到了生死和解的必然性。对死亡的下意识排斥必须让位于对死亡的自觉接纳:“在现实中,在我们的观念里,给予死亡应有的地位,让我们迄今为止如此小心谨慎地压制在潜意识里的死亡不时显身,难道不是更好吗?这似乎不是一种进步,反倒像是某种程度的退步,某种回归;但它也有优点,即正确认识真相,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好过。”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 “滚动着,像石头一样滚动着,按照愚蠢的机械定律。”——我们正在成为这样一群行动者。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绩效,“无所事事”也就成了我们想尽快清除的赤字。人的存在被行动榨干,变成可以被剥削的对象。我们失去了对无所事事的感知。无所事事不是无力行动、拒绝行动,也不是简单地在行动中缺席,而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有自身的逻辑和语言,有其自身的时间性,有自身的结构与气势,甚至有其自身的魔力。 无所事事是人性的构成部分。它参与到“做”中来,让“做”实实在在具有了人性。倘若没有迟疑和中止,行动将沦为盲目的活动与反应。缺失了安宁,就会出现一种新的野蛮。 假若失去无所事事的能力,我们就会像一部只会运转的机器。对生存的忧虑和纯然属于生命的困苦终止之处,便是真正生命的起点。无所事事是人努力的*终目标。在来临中的和平国度里,人不过是“生命体共和国”的公民,与植物、动物、石头、云、星无异。


韩炳哲作品之东方美学寻踪(套装3册)
¥134.40
《山寨:中国式解构》: 中国思想从一开始就是解构的,因为它与存在和本质从根本上决裂开来。“道”(字面意思:道路)本身即是存在和本质的对立面。道是顺应变化的,而本质却是抗拒变化的。在无始也无终的过程中,或者说在道路上,“去—创造”和“非—实体”中的消极性使得存在变“空”。 对于中国思想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有着*开始的创造,而是既无始也无终、既无生也无死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东亚思想中既没有出现海德格尔那种对死亡的强调,也没有出现阿伦特那种对出生的强调。 过程和变化也主宰着中国的艺术史。那些不断改变着大师作品集,并使其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再造或续作,本身就是大师 级的作品。在中国,不断的转化即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方法。山寨运动将创新解构为“从虚无中创造”(“无中生有”),那么山寨就是“去—创造”。它把同一性与变化的差异,即把同一性与主动的、积极的差异化对立起来,把存在与过程对立起来,把本质与道路对立起来。以这种方式,山寨体现着真正的中国精神。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 西方文化遵循的是本质,而本书为您介绍的是一种“陌生的文化”,一种“非本质/不在场的文化”。 在西方,陌生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被全力排除或强制利用的对象,它未曾现身于本己的内在之中。那么如今呢?如今还有陌生者吗?现在人们乐于相信,大家基本上都一样。如此一来,陌生者就再次从本己的内在之中消失了。 东亚思想完全朝向内在。道则完全与世界的内在,与事物的“就是如此”,与此地此时融合在一起。在东亚的想象世界里,没有任何事物存在于世界的内在之外。如果说道避开了确定与指称,那并不是它太高,而是因为它在流动,因为它像河流一样曲折蜿蜒。它描绘着事物的不断转化,描绘着世界的过程性。 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由作为与行动的决断、意识与反思的高光所决定。相反,人们通过退避到不在场,通过忘掉或清空自己而让它发生,就好像那明亮的房间,正是因为它的空,才有能力接收很多的光。人们追求的不是果断的行动,而是随意与轻松。这大概就是与西方自由观念相对应的东亚自由观念。 《禅宗哲学》: “虽非佛,然老松,忘我而立。” 禅宗重冥思,为大乘佛教流传于中国的一支宗派。神妙传奇的初祖菩提达摩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揭出禅宗的特质。禅宗对语言的怀疑,尤其对概念性思维的不信任,使其用词神秘而凝练。无言中折射着言说。 本书得益于对禅宗的哲思,以及由禅宗而来的哲思,通过概念将禅宗蕴含的哲学力量阐发出来。禅宗致力于表述的存在体验或意识体验,难以完全用概念式的语言表达出来。文字或可描述禅之静谧,禅之静谧却无须囿于文字。 本书采用比较的研究进路,让柏拉图、莱布尼茨、费希特、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与禅宗思想的不同面向之间进行碰撞。行文中多有俳句穿插其间。俳句呼应哲思,铺垫相应文段的语境氛围,读者诸君不妨将它看作衬托画作的画框。


和小野兽一起学哲学
¥47.60
我为什么是我?宇宙有尽头吗?为什么语言能伤人? 撒谎一定是不对的吗? 孩子的脑袋瓜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拘谨的成年人不同,他们不在乎问题是否合适或愚蠢,而常常会质疑大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总想看到事物背后隐藏的奥秘,试图弄清楚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像所有父母一样,赫什维茨总是被他的两个孩子——雷克斯和汉克问个不停,他发现孩子们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很重要,蕴含着哲学意义,他认真倾听并加与孩子们的对话中。他们先尝试理解惩罚、权利、权威、语言这样的道德话题,继而又探讨了性别、责任、意识、宇宙这样关乎自我和世界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赫什维茨不仅观察和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经历,还得以重新审视曾经思考过的哲学议题,围绕与孩童成长、人的心智有关的12个主题,行了多角度的哲学思考,并借助古今哲学家的思想资源,层层剖问题的核心,逼近事物的本质。 赫什维茨邀请我们加这场节奏欢快的旅程,孩子们——那些经常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小野兽,是这条哲学探索之路上我们最好的同伴。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与孩子的对话是重思哲学问题的契机,也是大人与孩子生命共同成长的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