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满3件6折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王世民编著
¥70.80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珍视和研究古代遗迹和遗物。在北宋时期, 形成了专门的学问——金石学。而现代考古学的出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国考古学正在经历黄金时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取得闪耀的成就。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灿若星斗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行编年,资料详实,叙述严谨,检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硕果累累,见证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套装特惠下单9.99元 领跑世界的古代黑科技(中科院学者写给大众的文物科普,再现中国古代的辉煌科技!套装共2册。)
领跑世界的古代黑科技(中科院学者写给大众的文物科普,再现中国古代的辉煌科技!套装共2册。)
戴念祖;周嘉华
¥70.80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 本书则以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和磁)为纲,拣集与其相关的文物,探讨古人对物理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振动机制,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的结构性力学设计…… 深了解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发现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物理中活起来。
满3件6折 浙江汉六朝考古
浙江汉六朝考古
刘建安
¥70.80
从西汉立国到南朝覆灭的近八百年间,是浙江从困顿到再次崛起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浙江本土传统文化因素得以传承创新,并经与汉文化的逐渐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东地区考古学物质文化。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知识技能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浙地亦产生了一批世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书以考古资料为线索,连缀起社会文化史,对汉六朝时期浙江社会历史文化演进过程和物质文化面貌予以生动阐释。
满3件6折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
¥70.80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满3件6折 清华藏珍
清华藏珍
清华藏珍编辑组
¥69.99
本书从清华大学图书馆和美术图书馆的收藏中,选取了100件文物珍品,分成文献、青铜器、书画、陶瓷、家具、织绣六个系列,配以插图和简要的说明文字,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出版,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文物收藏一个部分的记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清华大学所藏文物的风貌。
满3件6折 马王堆考古手记
马王堆考古手记
侯良;侯弋;
¥69.30
一座千年汉墓,三千件珍贵文物,一代文博人的艰难探索。《马王堆考古手记》真实还原当年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历程,以一手资料破除了流传甚广的谣言,以引人入胜的叙述回顾50年前发掘历程中的一波三折。 本书作者之一侯良,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工作的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侯良先生一生致力于马王堆的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考古文博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感。本书梳理了侯良先生留下的大量手稿、书稿和内部资料,并收录当年发掘现场的珍贵影像资料。 马王堆汉墓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可以衍生出独立的学问,如帛书、帛画、简牍、漆器等。本书由湖南博物院提供高清文物图片,带来仿佛亲临现场的观赏体验,更从博物馆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将文物背后的汉代生活世界娓娓道来。
满3件6折 考古印史(精)
考古印史(精)
周晓陆著
¥69.30
玺印的制作与使用,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寥寥数字,携带者种种的历史痕迹。宋代至清代,金石学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古玺印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门类,同时也为认识中国古代印章提供了“显微镜”,为研究古玺印启了新的大门。 《考古印史》从考古学分析切,对古代玺印的基本分类、材质、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鉴定、辨伪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介绍,并对古玺印从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学分期及其演变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对古玺印的鉴定与辨伪,以及篆刻的学习,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本书展示了685个图例,绝大部分为原大尺寸,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钮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为收录。双色印刷,函套精装,版式舒朗。
满3件6折 中国石窟简史
中国石窟简史
常青 著;
¥69.00
本书从石窟传入中国之始切入,对整个中国石窟寺发展历程进行总体描述,详细梳理了中国石窟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推进的历程,细数各朝石窟开凿的由来和过程,石窟与当时政治、经济、人民日常生活的交织关系,以时间为经、以代表性石窟为纬,展现历代石窟总体风貌,并细化至各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其由来、开凿时间、主持者、地质特征等各方面的信息。
满3件6折 聊聊考古那些事儿(从考古人的日常工作到二里头三星堆,无需半点基础,社科院考古学教授给大众的考古入门书!)
聊聊考古那些事儿(从考古人的日常工作到二里头三星堆,无需半点基础,社科院考古学教授给大众的考古入门书!)
许宏
¥68.00
考古人员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常常灰头土脸,偶尔惊天动地。 考古队员们编了顺口溜自我调侃:“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原来是文物调查勘探的。” 考古人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吃什么、用什么、扔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古学就是一门关于垃圾的学问。我们的发掘对象往往是废墟和垃圾堆,但是我们能从其中探出许多宝物来。 考古有啥用? 人的历史至少有两三百万年,如果把这两三百万年假设为24小时的话,那么到半夜1157分之后,才有文字的历史。而这之外的漫长人类发展史,要想搞清它的过程,复原它的轨迹,回答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是怎么来的这类问题,只能依靠考古学了。
满3件6折 南宋墓葬研究
南宋墓葬研究
郑嘉励
¥65.80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进、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 本书以南宋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点,寻求田野和文献、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的可能性,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满3件6折 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
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
许卫红,申珅
¥65.80
   兵马俑是大秦帝国实力与气度的象征,兵马俑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中生活过的证明,他们似秦帝国的一个个细胞,成为大秦帝国最鲜活的注解。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遗址发掘领队许卫红,30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寻亲迹”、研究秦史,在本书中,她为我们呈现了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诸多细微的发现,它们合力再现了秦代社会的鲜活图景:沿着秦俑家族枝散叶的脉络,能看到秦人怎样的创新和传承、现实与期望?“物勒工名”制度日臻完善,用“骨膏”修修补补的兵马俑,代表着秦人的务实还是监管部门的妥协?秦代本土怎样发达的漆器工艺技术支撑着匠人们制造出如此鲜活的彩色兵马俑?修建秦陵的究竟是哪三种人,他们的后勤保障是如何做到的?……     而跟随作者探索秦朝鲜活过往的步伐,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文物遗址背后秦朝的实相:强弩中的“绝绝子”反映了秦朝在军事方面对游牧民族怎样的追赶和超越?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到底是真是假,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弹性?“暴秦”对战死的士卒有一套严格的发丧流程,是否可为我们解一“秦国为何会统一天下”的疑惑?骊邑的发展壮大,为大秦帝国稳固全国统治做了哪些贡献……    这支沉睡了2200多年的地下军团,其千军万马的形象,气势宏大的军队阵容,无不彰显出秦王统御天下的威势和统御万世的雄心壮志。但武力征伐不代表秦文化,更不是中华文明,要真正看懂兵马俑,我们就不能局限于秦军所向披靡的军事传奇,而应该去多了解兵马俑及兵器所体现的包容性、多元性,这才是秦文化更真实的面貌。
满3件6折 稻作文明探源
稻作文明探源
郑云飞
¥65.80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稻米。稻作是亚洲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的核心特征,稻作文化是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传统主流文化。 作者长期从事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工作,本书叙述的具体内容便以该区域的材料为主,探讨了稻作起源这个宏大问题。全书分六个章节,逐章叙述并分析了稻作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演变、发展过程,并着重解析了稻作文明由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差异,在亚洲各地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和多样性特质。
满3件6折 浙江史前陶器
浙江史前陶器
孙瀚龙;赵晔
¥65.80
陶器,作为考古学*基础的研究对象,对于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文化、一个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结构上基本按照时代顺序,分别介绍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艺,同时包括对各个考古学文化基本情况和主要认识的介绍,旨在提供一个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价值。
满3件6折 华夏宝库 耀世华章:陕西历史博物馆
华夏宝库 耀世华章: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文物局
¥65.00
本书精选160多幅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发展沿革、建筑特点,史前、西周、秦、汉、唐和宋元明清的陕西古代文明,以及馆藏青铜器、陶俑、唐代金银器和唐墓壁画等精品系列品文物,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灿烂和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感受周礼秦制的厚重积淀、汉风唐韵的千年回响、宋元明清的文脉绵长,坚信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会让你读懂西安、读懂陕西、读懂古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
满3件6折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美) 罗泰 著 吴长青、张莉、彭鹏译
¥63.90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独立成篇,但又互相关联。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前后分别置导论和结语,以起到提纲挈领、总揽全书的作用。全书共有500余页,附有地图20幅、表格32张和图版98幅,还有近千余篇中、英、日文参考文献。《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如何以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
满3件6折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
吴桂兵, 著
¥60.00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从考古学的视角,研究了汉唐之间中国制度文化的变迁。作者先以墓葬文化因素为切入点,分地列举考古学的实证,形成证据链,阐述制度文化的变迁轨迹,再与文献文本研究相结合,形成二重证据,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满3件6折 遗迹里的中国史
遗迹里的中国史
曲长涛
¥59.99
◎内容简介 6处大型遗迹,近300张遗迹及文物照片,跨越2000余年 ——讲述“何以中国” 本书选取了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等大型遗迹,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出土文物的溯源过程,涉及88位帝王及诸侯,收录近300张照片,包括考古现场、历史遗迹、文物真貌、遗失古籍、珍贵遗存、墓穴骸骨等。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考古遗迹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更轻松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并还原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满3件6折 丰碑如薮 宝刻成林:西安碑林博物馆
丰碑如薮 宝刻成林: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省文物局
¥59.99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 本书介绍了西安碑林的历史、沿革、展室巡礼、馆藏文物等。详细讲述了画像石、颜真卿书法碑刻、唐墓志、地下石刻、馆藏敦煌写经等馆藏文物,及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
满3件6折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梁涛
¥59.40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献考察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成书问题,也对慎独、“亲亲相隐”等热点问题做了新的解读,对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中的一些重要儒学文献做了分析、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问题做了不同于流行观点的解读,又持之有据,言之有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出土文献为根据,本书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认为民本说是从“民主”说中分化出来的,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民本与君本的关系。对学界关注的二重证据法,本书提出应在继承王国维“素地说”与顾颉刚“层累说”的基础上,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原型—意义流变说”作为这种结合的尝试。
满3件6折 广西钱币研究集萃(2020)
广西钱币研究集萃(2020)
广西钱币学会 编
¥58.99
本书收录了广西钱币学会2018-2019年度学术课题结项论文、“中国—东盟货币文化与交流”主题征文部分获奖文章,以及学会年度工作要闻。本书是广西钱币学会2020年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对广西历史时期的货币研究,包括钱币的发行、制造工艺,以及相关的钱币管理、铸造制度等方面。旨在传播货币文化,促交流。
文物中的古文明(试读本)
文物中的古文明(试读本)
李学勤 著
免费
  本书分为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年代学研究和学术史研究七辑。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深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看法;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从新出楚简看齐鲁文化的影响;试说楚简中的《说命》佚文;颂器的分合及其年代的推定;侯外庐先生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等。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