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
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
周作人
¥160.00
新版《周作人集外文》共两卷,本书为上卷,收1904年至1945年的集外文,包括散文、旧诗、新诗,以及为自己或他人的文章、译文所写的题记、附记、按语等未曾收自编文集的作品。 相较于之前版本,新版《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历经六年搜集、整理与考订,收近年来新发现的周作人佚文,增补170余篇(则),十万余字。就内容而言,早年的《小说丛话》系列、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新文学的意义》和讨论“恋爱难题”的几通公信等文,都值得格外留意。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胡适与周作人有名的唱和诗, *初出处一直未明,成了周作人研究上的一个悬案。而今新收的一篇《方外唱和诗钞》,对此做出了新的解答。 新版《周作人集外文》的出版对周作人研究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希腊史纲(全五卷)
希腊史纲(全五卷)
狄奥多罗斯
¥168.99
    被称为“古典史学的威尔·杜兰”的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以毕生的精力,创作了一部时间跨度近千年的不朽的史学巨著——-《希腊史纲》。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史家著作以及罕见的历史残卷, 从特洛伊战争(前1184年)之前无法纪年的神话时代始叙事,一直叙写到作者当代前60年为止。用一种区别于西方古代三大史家的独特的叙述方式,从希腊的文明、文化、政治、哲学等角度,展现了希腊何以为西方哲学、史学的源头。公正、包容、博大的史观和典雅的文字,使阅读者沉浸其中,成为口碑之作。     《希腊史纲》在古代、中古及文艺复兴时代都受到重视:老普里尼及阿昔尼乌斯曾提及他;哈德良皇帝时代有人将《希腊史纲》写成节录版;《历史丛书》内容亦见诸罗马法学作品;也被普鲁塔克和笛欧使用;教会史家利用他有关犹太人的叙述,欣赏他的普世史观念;基督教教父杰罗姆提及他是罗马名人;9世纪君士坦丁堡主教福提乌斯在自己也叫 Bibliotheca 的读书杂记中提及,在狄奥多罗斯死后,有人延伸《希腊史纲》内容到包括整个奥古斯都统治期;一些拜占庭史家引用他的文字;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编辑一些节录。
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陈岸风,郑培凯,冯锦荣,梁树风,王晋光,区志坚,李逸安
¥171.00
《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包括了《世说新语》《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搜神记》《东坡志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世说新语》行文言简意赅,意境深远,保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言,也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末奇人,具备艺术家刻画自然的写生才能,又有观察实证的科学逻辑头脑。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是一本奇书,记录了他实地考察山川地理的经历,被后世称为“古今游记之”;颇像达尔文乘“小猎犬号”考察船环游世界,抱持追求生物科学知识的执着,记录各地物种,写成巨细靡遗的游记。才气纵横,文笔恣肆而又细腻精确,在文学史、地理知识史、文化意识史上都有独特的地位。 《梦溪笔谈》中国古代笔记著作源远流长,典藏宏富,在传统文史古籍中被视为“稗官”,占有一席之地。沈括的《梦溪笔谈(套装共4册)》章法灵活,不受约束;驳杂广记,包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凡古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宫廷秘闻、文人轶事、庙堂宏论、街谈巷议、金石文字、碑版书画、天文地理、民俗风物、宗谱世系、氏族图腾、易卜星算、诸子百家无不涉及,可谓采拾博洽,百科荟萃,广谱式地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面貌。其中有治乱得失、文史考评,有访察探索、大千博览,有宦海风波、人生感悟,是知识与智慧的总结,具有广博的文史与古代科技研究参考价值,今天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搜神记》收录了很多神仙鬼怪、妖精梦卜,还魂报应、人鬼相恋等故事。由于作品多搜集于民间,故保存了不少优秀动人的民间传说。诸如此类的鬼神异事,构成《搜神记》独有的怪异色彩。此浓厚而独特的色彩使它成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东坡志林》是苏轼游历交谈间的所见所闻,他将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异事都记录下来,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为晚明小品之滥觞。本版本由香港大学教授王晋光、梁树风注评,考证较为严谨,评论精当。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塾师教导幼童的重要教材,是昔日知识分子重要的知识资源,深刻影响着他们成长。合共约二千七百多字,是古人用来识字的书目;同时,涵盖道德、文化及历史基础知识的教育。古人在识字及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写作及研读经典。此次编写合三部经典为一册,均以李逸安先生的译注为底本,而导读、赏析与点评全部重新编写,旨在引领读者一同发现三部经典的当代意义。
近代稀见碑拓史料丛刊
近代稀见碑拓史料丛刊
张元济 等
¥190.00
本书一函五册,包括《王柏心墓志铭》、《大义桥黄氏义庄记》、《万中立墓志铭》、《文翰骅墓表》及《钱绍桢墓志铭》。前四种俱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公藏单位目录所未见,系首次影印出版,采用传统经折装形式手工制作,保存旧貌,古雅精美。并请书法家金重光先生题签、篆刻家冷君先生刻印,增添独特的文化气息。 具体而言: 1,《王柏心墓志铭》(1889年),由郭嵩焘撰文,杨守敬书丹。墓主王柏心为清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得到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等人赏识,身后著作《百柱堂集》由王先谦整理刊刻。 2,《大义桥黄氏义庄记》(1891年),由吴大澂撰文并书丹,唐仁斋刻石。本册涉及黄公望后裔黄秋涛祖孙三代人物,可从中了解近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面貌。 3,《万中立墓志铭》(1907年),由端方撰文、篆盖并书丹,唐文杰(仁斋)刻石。墓主万中立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与潘祖荫、吴式芬、王懿荣等齐名,今藏故宫博物院的宋拓熹平石经即其旧藏。万氏身后声名寂寞,生平不详,该墓志铭的发现与影印,可填补空白。 4,《文翰骅墓表》(1931年),由陈三立撰文,罗振玉书丹并篆额,谭泽闿填年月日。墓主为清末著名人物文廷式族人,其字文素松是近代军界人物,而且在金石学界亦享有大名,有多种著作传世。该墓表原石已毁,文章未见于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及《补编》。 5,《钱绍桢墓志铭》(1931年),金兆蕃撰文,张元济书丹,邓邦述篆盖,黄慰萱刻石。墓主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钱能训之兄,其子钱泰是近代著名外交官,女婿刘承干是近代著名藏书楼嘉业堂主人。墓主与张元济关系密切,张元济全集书信卷中有多封信写给他。 此五种是编者卢康华从多年搜集的近代碑刻文献中精心选择的稀见善拓,皆出自名家之手,且多为文集未收的佚作,或文集虽已收而异文颇多者,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碑刻时间涵盖辛亥革命前后时期,书法兼顾篆、隶、楷诸体;文体包括丧葬类的墓志(碑在地下)、墓表(碑在地上)及非丧葬类的义庄记;人物涉及学者、金石学家、政治家、慈善家等各个领域的一时之选。
敦煌本数术文献辑校(全三册)
敦煌本数术文献辑校(全三册)
关长龙 辑校
¥228.00
 《敦煌本数术文献辑校》一书对迄今所能见到的全部敦煌本数术文献行辑录、校勘、厘定、缀合,条分为阴阳类、易占类、拟易类、栻占类、占候类、堪舆类、相术类、杂占类、禄命类、巫祝类、其他等。又在前人已有校录成果基础上一步研读考证,在卷子收录以及校勘、定名、缀合、考辨字词文意方面颇有创获,特别是图文校录和补正方面用力尤多。 
史记(全十二册)
史记(全十二册)
司马迁
¥239.99
★全本全译,文白对照,阅读无障碍!全书采用原文、白话注释的结构体系,注释生动准确,原味细腻,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白话译文忠实原意,通俗流利;生僻字、疑难字加注音、释义,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全本共十二册,汇集知名专家学者,全新编排分段,*大限度的呈现全本面貌,偏偏精华; ★本纪、十表、八书、世家、列传,原著原版,完整无删减!原文参考多种通行的《史记》版本与校勘著作! ★新增《报任安书》,比以往版本史记更*,便于读者更*、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除原有的一百三十篇外,还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
曾国藩全集(全12册)精
曾国藩全集(全12册)精
曾国藩
¥240.80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曾国藩传》描述他“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京城做了十多年的文官。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此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斗。后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补武英殿大学士等。同治十一年(1872)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D1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做人学问并重”。曾国藩青年时始研读“二十三史”。在京为官期间,他跟从唐鉴、倭仁等人学习程朱理学,对儒学各派兼收并蓄,吸收诸子百家之长,转益多师,杂糅一体。他和湘军将领一起刊刻了《船山遗书》,将王夫之的思想发扬光大。他编纂了流传广、影响大的古文选本《经史百家杂钞》,同时坚持写日记,笔耕不辍,留下了奏稿、书札、批牍、文集、诗集、读书录等大量文字资料,后人刊刻成《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克己省身,困知勉行,以“好汉脱牙和血吞”的意志力实现了自我超越,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事业。他知人善任,奖掖后,提拔了一大批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行军仗,实行稳扎稳的作战方式。他处理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表现出一位政治家应有的胸襟和眼光。国势日危之际,他主张置西方轮船机械,并启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D1艘蒸汽轮船。他建议派遣近代中国D1批留学生,倡议翻译了D1批西方书籍,这些泽被后世的举措对中国近代化程意义重大。
资治通鉴第五辑:乱世烽烟
资治通鉴第五辑:乱世烽烟
柏杨
¥249.99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柏杨耗时十年,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让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到100年的时间,朝代频繁更替,遍地烽火血腥,无一寸净土,社会经济更遭到毁灭性打击。时代的疯狂不可改,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这种疯狂背后的真正原因。 内容简介 《乱世烽烟》记载起于公元四八〇年,终于公元五七五年。公元五〇二年,南方的南齐帝国和帝萧宝融禅位于梁王萧衍,南齐亡,南梁帝国建立,梁武帝萧衍在建康即位。萧衍酷好佛法,而北方的北魏帝国,迁都洛阳,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实行汉化改革,并继续南征南齐帝国。公元五二三年,北魏六镇齐叛,全国遍地烽火血腥,无一寸净土。终于五三二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五四八年,侯景之乱爆发,江南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五五零年,东魏灭亡,北齐建国,五五七年,南方陈霸先建立陈帝国,北方北周帝国建立。
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分立
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分立
柏杨
¥249.99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柏杨耗时十年,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让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再能提供一个五胡十九国的轮廓;作为读者,我们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当时人的幸运,甚至往往是当时人的悲哀。五胡十九国时代人如此,南北朝时代人也如此。 内容简介 《南北分立》记载起于公元三五五年,终于公元四七九年。是中国的大分裂时代。在南方,在北方,前秦帝国苻坚杀掉符生,自立为天王,灭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亏输,国家也因此衰亡,各民族纷纷脱离前秦统治,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后凉、北魏,相继兴起,数个政权相互攻伐取代,亡而又复。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国境内一度十一国并立。而在南方,凭借淝水之战延续了国祚的东晋,也终于在公元四二〇年被刘宋政权取代,与北方强国北魏对峙,爆发多次南北大战,南北朝的形式形成。四七九年,南宋顺帝刘準禅位于齐王萧道成,刘宋帝国亡,南齐帝国兴起。
资治通鉴第六辑: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第六辑:贞观之治
柏杨
¥249.99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柏杨耗时十年,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让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大分裂接近尾声,“贞观之治”终于来临。贞观,这极为短暂的二十三年,却被视为太平盛世的典范,成为以后一千余年所有政治领袖羡慕、模仿的样本。 内容简介 《贞观之治》记载起于公元五七六年,终于公元六八八年。大分裂时代终于走向尾声,五八〇年北周帝国亡,隋帝国兴起,五八八年亡南梁帝国,统一中国,并开始报复之前不断来袭的突厥汗国。终于五九九年,突厥突利可汗归附隋王朝,隋封其启民可汗。六〇四年,隋文帝杨坚被太子杨广谋害。 杨广即位后,筑洛阳西苑,开运河,西平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王国,横征暴敛,变民纷纷起兵抗暴,天下大乱。六一八年江都政变,隋炀帝杨广被臣属所杀。隋三任帝杨侑禅帝位于李渊。平定了各地的武装政权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从父亲手中接过帝位,开始了大分裂时代后的个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半小时漫画史记(全5册)(史记本来就是故事会,读起来一点都不累!翻开本书,在欢声笑语中读完史记)
半小时漫画史记(全5册)(史记本来就是故事会,读起来一点都不累!翻开本书,在欢声笑语中读完史记)
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284.80
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鲜活生动地演绎了史记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 司马迁写成史记,背后的故事原来这么燃!吴越之争:你若安好,那还得了!秦国:要逆袭,得坚持!如何和汉武帝愉快地做邻居?汉武帝的奇葩亲戚们都有谁?……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史记本来就是故事会,这样读起来一点都不累! 翻开本书,在欢声笑语中读完史记!
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
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
郑有慧
¥348.00
  郑逸梅先生(1895—1992),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作家,一生笔耕不辍,交游广阔。本书收录各界名人书札、诗笺、书画等二百余件,如近现代著名学者金松岑、胡朴安、容庚、夏承焘、谢国桢、顾廷龙、俞平伯、潘景郑、冒效鲁、陈从周等,民国旧派文学翘楚李涵秋、包天笑、徐枕亚、程小青、张恨水、范烟桥、平襟亚、周瘦鹃等,新文学代表作家叶圣陶、赵景深、孙大雨、施蛰存、柯灵、端木蕻良、唐弢等,书画名家、鉴藏名家马公愚、张伯驹、王蘧常、沙孟海、方介堪、陈巨来、陆俨少、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方去疾等。另附郑逸梅先生旧藏明清近人如董其昌、赵之谦、翁同龢、吴大澂、叶昌炽、陈三立等人之书札、诗笺十四件,作为附编。今由郑逸梅先生长孙女郑有慧女史编订,并请专家释文,四色影印出版。另附人物小传,以便利读者使用、阅读。   2015年适逢郑逸梅先生120周年诞辰,本书的出版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同时这些书信的问世,为现代文化史、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名家手札赏心悦目,也有难得的艺术欣赏价值。
国家图书馆藏黄小松友朋书札(全三册)--清代金石学家尺牍丛刊
国家图书馆藏黄小松友朋书札(全三册)--清代金石学家尺牍丛刊
国家图书馆编 王玥琳整理
¥358.80
黄易(清乾隆九年—嘉庆七年),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清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在书法、绘画、篆刻、碑拓、考古、金石文字等领域建树颇多,与钱大昕、王昶、翁方纲、孙星衍并称清代“金石五家”,与丁敬、蒋仁、奚冈等并称“西泠八家”。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嘉庆、道光、光绪三种刻本)、《小蓬莱阁金石目》(稿本)、《秋盦词草》、《小蓬莱阁诗》、《秋盦剩稿》(清末丛书本)等传世。 金石学是清代学术的显学,同时也是清中期以后的学术根基之一,众多学者投身与此,名家辈出。而在当时,众多金石学者之间的交往是一件重要且复杂的学术文化活动,涉及面广、人员关系复杂、交往内容丰富,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所谓的“金石文化圈”。而在乾嘉时期,黄易正是这个文化圈的核心和代表人物。钱大昕在所作《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序》中就说:“海内研精金石文字与予先后定交者盏廿余家,而嗜之笃而鉴之精则首推钱唐黄君秋庵”,而翁方纲在《黄秋庵传》中也说:“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无不就正于君,以是所蓄金石甲于一时”。可见黄易在当时金石学文化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清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为底本。该书13册,稿本,毛装,收录了赵魏、武亿、余集等150余位友人致黄易的信札,共计310余通。信札内容以问学、访碑、治印等学术交流为主,间有日常问候之札,内容丰富,书法洒脱,笺纸亮丽,对于研究清代金石学、金石学家文化圈以及书法篆刻艺术等,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为便于学者使用,本书在彩色影印底本的同时,还附有每一通尺牍的释文,加全式标点,并将制作尺牍所涉人名索引。 尺牍释文拟邀请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博士生潘妍艳整理。 详细情况,请参见选题方案附件。
杨宽著作集一辑+第二辑(13种15册全)
杨宽著作集一辑+第二辑(13种15册全)
杨宽 著;贾鹏涛 整理
¥379.99
本稿为“杨宽著作集”第二辑之后一种,收录了杨宽先生散见于报纸杂志等处、之前未曾收文集内的单篇文章,包括对上古史、春秋战国史、墨子、出土文物、农民起义等的研究,是杨宽先生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史考证类文章,如战国人物和史事丛考,可补杨宽系统的古史专著之缺;对于《逸周书》和墨学的相关研究,可见杨宽先生治学之广博;还有一些对于农民起义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杨宽先生的博学杂识与生平学术,体现了杨宽先生卓越的史学成就。
南京佛教通史-隋唐宋元卷
南京佛教通史-隋唐宋元卷
赖永海
¥798.40
《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行了较全面、深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南京佛教通史-六朝卷
南京佛教通史-六朝卷
赖永海
¥798.40
《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行了较全面、深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南京佛教通史-明清民国卷上
南京佛教通史-明清民国卷上
赖永海
¥798.40
《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行了较全面、深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南京佛教通史-明清民国卷下
南京佛教通史-明清民国卷下
赖永海
¥798.40
《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行了较全面、深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利比亚史
利比亚史
王铁铮
¥1264.00
《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由我国知名阿拉伯史专家王铁铮教授主编,共8种,包括《埃及史》《阿尔及利亚史》《利比亚史》《摩洛哥史》《突尼斯史》《苏丹史》《毛里塔尼亚史》《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史》。 本书采用国家通史的体例,以历史叙述方式,全面展示了非洲阿拉伯国家自古迄今的历史演脉络,系统介绍了非洲阿拉伯各国的自然环境、社会与经济面貌、历史沿革与政治发展,展现了非洲阿拉伯各国历史流变、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社会生活以及认同塑造等方方面面,并对各国的历史发展程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看法和观,填补了中国学界在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上的空白,为读者和研究者深度了解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提供了有益借鉴。
阿尔及利亚史
阿尔及利亚史
王铁铮
¥1264.00
《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由我国知名阿拉伯史专家王铁铮教授主编,共8种,包括《埃及史》《阿尔及利亚史》《利比亚史》《摩洛哥史》《突尼斯史》《苏丹史》《毛里塔尼亚史》《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史》。 本书采用国家通史的体例,以历史叙述方式,全面展示了非洲阿拉伯国家自古迄今的历史演脉络,系统介绍了非洲阿拉伯各国的自然环境、社会与经济面貌、历史沿革与政治发展,展现了非洲阿拉伯各国历史流变、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社会生活以及认同塑造等方方面面,并对各国的历史发展程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看法和观,填补了中国学界在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上的空白,为读者和研究者深度了解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提供了有益借鉴。
埃及史
埃及史
王铁铮
¥1264.00
《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由我国知名阿拉伯史专家王铁铮教授主编,共8种,包括《埃及史》《阿尔及利亚史》《利比亚史》《摩洛哥史》《突尼斯史》《苏丹史》《毛里塔尼亚史》《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史》。 本书采用国家通史的体例,以历史叙述方式,全面展示了非洲阿拉伯国家自古迄今的历史演脉络,系统介绍了非洲阿拉伯各国的自然环境、社会与经济面貌、历史沿革与政治发展,展现了非洲阿拉伯各国历史流变、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社会生活以及认同塑造等方方面面,并对各国的历史发展程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看法和观,填补了中国学界在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上的空白,为读者和研究者深度了解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