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的当代转型及其矛盾本质:大卫·哈维的资本批判理论研究
¥26.00
大卫·哈维以资本积累与总循环图式为立足,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新现象以及资本积累范式的新变化为理论中轴,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资本批判理论的重构,在将空间与城市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构了具有地理学特色的跨学科式资本批判理论。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哈维资本批判理论的全景视野与理论逻辑,批判性地分析其资本批判理论所涉及的问题域,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其学术价值与理论局限。
我们的社会
¥26.00
本书依托于国家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发研究院定期举办的一个学术研讨会——银湖沙龙的部分发言稿成书,以独有的叙事方式,从各个维度考量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脉络。对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持续发展的方向、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医疗体制的弊病、我国工业转型的前景等宏观性的社会问题,行了深系统的阐述;同时,对商业智慧在社会企业中的作用、社区治理的方式、区域块重构社会的可能性、刑事诉讼中的公民权利与法制精神、中医药的未来发展等微观性问题,行了全面探讨。
性学入门
¥25.99
性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的,而不是由生理决定的。 本书为社会学家李银河编写的性学门经典之作,全面梳理性学百年发展史,系统介绍性学代表人物与经典著作,详尽剖析性学知识。基于性学领域前辈学者的研究内容,从个人、社会、政治、哲学多个层面综述分析性学这门年轻的学科。 从埃利斯的性心理学,到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从金赛的性学报告,到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性行为实验,从高罗佩的房中术研究,到福柯的《性史》……李银河以她广阔前沿的视野,独立自由的现代意识,引领读者走性学的世界。从了解性始,了解我们自己。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邻避风险防范研究
¥25.99
本书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系统研判和论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邻避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并从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防范和应对邻避风险的具体建议,可供行政管理、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安全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阅读。
未来的冲击
¥25.99
当社会受到变革冲时,究竟会出现什么状况?面对种种变革,人们如何适应?会不会应为无法适应未来的种种状况而错误百出? 今天,变革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颠覆我们的组织,转变我们的价值观,动摇我们的根基。我们来不及适应便被变革溃,孤独无依、迷失方向。短暂性的信息不断袭扰人们的感知,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不断搅乱人们的判断能力。当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革浪潮时,人们便患了“未来恐惧症”。在未来的袭下,他们始退却,拒绝迎。社会异化程度日益加深,核心家庭趋向解体,毒品泛滥,犯罪率上升……而大多数社会问题本质上就是源于“未来的冲”。 世界著名未来学大师、未来学奠基人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奠定声名之作《未来的冲》中指出,无论个人、组织或国家都会因变革太快而超载,成为未来冲的受害者。托夫勒大胆且反潮流地指出核心家庭将逐步破裂,一次性消费社会的兴起,并预言逐渐实现的教育改革。正如托夫勒所说:“我深信对未来的合理探索也可为现在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借鉴。倘若不把未来当作一种习惯性工具而善加运用,我们将更难把握个人及社会的问题。” 发达国家今日所面临的危机,乃是过去盲目地单向发展科技所致。倘若我们能借鉴其中,计划性地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不仅可以减少西方国家过去遭遇的危机,而且可以克服未来的冲。倘若能掌握问题的症结,明智地控制变革速度和过程,我们便会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我们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还能安身立命于变革的浪潮之上,重新掌握未来的命运。
孤独的城市
¥25.99
本书作者莱恩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亲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深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应得的权利: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25.90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中国人类学 第一辑
¥25.73
《中国人类学》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惹人类学教授周永明主编。旨在办成人类学领域的连续出版物。本书以推动中国人类学整体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为宗旨,立足中国本土,面向海外同行,定位前沿高端,注重理论创新。通过刊登国内外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反映学科发展的*动态和严肃成果,以期成为中国及国际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辑分为路学研究、全球化专栏、青年学者专栏和书评等几个部分。
物种起源
¥25.24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最好的亲密关系
¥25.20
人类为什么会坠爱河? 为什么坠爱河之后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爱情、亲情、友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亲密关系的真正来源是什么? 如何成就社群中*关键的核心关系? …… 这些问题将带你重新认识亲密关系,在现代生活中找到通往幸福之路。《*好的亲密关系》是“邓巴数”提出者、著名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经典著作,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罗宾·邓巴“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邓巴教授从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4大方面解读亲密关系的本质,揭秘如何成就、维系以及发展社群中*关键的核心关系。作者提出,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新的社交方式,但并没有改变社交的本质。人类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关系的动物,只有深理解这一,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里过上幸福、自足的生活。
残疾人融合康复实务读本
¥25.20
该书系统地回顾了残疾及其内涵的演变,并结合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阐述了对残疾人融合康复的理解、思考和展望;介绍了深圳市借鉴国际理念,结合实际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成果,以14个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实现残疾人个性化。
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5.20
《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一书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民族地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全书共分五章,章论述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意义;第三章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章构建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策略,包括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特殊性、基本原则和培养机制;第五章从八个方面探究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路径:一是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二是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普世价值论”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危害,三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四是探索价值观实践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五是夯实国情和信仰教育在价值观教育中的支撑作用,六是运用新媒体打造弘扬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七是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八是重视发挥心理疏导在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劳动者加入工会和会籍管理
¥25.20
工会会员会籍管理的难热问题,以问答加案例的形式展。围绕工会会员会籍的难热问题,以问答加案例的形式行。工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劳动者如何加工会?加工会有什么好处?基层工会干部如何管理本工会会员会籍?特殊劳动者群体如何管理会籍?本书分为六大部分,对基础的问题行权威回答。 中国工会的组织结构,劳动者加工会的条件,劳动者如何取得工会会籍,基层工会组织如何管理劳动者会籍,特殊情况下的会籍处理,都有详细介绍。配合相关法条索引,让基层工会干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会员会籍管理上实现知识跃迁。 结合2017年9月份颁布的《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办法》,对工会会员会籍管理,结合基层工会困惑和疑虑行解答。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
¥25.00
1989年,印度裔的年轻学生文卡特斯芝加哥大学始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师从贫困问题研究专家从事城市贫民窟的社会调查项目。背着书包、拿着问卷,他走了芝加哥为著名的“城中城”贫民窟——罗伯特泰勒计划区。 “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这是他为了这项研究而提出的个问题,还给出了几个选项:A.很差,B.有差,C.不好不坏,D.还不错,E.非常好。这个问题,让他遭到了计划区内年轻人们猛烈的嘲笑,却也让这帮年轻人的头儿对他产生了兴趣:“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就这样,跟着这位街头老大,文卡特斯始了他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 文卡斯特深城中城,亲自体验街头生活,黑帮内部,曾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由黑帮老大、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之中,取得手的资料,写就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们:单靠个人很难摆脱贫困状况、黑帮承担了城中城的部分社会福利功能、警察也是另一种“黑帮”、穷困人家自有活命的办法……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中的多数人物姓名与身份都做了匿名化处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与机构都真实存在,绝非虚构。
社会保障与深化改革
¥25.00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本书收录了浙江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当前国家宏观形势和社会保障领域深化改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学术成果。该书对推动社会保障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2014.1
¥25.00
翟国方、张京祥、王红扬主编的《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2014 1)》为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设计系专业论文集,本论文集的主题是新型城镇化与多规合一,共收录论文6篇,论述了城镇化与城市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关系。作者的研究角度新颖,反映了研究的前沿性,论文内容多涉及具体实际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2015/1)
¥25.00
《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2015 1)》为我校城市规划与资源管理系论文集。书中收录了学术论文8篇,内容包括中国乡镇发展、县(市)级“三规合一”政策网络的比较研究、中美县级政府机构设置与规划职能解析、法国里尔大区阿尔芒蒂耶尔镇客运走廊站点周边乡镇交通与土地利用统筹规划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基因传
¥24.99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基因传》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好书。2010年,穆克吉的《众病之王:癌症传》详尽记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历史,出版后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但是这本书不反映癌症病变之前生命的常态。如果癌症是人类身体发生病变之后的魔鬼,那么是何种力量在此之前维系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呢?作者在癌症研究过程中意识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才能深刻领悟其内在机制,于是,在探究常态与遗传奥秘的过程中,作者创作了另一部更加深入人类命运源头和颠覆生命认知的著作——《基因传》。《癌症传》讲的是生命的病态,《基因传》讲的是生命的常态,因此《基因传》可以被视为《癌症传》的前传。
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
¥24.99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加剧了社会撕裂、政治纷争、经济衰退,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焦虑情绪。不同政治理念、治理框架和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之间的比较、分析和反思充斥各大媒体和学术、政策期刊。然而,值此全人类共同面临大危机之际,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层次地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形成和助推这种生存状态的理念与制度。鉴于此,中外哲学家都呼吁来一场“形而上学大流行”,以唤起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反思,“让思想获得集体免疫”。 针对当下人类面临的困境,本书的作者试图回到哲学原,重新反思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人的本质、人与其他存在形式的关系、高科技之于人类的意义等。 托比·李思深刻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提出我们并非生活在人类世,而是一直生活在微生物世。白书农认为,疫情为人类反思以往的“神本”“人本”文化提供了机缘,人类意识是时候转向对一般生命系统演化规律的探索,并塑造“生本”的思想体系。张祥龙认为,疫情给高歌猛的高科技狂热了一针镇静剂,或许“适生”科技才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安康幸福。宋冰则从中国古老的“生生”观中寻求灵感,结合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共生”思想,探索人类与其他存在形式的联系。赵汀阳认为,我们需要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无情”反思,从更高的维度重新思考深层哲学概念,他提出苦难问题可能是“形而上学大流行”的一个更好的选择。王蓉蓉和沃思则分别认为,疫情是“道”的时刻,是体悟疫情“病毒经”的时刻。 我们必须走出人类意识上的“错位”,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同时,我们亟须行思想转向和“升维”,重新思考幸福、痛苦、自由、生死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和生命实践,寻找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困境与烦恼的方法和路径。
从雄安到人工智能:创新视角下的转型与发展
¥24.99
本书从政治经济、外交环境、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等几个领域的社会热点事件切入,细述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分析事件的走向,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在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面向未来立足世界之林。本书通俗易懂,可作为广大高校学生的课外读物,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枕边书。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 夏季卷)(试读本)
免费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这意味着西方思想家,甚或中国先哲的思考*不能代替当代中国人自己的思考,西方学者,甚或中国先哲的答案也绝不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答案。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中国问题本身的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为此,我们必须从那种因“西方化倾向”所导致的“中国之缺位”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或“发现”中国。这里的“中国”绝不是1978年以前或更为久远的中国,而是与其有着历史性关联的世界结构中的当下中国;这里的“中国”也不只是地理或人口意义上的中国,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体现并承载着中国人之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的中国。显而易见,这里所讲的“中国”绝不是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亦不是中国传统知识视野下的中国,更不是西方知识视野下的中国,而毋宁是有待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予以认知并建构的一个伦理性的文明体。 为了引导中国学者加强对中国本身的理论研究,我们特设立了一个常规性的栏目:“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本卷集中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不同中国问题展了深度研究:周晓虹《改革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有关中国经验的另一种解读》一文从“中国体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改革放30年社会心态变迁的轨迹,并解读了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呈现出鲜明的“边际”特征:即传统与现代的抗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杨光斌《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一文则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国家的三条制度变迁路径,即英国一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模式、法国一德国一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模式、俄国一中国的政党组织主导模式,并根据这些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提出了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政党中心主义。常向群《“个人一社会一国家三分法模型”及其案例浅析——“江镇”的消失与“庙港社区”的崛起》一文则以一个中国社区城市化程(从“江镇”到“庙港社区”)为个案、以“个人一社会一国家三分法模型”为分析工具解读了当下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国社会是由个体、家庭和各种不同的单位为基础网络所构成,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以“人情”为基础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制度看似非民主,但内在体系的灵活性使上下左右各种关系得以沟通,当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关系上出现冲突时,其特定的人文环境能提供某种机制,使各方在虚虚实实的磨合中创造出新的机遇。毋庸置疑,这三篇文章都是值得肯定的行中国深度研究的理论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