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23.88
本书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情况的年度研究报告,全书主要通过列举若干热网络事件,以社会学的视角透析事件背后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群体特、社会安全等,力图从学术层面对网络社会问题给予解剖和导引。


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6——家教与家庭家风建设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23.87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系列年度报告之一, 本书对中国道德年度发展状况行了系统的调研,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6——精准扶贫的战略任务与治理实践
¥23.70
本书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对当代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党和政府为摆脱贫困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扶持,贫困问题的客观存在同为摆脱贫困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之间的矛盾,为解决某些扶贫无效的问题而应当做出的一步探索等做出了考察分析,主旨在于引起人们对扶贫这个重大问题作一步思考,以期探寻精准扶贫的更有效途径。


日本历代都城小史
¥23.70
本书原名《帝都》,记述了日本历代都城的沿革,作者亲自前往遗址勘察,以期为读者讲述实际面貌。不仅介绍有记载的史实经过和地理考察,同时力图探寻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将古代的研究内容公之于世。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23.52
作为20世纪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年间和1917-1918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记已经被广泛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伴侣读物,因为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类学家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的困惑与坚持,更将人类学家中的“人”回归到了其原原本本的含义,将人生的这种困惑与坚持扩大到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心有戚戚焉的层面上。

这个社会会好吗
¥23.40
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当中国从一种*滑向另一种*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 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本书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上海卫生:中国保健之注意事项
¥23.40
本书是19世纪上海生活保健指南,呈现了来华西医知识谱系全景图,反映了外国侨民的东方文化适应与偏见,对于近代上海卫生史、城市史以及医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韩雅各曾负责主持上海仁济医院的工作,对精确的医学科学的到来始终葆有殷切的希望。本书以19世纪的卫生科学和道德准则为经纬,从食物、饮料、运动、衣物、沐浴、排汗、痱子、肝脏、睡眠和热情等各方面讲述具有地域特色的卫生保健之道,批判外国侨民奢靡放纵的生活,倡导个人承担起维护城市卫生空间的道义责任。

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
¥23.40
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杨照擅长将繁复的概念与厚重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写作经常旁征博引,在学院经典与新闻掌故之间左右逢源,字里行间洋溢人文精神。并流露出文学情怀。杨照近年来积累了大量评论文字,以公共态度探讨公共议题,树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与榜样。


城市治理立法研究
¥23.40
本著作以四个城市为例介绍了我国城市治理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国外城市治理立法实践为借鉴,展开对城市治理立法的思考,总结推进立法的主导因素,强调从“治”而非“管”入手,推进城市治理在理念、思路和方式上的转变,从而为法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 第17辑
¥23.33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7辑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其次,本辑还收录了阿甘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关论述,以及最新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与评论。

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
¥23.20
16-20世纪上半叶,徽州乡村社会曾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即使偶有战争、动乱,也都能迅速恢复社会稳定。探讨其原因所在,无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在综合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搜集和挖掘整理的方志、谱牒、笔记、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史料,对近代徽州社会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行了综合性考察,对徽州内部结构的稳定表征和发展机制做了视角独特的阐述和深探讨,并通过对徽州几个村落的具体研究,揭示近代徽州乡村自治的规律和特。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唐力行先生长达30余年的徽洲史研究的收山之作,代表了唐力行先生徽州史和区域史研究的终成果。


不焦虑的青春
¥23.00
这个时代给80、90后制造的落差有些大。他们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资源被垄断,贫富差距被急剧地拉大;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被堵塞。外面世界看上去选择很多,却无从选择;呐喊声很大,但却虚弱……这是一个致力于时代完善与自我完善的青春,在空虚、迷惘、焦虑中,找到内心充实的正能量。


社会保障概论
¥23.00
本书是一本高等院校本科层次使用的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科书。它按照知识性与思辨性相结合、总结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全书分十二章,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主要模式,系统介绍了包括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等在内的各种制度安排及实务知识。每章均附学习要点、相关案例与思考题,以引导学生把握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同时增进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了解与理解。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及人口与社会学类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亦适合所有对社会保障有兴趣的人士阅读。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 第18辑
¥23.00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8辑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潮为主题。长期以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镇。2000年,《帝国》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了一个新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时代。“帝国”“大众”及其相关的范畴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概念。起源于意大利的工人主义、自治主义、在今天又被称为后工人主义的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它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生成,经历过60、70年代的繁荣,70年代末被边缘化,再到随《帝国》重新备受关注,是一个生命力强且颇具典型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此外,本辑还收录了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研究的相关论述。


盐糖脂 : 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
促销价:¥16.99|¥31.20
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摄入33磅奶酪、70磅糖,8500克盐,是建议摄入量的两倍。 这些物质并非来自餐桌上的调料瓶,而是年销量高达一万亿美元的加工食品的“贡献”。 在《盐糖脂》中,普利策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揭开了背后的故事。莫斯在书中聚焦卡夫、可口可乐、方便午餐盒、菲多利、雀巢、奥利奥、可沛利等食品,考证细致精确、令人瞠目,语言犀利有力、振聋发聩。他带读者来到科学家计算含糖饮料“满足点”的实验室,揭露烟草公司内部手册上的营销手段,走访业内人士挖掘惊人内幕。深陷盐糖脂之中不可自拔的绝不仅仅有上百万的“瘾君子们”,还有兜售叫卖的公司和企业。 读过这本书后,你眼中的营养标签将不再只是标签而已。


工作的意义
¥22.99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不断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经济学的引导。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将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的观,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Human Being”的转化,才是他写作本书更真切的建议。


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
¥22.99
书稿主要通过乐山三线建设纪实,叙述那段艰苦奋斗、转折发展的历程,回顾那段青春澎湃、激情燃烧的岁月,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再现可资借鉴的历史。为尽可能忠实于历史事实,除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外,还积极深入相关单位,广泛走访当事人,多次组织座谈会,专访有关领导和专家。通过多方努力,陆续征集到了大量珍贵文字资料和图片,为编辑出版此书提供了翔实的素材史料。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22.84
本书旨在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行质疑和反驳。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行调查,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萨摩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软科学”中,有没有可以评定正确与否的确实标准?言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社会科学家再次严肃地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制度和日常生活(“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22.80
本书是一部介绍、阐释当代中国社会轮廓和基本特征的通俗理论读物。全书从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的人口、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中国社会的教育、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的环境与资源、互联网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性格九个方面,描绘出中国社会*基本、*重要、*特色的特征。 本书尤其适合两类读者阅读:一是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社会,但又不甚了解的外国读者;二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社会中,对这个社会很熟悉,但又没有系统地从整体上思考过中国社会特征的读者。


岁月凝红:纽约访学随笔
¥22.80
本书作者旅美访学期间,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将自己学习、教育的体会,对美国人情、世相的观察,对家乡风物、亲友的思念,一一诉诸文字。作者视角独特,文笔细腻,文风质朴,所著耐读。今结集成册,以飨读者朋友。


互联网没有记忆(一部人类记忆简史,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保证记忆不会消失?)
¥22.80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