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宏智库丛书2021】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迈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65.00
本书综合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基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背景,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市场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分析框架,梳理我国市场体系研究路径和发展阶段,分析建设和健全统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重大意义,厘清现代市场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剖析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与体制根源,展望新时代统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及重大任务和配套改革举措。
性别视角下的村庄社会生活变迁:华中莲荷村的劳动、闲暇、女性及家庭(1926-2013)
¥65.70
本书探讨了不同代际的女性和男性劳动、闲暇的变迁与延续,其组织过程中不同性别及代际间变动的权力关系,以及这些权力关系在家庭内外的表现和形成机制。本书采用了一个全面的、关系性的视角考察了有酬/无酬,家庭/劳动,家庭内/外,劳动/闲暇等原本被二分的领域并探讨这些领域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莲荷村女性和男性在变化着的家庭中的角色和更广大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和文化变迁联系起来,展现了村庄社会性别制度的嬗变,影响这种嬗变的个体、家庭、市场和国家层面的因素及与此相关的微观、宏观动态。
欧洲城市的千年演进
¥65.90
公元1000年,欧洲启了城市化的程,并在一千年内完成了这一演化。以工业发展阶段为参照,霍恩伯格与利斯将欧洲城市的漫长演分为三段,结合人口学与经济学的量化分析,灵活运用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两大经典研究模型,呈现了欧洲城市的大历史,亦揭示了不可化约的区域特色。本书以详实的数据探城市肌理,破不同时代对城市形象的固有认知,还原出一个不断拓展阶级、移民、婚姻、家庭、亚文化等多样性空间的城市演图景。
中断与再造:社区矫正假释犯角色适应过程研究
¥65.99
本书通过对J省T市26名社区矫正假释犯出狱前后心理变化和行为转变历程的深度访谈,归纳了他们角色适应的四个阶段:即将出狱前的角色中断与角色想象;出狱初期的角色认知与定位;探索期的角色冲突、领悟与调整;重整期的角色实践与整合。同时,本书还阐述了每个阶段角色适应的阶段性特征,发现了两种角色适应模式,即建构型适应和顺应型适应。这种基于假释人员自身角度对其角色适应过程与模式的提炼,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既有的罪犯再社会化理论,对于矫正社会工作实务亦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不但有助于矫正社会工作者根据社区矫正假释犯角色适应的阶段性特征和需求展针对性的矫正帮扶工作,对于其他社区服刑人员的适应性帮扶工作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社会资本、抗逆力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研究
¥66.00
本书以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着力通过对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比较,考察抗逆力和社会资本对这两个群体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本书的主要特是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转变,关注“保护性因素”,整合抗逆力模型和社会资本模型,建构了一个理解受留守经历影响的农村儿童的解释框架。本书通过探讨抗逆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影响,考察了社会资本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发展的作用机制,旨在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研究、社会资本研究的发展。
未来叙事:明日环境史
¥66.00
在过去的人们眼中,未来是什么样子? 科幻故事时常出现在电视节目、电影和图书报刊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送关于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和延长寿命的医疗创举;广告激起大众对未来各种技术形式的兴奋感;智囊团也热衷于预测哪种新武器将赢得下一场战争……故事、图像和预测就像建筑的砖瓦,慢慢构成了一个宏伟的未来期待模式:人类可以掌控环境,可以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下,实现无限的增长。 作者阅读了几个世纪以来由科学家、作家、政府官员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所编写的数百个故事和预言——它们被称为“叙事”,讲述着人们对未来的畅想,每个叙事都是一张小小的未来蓝图。本书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历史,一项对环境之梦的研究。在跨越几个世纪的阅读体验中,我们将读到耳熟能详的明日寓言,也有许多已被遗忘的故事。在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故事都是与未来相关联的,并且还将继续塑造未来。终,一系列的探索和事实表明,只有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叙事会对客观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说:“梦想就是未来蓝图。”本书对于反思过去,认清当下,思考未来,以及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个案社会工作导论
¥66.00
在本书中,里士满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她所提出的社会个案工作相对于严格的心理学方法来说,更加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考察。她相信家庭或个人所呈现出的问题,首先需要从个人和家庭方面人手,之后再考察与之紧密联系的亲属、学校、宗教以及工作等社会资源,*后才需要考察社区和政府针对个人或家庭的相关救助规定,从而来决定如何帮助个人与家庭调整和改善其生活状况。本书也是对费勒克斯讷(Abraham Flexner)在1915年发表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吗”的学术报告的重要回应。
厌女(增订本)(上野千鹤子经典代表作!女性主义者就是意识到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千万读者的女性主义启蒙书。)读客
¥66.00
翻《厌女》的五个阶段: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 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 反思。深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第124页) 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 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系统介入——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66.56
本书系统阐述了系统介方法的理论基础,提出社会工作系统模型的建构,系统视角在人际交往和环境沟通关系中的重要价值,并将服务视为组织与网络构建下的系统服务。作者特别剖析了家庭系统,认为系统分析是理解家庭的一把钥匙,也是对多问题家庭提供服务的重要方法。在系统分析时,社会工作不仅要着眼于案主系统,同时也要与机构系统和社会环境的宏观系统结合,在信息收集、评估、干预、面谈等一系列过程中运用系统介方法。本书视角独特,所提倡的系统方式是对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的整合与突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模式,同时也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助人关系的全球视野,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68.00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更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更好的应对方式。
“互联网+”长三角: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与全球城市区域发展
¥68.00
互联网日益扩张了生产要素的弹性,使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刚性制约大大降低。资源与要素配置出现新的区位特,既呈现中心化趋势,如全球城市的崛起;又具有扁平化特征,如边缘地区的融。本书基于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以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增长的长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资源与要素配置的空间特征、过程与机制。为破要素流动障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也为地方政府促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乡规划、区域经济、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参考。
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68.06
本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为对象,以个案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全面探讨习惯法的现实表现和当代传承,分析习惯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功能。全书分为上篇“传承篇”、中篇“弘扬篇”、下篇“吸纳篇”共三篇。上篇着重展示“茅标”、借贷、婚姻、互助等当代社会民事关系、社会交往、纠纷解决中的习惯法,揭示固有习惯法的现代传承。中篇着重展示“众节”“做社”等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群体关系中的习惯法,描述习惯法的当今形态和现代生命力。下篇着重展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对习惯法的肯定、认可、运用,探讨国家对习惯法的现实态度。全书突出现实性、追求全面性。
中产上海: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阶层的崛起
促销价:¥24.99|¥98.00
中国中产的崛起是对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诠释。今日中国中产既有强烈取的经济发展动力、强有力的爱国与世界眼光,同时对全球化、西方霸权衰落、动荡中的中美关系有着独立且敏锐的观察、研判,具备坦率与直的批评谏言能力。中国中产的迅速兴起和爆发性增长,将驱动中国国内的发展,并直影响中国的对外姿态。 作者从社会、经济、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介绍分析了以上海中产为代表的中国中产的生活状态,并且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切,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发展,聚焦“中产”这一中国社会力量,并置于当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势中来理解这一讨论。
残疾人权益保障常用法律法规手册
¥68.88
《残疾人权益保障常用法律法规手册》收录了截至2018年7月我国发布的有关残疾人维权工作的常用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文件。在编选范围和体例结构上,充分考虑残疾人维权工作的需要,本着实用、方便、科学、完整的原则,尽可能多地收录实用的法律、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是维护广大残疾人合法权益、解决纠纷的有益工具书。
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69.30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项目(12ASH001)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终成果,书稿主要包括 “风险”、“现代风险”、“风险社会”概念辨析,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制度、文化和系统与环境三种理论范式分析,贝克、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分析等内容。本书对于研究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层面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适合于社会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研读和学习。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
¥69.90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剩、浪费和充满欺骗的经济学。它寄希望于消费者的非理性,以求唤起消费主义情绪。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欲望 鲍曼:在消费社会,每一次消费之后产生的不是满足,而是更多的消费欲望。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消费品要在满足欲望前遭到诋毁和贬值。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时间观念 鲍曼:消费主义鼓动我们快速消费当下的目标,让我们觉得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始,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迟疑和犹豫只会让人痛苦。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生活意义 鲍曼:消费主义将快乐定为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准,将不快乐视为一种应受惩罚的罪行。它向人们承诺:消费能给人即时的、永续的快乐。 翻本书,立即获得抵制消费主义的免疫力!
弥合数字时代的性别鸿沟
¥69.90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性别偏向性和渗透领域呈现出非对称性,数字时代下的性别鸿沟呈现出全新的演变趋势,引发多方关注。数字时代性别鸿沟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数字化设施设备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群体在数字技术的掌握以及数字设备的应用熟练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数字技术在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扩散、渗透与普及应用过程中,导致不同性别群体在劳动就业、收水平、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形成显著差异。本报告通过分析数字时代性别鸿沟的内涵、表现、发展历史、对上海市数字鸿沟的分析、元宇宙时代的性别鸿沟展望、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展现了企业在弥合数字时代性别鸿沟做出的努力。报告中也体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性别维度的咨政工具,以及国际组织和社会的优秀做法,并在最后提出了对数字时代性别鸿沟的展望。本报告包括中文报告和英文报告部分,读者对象为社会大众,以及对该话题感兴趣的读者。
婚难时代
¥69.99
“找对象和找工作挺像,选不选你由对方决定。”——职场和相亲都历经坎坷的40岁女性 “我儿子长得年轻,而且年纪小的媳妇能给我生两个孙子。”——想替40岁儿子物色20岁对象的母亲 “晚上泡澡的时候,我经常会冒出一个念头——要是我就这么死了怎么办?”——长年单身的60岁男性 “我在游戏里有许多恋爱对象,人生比其他人快乐许多倍。”——恋爱手游玩家 …… 现在,日本人结婚似乎越来越困难了,有媒体专门提出“婚难时代”一词,来记述这个显著的社会现象。每四名男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每六名女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 同时,人们的婚恋形式更加多元。有人在东京相亲超过十年;有人代替子女相亲;有人年近七十才初次结婚。寺庙相亲、旅行团相亲、AI相亲……形形色色的相亲活动层出不穷。 结婚难,到底难在哪里?
上场——2020年上海高校党委书记主题党课、校长毕业典礼讲话精选
¥70.00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生经过大学的教育和熏陶,学成出师走向社会。毕业典礼作为大学的·后一课,是承载母校重托,告别昔日时光,开启未来人生新征程的重要仪式,党委书记、校长的讲话更是传承学校精神,凝聚青年理想,鼓励毕业生继续奋斗的“点睛之笔”。本书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收集上海各高校2020年党委书记在·后一堂思政大课上的讲话和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编辑而成,句句叮咛、字字千金,承载着校长、党委书记们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待。
走进长三角: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模式与创新
¥70.40
本书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地调研,探讨当代中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既有模式及其创新路径。研究者以江苏、浙江、上海三地为主要调研对象,根据它们各自呈现出的信息传播实践,勾画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过程中,农业企业、新农人、政府机构等多个主体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以被揭示。通过对河南、安徽等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的调研与对比,本书认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要真正解决信息通达的“后一公里”问题,应当推动整个传播活动中“决策力位移”的实现。这意味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既要凸显农民群体在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也要充分调动其他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70.80
本书尝试突破传统叙述框架,以“实践者-研究者”为独特视角,利用研究者长期参与当代乡村建设一线实践的经历,以整体性视野破历史与当代实践在时空与叙述上的割裂,将20世纪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及现代化、全球化等宏观背景结合起来,重新梳理乡村建设的逻辑起与百年脉络,系统展现不同时期各种形式乡村建设的整体面貌,并对其背景脉络、经验机制、困难张力等行分析与反思。与此同时,在写作方法上尝试融合人文与社科两种风格,把书写者的事实在场、动态存在与话语权力还原为乡村建设整体脉络的组成部分,在经验与时代、自我和他者的密切结合与互动中,促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以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角度与丰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