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你就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你就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李宏夫
¥39.99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本书以如何有效疗愈内心各种负面情绪为主题,对人的情绪的本质,情绪的调节,情绪的疗愈,有关强迫症与焦虑症的解惑,如何从焦虑、抑郁中解脱出来等问题,行了专业的论述。 本书在内容叙述上深浅出、通俗易懂,对生活在情绪高压下的人群具有很好的解压作用。7天自我疗愈方案,让我们清晰认识到,我们身上的各种负面情绪不过是我们还没有认清真实自己的表象而已。借助于作者每章提供的实操方案,我们就可以轻松调整和摆脱不良情绪,成就令自己满意的人生。
49元5本 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畅销书。跳出性格认知局限的桎梏,修正性格缺陷,在自我修正中改变、成长,更自由、更灵活地做自己!)
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畅销书。跳出性格认知局限的桎梏,修正性格缺陷,在自我修正中改变、成长,更自由、更灵活地做自己!)
本杰明·哈迪
¥39.99
我们常常沉迷于做九型人格、MBTI、DISC等各种性格测试,容易引起共鸣却慢慢发现所获寥寥;感觉人生陷了停滞,却找不到破局的方法;因为受过创伤,便可能会放弃对新生活的期待……我们往往认为性格只能被找到、性格以类型划分、性格固定不变、性格来自过往经历、性格是真实自我的反映等,但这却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再勇敢,逐渐走向平庸,甚至有深深的无力感或陷困局。 本书通过丰富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利用性格测试和自身过去等定义“真实自我”和“原生性格”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并在阐述性格真相和常见五大性格误解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正确看待过往、自信定义自我、调整限制自我提升的错误观念和习惯等,在创伤、身份认同叙事、潜意识、环境四大性格影响因素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建议,让读者可以从狭隘的性格观念中解放出来,走出困境,实现直、高效的成长转变。
49元5本 内在觉察
内在觉察
吴在天
¥39.99
这是一本帮助人们走出关系之伤的治愈之书,讲述了在当今社会下,我们在不同关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论清晰,案例丰富。阅读本书可以让读者发现与自身境遇对应的情况,并且从中学会疏导和解自己的方法,以摆脱受过的伤害,拥有一个自洽的人生。
49元5本 有毒的积极性
有毒的积极性
Chase Hill
¥39.99
你是否曾经经历过失业、财务困难、关系麻烦、健康问题、虐待或悲痛……但又不得不“振作起来”? 当你向朋友倾诉烦恼时,对方是否会要你“知足常乐”? 你是否在自我憎恨中挣扎,在网上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话:“真矫情!想想快乐的事!”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可能就是“有毒的积极性”的受害者。 强迫性的乐观主义认为,生活应该是完美的。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反而会使情况恶化。如果积极性是正确答案,许多人就不会一直与焦虑、抑郁和倦怠交道了。 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时候都强调必须保持积极思维,是一种有害的做法,因为它抹杀了非积极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负面情绪同样有助于身心健康,它们令你直面现实,从而疗愈创伤。痛苦是用来感受的——你需要经历所有的情绪,这样才能够正确应对不同情绪的诱因。 在积极心理学席卷全球的浪潮下,本书揭了积极情绪的黑暗面,指出有毒积极性的9大陷阱和培养健康思维的9种有效方法。避有毒的积极性,你将从自我评判的悲伤、痛苦、嫉妒和其他负面情绪的心理压力中解放出来,不必一天24小时都表现得“感觉良好”,坦然成为真实的自我。
49元5本 原来我是孤独症
原来我是孤独症
桑德拉·托姆琼斯
¥39.99
从小到大,桑德拉·托姆琼斯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有一些怪癖,但她已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学会了伪装自己,表现得和其他人一样。直到她的两个儿子先后被确诊为孤独症,人到中年的桑德拉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也是孤独症患者。被确诊后,她看待自己和世界对待她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从表面上看,桑德拉享受着成功的人生:她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有一位关心自己的丈夫、两个可爱的儿子,还有支持她的朋友们。然而在内心中,她一直在努力弄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不断地感到不堪重负、疲惫不堪。 在本书中,桑德拉讲述了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孤独症患者的故事,讲述了她体验世界的方式与神经典范人群明显不同的感受。这是一次对孤独症本质的专注而深刻的剖析解读,是一本面向所有人的觉醒之作。桑德拉讲述了孤独症的身份认同、养育经验、研究成果,带领读者共同见证孤独症患者被诽谤和排挤的现实以及被正确认识的欣喜,感受恐惧、悲伤和困惑,当然还有温暖的爱意、力量和曙光。
49元5本 左脑说,右脑笑
左脑说,右脑笑
[美]兰塞姆·斯蒂芬斯
¥40.00
物理学家、脑科学专家兰塞姆·斯蒂芬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性地解释了人类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从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全方位透视大脑,解读前沿脑科学研究成果,阐释了思维和创造力的大脑运行机制,以及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自己的大脑。
49元5本 生活本无应许之地: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无为而为
生活本无应许之地: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无为而为
杨吉膺
¥40.00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仅是一种心理学取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主义不是虚无的悲观哲学,而是一种严肃的乐观主义,它倡导一种生活态度:这个世界也许并不算好,但是我们要尽力而为,努力活出自己的意义和精彩。   如何生活,如何找到意义,如何成为自己,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存在主义者就像是苦味的鉴赏家,明白春去秋来、苦难与欣喜并不在掌控之中,生命可以是一场耐力赛,也可以是充满惊喜的冒险。   全书以三个故事勾勒出了存在主义心理学“无为而为”的哲学观。   放手:目标会诱惑我们为它服务,而不是顺其自然,让一切水到渠成。当一个人满心满眼都是目标时,他便无法发现或吸收任何其他东西。   放空:放下先为主的观念,放下站在掌控和主导位置的欲望,仅仅做改变的帮助者。当我们可以不做什么的时候,当我们减少自己主观执念的时候,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见证:见证的意义在于同理心和陪伴。在他人的苦难深处陪着他,尽管对消除痛苦无能为力,但我们愿意待在那里,便具备某种力量。   停顿、选择、共情、全心全意沉浸于某事的瞬间,它们都是“存在”的方式。或许我们不该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必须意识到我们是被生命追问的那个人。我们必须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49元5本 如何很高级地说“不”:设定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边界(难以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被情绪勒索,顾不上满足自己的需求?任何关系都要设立边界与规则。“复杂而有趣的人类”系列)
如何很高级地说“不”:设定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边界(难以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被情绪勒索,顾不上满足自己的需求?任何关系都要设立边界与规则。“复杂而有趣的人类”系列)
[美]南希·莱文
¥40.00
          人们往往会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不在关系中设立界限,默默忍受不合理的要求、不喜欢的事与人,他们希望通过取悦他人来保持现状,获得安全感。但却因此,让自己陷长期的混乱——情绪勒索、被忽视的自我需求、焦虑、挫败感……       在本书中,生活大师南希·莱文结合其长年积累的个案经验与实际可行的训练方法,帮助读者一步步正确认识冲突可能带来的后果,建立起清晰、健康的心理边界,摆脱重复上演的一再忍让。 承认侵犯自己界限的那个人就是你本人。纵容他人不断越界的,其实一直是你自己。不再沉浸于自我责备,而是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克服病态互依症。我们习惯性地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力求以他人的情绪校准自己情绪的行为,而这正是导致我们许多人无法在生活中设定界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一步中,你会发现自私和内疚其实并不是坏事。 挖掘潜意识。仅仅决定设定界限是不够的。如果这么容易,你早就做了。你没有设定界限的原因是复杂的,答案在于你的无意识思维。在这一步中,你将挖掘在自己无意识中的,是什么在阻碍你始行动。 适应短期不适。设定界限必然会产生不适,但这是为了结束“无限延续的不适”而产生的“短暂的不适”,因此我们有必要忍受它,以此迈过瓶颈。 始设立界限,并重复设立,直到实现自由!
49元5本 我对这个世界有点过敏: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污名化
我对这个世界有点过敏: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污名化
[美]本杰明·B· 莱希
¥40.00
      我们可以发现,从有记载的历史始,人类就试图去探索心灵的秘密,但在这一过程中的许多尝试往往都适得其反。       这个看似基本的问题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宗教、科学和临床实践等领域的学者。古有将心理问题归咎于神魔鬼怪或人的道德败坏,而这种荒诞可笑的看法直到19世纪初才发生改变。而后,人们对心理问题的理解也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逐渐发展为如今的DSM诊断标准,即将心理问题视为二元的精神疾病类别,反映了个体内部功能失调的心理过程,与“正常”的心理过程有质的区别。这种模式如今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内心,影响着我们看待心理问题的标准、思考与感受,也而决定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纷纷发声,认为DSM模式的定义亟须得到彻底的改变,甚至是彻底摒弃。它是充满误导性且危险的!       作者本杰明·B. 莱希认为是时候发起一场思维的革命了。在本书中,莱希基于自身的临床敏锐性,以数据为支撑,提炼并综合该领域的广泛研究,提出了一种看待心理问题的新思维方式:心理问题不是罕见的可怕的精神“疾病”,而是从轻微到严重的连续维度,是我们的思维、情绪、行为方式处理过程中出现了障碍。莱希认为真正的精神疾病是不存在的,至少作为一组分类的疾病是不存在的,他希望能够通过本书,敦促读者们始重新考虑如何看待心理问题,解限制性分类思维的枷锁,为理解和分类心理问题提供一些方向。
一周特价10.9-10.24 安慰剂效应:TED临床医生带你体验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安慰剂效应:TED临床医生带你体验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美]莉萨·兰金
促销价:¥19.99|¥58.00
我们一直被教导相信,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基因或者纯粹是因为坏运气,只有医生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健康问题。《安慰剂效应》的作者莉萨·兰金作为一名医生,很多年也持有同样的观念,直到有一天她自己生病了。她首先求助于西医,发现情况并无好转,于是她转而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莉萨·兰金发现,安慰剂效应在医学中无处不在,所以她始觉得,自己所受的医学训练似乎缺少了关键的东西:了解到身体有天然的自我修复力,我们可以通过心理的力量来操控这些自愈机制,让安慰剂效应发扬光大。
49元5本 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
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
余德慧
¥40.02
本书为余德慧与其他研究者融合临终照顾实务与本土心理学理论所写作的论文集结,主题包括:从临终照顾的领域对生命时光的考察、临终照顾的灵性现象考察、临终过程心理质变的探讨、病床陪伴的心理机制及伦理、临终处境所显现的具体伦理现象、临终过程与宗教施为等,为本土生死学研究和临终陪伴提出跨越性的探索和视野。
49元5本 大脑喜欢这样工作
大脑喜欢这样工作
(美)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
¥40.50
《大脑喜欢这样工作》是美国知名脑科学家、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在继《让大脑自由》《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让成熟的大脑自由》三部热销科普作品之后,又一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实用力作。令人更加欣喜的是,这次,他的笔锋对准了一个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影响每个人生活质量,与大脑息息相关却几乎没有同行站出来指迷津的领域——职场。全书从大脑固有的运作机制出发,归纳出10条工作中的大脑习性,并对应地提供了与大脑愉快合作(而非傻傻对抗)的种种方法,带读者轻松提升工作效率与职场幸福感。 从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大脑在职场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容易做什么、不容易做什么,以及由此产生的奇妙效果,比如: 为什么团队里的女性越多,就越容易成功? 为什么在一个视觉演示中加音频,会节省听众60%的时间? 为什么居住在绿地附近3千米以内的人,相当于获得20000美元的加薪? 为什么在睡觉前,重新温习下白天没解决的难题,可能会让你找到创造性的解法? 为什么崇尚肌肉和拳头的支配型领导风格,以及依靠头脑和同理心的声望型领导风格,在职场上都有价值? …… …… 所有的为什么,究根结底,都是人类大脑的演化速度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梅迪纳在篇便指出,人脑仍保留着远古时期的模式和习惯,不适应现代的工作要求,因此产生抵触和压力。而在阅读的终,读者将收获知识和方法,学会根据大脑的认知特来改造工作环境、改变工作方式,让“活”在远古时代的大脑,顺利融现代职场。
49元5本 耶鲁的心理学第一课
耶鲁的心理学第一课
[美]安宇敬(Woo-kyoung Ahn)
¥40.50
“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和令人反感的图片,哪一个让你印象更深刻? 为什么物网站的商家都害怕被消费者差评? 交通信号灯里的黄灯是黄色的吗? 现在给你 340 美元或 6 个月后给你390 美元,你会如何选择? …… 安宇敬教授选取了贴近现实生活的8类问题,通过8个章节论述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好的8个心理准备,并一步促使我们思考:为什么很多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越想证明自己对反而越容易错?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错误地归因?这些都是对人生的各种决策感到困惑的当代年轻人所共同面临的生活难题。 安宇敬教授在耶鲁大学任教30年,她在耶鲁大学设的名为“思考”的本科生课程,是耶鲁大学广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耶鲁的心理学第一课》正是这门课程的精华,适合我们每一个人。 《耶鲁的心理学第一课》这本书从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困惑出发,告诉读者应该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分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考难题,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和人生规划。这是一本重新审视我们该如何思考的专家级指南,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忽略问题背后的事实。
49元5本 自然社交,让情绪不再敏感
自然社交,让情绪不再敏感
陌川
¥40.60
社交敏感者在生活中*痛就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总显得力不从心,本书根据近百起实际案例 大量用户调研,深研究社交敏感者在原生家庭、人际、社交、职场中主要难及敏感成因,通过案例分享改善方法,帮你弄明白为何自己总是“过分敏感”,该怎么做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交人际,并在职场中避免为此而产生困扰、迷茫、焦虑。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降低社交敏感度,做好情绪管理,学会善待自己、受自己、与自己和解,收获正向、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49元5本 死去的那天是*值得活的
死去的那天是*值得活的
[巴西]安娜· 阿兰特斯
¥40.60
在这本书中,安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出发,情感真挚地记录了其在安宁疗护病房里的所见与省思:面对死亡,人们永远来不及准备好,但通过正视死亡,生命将绽放更丰富的色彩。“死去的那天是最值得活的”,病人需要更多理解与倾听,作者呼吁人们在珍爱生命的同时,也要更加多维度地认识死亡,呵护身边生病、衰老的群体。
煤气灯操纵 : 给女性的反PUA指南
煤气灯操纵 : 给女性的反PUA指南
[美]阿梅利亚·凯利
¥40.60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成为煤气灯操纵者的目标? 家庭、工作或社会生活里埋藏着哪些煤气灯操纵的隐患? 如何敏锐地识别煤气灯操纵,摆脱情感虐待,获得疗愈和重生? 心理学博士、综合创伤治疗师阿梅利亚·凯利在这本写给女性的疗愈指南里,全面剖析了“煤气灯操纵”的确切定义和运作方式。她结合10个典型案例,分析7种常见的煤气灯操纵手段,帮助我们识别和解决家庭、亲密关系、社会等不同背景下的心理操纵。 阿梅利亚·凯利在本书中详细拆解了30种心理学疗愈工具和技巧,深浅出地说明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摆脱有毒关系的捆缚,每一个读者都可以跟随她的指导行自我练习,夺回自尊、自爱和自我掌控权。 《煤气灯操纵》既是一项抵抗煤气灯操纵的康复计划,也是一本警示情感虐待潜在危险的预防指南。无论你是否经历过情感虐待,你都可以从中习得自我保护、自我关怀、自我赋权的方法,更坚定地拥抱和纳真实的自己。
幸福超越完美
幸福超越完美
[美]泰勒 · 本 - 沙哈尔
¥40.60
勒·本-沙哈尔博士一直在教授 “幸福”。在触了数以千计压力巨大的学生、父母和职场人士后,他发现,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命不仅是要幸福的,而且还要是完美的——而这正是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 在本书中,泰勒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完美主义。他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原则,区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完美主义”和“主义”,这两者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完美主义者与主义者在对失败、负面情绪以及成功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上截然不同,这种区分能有效帮助我们清楚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成功、自我实现和幸福。 泰勒博士认为,这两种类型的区分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如果我们能摒弃完美主义者“全有或全无”的思维,像主义者那样更善于受和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将学会悦纳不完美和失败,同时迎成功并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你想放弃完美主义,获得真实的幸福吗?这本书能帮你做到。 
49元5本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40.60
    这是一部写于19世纪末的心理学作品,却对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乃至当今的社会政治现状,有着惊人的预见性。它被誉为“改变世界的20本书”之一,影响了弗洛伊德、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诸多Z名人物,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中,勒庞以基于直觉的敏锐洞察力,揭示出群体的成因和种种特征。他指出,当个体群体之中,他原有的个性消失,占主导地位的是群体的思想与情感。群体的心理机制迥异于个体,在其驱使下,群体会做出种种从理性来看不可思议的行为。勒庞鞭辟里的分析,为人们理解当代政治、社会和组织管理提供了一把钥匙,是群体行为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双相情感障碍Ⅱ型
双相情感障碍Ⅱ型
[美]卡拉 · 多尔蒂
¥40.60
当卡拉·多尔蒂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时,她的世界改变了。迷茫40年、艰难确认后,她终于能够走出自己的“阴影生活”,得到解脱。 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的类型分为Ⅰ型和Ⅱ型。在欧洲的大量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是相较于双相情感障碍Ⅰ型(躁郁症)更为普遍的类型,也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一种,其特是重抑郁轻躁狂,且容易与抑郁症混淆而不易诊断。 卡拉·多尔蒂用患者和专家的双重视角,总结出一套翔实有效的识别与治疗重抑郁轻躁狂症状的实用方法,帮助受困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或即将受困于此的人们准确应对,少走弯路,过上更平和的生活。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于悦
¥40.60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 为什么亲密的爱里面包裹着顿感的痛? 亲密关系中,痛苦的不只是被伤害,更是被操控,失去自我。 当爱的光环退去,隐蔽人格特质就会渐渐浮出水面。争执、冲突、暴力和压力扑面而来,成为影响生活和情绪的重磅不定时炸弹。到底是对方变了,还是自己错了?种种隐形的情感虐待,令人有苦难言—— △操纵型人格,善于打压、操纵和PUA; △暴力型人格,充满肢体或语言暴力; △虐待型人格,无视伴侣的痛苦和需要; △自恋型人格,贬低对方,推脱责任。 本书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藏在人格面具后面的隐秘手段,通过精细解读、自测提示与真实案例分享,发出了识别隐蔽人格的警示信号,并针对不同情境提供了可行建议,帮助我们走出自我怀疑,告别创伤性亲密关系,或者改善与伴侣的互动方式,找回对彼此的爱、热情与忠诚。
走出双相情感障碍:应对躁郁生活的日常指南
走出双相情感障碍:应对躁郁生活的日常指南
[英]凯蒂·科尼贝尔
¥40.60
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仿佛一个身体里住了两个灵魂。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它因凡·高、贝多芬等患有此病的天才而为人所知,但事实是大众存在大量忽视或者被误诊的情况,患者甚至需要数十年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 本书作者自青少年时发病,历经13年确诊,又用10年控制病情逐渐好转,通过自己二十多年与双相情感障碍共存的经历,道出真实的患的生活、工作、亲密关系、社会交往。     在这本书中,你会了解并收获: ?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 躁狂或者抑郁发生时,对患者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和意外? ? 除了痛苦和煎熬,如何好好挖掘与激发“天才”的一面? ? 面对污名化,如何正视和应对? ? 为自己发声,也是治愈自己的方式; ? 给家人、朋友和护理工作者的实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