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100减50 高志华(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高志华(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滕贞甫
¥7.65
《高志华》是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之一。本书分为“苦乐人生”“慧眼识珠”“春华秋实”“艺术年表”四个部分。“苦乐人生”以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作者如何从一个农民子弟成长为在画坛颇有影响力的画家的人生历程。我们从中不只读到了他的生平,更读到了他的心。其中,作家几次徘徊在生死线,历难磨难,但仍然乐观、豁达,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带有正能量的作品。“慧眼识珠”邀请在画坛有重要地位的人对作者及其作品行了评述,使读者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春华秋实”是作者各时代作品的集锦,富有冲力。“艺术年表”以年代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各时期的艺术成就,简洁、直观。
每满100减50 素素(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素素(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滕贞甫
¥16.37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是对大连市文艺奖“金苹果奖”得主的创作成就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一本,书《素素》是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之一。本书分为“苦乐人生”“慧眼识珠”“春华秋实”“艺术年表”四个部分。在“苦乐人生”中,作者以“村子”“家庭”“父母”“丫头”“梨花”“山道”“回乡”“高考”“编辑”“作家”等为切,将自己的成长历程淋漓尽致地剖析在读者面前,其中,作者不仅记录了那些不可忘记的伤痛,也将自己如何用文字记录历史、书写历史的心路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不仅仅是一本作者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忆。文章语言优美,可读性高。“慧眼识珠”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述,使读者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春华秋实”是作者各时期作品的集锦,富有冲力。“艺术年表”以年代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各时期的艺术成就,简洁、直观。
每满100减50 信仰的力量(红色记忆)
信仰的力量(红色记忆)
赵郁秀
¥8.63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本书是追述中国重大革命历史程、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中国故事。作者以采访者、亲历者的身份,通过亲自触、专题访问,真实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寻找信仰、追求信仰的奋斗历程。
每满100减50 人间世
人间世
(美)葛烈腾 著,蕙兰 译
¥16.50
「战争,对于所有人,都是灭顶之灾。」一座城市的历史,一个国家集体创伤的记录。 【编辑推荐】 杭州版《拉贝日记》,记录1921—1942年间杭州的至暗时刻。 美国传教士,杭州第二中学第五任美籍校长葛烈腾亲历见证。 他是让数千孤儿妇女免遭日军荼毒,因此存活的“中国辛德勒”。 原作于1944年出版,获《纽约时报》、《远东季刊》专版评论。 中文版首次面世,精选珍贵老照片,重现近代中国的历史足迹。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传教士葛烈腾的回忆录,记述了1912—1942年的中国。它是一本美国人旅行日记,是一个世纪之前的杭州城市生活史;更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实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手珍贵资料。 葛烈腾1912年来到中国,先后在汉阳、南京学习汉语,之后在湖州开展教育和医疗工作,1923年被派往杭州担任蕙兰中学第五任校长。他的生活极为丰富,并善于发现,我们能在他笔下得知当时的杭州如何用潮汐解决流浪狗问题,如何在莫干山打猎、度过夏日的假期等等。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葛烈腾亲眼目睹普通的中国人经受的灾难深重的杀戮、压迫和侮辱,在所谓“一场有秩序的战争”的梦想破灭之后,他主持杭州的难民收容所,与日军多方斡旋,救助近万名惨遭欺凌的妇女儿童,并记录下日军用刺刀和暴力犯下的累累罪行。从12岁得了梅毒的美丽小女孩到稚嫩的中学生,从寺庙的尼姑到曾拥有巨额财富的耄耋老人,书中讲述了日本占领下的城市在政治、教育、工商业等方面如何陷入全面的绝望,普通的中国人是在怎样“活着”。这些生活的日常蕴藏着深重的苦难和惊心动魄,是另一种足以撼动精神与情感的“不能忘却的纪念”。 1942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葛烈腾被强制遣送回国。1944年,本书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远东季刊》专版评论:“作者虽然热爱中国,但不偏不倚地写作。”尘封70余年,中国学者偶然得知《人间世》的存在,本书得以被翻译为中文出版,众多历史细节终首次面世。引发历史学家对新材料的高度关注。书中没有东方主义,也没有“猎奇”色彩,是中国一个时代的自然与社会印记。 【作者简介】 葛烈腾(Clayton,Edward H,1889—1946),美国浸礼会教士,理科硕士,文科硕士。1912年偕妻来华布道兴学,驻湖北汉阳。1917年前后转驻浙江吴兴。1922年在东街华楼桥开办浸会中学 ,附设小学,自任校长。隔年调往杭州,任蕙兰中学(今杭州第二中学)的第五任校长,1927年退居次位,由国人徐钺接任。抗战爆发后曾被日军拘禁两月,后在那里开办难民站,参与救助难民。期间一度转驻宁波。著有回忆录《人间天堂》(Heaven Below)(1944)一书。
每满100减50 和你在一起!:25国外籍专家战“疫”实录
和你在一起!:25国外籍专家战“疫”实录
本书编写组/编
¥38.99
  《和你在一起!--25国外籍专家战"疫"实录》共分"抗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在行动""我们留在中国挺好的""英国小哥聊新冠肺炎战'疫'""面对疫情,身在中国的老外有话说""患难见真情""凝心聚力,共同战'疫'""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隔离不隔情,隔离不隔爱"等八个部分,其中包含40篇文章和330幅图片以及12部视频节目,由中国外文局来自25个国家的35位专家联袂创作而成。这些作者既是中国外文局的外籍专家,也是关注中国的国际人士。作为媒体人,他们发现部分西方媒体对疫情的报道存在曲解和误读,使恐慌情绪蔓延。这时,他们努力传递出中国当下的真实样貌,"告诉人们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为外国人,他们在这次疫情发生时选择留在中国,有的专家在这样的时刻选择"逆行"回到中国,每个人都是经过理性思考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中国可以办大事,可以创造奇迹";同时,作为热爱中国的国际友人,他们以实际行动宣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弃需要我的朋友,不能在有困难的时候离"。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相信被口罩遮住的笑脸不久之后就会回到这个可爱的国家",真诚的态度力透纸背,许多故事感人至深。本书是对一场特殊经历的记录,也是对媒体人和出版人的责任,对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信任,对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大爱的记录,彰显了灾难面前不分肤色、超yue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
每满100减50 卢梭的战争观与尚武精神
卢梭的战争观与尚武精神
陈晴
¥23.40
本书探讨了卢梭的战争观、和平计划和尚武精神,分析了卢梭的思想转变过程,并研究了圣皮埃尔神父对卢梭思想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假设、梳理、推理、论证的方法和步骤,本书逐步分析了卢梭思想中的战争观和尚武精神及其演变过程,并从历史、政治、哲学、道德等角度,从卢梭思想的表层向深层进行探究。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卢梭文学爱好者、政治哲学研究者等。
每满100减50 站在你身后!:从特拉维夫到黄冈的384小时
站在你身后!:从特拉维夫到黄冈的384小时
(以色列)高佑思 马盖先
¥35.00
  《站在你身后!从特拉维夫到黄冈的384小时》内容源于“歪果仁研究协会”发布的“把10万个口罩送到湖北”等VLOG,这些视频记录了高佑思和“歪果仁研究协会”的成员们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里筹集10万多个医用口罩、50000双医用手套、7000件医用手术衣并将总计229箱、重量近1吨的物资送到黄冈的过程。这些视频发布后,在微博、微信、bilibili等多个媒体平台产生了很大反响。高佑思和“歪果仁研究协会”的成员们万里驰援中国的故事把一种温暖的感情传达给国内外的读者,告诉他们灾难终将会烟消云散;这本书也将记录下一些值得记录的、属于普通的以色列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讲述灾难之中的青年力量和人性光辉。
每满100减50 燃烧的交响曲:一座南方城市的“工业时代”
燃烧的交响曲:一座南方城市的“工业时代”
李迅 著
¥28.99
本书以文学创作形式的多样化表达,兼及交响乐章的宏大结构,全景式描绘了一座城市的工业发展轨迹,讲述了韶关国有企业、军工企业(铀矿)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历史地位,弘扬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韶关工矿企业精神。钢铁、有色金属、煤炭、铀矿等物质在粤北的大山里熊熊燃烧;蓝领之星罗东元、井下工人杨展希、筑炉工人陈福春、炼铀功臣王明健等工矿劳模在粤北这座城市里默默奉献,人和物在这里交织成了一部有血有肉、有筋骨有温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建设题材的报告文学。
每满100减50 特蕾莎修女传
特蕾莎修女传
陈大道 编译
¥1.99
特蕾莎修女,一位穷其一生为贫穷的人当中贫穷的,孤苦的人当中可怜的人奔波服务的伟大女性。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本书是特蕾莎修女的部中文传记,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调及充沛的激情,不仅真实还原了特蕾莎修女善与爱的一生,而且为读者带来了许许多多亲切温暖的心灵感动。
每满100减50 我信仰阅读: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忆录
我信仰阅读: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忆录
(美)罗伯特 · 戈特利布
¥47.40
1955年,一位酷爱阅读的年轻人加入了西蒙-舒斯特出版社。他一路升至主编,又跳槽到负有盛名的克瑙夫出版社当总编辑,后来还曾执掌《纽约客》。70岁时,他成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编辑,做出了数月狂销200万册的《克林顿传》。他,就是罗伯特·戈特利布。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 他如何定下《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经典书名。 他如何一眼识破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匿名写作。 他为何对克林顿说出“不是我为你工作,是你为我工作”。 以及他群星璀璨的作者名单和那些伟大作品的背后故事。 他的出版成就离不开阅读,阅读就是他的信仰。翻开这本书,这位传奇出版人将带我们走进美国出版的黄金时代。
每满100减50 武汉女孩阿念日记【感动万千网友“阿念与外婆”的真实故事,记录2020年抗疫的爱与温暖】
武汉女孩阿念日记【感动万千网友“阿念与外婆”的真实故事,记录2020年抗疫的爱与温暖】
吴尚哲(阿念)
¥22.40
2020年2月19日,为照顾重病却抗拒治疗的外婆,90后新冠肺炎患者阿念义无反顾从方舱医院搬去了“火神山”,她要替妈妈抢回妈妈!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阿念和外婆的故事”温暖感动了千千万万人,这本书就是阿念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下的自己从患病、隔离、住院到陪护外婆的点点滴滴。真实记录的日记,细腻柔软的笔触,不仅呈现了自己和外婆生死相依的亲情守护,也展示了特殊时期年轻一代的成长与担当。更从另一个视角让我们看到哪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共克时艰的全力付出和默默奉献,他们为武汉流过泪,也为武汉拼过命!这是一本真正的“中国故事”,在特殊时期,所有人紧紧围绕在一起,直面过生命的逝去,暂停过快速奔跑的脚步,却始终不言放弃,心怀希望,以爱为名,义无反顾,向死而生!
每满100减50 陶工
陶工
刘铁军
¥269.50
本书聚焦中国传统制陶技艺,以人类学方法为基础,对全国各地老中青三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现场采访记录,将他们的背景故事、精湛技艺、工作状态和美学思想展现出来;同时结合史料,对各窑口的地理、历史、工艺特色、传承脉络以及制陶工具、工序行了总结和梳理,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手工制陶感兴趣的大众品读与收藏。
每满100减50 昆山之路——从穷山恶水走向小康
昆山之路——从穷山恶水走向小康
杨守松
¥9.00
《昆山之路》问世25年了。这部作品曾经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和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上海文学》等无法统计的报刊选载和转载。本版《昆山之路》除完整收录原版《昆山之路》内容外,还附有各界人士撰写的书评、专题讨论会纪要、媒体对该书的报道以及作者对相关情况的回顾等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为深全面地理解“昆山之路”。 本书回顾了昆山创业的历程,描写了当年刚现雏形的“昆山之路”,作者通过对吴克铨等一批共产党人在艰难中成功辟昆山经济发展之路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潜力,通过昆山的“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作了一番追寻和思考。“昆山之路”所创造的物质的尤其是精神的财富,不但激励今人,且将永远载史册。《昆山之路》告诉读者,坚持改革放,廉洁奉公,实现经济的“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就不是乌托邦,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每满100减50 厚土中国
厚土中国
丁一鹤,毛永温
¥67.99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战之后,防止返贫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为谁防?谁来防?防什么?怎么防?“防贫保”这棵黄土地上长出来的参天大树,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本书是中国作协重扶持作品,是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的纪实文学,更提供了防止返贫持久战的有效战术。 作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深河北、湖北等具有代表性的基层地区,以解剖麻雀的微观视角,生动阐释了“防贫保”为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示了线扶贫 人员为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巨大贡献,真实呈现了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这场旷古烁今的脱贫攻坚战。 作品还前瞻性地回答了大数据时代下脱贫攻坚胜利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做到防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并向全球脱贫攻坚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
每满100减50 无声的群落
无声的群落
邓鹏
¥19.00
因为研究上山下乡史的缘故,这些年我结交了不少知青朋友。《无声的群落》的编委卢晓蓉和邓鹏二位,虽相识较晚,却称得上一见如故。这与其说是缘分,倒不如说是思想的契合。 从一九六二年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国家计划到一九七九年这场运动近尾声,十七年里一共有一千七百七十六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文革”前下乡的将近一百三十万。这一百三十万人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真正意义的“老知青”。一九六四一一九六五年,两万多名重庆知识青年到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这落户,邓鹏和卢晓蓉也在其中。俯仰之间,四十年过去了,大巴山知青已不再年轻,但这个群体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却依旧当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他们终于在近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回忆文集《无声的群落》。捧读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我曾夜不成寐;主人公的坎坷命运,令我热泪涟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青题材的出版物据说已有百种之多,其中不少出自四川知青的手笔。《知青档案》、《知青岁月》、《红土热血》、《蹉跎与崛起——五十五位知青的人生道路》、安知《知青沉浮录》、邓贤《中国知青梦》、火木与梦想——中国知青二十五年史》、费声《热血冷泪 ——世纪回顾中的中国知青运动》,都是其中脍炙人口之作。还应该提到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获得法国文学大奖的小说,使知青话题拥有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文革 ”以前下乡的老知青;集体性回忆文章中,也罕有老知青的作品,这无疑是知青研究的一个重大缺憾。而《无声的群落》收集了大巴山的重庆老知青近百篇文章,是老知青这个群体部大规模的回忆录,其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细节生动、视野广阔、文风朴实,在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献中独树一帜。唯其如此,它对研究中国知青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当时中学的政治教育与“阶级路线”的推行、组织下乡的政策和手段、知青的安置方式与社办农场、“文革”初期的知青返城风、造反动机与造反过程等问题,在迄今为止的相关出版物中,或者浅尝辄止,或则语焉不详。《无声的群落》记录的大量事实,为还原“文革”前的上山下乡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手材料。 不同形式的作品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满足读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但就我本人讲,看重的还是切近历史之作。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以两个知青与一个农村小裁缝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冲突,自有它的价值。但文学可以“创造” ,当作者虚构出小裁缝在巴尔扎克小说感召下毅然逃离农村,去大城市寻找新生活这样一个“光明”的结尾,却未免离奇。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不要说几亿农民被各种有形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在公社的土地上,就是上千万下乡知青,又何尝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那是一个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喧嚣中亢奋地制造人间灾难的时代,只要你直面那段历史,就难以摆脱梦魇的沉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掀起初澜之际,正值祭起“阶级斗争”大旗之时。一九六二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阶段仍然存在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以后,一部分出身 “不好”学生的处境明显恶化。腐朽的血统论一旦与阶级斗争理论相融,势必在青年中间制造出不同的等级。于是,出身“不好”的学生,无论学习如何优异、品行如何高尚,参加升学考试只有落榜一途。当这部分青年的升学、就业之路变得日益狭隘时,另外一条据说可以使其“革命化”的“光明大道”摆在他们面前,也就是那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这部分青年构成了“文革”以前上山下乡运动的主力。赴新疆支边的十万上海知青中,多达百分之七十是所谓“资本家”、“右派”等家庭的子女;在湖南长沙的下乡知青中,出身“不好”者占有同样高的比例;在北京 、重庆等大城市的老知青当中,情况大同小异。被扼杀的思想先驱遇罗克,几次高考成绩优秀,只是因为出身的关系,名落孙山。他后来下过北京郊区农场,当过临时教员,不管他怎么努力,出身带来的歧视始终如影随形。为此,他撰写了振聋发聩的《出身论》,公挑战不可一世的“血统论”,为唤醒走火魔的“革命群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无声的群落》的作者多数正是当年“血统论”淫威肆虐下的受害者,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早在学生时代,就被政治的另册,瘦弱的双肩从此承受起父一辈、子一辈的苦难。他们中许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却被过早地剥夺了升学、就业乃至迁徙的权利。在本书的许多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选择上山下乡道路时的无奈和到农村后的坎坷与艰难,更通过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那些不幸的经历,揭示了阶级斗争理论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害。 在撰写《中国知青史——大潮》这本书时,我曾重探讨了“血统论” 这个历史现象。在遭受“血统论”茶毒的众多无辜者中,知青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仅当时农村,就有多达几千万的“黑五类”子女,他们的悲惨命运比起知青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时至今日,人们对这段惨痛历史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史学工作者中,也鲜有人关心这些弱者的命运。但一叶可以知秋,一斑可以窥豹,感谢《无声的群落》的作者,他们沉重的记忆,为历史留下了新的证言。诚如主编邓鹏在《前言》中所言:“《无声的群落》的文章是老知青人生经历的忠实写照,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史,也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可以预言:这些证词般的文字必将成为社会史学和文学创作的无价之宝。” 几年前,一位从事考古的学者跟我聊天时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你看,你们知青对过去念念不忘,这些年居然写了那么多关于上山下乡的东西;再看看我们这批人:当初在大学挨整,以后被送到农村‘改造’,着上‘ 五七干校’,‘臭老九’的帽子一戴就是多少年,但回过头一看,却几乎没有给历史留下什么记忆。”言罢连呼“惭愧”。的确,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各色人群中,大概只有知青没有放弃自己的历史责任。知青的书籍长久不衰,从回忆到口述,从小说到历史,形式多样,相得益彰。在中国,这大概算是一个奇迹。奇迹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在于它的过程,即以一种民间的力量,渐式地推翻了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切权威的武断,修正、补充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这个重要篇章。 众多知青参与到历史的回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它使少数人把持的文学和史学从象牙之塔走出,去近民众,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且重新焕发出生机。《无声的群落》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每满100减50 大国治村
大国治村
李英
¥20.99
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治村》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品紧紧围绕“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聚焦“三治融合”的创新路径,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省高水平推省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努力和成功经验。《大国治村》从“浙”里出发,展望全国,兼具文学性、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大国治村》以敏锐的触觉、探索的勇气为锐意改革的农村基层干部塑像,为构建具有创新思维和针对性的乡村治理中国模式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样本,为基层农村补短板、促增收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活教材。既能使读者感受到时代的潮流,感受到民间的智慧和力量,也让人能够跳出事件本身去思考我国乡村振兴的全景,让人看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
每满100减50 双城记:大连驰援武汉抗疫纪实
双城记:大连驰援武汉抗疫纪实
半岛晨报
¥20.40
本书以大连援鄂医疗队五百名白衣天使元宵节星夜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大连与武汉双城暖心互动等新闻热事件为重,真实讲述了大连人民全力支援武汉抗新冠疫情的动人故事,是全国人民在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生动写照。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抗新冠疫情,全国人民都投到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紧要关头,大连医护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先后3批抵达抗疫情*前线,投到紧张的战斗中。2月8日,元宵节,大连五百名白衣战士星夜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疫情无情人有情,共克时艰传真情。非常时期,大连人民和武汉人民的心贴得更紧了,武汉大连人与大连武汉人,都感受到了所在城市的包容与关爱。
每满100减50 在一起(电视剧同名报告文学)
在一起(电视剧同名报告文学)
《在一起》剧组
¥24.99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来势汹汹。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从上到下,共同完成了一场热血“战疫”。作为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的同名图书,本书由《生命的拐》《摆渡人》《同行》《救护者》《搜索:24小时》《火神山》《方舱》《我叫大连》《口罩》《武汉人》十个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普通中国人在抗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真实状态,生动感人,读来令人潸然落泪。在此基础上,书中还收录了编剧、导演、主演等众多主创的创作心得,如实记录了鲜为人知的台前幕后的故事。
每满100减50 自强之歌(2009年卷)
自强之歌(2009年卷)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
¥8.04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广大残疾人身残志坚,积极参与改革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受表彰的自强模范,就是数千万残疾人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刚才,听了几位自强模范和助残先代表的发言,我和大家一样,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思想受到深刻启迪。他们的成就令人钦佩,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品德闪耀着光辉,他们的精神催人奋。我们知道,今天受到表彰的每一位自强模范、每一个助残先集体和个人,都有不平凡的业绩、不平凡的故事。这个星光灿烂的英雄模范群体,是我国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生动写照,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改革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步的巨大成就,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每满100减50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原版曾两次绝版,真实揭露集中营内令人发指的残酷细节)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原版曾两次绝版,真实揭露集中营内令人发指的残酷细节)
埃迪·德文德
¥14.40
在本书中,作者埃迪·德文德以第三人称“汉斯”的角度讲述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骇人听闻的亲身经历。在那漫长的16个月,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的食物、少之又少的休息时间,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然而即便在这形同地狱的残酷环境中,依然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辉:囚犯之间的相互扶持、夫妻之间永恒的爱恋、在重压之下为捍卫自由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向世人揭露纳粹罪恶的决心…… 这是一部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创作完成的作品,正是这种“在风暴中心写作”的即时性,使这个故事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经过任何润饰,也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干预,以其公正、客观的纪录,为后世学者研究集中营大屠杀提供了一手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每满100减50 阿拉宁波人
阿拉宁波人
郁伟年著
¥16.99
本书是一本写宁波人、写宁波的书,通过形象生动的事例,对宁波人生活习性、语言特征、处世方式,及宁波建筑风貌、节庆风俗等方面行了描述,全面系统地反映宁波人的真实面貌、宁波的城市文化特色。 本书作者提出,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决定一个地方的文化气质,文化气质又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地方的内涵外观。本书基本遵循这个脉络,对宁波人集体性格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包括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历史遗存做些罗列式的探究,目的是让看到本书的宁波年轻一代了解自己家乡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让从外地来宁波的人,通过本书了解宁波这座城市的基本面貌以及她的特色所在,从而喜欢上这座城市。因此,对于宁波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宁波形象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另外,虽然当地市面不乏此类地方文化通俗读本,但本书设定读者群有一定针对性,且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趣易读。因此,出版价值也可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