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大峪口
大峪口
杨雪舞
¥3.99
《大峪口》以荆襄磷矿的发现为背景,通过3位经历了奇奇怪怪高考录取经历,终殊途同归成为湖北地质人的北方男女青年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中国地质人为了解决国家战略物资、为国家寻藏探宝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传承。小说以真实的笔触解开了中国地质行业的神秘面纱,向读者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地质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季羡林的哲学人生
季羡林的哲学人生
李世化
¥6.99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钟敬文说:“文学的*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即使在*困难的时候,季羡林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和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季羡林先生对于人生价值说得十分透彻:“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本书是为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季羡林的思想,了解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所编写的,书中收录了其八大处世哲学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内外兼修”“道德文章,为国楷模”“勤于耕耘,不问收获”“畅意抒怀,天高地阔”“情满胸怀,重义人生”等
49元5本 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
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
张威
¥55.55
本书考察了中国现代史自民国时期以来的一些典型的中外新闻人的命运,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前后到中国来采访的外国记者、抗战前后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美国新闻记者、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中国留美新闻人,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新闻界的“五朵金花”。
清华师者(110校庆)
清华师者(110校庆)
覃川
¥62.86
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本书精选了近10年在清华新闻网和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上发表的85篇人物报道,以发表时间为序,汇集为这本《清华师者》,讲述85位师者立德树人、传道受业的动人故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师者,是一所大学*可宝贵的财富。教书育人的故事,是大学校园中*动人的故事。 正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清华大学2020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所讲到的:“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清华近110年的历史长河里,名师荟萃、鸿儒云集,他们爱国爱校的赤子情怀、倾心育人的大师风范、严谨治学的扎实作风,积淀为清华教师的宝贵精神传统,尽管岁月流逝,但始终代代相传,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49元5本 携手——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十年风雨路
携手——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十年风雨路
俞勇
¥59.90
本书作为上海交通大学ACM班成立十周年(2002~2012)纪念文集,由十届ACM班学生及主要任课教师提供稿件。全书共分八篇,开篇是创始人俞勇教授对ACM班10年的总结;教学相长篇讲述几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经历;春风化雨篇是学子们回忆老师的谆谆教诲;青葱年华篇记叙了班中往事;心路历程篇描绘了学子们逐渐成熟的轨迹;叮咚心声篇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初露锋芒篇讲述了2002和2003级ACM班学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经历;谈笑风生篇收录了ACM班学生们别具匠心的创作。
合璧:梁思成传 林徽因传(全2册)
合璧:梁思成传 林徽因传(全2册)
窦忠如;张清平
¥69.99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从梁启超的传记中可以找到些许,从林徽因的客厅里可以八卦一些,从民国期间的大学文人南渡北归的浪潮中偶见······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学术也好,制度也罢,两个受过良好教养的人始终坚守着心中的原则与梦想,携手而行,这种相伴,竟让动荡的时光多了一份缱绻,一份浪漫,一份热烈,以及一份相濡以沫的温馨。
戴世光学术年谱
戴世光学术年谱
李惠,袁卫
¥58.80
是一部全 面而详实地记述我国著名的经济统计学家、人口统计学家、首批经济统计学博士生导师戴世光先生学术生涯的编年体著作。该书编撰兼顾传记性和学术性,以戴先生本人自传材料、言论著述、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留存的大量原始档案为主要依据,充分借鉴、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包括校史校志校报、统计专业研究成果、已经出版的同时代学者的日记、传记、年谱和回忆录,辅以戴先生生前的同事、朋友、学生,子女的回忆追述,内容丰富,考据严谨,记录了戴先生的求学轨迹、治学过程、学术贡献及至为人和学养,反映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实事求是、治学报国的高尚情怀。
岁华谈笺录:“铁一号”红楼与戴逸先生
岁华谈笺录:“铁一号”红楼与戴逸先生
林健
¥47.40
《岁华谈笺录:“铁一号”红楼与戴逸先生》详尽地介绍了当代著名史学家戴逸先生的学术生活,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大学者在岁月变迁中投身学术、矢志不渝的学术情怀,以及一位史学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太平的学术抱负。 书中介绍了戴逸先生的家乡和其在北京的生活研究环境,展示出一位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描绘了先生的若干生活细节,介绍了作者与先生的交往和通信,分析了先生教书育人的方式与学术研究的脉络,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中国历史理解的深度与厚度,同时也反映出一位学者了不起的人品更在学问之上。 通过戴逸先生撰写的《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等著作,书中介绍了戴逸先生从世界视角考察清朝历史在世界历史上地位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提出的史学问题。作者认为,戴逸先生的研究方法,直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中国历史学界。 书中还介绍了戴逸先生在耄耋之年,组织起全国范围内两千多位历史学家的庞大队伍,耗费二十年之力,主持完成中国百年来一次重要的大型文化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细节。这一工程将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