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世界遗产地理·普洱江湖——探秘云南古茶山(总第17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普洱江湖——探秘云南古茶山(总第17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南下探访古茶山之前,我在坊间曾听闻不少普洱茶的故事。其中杜撰为离谱的当属这样一例: 一商人收藏普洱茶饼,囤于仓库。仓库里同时还藏有大量檀木家具。一日大雨,仓库进水,茶饼和家具都被雨水所泡,导致茶饼浸入了檀木的味道。后来这批被泡的茶饼竟以其独有的檀木香气卖出了天价。 听到这个故事时,我曾疑惑其源头,后来在网络上看到普洱茶的收藏诀窍中,赫然写着这样一条:“存放的场地可以放一些带天然香味的檀木或书本等,增加普洱茶的韵味! ”或许上面这个故事就是由此误读演绎而成。 十数年前,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深入人心。“乱世存金,盛世存茶”,普洱茶一度变成理财工具,惹得茶客和收藏者趋之若鹜。在普洱茶疯狂的年头,类似荒诞的故事几乎到处都在流传。这些故事成为提升普洱茶身价的光环,让普洱茶渐渐偏离了其作为茶的根本。 2007年,普洱茶曾因过度炒作而崩盘,如今十个年头过去了,在普洱茶身上依然附着太多的故事性。或许只有回到普洱茶的源头,才能真正厘清有关普洱江湖的是是非非。 为此,我们继去年《进山寻茶 ——一片茶叶的哲学》专题报道之后,再次发起寻茶之旅。在春风吹开缕茶芽的时节,采访组与南下的茶人一起,深入云南古茶山,挨个走访普洱茶的山头,去探究普洱茶的发源地,去触摸普洱茶的发展脉搏。 在倚邦老街,我们寻到普洱茶历史上曾经的繁华,路边随处可见的石柱、砖瓦都可能隐匿着一段辉煌的历史; 在景迈山,我们看到那一片万亩古茶林,布朗族的先人们把茶变成他们的精神信仰,如今这里又走上了“申遗”之路;在布朗山老班章,我们体会到“班章为王”的霸气,那两棵去年拍出15万元一斤天价的古茶树,被栅栏围着, 挂着编号“342”、“343”的身份标识和“严禁采摘”的警示牌;在南糯山半坡老寨,我们也见证了因为紧靠国道而给这个寨子带来的改变,茶商四处挂置的广告牌,茶王树旁那棵被拦腰斩断的大树,都印证了普洱茶曾经的疯狂…… 在寻访中,我们也无数次与茶农、茶商、茶人交流。 深山老寨的茶农们看着一拨拨外来的人如迁徙的鸟儿涌入寨子。有人为茶而来,有人为钱而来;有人找到了好茶,有人却迷失在了这里。和我们一起的茶人说:“真正的好茶应该与金钱无关”,这或许是真正爱茶的人对普洱茶的一种希望。 在倚邦村,我们在茶农家聊天吃饭,主人用水壶煮的黄片招待我们。普洱茶之于他们,只是生活的日常,没有故事。但那一口涩味极重的黄片,入口却瞬间化开,回甘迅速——就像普洱茶和有关它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况味一样。
59元6本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李一鸣
¥15.99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通过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梳理,遵循年代顺序,以年表的形式直观地串联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化,独具特色地将年表与历史事件对照阅读,一览性强,更便于读者查阅和记忆。 内容上起先秦时代,下讫清帝退位,生动活泼地讲述了历史上那些鼎鼎大名的重要人物的生平经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演绎了历史上那些引发时代变革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轻松、快速地掌握重要历史典故,从而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是一本简单易读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世界遗产地理·北欧气质(总第24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北欧气质(总第24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近几年我一直在追《权力的游戏》,这部热播的美剧,插上北欧神话的翅膀后,变得奇幻、宏大,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发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神话,与希腊神话、凯尔特神话并称欧洲三大神话体系,一直都很有吸引力,源源不断地为全球影视领域输入灵感和动力。影视作品的热播,又反过来让人对北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片冰与火之地,到底有何魅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而言都影响巨大。北欧在北温带和北寒带的交界处,大部分地方终年气温偏低。极昼与极夜这种强烈反差的天象,也让北欧充满奇异而神秘的色彩。峡湾与极光、冰川与海洋,大自然给北欧人搭建起繁衍发展的平台,在并不算适宜的气候和自然资源下,高纬度的北欧也发展出高度的文明。 2016年3月,联合国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北欧五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冰岛)进入前10,丹麦夺冠。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这里基本没有等级差别,被视为廉洁国家的典范。在北欧各国,你看不到比拼建设的楼房高度,没有豪车云集,更没有财源滚滚的气息。在这里,有的是全球知名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弱势群体的福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记得在本刊之前的报道中,曾有作者写到,在丹麦,人们衡量幸福生活的指标,不是拥有多大的房子开不开豪车,而是可以骑车去公园,步行去公共图书馆,很方便地到达附近的海滩,以及拥有大量的时间聆听音乐、享受艺术。曾有人在北欧做过许多相关调查,从中不难发现,在北欧,人们快乐的源泉,是家庭、健康、友谊、信任感、安全感等因素,而不仅仅是拥有金钱。 除了高福利、高幸福感,北欧引人注目的还有其工业设计。有人说北欧设计引领着现代社会众多方面的发展潮流。台湾作家吴祥辉曾在《芬兰惊艳》一书中提道:“芬兰的教科书经过高度的美学与国际化整合,教科书的封面和内容设计,页页宛如精品。”北欧设计师将自然、人文、舒适、创新融入设计中,讲求生态理念、人性化,创造了众多惠及全球的优秀产品。 这一切,让北欧拥有独特的气质。本刊本期特别策划“北欧气质”专题,试图管中窥豹,与读者一起领略这些高纬度国家的文化,感受冰火世界中文明的温度。
世界遗产地理·二战遗产:见证、警戒与未来(总第7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二战遗产:见证、警戒与未来(总第7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媒体人有个习惯,年初就会早早地梳理一年中重要的纪念日。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几个月前,我们的记者就陆续奔赴各地,寻访历史现场,并带回了精彩的文字。 二战,是上世纪人类的浩劫。在梦魇散去、伤痛平复的70年后,重回历史现场,面对当年的遗迹,我们要如何看待和把握这一特殊的历史遗产,成为一个复杂的课题。 早在1979年,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引发过争议。作为纳粹德国实施种族灭绝的罪证,一处令人生厌的大屠杀场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总会让人心生不适。1996年,日本广岛和平公园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二个与二战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天,法国诺曼底海滩、中国哈尔滨七三一部队遗址也在积极申遗的过程中。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它们?
59元6本 投资大白话(雪球「岛」系列)(电子杂志)
投资大白话(雪球「岛」系列)(电子杂志)
我是腾腾爸
¥18.00
一本让股市小白看得懂的书,一本值得投资老手重视的书。 用人人都听得懂的话阐明股市投资的真谛,让人人都看得懂且茅塞顿开。 我是腾腾爸,雪球超人气用户,十余年投资经验,历经两轮牛熊,尤其亲身经历了2008年与2015年两次世纪性“大雪崩”,至今收获丰厚,擅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传达投资理念。 本书是腾腾爸数十年投资经验的总结。有感于大多数投资类书籍的深奥难懂,很多散户投资者常常望而却步,腾腾爸在写作此书时,故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幽默诙谐的笔触,为读者营造出轻松自在的阅读氛围,从如何认识股市、投资以及投资者自身谈起,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交易理念、交易体系、交易策略、交易心理等股票投资者所必需掌握的诸多基本知识,可谓普通投资者入市投资之必修课。
世界遗产地理·进山寻茶——一片茶叶的哲学(总第5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进山寻茶——一片茶叶的哲学(总第5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立春过后,当缕春风吹开茶树的嫩芽,人们与茶有关的记忆也开始复苏了。味蕾上春天的味道再次浮现出来,诱惑着蠢蠢欲动的心,想要去品那*鲜的茶味。 一年之中,或许只有春天才让茶生发出如此大的魅力,积蓄了一冬,春茶之味自是格外不同。我记得,曾在一位朋友那里,喝过他于两个季节做出的茶——春茶醇厚饱满,秋茶清淡萧瑟,一如当时的季节。 古人有诗云:“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又云“春茶自造始开尝,色味甘新气芬馥。”春茶,也为古人所向往。甚至,这种向往在宋朝随着皇室贡茶的出现,演化为一种“求早”、“求嫩”的追求。此时,“明前茶”、“雨前茶”也应运而生了。 若再往前追溯,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朝时,茶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随着茶马古道以及海上商路的出现,茶开始进入周边国家甚至远销欧洲,茶文化也呈辐射状在世界范围内发散开来。茶不仅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口味,也影响了全世界。也难怪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将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加以盛赞。 从茶进入国人生活开始,人们对茶的探寻就从未停止过。茶从初的药用,发展到生活中的饮品,到成为传统文化中精致风雅的一部分,茶延伸出来的魅力和作用超乎想象。人们追求极致的茶味,围绕茶而形成的茶道、茶艺、茶器臻于至善。茶甚至上升为一种境界,成为现代社会追求质朴自然的代名词。当三五好友静坐下来,于山水之间分享一壶清茶,其闲适、惬意和淡雅真如一幅静默的水墨画,自成一番美好。 有意思的是,茶的组合,既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 “琴棋书画诗酒茶”;可以是平庸质朴的生活,也可以登大雅之堂;又或者还能藉由它悟出更多的禅意。作家何为曾说:“每一个饮春茶的早晨仿佛是入禅的时刻。”这自然是一种茶的境界。端起茶杯,看那叶片在水中起伏翻飞;茶入口中,涩而回甘的过程,一个有关茶的哲学也就蕴含在了这盈盈一水间。 不过,看遍史籍,令我动容的,不是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录》,而是明清时期涌现的文人进山寻茶、烹茶、品茶的热潮,他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这时的茶,已是一种精神。这一期,我们也将进山寻茶,寻茶山、茶人,以及你心中的茶味。
东北年俗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7期(电子杂志)
东北年俗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7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近几年,有关“春节要不要申遗”的话题,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 以冯骥才先生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们认为,将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冯先生呼吁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工作的首位,尽快启动。 与此同时,以王蒙先生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春节作为有影响力的文化节日没必要申遗,申遗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其实,无论春节申遗与否,都不会改变它的精神内核。目前,这一古老节日呈现两种发展态势:其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春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年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也在悄然蜕变。 春节的时间跨度是节日中长的,从农
关于MBA你不知道的12件事(电子杂志)
关于MBA你不知道的12件事(电子杂志)
商业周刊/中文版
¥6.50
全球有影响力的商业媒体彭博商业周刊自1988年起每两年发布一次全球商学院排名。本书整合2012、2013、2014年彭博商业周刊记者对于商学院的报道尤其关注了中国本土商学院的发展和中国商业精英们的MBA心路历程。通过回顾近三年全球MAB发展趋势,给读者呈现一个更清晰的MBA地图,也为有意申请MBA的读者提供客观、实用的信息。
唐人街之变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6期(电子杂志)
唐人街之变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唐人街的华人住户正被不断上涨的租金挤出唐人街。文中以纽约为例,讲到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有5栋高级公寓落户唐人街,还有8栋正在修建中。这些高级公寓的落成,带动了当地租金的上涨。与此同时,波士顿、费城、旧金山等地的唐人街,房租也都有上涨,导致很多华人搬离了唐人街。 唐人街,又称华埠、中国城,作为海外华人的初据点,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初的华人移民在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城市聚落。在16世纪以前,唐人街主要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国家。19世纪初,随着淘金热和太平洋铁路修建,大批华人来到北美,唐人街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形成。至19世纪中叶,唐人街几乎遍布全球。 可以说,唐人街的发展变化是华人海外开拓的重要见证。在这里,华人经历了早期的“抱团取暖”——在有限的地理区域内,延续着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尤其是在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时代,华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意愿不强,这也使得他们很难走出唐人街。所以,唐人街曾经被认为是城市底层人群的聚居区。 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华人群体的变化体现在唐人街的变迁中。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伴随着华人的奋斗和努力,华人群体早已落地生根并进入主流社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这也难怪我们邀请马来西亚作者撰写当地唐人街稿件时,被告知那里没有唐人街——因为华人无处不在,类似唐人街的空间概念早已不合时宜了。 在美国,唐人街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开篇提到的,有着中国传统牌楼作为标识的唐人街,渐渐蜕变成旅游和餐饮一条街,人气之旺也吸引了地产商的青睐。经过商业改造后的唐人街地段价格上涨,而新一代华人的生活选择更趋多样。伴随着新技术移民和留学潮走出的北美华人,对唐人街的依赖大幅降低——唐人街之于他们的意义,已不同于早期的北美华工。 可以说,唐人街之变折射出时代之变,也映照出中国之变。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跨越国界,移居海外。中国国力的强盛,海外华人队伍的壮大,也带动中华传统文化以唐人街为核心,在海外不断扩展着影响力。今天的唐人街更多地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作为华人聚居地的概念反而淡了。 新年伊始,《世界遗产地理》编辑部特别策划“唐人街之变”专题,以此观察时代之变。不过说到变化,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本刊改版后的新面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什么是可以一成不变的。新的一年,我们将携微博、微信,以全媒体身份,为您奉上精神食粮的同时,再送去实实在在的旅行生活服务。以变应变,一起迎接新年新气象。
万里茶道传奇 世界遗产地理第33期(电子杂志)
万里茶道传奇 世界遗产地理第33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茶叶在传入欧洲之始,是被作药用的。人们对这种来自东方的叶片充满好奇,茶叶也一度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当时,大量的中国茶叶由海路和陆路传入欧洲,其中荷兰、英国及法国主要是通过海路输入茶叶,而俄罗斯则主要是通过陆路输入茶叶。随着时间的流转,茶叶贸易不但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社会经济,饮茶的流行也促使欧洲形成了本土饮茶习俗和以英国为代表的红茶文化。 茶在西方的传播,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碰撞、交流的轨迹。历史上的茶叶之路,也是连通东西方文化的大动脉。除了大家熟知的丝绸之路,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将介绍一条兴起于17世纪,经由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的国际商路。这条商路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因为由赫赫有名的晋商群体发起,属于我国近代化历程的一部分,而青史留名。这条国际商路不仅反映了茶业和晋商群体的兴衰,而且是世界交通史和贸易史上的真实写照。2017年6月21日,这条茶叶之路“申遗”的预备清单文本正式提交国家文物局,等待审核,而它就是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的兴起得益于俄国人对茶叶需求的与日俱增。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国公使曾赴俄国,向俄国沙皇馈赠茶叶。但由于当时俄国从未有人饮茶,未引起重视。至18世纪初,茶叶才开始经蒙古从陆路销往俄国。当时,茶叶十分昂贵,只有王公贵族才喝得起。直到18世纪50年代,俄国人才开始形成饮茶的风尚,对茶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精明的晋商群体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于是,一条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应运而生。 万里茶道的形成,促进了中俄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成就了晋商群体,还带动了茶道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近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比如因这条茶道而兴的汉口港,以“东方茶港”享誉世界。俄英商人甚至因茶在此上演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现在已经难寻万里茶道兴盛时的辉煌,但在茶叶贸易的黄金时期,连当时远在伦敦的马克思都注意到了这里。如今,边境小城恰克图的地标性建筑东正教复活大教堂,便是当时繁荣之景的见证。 万里茶道如今虽已不复存在,但在零散的遗迹中,还留存着诉不尽的往事。我们将这段历史钩沉,相信其中的传奇故事,必将世代流传。 目录 “一带一路”上的小众遗产 村民即将消失的“人偶村” 巧克力曾是辣味的? 现实版“纪念碑谷” 老搪瓷也可新生 万里茶道传奇 万里茶道 申遗大事记 茶源下梅 晋商茶路二百年 汉口 百年东方茶港 一位俄国茶商的 汉口往事 失落的恰克图 俄国人饮茶记 天空岛 苏格兰尽头的仙境 废墟探险 探寻城市的另一面 尤卡坦 交错的时空 英格兰乡村的 “傲慢与偏见” 中国式“申遗” 可可西里:后的处女地 鼓浪屿 国际社区样本 专访宋峰:中国遗产保护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流浪的阿富汗珍宝 探访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南极探险记忆 穿梭在不一样的加利福尼亚 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萨尔瓦多: *非洲味儿的巴西古城 查理大桥上的赫拉巴尔 春光乍现 夏日澎湖,险礁的红燕鸥 亲爱的白求恩大夫
给业余投资者的10条军规(雪球‘岛’系列)(电子杂志)
给业余投资者的10条军规(雪球‘岛’系列)(电子杂志)
¥0.99
本小小书是专门写给那些在风云变幻莫测的股市中,仍如我一样踽踽而行,并不断探索成功之路的业余小散们的,那些投资大侠、大V们,以及专业投资者尽可飘过。
日本怎么了?(电子杂志)
日本怎么了?(电子杂志)
商业周刊/中文版
¥8.99
日本在近年遭遇海啸与核泄漏的双重打击之后,真的衰落了吗?她的经济现状到底如何?其社会生活如今是什么样子?索尼、丰田等日本旗舰公司的困境是什么?其业务的生机又在哪里?东瀛社会能否顺利变革自身?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该如何审视这一邻邦?中国在打造“一带一路”新格局的过程中,如何与之博弈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中国的企业又如何打开或深入这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复杂市场?中国是否对当今日本的科技、人文、经济和政治在全球格局中的作用与能量,有充分的认识和思考?
世界遗产地理·最成都:一座城的精神与气质(总第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最成都:一座城的精神与气质(总第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一座历史悠久的城,一座温婉秀美的城,一座时尚现代的城……成都究竟具备了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中,成都经验是否可以为其他城市所借鉴?我们的采访团专程奔赴成都,从自然、历史、非遗、旅游等方面分头行动、深入探访,去发现和领略成都……
世界遗产地理·日本匠心——人间国宝与职人(总第1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日本匠心——人间国宝与职人(总第1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记得读过一篇日本研究学者的文章《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一位日本朋友来中国,在一处刚装修好的店铺前,指着新装的铝合金窗框说:“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啊。”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作者写到,是因为施工者计算错误,在窗框的一角,多锯了一个小豁口。恰恰是这个豁口的尖角,划破了这位日本朋友的手指。 “在日本,这样的活儿是不能交工的。交工的话,那会是职人的耻辱”,这位日本朋友说。 如果在以前,我会认为这位日本朋友有点小题大做、吹毛求疵,甚至怀疑他说的“职人的耻辱”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了。但在这次《日本匠心》的专题采访之后,我却对这位日本友人的话深信不疑。 4月伊始,编辑部团队奔赴日本,分三路赴佐贺县、石川县、岩手县、京都、东京等地寻访“人间国宝”与职人,跨越大半个日本。一路上,我们被“人间国宝”的技艺之精所震动,被职人的匠心所感动。我们在采访对象那里听到多的表述就是:他们会竭尽全力将作品做到极致。 什么才是作品的极致?在京都,传统花簪职人北井秀昌指着簪花背面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说,即使是客人看不到的部分,他也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在轮岛,漆艺莳绘职人北滨幸作告诉我们,客人满意不是作品的标准,自己满意了才是终点;在东京,木工艺“人间国宝”须田贤司接受采访时说,有时候,如果自己觉得有必要,有做的价值,即使超过成本预算也要继续做下去。 日文里有两个词是用来形容职人的,“一生悬命”和“一筋”:“一生悬命”指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贡献在所从事的职业上;“一筋”则类似中国的俗语“一根筋”,执着坚韧,一条道走到黑,从一而终。这种接近于偏执地追求完美,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自我超越,也难怪有人把职人生涯比作修行。正如日本著名的“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立辉所立下的“匠人须知30条”追求的那样——要淬炼的是一颗纯净、坚韧的匠人之心。 在采访专门书写手艺人的日本作家盐野米松时,他谈到中国和日本关于“匠”的不同理解。盐野米松曾问过中国大学生对“匠”的理解,得到的回答是工匠代表贫穷、肮脏,每天反复做同样的工作;日本却相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职人历经多年磨炼,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让使用者快乐,为了好作品献上自己的一切,盐野米松说,日本人对“工匠”怀有敬重憧憬之情,他认为这是中国值得学习的部分。 无独有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或许可以成为镜鉴。
特朗普和勒庞有何异同?(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2季)(电子杂志)
特朗普和勒庞有何异同?(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2季)(电子杂志)
英国《金融时报》
¥3.19
【秒懂】特朗普和勒庞有何异同? 美国的特朗普和法国的勒庞有很多共同点:都反建制、反移民、反主流媒体。但法国的社会经济现状,使得选民可能更右倾。
世界遗产地理·梦之大学——名校建筑与大师(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梦之大学——名校建筑与大师(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以我个人的旅行经历来说,去不同的国度,其大学名校是一定被列入寻访名单的。这不仅是因为,大学校园一般集合了当地代表性风格的建筑,从而成为一处值得观赏的景点;更重要的是,从参观大学入手,还可以探寻其所在地文明发展的轨迹,打开一扇了解其所在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窗口。 以莫斯科大学为例。去俄罗斯旅行时,我曾特意前往位于麻雀山的这座大学,这处新址建成于1953年。我还清晰地记着眼见到它时的感受:壮观、雄伟、富有震慑力——高达240米的主楼,远远望去,刺破了整个城市的天际线。这座结合了巴洛克式城堡塔、哥特式与美国1930年代摩天大楼特色的建筑,与城市里其他6座具有同样风格的建筑一起,被称为莫斯科的建筑七姐妹。 每个来此参观的人,都可以在这些建筑身上找到鲜明的时代印记。从莫斯科大学的建筑入手,可以了解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政治文化。如果再发散延伸一下,我们还可以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找到这种被称为“斯大林主义风格”的建筑,比如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从而打开更为宏阔的视野。 当然,来大学不只是为了看建筑。建筑只是大学呈现的直观的层面。与校园的建筑相比,大学有内涵、吸引人的是其思想和文化。而这,则是通过辈出的大师体现的。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剑桥之所以是剑桥,人们会想到牛顿、拜伦、斯蒂芬?霍金;而从柏林大学走出的黑格尔、马克思,则成为哲学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字。有人说,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一盏灯,这盏灯就是由这些大师点亮的。 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大学保存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轨迹,创造了文明发展的高度。它是知识的摇篮,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我曾看到一篇报道,介绍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说它不仅是DNA模型的诞生地,也是1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场所。在另一个“全球著名的19个实验室”名单中,有10个建立在大学里面,附属于大学或者由大学代管。 这些大学,成为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地方。本刊本期聚焦这些世界名校。当然,想用一期杂志,把这些伟大的大学进行全面梳理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只从中选取了几处具有代表性的,试图管中窥豹。我们分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校园里那些古老建筑的历史,另一条则是那些知名校友的传奇。无论后人如何褒贬,它们(他们)已经载入史册,成为永恒的纪念。
世界遗产地理·新疆边城——要塞、美景与史诗(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新疆边城——要塞、美景与史诗(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新疆边境线绵延5600多公里,是我国陆地边境线长的一段。“夫边境者,国之尾也”。历史上,这里的边城远离政治中心,担负着边防重任,时至今日,仍能在遗存中寻到当年作为军事要塞的痕迹。
世界遗产地理·俄罗斯记忆(总第1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俄罗斯记忆(总第1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苏联是20世纪对中国影响*的国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但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今天谈俄罗斯,苏联时代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但中苏关系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起大落,从亲如兄弟到长达30年的对抗,从1989年关系正常化再到1991年苏联解体,一个曾经的榜样终变成了教训。
世界遗产地理·国宝西藏——文物家底大调查(总第20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国宝西藏——文物家底大调查(总第20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2012年,西藏自治区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可移动文物普查,至今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时间,一座宝库的大门被缓缓打开了。寺院里、遗址里、墓葬里,珍宝不计其数,惊喜扑面而来。因此,我们特意赶往西藏,专访相关的文博专家,探访迷人的古迹,调查文物的家底,为大家呈现一个大放异彩的西藏。
世界遗产地理·新台湾制造——文创再塑宝岛魅力(总第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新台湾制造——文创再塑宝岛魅力(总第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多年前,因为策划两岸纪录片交流影展,我次去了台湾。去之前,根深蒂固在脑中的台湾印象,是语文课本里那篇《日月潭》:“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于是,在我的想象中,台湾应该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外桃源。 等到了台湾,才发觉现实与期待有差距。相比内地常见的大山大水,台湾的风景看起来是如此袖珍。就连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也小得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印象中竟以为翠玉白菜与白菜实物同等大小)。就这样,失望的观感慢慢弥漫开来,成为我次台湾之行的印象。 但几年后,等到第二次、第三次去台湾,等到自己已不再像个游客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景点,台湾又不同了。我在台北或是台中、台南住下来,慢慢感受。自如地流连于台北永康街的咖啡馆、师大的夜市、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敦南书店、华山园区的创意市集和光点影院,漫步台中美术馆的展览、垦丁音乐节的海滩,这时,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台湾竟能生发出如此大的魅力,让人恋恋不舍。 从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发展到当下之台湾,台湾的定位与形象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今之台湾,艺文氛围浓厚。遍布台北的诚品书店,与新光三越等商场里的奢侈品牌有别,聚集了本土不少文创品牌,给台湾抹上一笔别样的文化风景。松烟创意园区、华山创意园区等文创园区成为市民新的活动场域,各种创意市集和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还有遍布台湾各个角落的独立书店、出版社。我至今还记得2012年那次台湾之行,当我在淡水老街被各种小吃狂轰滥炸而无所适从时,推开“有河BOOK”的店门,瞬间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文艺清新的小书店,遗世独立般隐藏在喧闹的街道中,那种感觉如清风拂面,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台湾文创蓬蓬勃勃的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我几次去台湾,发现台湾城市发展速度很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台湾友人每次来大陆都惊呼大陆城市的日新月异。这意味着台湾经济的不景气。失去了代工产业优势的台湾,开始经济转型,发展文创产业,并作为一种活化地方文化、振兴地方产业的战略推广开来。在文创的带动下,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勃发新生,根植于传统的手作之法,加以创意,成为新的台湾制造,走入国际市场,也是新的台湾魅力。作家龙应台就曾表示,台湾地区软实力*优势,就是把原有中华文化温柔敦厚传统与西方开放公民社会结合得好。现代的台湾与传统的台湾相得益彰。 而本期杂志,编辑部特赴台湾考察,亲身感受台湾的文创氛围,并审视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两岸同根同源,台湾文创或许会为大陆文创提供有益的经验,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两岸同样也可以互为参照。
世界遗产地理·昆明城事(总第10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昆明城事(总第10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昆明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她满足了旅行者们的想象:风景秀丽、四季如春、舒适宜人。市区坐拥滇池、西山、翠湖等胜景,周边还有石林、东川红土地、大叠水瀑布等地貌奇观。加上各色美食小吃相伴,驻足于此,使人流连忘返。但昆明不仅仅是游客眼中的昆明。除去好山好水好风光,真正走入这座城市,你会发现她的丰富与厚重。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