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命中的“七七”
¥8.50
本书为纪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出版。十四年抗战不仅撼动世界,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本书精选十余位作家关于“七七”的记载文字,令人重新感受“七七”事变之于时代及其个人的意义,再次见证那段感人肺腑的民族记忆。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52.80
考古学具有大历史的宏观视角与长时段的时间尺度,有助于认识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与特。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华文明格局有四个显著特: 第一个是多元一体。这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广大与悠久。第二个是南北相依。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第四两个特代表中华文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向内陆发展,西北半壁与东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关系;另一个是向海洋发展,稻作农业向东亚其他地区以及东南亚、大洋洲地区扩散。中华文明不仅是农业文明,而且具有多元的文化基础,其来源就是史前时代形成的文化生态格局。这个文化生态格局由四个部分组成:以农耕为主的东南板块、以游牧为主的西北板块、处在两者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板块,以及海洋块板。四个板块之间的密切互动构成中华文明格局的基本框架。
从“边际革命”到“凯恩斯革命”
¥158.40
本书研究的范围起自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边际革命”,止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书中系统论述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还以相当大篇幅论述了从马歇尔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期间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和平里纪事
¥31.20
1952年北京和平里地区大规模建设并被命名,至今已经70年。诞生于和平主题高扬的时代,70年间该地区发展繁荣,折射了新中国辉煌的建设成就。是北京市首个大规模建设的小区,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影院公园体育场的集中地区。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厚重。同时还是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典范地区,集中了国家民委所属多个单位和家属区,还有地坛公园、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元代古城墙等,与北京上千年的多民族融合历史形成古今映衬、气象万千的独特地理人文样板。作者出生并工作于此,对该地区有着较深的了解并以充满情感的笔触辅以数百幅生动、珍贵图片讲述了和平里的故事,引申到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致力和平的主题,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和史料性。
接吻的中国史
¥29.40
吻虽是一桩小事,却是一桩无数人都在做的小事。吻问题只是学术边缘中的边缘,国外关于吻的著作本就不多,专门讨论中国人吻问题的论著更是几近空白。但古代中国人之于吻,虽不及西方人那么热衷、那么高调,却不是不存在的,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吻的文化史”。本书将中国人的吻作为文化史问题行探讨,做了史料性的实证研究。作者随时留意,有闻必录,积久成多,独立搜集了大多数材料并略作论述,写成这本有趣味的中国吻文化小史。
湖熟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发现篇(上下册)
¥226.66
【内容简介】 湖熟文化自1951年首次发现,1959年正式命名以来,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书为纪念湖熟文化命名六十周年而编撰的资料成果汇编,*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湖熟文化的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研究文章等资料,分为考古发现篇和学术研究篇两册。考古发现篇收录有关湖熟文化的考古发现资料,共31篇;学术研究篇主要涉及湖熟文化的发现及命名、发生发展及演变、文化内涵、时代及分期等核心问题,共46篇。
敦煌故事(试读本)
免费
本书讲述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与石窟造像和壁画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同时专设篇幅讲述了敦煌守护者的故事,大致以时间为序,介绍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回顾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历代莫高窟人为保护洞窟、临摹壁画、传承文明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南北朝与隋
¥8.00
本书包括有刘裕诛权臣桓玄、刘裕篡位东晋灭亡、海盐公主复仇、荒唐的少年皇帝、文帝灭三臣等内容。
中国历史从大统到兴盛时期那些大事情
¥8.00
本书包括一字千金、徐福入海求仙、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大泽乡起义、项氏率子弟兵抗秦、刘邦斩蛇举义、张良得兵书、破釜沉舟、鸿门宴、暗渡陈仓、韩信背水一战等内容。
三国与两晋
¥8.00
本书包括有曹操起兵、董卓废少帝、袁绍巧取冀州、王允设计除董卓、程昱坚守城池等内容。
元朝
¥8.00
本书包括有赵匡胤陈桥兵变、宋太祖攻灭南唐、宋太祖任贤用能、杯酒释兵权、贤相寇准等内容。
清朝
¥8.00
本书包括有萨尔浒转折战役、史可法死守扬州、杰出谋士范文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少年英雄夏完淳等内容。
元朝明朝
¥6.00
本书包括有蒙古军三次西征、邱真人拜谒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打西夏、拖雷暴死疑案、“治天下匠”耶律楚材等内容。
给青少年讲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
¥29.90
《为青少年写的新四军老战士故事》,精心挑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新四军,解放后长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老战士;以他们本人口述资料为依托,结合个人档案、发表的著述并采访其家属,展示其在革命年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形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真实故事。本书抢救性采访、搜集、整理、出版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以真实的亲身经历讲述当年新四军老战士走过的抗战岁月和心路历程,讲好中国革命故事,对话青年读者,赓续中国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和培养家国情怀。
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68.60
文献的正本清源与史学的拓创新,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每一文献系统、不同文本层次的源流脉络都可能牵涉到历史叙述的复杂衍变,揭示出多元丰富的历史图景;文献学所蕴含的贯通视野与纵深思维,也是史学研究跨越断代藩篱、实现整体关照的重要依凭。 本书作者精研宋元史籍与四库文献,从历史文献学手,立足实证,力求新知。此次收录近作24篇,以扎实的个案研究和宏通的阐释解读,一以贯之地探究由文献史学的路径与方法,摸索历史研究的新范式。 本书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学者的养成史,《自序》以及本书后五篇(《〈辽史补注〉与史注传统》至《〈辽史探源〉题外话》),从作者的亲身实践,就“由文献史学”的方法做了系统阐述,对于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习门,定多启发与共鸣。
中国善书研究(增补版)上下卷
¥42.66
“善书”即劝善之书,不仅常见于宋代以后的史籍,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始于《感应篇》的中国庶民文化中的善书运动,在明末清初达到高潮。《中国善书研究》是酒井忠夫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积其毕生精力而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上卷论述了自宋代到明末清初善书的制作、流通及其与当时的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下卷论述了从明末清初到清末与善书相关的诸问题,并阐述了善书文化在日本、朝鲜等中国周边地区的传播情况。《中国善书研究》史料翔实,以善书这一历史现象为主线,对明末清初庶民社会的历史、王朝的民众教化政策及民众救济福利政策、三教合一思想等行了综合性研究。阐明了明清时代特别是明末清初在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 两汉魏晋南北朝卷
¥62.90
本书以不同时代的主要人物、天人关系、宇宙观念、家园意识、人居环境建设、环境美的鉴赏和体验等主要问题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六个历史阶段行分述,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美学的基本内容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明确了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寄寓家国情怀、构建和谐自然的天人关系为目标的环境美学思想特色,同时结合城市、乡村、园林、建筑等实物遗存或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审美意识行了具体的解读。
话说中国·话说秦朝那些事
¥7.00
本书包括有千古一帝秦始皇、有志少年继王位、铲除权相吕不韦、李斯辅佐秦始皇、尉缭用兵术助秦等内容。
江苏治淮实录(1949—1977)
¥56.00
【内容简介】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等大河下游,襟江临海,承泄上游14省200万平方公里的客水,素有洪水走廊之称。1950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严重水灾,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拉开了*治淮的序幕。《江苏治淮实录(1949-1977)》记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江苏治理淮河的历史进程。本书*梳理了这一时期(1949-1977)的治淮工程建设,并配以历史照片,收录了相关文献、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展示了江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治理淮河的光辉历程,反映了江苏治理淮河的成功经验与伟大成就。
变动时代的华北:经济结构、民众生活与社会转型
¥26.00
本书以近代的华北地区作为时空单元,以整体研究与典型个案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经济结构、民众生活、社会转型的历史程与时空特征。具体内容重涉及近代华北城市的关系演变与经济中心定位问题、城市管理现代化、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众生活变迁、地方社会结构、制度的空间运行等议题。透过这些研究,冀以展现华北地区历史发展的路径与特。本书所涉内容均为近年来学界对华北区域史研究的前沿领域,其出版有助于读者了解掌握华北历史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周中坚史学文集·*辑
¥66.00
本书是作者周中坚先生多年来研究广西历史、西南地区发展及北部湾经济圈等问题的成果结晶。作者以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历史的出发,尊重客观历史,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经济发展和改革放为研究问题的切,详细论述了广西的历史及现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港口建设与旅游发,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而完整的广西。本书不涉及疆域历史沿革、边界等问题。 全书共分为广西历史文化、广西沿海、广西沿江、广西交通、广西生态、广西放等几个部分。本书所收的文章均曾公发表或者在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过,其中有多篇文章在当时曾产生较大影响和积极反馈,对经济、文化领域的建设发展有启发意义,如《北部湾经济圈构想》《发魅力独具的西江风光走廊》《努力使广西跻身于航运强省之林》《广西沿海地区的共性与个性》等。其中个别构想或者建议在今日看来可能会有时过境迁之感,但在当时皆属创新之想,于今人亦有启发。书稿所收不限于学术论文,亦有作者的杂谈与感想,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