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明珠 大唐故宫:法门寺博物馆
¥34.99
本书以法门寺博物馆现有陈列为基础,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以史为据,以物述史,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法门寺的历史渊源、馆藏珍品等。详细讲述了法门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宫廷文物、地宫的结构与格局,及中国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远影响。走进法门寺博物馆,让文物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遥远的丝绸之路推动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感受大唐开放、包容、繁荣和文明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浙江史前陶器
¥65.80
陶器,作为考古学*基础的研究对象,对于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文化、一个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结构上基本按照时代顺序,分别介绍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艺,同时包括对各个考古学文化基本情况和主要认识的介绍,旨在提供一个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价值。


浙江汉六朝考古
¥70.80
从西汉立国到南朝覆灭的近八百年间,是浙江从困顿到再次崛起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浙江本土传统文化因素得以传承创新,并经与汉文化的逐渐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东地区考古学物质文化。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知识技能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浙地亦产生了一批世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书以考古资料为线索,连缀起社会文化史,对汉六朝时期浙江社会历史文化演进过程和物质文化面貌予以生动阐释。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59.40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献考察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成书问题,也对慎独、“亲亲相隐”等热点问题做了新的解读,对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中的一些重要儒学文献做了分析、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问题做了不同于流行观点的解读,又持之有据,言之有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出土文献为根据,本书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认为民本说是从“民主”说中分化出来的,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民本与君本的关系。对学界关注的二重证据法,本书提出应在继承王国维“素地说”与顾颉刚“层累说”的基础上,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原型—意义流变说”作为这种结合的尝试。


湖熟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发现篇(上下册)
¥226.66
【内容简介】 湖熟文化自1951年首次发现,1959年正式命名以来,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书为纪念湖熟文化命名六十周年而编撰的资料成果汇编,*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湖熟文化的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研究文章等资料,分为考古发现篇和学术研究篇两册。考古发现篇收录有关湖熟文化的考古发现资料,共31篇;学术研究篇主要涉及湖熟文化的发现及命名、发生发展及演变、文化内涵、时代及分期等核心问题,共46篇。

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118.40
本书以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题展览“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切,由丝路考古与历史领域的知名学者赵丰、荣新江、杭侃等讲述丝绸之路的由来和发现历程。作为一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从张骞次出使西域的公元前138年算起,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共认的文化遗产,已经走过了2252年。全书据此分为三部分,从历史事实存在的中西交流之路、李希霍芬时代提出的丝绸之路、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三个角度讲述丝绸之路的发现史和学术史。


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
¥46.80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 本书以南宋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寻求田野和文献、考古学与历史学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博物馆文物藏品及其档案管理实践
¥13.99
这是一部关于博物馆文物藏品及其档案管理实践研究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对博物馆、文物、博物馆藏品等概念予以界定,重点围绕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博物馆档案管理理论及业务工作,进一步讨论文物藏品档案、陈列展览档案、人事档案管理、安保工作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紧扣时代脉搏,本书还探索了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发展。本书理论观点新颖、论述深刻,全书内容翔实、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对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档案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钱币上的中国史:器物、制度、思想视角的解读: 全 3 册
¥138.6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钱币”。 哪枚钱币承担了秦统一六国的使命?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本书作者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100枚钱币,从器物、制度、思想三大视角,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另类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一部钱币史,可以说是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的政治史、一部另类的经济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按照时间顺序,从早的货币海贝(贝币)始,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的顺序,一直讲到早的人民币。 上卷包括了从先秦到唐和五代期间的钱币,讲述了钱币的面世、流通、统一,以及钱币所见证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上卷中,你会读到,“朋”曾经是古代早的货币单位之一;贝币不只是海贝,还有铜贝;布币、刀币都属于早的四大货币体系;秦半两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混乱局面;哪枚钱币曾经预言了东汉行将崩溃;三国时期又上演过什么样的钱币版“三国演义”。 中卷主要讲诉了宋朝到明朝时期的货币,包括在此期间的辽、西夏、金、元等多个朝代。在本卷中,你会读到宋朝独创的御书钱,反映了北宋近两百年历史中倡导文治的国策基调;内忧外患的有宋一代,“钱荒”导致了交子的出现,而绍兴通宝曾一度承担过中兴的重任;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等部族,则在和宋朝的通商中逐渐改变了以货易货的习惯,铸造了各种通宝和元宝;元朝改变了铜钱为主的货币制度,转向白银与纸币;而明朝却放弃贵金属货币,落后的币制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转型,也削弱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明朝在世界上的慢人一步,在一始就已初见端倪。 下卷从清、民国至今。“天命通宝”与“天聪汗钱”,像宣言书一样宣告了清朝的崛起,吴三桂铸造的铜钱见证了他的政治投机,却终不免失败结局;“十全真人”乾隆的“乾隆宝藏”,是多民族文化互融的一次积极尝试,准噶尔普尔钱、新疆红钱记载了那个时期西北历史的风云变幻;“汉”字银币和“金圆券”,前者见证了四川保路运动引发的辛亥革命,后者则是国民党政府混乱和腐败制度的象征;而人民币,则是“人民的货币”。 除了那些流通的钱币,下卷还讲了“状元及第”等民俗钱,以方寸之地,集诗书画于一体,是我们古代璀璨文化的一种象征。 透过这一枚枚小小的钱币,我们可以重温历史,了解时代的变迁与古代人的日常,看见朝代更迭的兴衰本质、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民间传说背后的有趣故事,看见它所折射出的历朝历代的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


丹青文华:关百益遗作研究
¥90.40
古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文明的密码锁
¥9.99
简介: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冒险和探索的时代。本书回顾了航海时代的波澜壮阔,为你讲述航海家们的冒险故事、地理大发现以及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从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从达伽马的印度之旅到郑和的七下西洋,每一次航海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你将了解到航海家们的勇气和智慧,感受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同时,你还将认识到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它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


亲历中国考古系列(套装全八册)
¥229.99
此套系含《灿烂敦煌》《曾侯乙墓》《法门寺地宫》《楼兰尼雅》《西汉南越国》《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8本,10位考古专家百万字深入解读八大文化遗存。


中国考古百问
¥88.80
考古天然地带有一些传奇色彩,那么,真实的考古学是什么样的?考古学发现了什么样的古代中国?这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本书由活跃在考古第一线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执笔,共设置100个题目,涵盖了什么是考古、怎样做考古、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古代墓葬考古、特种考古、石窟考古、技术与文明、古代文化、丝绸之类等九大领域,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以新颖、巧妙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专业、严谨的考古知识。深浅出地介绍理念、方法、技术、重要发现、重要文物、重要遗址,梳理中国考古学的前世今生,使读者对中国考古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对华夏文明有更深的理解与思考。


马王堆汉墓遣策整理与研究(精)--湖南博物院藏品研究大系
¥288.00
上世纪70年代初,马王堆汉墓发掘。一二三号墓中均出土了大量遣策简。遣策即是记录下葬物品的清单。本稿围绕马王堆汉墓出土遣策,集合以往诸家隶定,加以精按,并提出某些新的解析和观。约计300页,30万字。本稿为四色彩印,有精美遣策配图。

元代北方金石碑刻集成 内蒙古、东北卷 鄂尔多斯蒙古源流博物馆藏专辑(全二册)(试读本)
免费
元代北方地区,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市),大多是蒙古主中原后施行统治较早的地区,也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政治、军事等重心所在。展元代北方地区金石碑刻遗存资料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有益于元代文史研究,便于把元代多元文化更全面地展现出来,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尽绵薄之力。 《元代北方金石碑刻集成》着力于金石碑刻遗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实景照片、拓片图版、录文、考校皆备。《鄂尔多斯蒙古源流博物馆藏专辑》甄选有明确元代纪年的九十二件(组)石刻,其中年代早者为至元二年(1265)的圆雕石瑞兽,年代晚者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的康里氏铁著家族墓志铭,年代跨度近百年,基本覆盖了有元一代。这批石刻原立石地主要为今山东、河北、河南北部与山西东部等地,石刻铭文均属首次公布,是研究元代社会阶层和地方历史与宗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写本学研究(第二辑)
¥78.40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成果之一。写本是与刻本相对的文献载体。与刻本文献的程式化、批量化和规范化不同,写本的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大致在北宋以前,文化传播的载体主要是写本,宋代以后,刻本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而写本仍在很大范围内作为辅助形式存在,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书也用写本的形式保存,民间文书更是大量以写本形式流传保存。20世纪以来,随着战国到汉晋简帛文献、敦煌写本和吐鲁番文书等的发现,大量宋以前的写本重现于世,在此基础上,写本学应运而生。近年来,受书志学、考古学方法的影响,我国写本学研究的面貌有了较大变化,一批学者从写本整体手,发现了诸多学术新问题,写本学研究逐渐发展起来。本辑刊则是国内家以“写本学”为名的学术集刊。

古墓疑云
¥2.93
你知道“辛追”是怎么被发现的吗?希特勒为什么要寻找圣枪?爱神维纳斯又是怎么从希腊来到法国的呢?慈禧的陵墓为什么会被盗?埃及的木乃伊身上的诅咒是怎么一回事呢?历史上还有什么更好玩的事情? 想要知道就赶快翻开本书吧,这里有生动有趣的插图,详实细致的介绍,用不一样的笔触将中外考古中发生的趣闻逸事用一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带你穿越时空到达遥远的国度,让你零距离地感受古代的文明。


古城记忆
¥27.50
本书是作者历时3年独身考察中华大地古城遗迹的真实记录,从西域古于阗国的古城开始,沿着中华文化重要历史节点,寻找三晋的北魏都城、春秋战国的楼烦古国;燕蓟的幽州城、已沉入水中传说四千多年鲜为人知的共工城;穿越西藏阿里无人区,寻找苯教的历史、象雄文明古国遗址。这一切,只为灵魂深处的虔诚和一种对信仰的向往。每每看到那些保存完好、少有现代人踏入的千年古城遗址。总有声音从心底发出,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喊。

古墓魅影
¥3.48
黑暗而潮湿的墓穴里,一具人形金质棺木渐露真容,激动的心情让“盗墓者们”忘掉了来自死神的警告,直到他们一个个都莫名死去。 它是“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戴着“世上天堂与乐园”的光环,成就了一段铭记千古的浪漫爱情,谁能想到它不过只是一位皇后的陵寝。 整齐的仪仗,沉默的千军,恢宏的建筑,神秘的地宫,穿越千年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秘密,冷眼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这是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唐代帝陵,绝立于梁山之巅,只留一块无字碑默默地数着光阴,笑看尘世……


天津健业红山文化博物馆藏品赏析
¥39.00
“梦回红山”系列丛书是民间收藏家张鹏先生策划出版的,收录了众多红山文物藏家的珍品。 本书展示的都是张鹏先生自己多年的藏品,共计200余件,藏品之精、解读之详,为近年来少见。书中很多观点都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果,为红山文化专家称道。 本书的面世,为推进红山文化研究、促进红山文物的保护和收藏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国宝传奇
¥2.99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如广袤而璀璨的星空展现于今人面前。其间闪烁的点点星辰,是凝聚了历史精华与灵气的国之瑰宝,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经久流传的传奇故事。从旧石器时代丛山峻岭中的结绳石火,到新石器时代村落先民的朱陶璞玉;从上古三代的青铜车马,到诸侯列国的庙礼朝乐;再从秦汉的武功盖世,到唐宋的文采风华;从元明清的恢弘与殷富,到近百年的屈辱与奋争。五千年的文明,充溢了山川湖海,写满了丹青尺牍,几度大江惊涛拍岸,多少小桥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