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考古三十年
¥11.66
【内容简介】 由于所处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海南考古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和版图上一直占有独特的地位。三十年来,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使海南考古不断成为中国考古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话题,本书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总结了海南考古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全面梳理学科研究的成果,提供了的考古材料,探讨了海南考古学文化的基本问题,解决学科发展中的难题,使海南考古的过去为现在和将来服务,并使海南考古为大众所知。本书章回顾了海南考古的历史,第二章介绍了海南考古三十年来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第三章通过海南省的文物遗存中的重要考古发展展示了海南考古三十年取得的重大成果,第四章评述了海南考古的学术建设和研究现状。第五章探讨了海南考古研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
¥29.99
良渚文明是中国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良渚古城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良渚古城遗址载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良渚文化被写进中学历史课本。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良渚,并无历史文献记载,是通过考古将无数碎片拼缀而成的。本书将带你听见良渚传来的隐密不可察觉的声音。 这是一本记录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遗历程的大众读物,作者用“考古发掘式的写法”、从城墙、低坝、王陵这三块碎片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个方面:复杂的王国古城、当时世界上的水利系统、超精微雕刻具有统一精神信仰内含的良渚玉器、良渚人的生活和生产;良渚考古80余年的历程:良渚的初始发现、良渚王墓的发现过程、良渚古城的发现、良渚水利系统的发现;良渚申遗的历程:良渚申遗文本的产生、良渚申遗评审、见证良渚申遗成功等等。 作者马黎是钱江晚报的记者,她在考古现场奔跑了近10年,长期追踪报道良渚考古发现。亲历一线,贴身采访,透物见人。写良渚,写考古,更是写背后的人。她报道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受到专业人员的普遍赞誉。她是考古所的编外人员,她的报道是考古所的“准官微”。她是良渚考古的参与者、旁观者和传播者。她以记者的身份,用戏剧场景式的描写方式,辛勤耕耘,探寻良渚的脉络,一步步还原良渚考古面貌。讲述良渚的古与今。把自己站在考古现场,和考古人员一起,去探索、追问、破案,将站在角落中的所见所感,呈现在大众面前。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写良渚、看良渚的故事和心得,记述了良渚考古一路走来的历程。没有学术著作的严肃冗长,也没有其他普及读物的详实铺陈,是目前良渚相关读物中内容丰富全面的普及性读物。阅读是了解良渚文化不可替代的方式。本书是一部适度阅读的作品。它具备准确的细节,有灵魂的数字,考古发掘式的层层进入。给读者献上一份精神大餐。
广西钱币研究集萃(2020)
¥58.99
本书收录了广西钱币学会2018-2019年度学术课题结项论文、“中国—东盟货币文化与交流”主题征文部分获奖文章,以及学会年度工作要闻。本书是广西钱币学会2020年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对广西历史时期的货币研究,包括钱币的发行、制造工艺,以及相关的钱币管理、铸造制度等方面。旨在传播货币文化,促交流。
海岱考古与早期文明
¥42.73
本书利用考古发现新资料和学界*研究成果,参照历史文献,从考古学角度对以山东省为核心的海岱地区(或东方地区、齐鲁地区、东夷文化区)早期文明与社会发展详细特、具体程行了论述。本书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中的一元,海岱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特突出,社会发展模式也独特,二是海岱地区对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三是从古代文字产生、社会分层、两性分工、贵族用品玉器制作与控制、盐业生产与区域社会发展等具体方面分析了海岱地区史前社会文化发展特,四是东夷族群对夏商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与夏商王朝的关系,五是殷商文化在海岱地区的发展过程,着重指出,商代晚期,殷商文化与势力在西、北、南部大范围退缩,唯在东方地区发展*为稳定,聚落和人口数量急剧增多,文化面貌与殷商文化关系*为密切,而与东夷文化互不往来,形成二元对立,而周王朝分封在东方地区的姬姓、姜姓、妊姓、姒姓封国均位于晚商文化分布区内。这些成为早期齐鲁文化的底色。
领跑世界的古代黑科技(中科院学者写给大众的文物科普,再现中国古代的辉煌科技!套装共2册。)
¥70.80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 本书则以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和磁)为纲,拣集与其相关的文物,探讨古人对物理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振动机制,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的结构性力学设计…… 深了解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发现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物理中活起来。
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
¥29.00
《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是作者长年从事美术考古的研究文章的结集,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美术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对原始艺术、汉晋壁画、陶瓷艺术、中国书画样式起源等方面的课题有言之有物的深研究,并对美术考古学、美术史学、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提出独到的见解。
图文新解泉志
¥27.92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钱币经典著作《泉志》的图文新解,采用经典注译和拓展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对古代钱币的发展及特行详细讲解。书中收录了五代以前历代各种钱币三百余种,分为正用品、伪品、不知年代品、天品、刀布品、外国品、奇品、神品、厌胜品九类,保存了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资料。
考古寻踪:穿越人类历史之旅
¥33.74
这是一部普及型著作,向广大读者介绍考古学和考古研究成果。书中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顺序,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世界范围内各国考古工作者,尤其着重介绍了德国考古工作者所取得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是对英、法、美等国家同类著作的重要补充。 《考古寻踪:穿越人类历史之旅》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图片丰富,概括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猿人几百万年的生理化和物质文化的漫长发展,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畜牧和定居生活,以及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在冶炼加工金属的基础上逐渐出现劳动分工和贫富分化,*终产生社会阶层,出现世界文明古国,一直描述到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近现代历史。作者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发展程,同时突出了考古学在研究各历史时期的卓越贡献。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
¥42.80
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许进雄老师,曾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整理馆藏的甲骨。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钻凿形态断代法,在甲骨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誉为“甲骨学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在本书中,许老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从商代甲骨文字出发,以图解演示说明各个文字的由来和演变,以大量图例佐证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说明当时的生活风俗、社会制度与祭祀卜辞等环境。 全书以十三堂课的形式讲解甲骨文的发展和文字的创意解析,内含近千个甲骨文字,教会读者如何从甲骨文中洞悉古人的秘密和思维,即使是非甲骨文学研究者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乐趣。 另外特别撰写其与加拿大博士合作的过程,揭秘甲骨烧灼后以裂纹来占卜的神秘性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图录
¥107.20
王结华主编的《水下考古在*国(专题陈列图录)(精)》以图录形式集中体现“水下考古在*国”专题陈列的精彩内容。“水下考古在*国”专题陈列位于宁波北仑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是*个全面反映*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与成就的专题陈列。该陈列主要分为“机构与人员”、“技术与方法”、“调查与发掘”、“保护与交流”、“规划与展望”五个部分,以实物和场景陈列为主,辅以模型、图片、多媒体、互动等展陈形式,既全面反映了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轨迹与现有成就,也突出体现了宁波水下考古,特别是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
¥60.00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从考古学的视角,研究了汉唐之间中国制度文化的变迁。作者先以墓葬文化因素为切入点,分地列举考古学的实证,形成证据链,阐述制度文化的变迁轨迹,再与文献文本研究相结合,形成二重证据,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艺术考古学
¥20.65
本书将在前人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和艺术考古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对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与其他 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探索性的论述,同时,结合对中国古代考古出 土艺术品的研究,阐述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与哲学、政治、 宗教等的关系。
广西钱币研究集萃(2019)
¥35.99
本书是广西钱币学会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广西近代的钱币历史,包括钱币的发行、制造工艺,以及相关制度等,具体包括四部分:一是在全国性学术年会上交流,或在《中国钱币》等刊物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二是部分专家、学者或钱币爱好者对钱币实物的研究收获;三是广西历史货币考古和民间新发现;四是广西钱币要闻。除此之外还收录了东南亚的钱币历史与文化的相关研究。
古籍修复技术(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古文献专业研究生教材)
¥28.90
本书是复旦大学古籍所2013年即将始招生的古文献专业新方向"古籍保护"方向的专业教材,作者童芷珍女士已受邀兼任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十二讲)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63.90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独立成篇,但又互相关联。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前后分别置导论和结语,以起到提纲挈领、总揽全书的作用。全书共有500余页,附有地图20幅、表格32张和图版98幅,还有近千余篇中、英、日文参考文献。《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如何以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
考古印史(精)
¥69.30
玺印的制作与使用,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寥寥数字,携带者种种的历史痕迹。宋代至清代,金石学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古玺印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门类,同时也为认识中国古代印章提供了“显微镜”,为研究古玺印启了新的大门。 《考古印史》从考古学分析切,对古代玺印的基本分类、材质、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鉴定、辨伪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介绍,并对古玺印从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学分期及其演变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对古玺印的鉴定与辨伪,以及篆刻的学习,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本书展示了685个图例,绝大部分为原大尺寸,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钮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为收录。双色印刷,函套精装,版式舒朗。
实证与寻根:西北艺术文物考察(1940-1944)(精)
¥58.8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建了由王子云担任团长的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等地区(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行了民间艺术文物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系统整理和研究了40年代西北地区被传统绘画史学所忽视的无名艺术文物,本次西北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分四大门类:雕塑、建筑、绘画、民间风俗,工作项目主要从两条主线出发,即:寻找“艺术史的田野”和寻找“艺术的田野”。组织本次西北考察对无名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且后续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直影响了王子云后半生的学术取向和研究特色。本书即为对这一考察活动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随园英华
¥16.00
本书是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文博成果文库中的一部,是王志高教授2012年职南京师范大学从教以来的教学成果之一,收录了他所指导的学生撰写的部分文博论文,总计26篇。这些论文大多已经在各类报刊正式发表,其内容涉及汉唐文物考古、出土墓志研究、历史故迹考察及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
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第二辑)
¥26.00
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影响,女性主义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着女性主义考古学的发展,又出现女性主义考古学与性别考古学的分离。西方性别考古学成果斐然,相关论文相继发表,注重从多种角度解读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从宏观的社会生活层面,也从微观层面解读考古材料,从而推动了身份考古学、原住民考古学以及环境考古学等诸多考古学理论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性别考古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是简单地解读考古材料,得出男女地位或分工不同的浅层次结论。近年来受西方性别考古学的影响,开始逐渐重视深层次的研究,并且不断地发展与改进,来更好地适应中国性别考古学的发展,推动中国考古学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资治通鉴》故事
¥14.50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帮助治理国家,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原著卷帙浩繁,所涉及的年代久远,人物众多,青少年想直接阅读原著,并非易事,所以编者从原著中选取了一些较为著 名的人物,采取正确的历史观,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原著所记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战国秦汉考古
¥34.00
这是一本断代考古学教材,适合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使用,全书介绍了战国秦汉考古的范畴、主要文化类型,涉及的基本知识,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及战国秦汉考古的重要发掘报考与研究,对于学生和有研究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引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