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党培训教材(套装4册)
¥45.99
套装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材》《入党培训实用教材》《*新预备党员培训实用教材》《新时代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实用教材》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49.00
本书通过深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地方实践案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显著特、关键领域及核心要素,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 本书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学者以及普通读者而言,都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


中国历史精神
¥19.99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中国政治的细节:一个县的减贫治理
¥39.00
有效的减贫治理是如何在中国政治中实现的? 贫困村庄是如何在中国的减贫治理中被唤醒的? 如何增强村庄的政治动员能力和集体行动能力? 县乡干部为什么能在脱贫攻坚中焕发出政治活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基层政治中如何生长? 为什么我国拥有超出外界想象的治理能力? 本书以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分析了中国县域减贫案例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之治”。作者基于对山西省岢岚县村庄的三次深调研,以前沿政治学者的理论视角、深浅出的生动语言,剖析了中国减贫治理在村庄、县域和国家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过程,不但可以让中外读者深理解中国治理背后的细节,也以雄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理回应了西方政治学界提出的前沿问题。这是一本少有的既具有大众传播力又能对外展严肃学术对话的中国减贫研究著作。

理想国译丛043 资本主义的未来
¥33.99
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焦虑之中。社会阶层固化,地区差距悬殊,企业唯利是图,家庭不堪重负。二战后带领全球走向繁荣的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衰落,民粹主义乘势而起,不同身份认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对抗日趋激烈。人们不再愿意包容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政治选择沦为非此即彼的站队行为。无论选择哪一边,资本主义的未来仿佛都注定将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 那么,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在本书中,保罗·科利尔从近年来的世界政治局势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思考出发,诊断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地区、阶层和国家之间的鸿沟造成了严重的撕裂。正是这些鸿沟分化了人们的归属感,弱化了共同的道德观念,破了不同群体间的互惠义务关系,摧毁了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科利尔主张政府应当为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帮助它们承担道德责任,以包容性而非对抗性的叙事方式,重塑国民间的互惠义务关系。


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亨廷顿用“文明的冲突”的思维框架分析全球化时代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美国已面临何去何从的严重关头)
¥19.99
本书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国际问题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廷顿继《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重要的著作。 全书将“文明的冲突”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民特性所受到的种种挑战,认为美国已面临何去何从的严重关头,若不大力捍卫和发扬盎格鲁一新教文化这一根本特性,国家就会有分化、衰落的危险。 作者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着力阐述了美国在21世纪初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在世界上应起的作用,认为“伊斯兰好斗分子”是美国现实的敌人,还会面对中国这个“可能的潜在敌人”。此书甫出,即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引起广泛的争议与评论。


国家基石:基层社会治理图景与乡村振兴
促销价:¥33.59|¥68.00
大国治理,要在中央,事在四方,根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本书是武汉大学知名社会学者吕德文的一部基层研究的最新力作,内容立足于基层社会的复杂性,从基层社会、基层体制、基层干部等维度,对基层社会变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基层失序乱象、基层治理经验等热问题行深剖析,提出独到见解,生动勾勒基层社会的人间百态、乡土风情、时代变迁等真实一面,聚焦基层治理困境“是什么、怎么看、如何破”问题,既有宏观战略视野,又有微观洞察,为广大读者读懂基层读懂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是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家治理基石,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通俗读物。

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79.90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 “人类政治在哪里?” “人类政治向何处去?” 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分析早期国家诞生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国家、一般国家、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更加明了今天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31.99
《异见时刻》是美国联邦蕞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的图文传记。 鲁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于1993年由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名为大法官。是继桑德拉·戴·欧康纳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亦是犹太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的一生致力于女性权利的争取、维护与保障。 “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Notorious R.B.G.)是粉丝们对这位女大法官的爱称,模仿的是美国知名说唱歌手克里斯托弗·华莱士(Christopher Wallace)的别称。 书中内容一部分是传记,一部分是画集,还有一部分是金斯伯格的案件记录。通过穿插采访、插图、网络热词等素材,对金斯伯格的一生行了精彩回溯。 本书获得《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时尚》、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书评推荐,获得《九人》作者杰弗里·图宾、知名法政译者何帆推荐。?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修订版)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痛定思痛之作,还原大国悲剧的真相
¥23.99
拥有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苏联瞬间土崩瓦解,带给世界巨大的震撼与无尽的思考。 本书穿越时空的迷雾,详细、生动、全面地叙述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性事件的全过程,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分析了事件的整体内在逻辑,揭示了与其相关联的各种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展现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千百万人民由此所经历的困窘和悲惨后果。本书所披露的内容,仅就其权威性而言,已绝非其他人物撰写的回忆录所能比拟。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34.80
本书是《来自上层的革命》的修订本和增补本。内容涵盖了从1917年苏联政治体制的确立,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并走向资本主义,再到21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呈现重要变化等各个关键时期。作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作了独到的解释,对叶利钦和和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经济社会出现的重要问题行了细致的解读,展望并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的走向。本书对研究苏联和当代俄罗斯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毛泽东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生活。)
¥9.99


美国困局:“新右翼”的兴起与挑战
¥47.40
2016年,以特朗普在美国大选异军突起为标志,“新右翼”在大多数欧美主要国家同时崛起。美国共和党已系统性地 “新右翼化”,“新右翼”已成为左右美国政局变动的最大变量之一。“新右翼”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新右翼”运动会在美欧兴起?其将给美国带来怎样的深远改变? 本书从美国内政视角出发,以2016年以来美国政坛巨变为线索,阐释“新右翼”的崛起,研究“新右翼”的起源、诉求和目标,探讨其背后美国变局的深层原因和演变机制。 书中从“新右翼”的政治理念和现实指向、美国政党选民联盟变迁、非法移民与反全球化议题以及当下选举政治的技术操作等方面,分析“新右翼”崛起的社会基础及其核心诉求,揭示其背后美国政治的根本性变迁。书中还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在“新右翼”政纲下推出的新政举措(以美国国内经济政策为主),包括影响最大的“减税”计划以及能源与气候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医疗保险改革等五项具体举措,分析“新右翼”的国家治理思路、现实举措与成效。本书最后几章讨论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内部的党内斗争和整合趋势,以及拜登政府的执政策略,两党就“美国向何处去”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区块链将如何改变世界:党政干部一本书读懂区块链
促销价:¥8.99|¥49.00
本书从《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等权威媒体上选摘重要文章,从区块的概念、区块的价值及影响、区块的研发与应用、区块发展的机遇与隐忧、区块发展的未来趋势等不同层面,予以详细阐释和解读,希望能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了解区块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而推动我国区块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22.33
本书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般关系切,追问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以及回应著名的“韦伯命题”,追溯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百年“恩怨”,简评现代化浪潮中的各种传统文化观,最终确认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正确态度,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想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探讨中归纳有关“根基”的既有观,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挖掘其传统文化底蕴,而提出并论证了“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与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中华智慧必将牵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也必将助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常识(慢读系列,“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
¥2.99
《常识》撰写于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在这本小册子里,潘恩论述了政府的起源与目的,揭露了君主制和世袭制的弊端所在,并对当时的北美发展形式以及北美大陆实现独立所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本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睿智的《常识》出版不久就成为战争期间普遍大众的指导教科书,并成为当时除《圣经》之外第二畅销的书。《常识》慢读系列特意增加朱学勤的深入导读以及历史名家对潘恩的评价,并采用天鹅绒触感的封面,力图为读者带来电子书所无法替代的阅读体验。


权力精英
¥13.88
本书于1956年首次出版,是著名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的代表作之一。米尔斯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文献及事实材料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指出当时美国社会结构特别是权力结构的特征和实质,即美国当时是由军事领袖、企业富豪和政治董事构成的权力精英阶层行统治的大众社会,而非自由民主的国度。该书出版后震惊了整个美国,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权力精英》是当时社会的产物,但如其他经典著作一样具有持久影响力,这本书仍按照原版出版了60年就是一个明证。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社会权力结构研究的理论框架来面对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启发我们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制度、社会权力结构和社会形态,权力在社会中是如何分配和运作的,以及精英、权力和民主的关系等,值得每一代人仔细阅读。同时,对于我们思考当前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构成与演化也有一定的启发。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28.23
本书于1942-年在纽约和伦敦出版,是熊彼特生前发表的后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是把几乎40年来我对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大量思考、观察和研究写成一本易读读物的努力的结果”。 全书分为五篇:《马克思的学说》,《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社会主义行得通吗?》,《社会主义与民主》,《各社会主义政党史略》。1947年的第二版增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一章;1950年的第三版又增加了著者逝世前不久(1949年12月)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提出的一篇演讲论文:《大步进入社会主义》。此书出版后,曾受到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热烈赞扬,但同时也遭到有些资产阶级学者的反对。几乎和著者的另一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样,被译成多种文字,1946年译成了德文和西班牙文出版,著者逝世后又译成了法、意、日文出版。正由于此书适应着当代资产阶级的需要,所以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曾广为流行。现在,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供我国学术界研究评论之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论美国的民主
¥23.19
我在合众国逗留期间见到过很多新鲜的事物,要说引我注意的,那就非身份平等莫属了。我很容易地就发现了这件大事给社会的进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它将一定的方向赋予了舆论,将一定的方针赋予了法律,将新的箴言赋予了执政者,将特有的习惯赋予了被治者。


新语通俗读本:刘邦命名的治国之书
¥11.57
《新语通俗读本:刘邦命名的治国之书》是一部专门论述西汉初期治国之策的多功能、通俗性翻译著作。其编写的突出特点主要是:文白对照、通俗易懂、功能多样,可赏可藏。 《新语通俗读本》以西汉陆贾《新语》原文章节为编写注译的基础,全书计有31万字,其体例结构分为文白对照、注释注解、原文诵读与陆贾传记等四大篇章,内容包括道基、术事、辅政、无为、辨惑、慎微、资质、至德、怀虑、本行、明诫、思务等几个方面。《新语通俗读本》作为一部治国经典,核心要点是主张“文武并用”的治国之策。其编写的通俗性表现在既有文白对照、生字僻字注音,又有注释注解、陆贾传记译文;多功能表现在既有文白对照、注释注解,又有原文诵读、陆贾传记。 《新语通俗读本》系统总结了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勾划了西汉初期治国之策的基本轮廓,是一部治国可鉴、从政的政治哲学力作,对今天的治国理政仍然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39.49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派出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帆船,满载对财富的渴望和对东方文明的幻想,前往乾隆治下的盛世中国;一百多年后,大清轰然崩溃,而美国却在通向霸权之路上如日方升。在一个多世纪的相望、相遇与相撞背后,是中国逐渐认清世界,并蹒跚追赶时代脚步的历程。双方的此消彼长,正是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交错的侧影。 中美两国并不壤,但自1784年以来却从未分。从东印度公司贩茶至美,到广州民妇命丧珠江,从蒲安臣使团到幼童留美,从美国的排华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历史学家王元崇全面分析清美贸易、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与互动,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细节,在“天朝”与“外夷”、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中,解读步与保守、放与封闭的复杂博弈,还原中国走向近代化与国际化的艰辛之旅;破线性历史观的陈腐教条,重新审视今日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若说这是一则老故事,故事背后的精神,却如同星期一的早晨一般崭新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