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59元6本 不焦虑的青春
不焦虑的青春
王千马
¥23.00
这个时代给80、90后制造的落差有些大。他们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资源被垄断,贫富差距被急剧地拉大;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被堵塞。外面世界看上去选择很多,却无从选择;呐喊声很大,但却虚弱……这是一个致力于时代完善与自我完善的青春,在空虚、迷惘、焦虑中,找到内心充实的正能量。
联结力
联结力
丁伟明
¥35.40
成功学专家卡内基说:“成功20%靠聪明才智,80%靠人际关系。”本书首先提出了人脉资源就是联结力的思想,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奥秘,分析了人脉通道技术,着指出了提升联结力的三种方法——会做人、会识人和会管理,*后构建了一套应用体系,帮助读者在现实社会中造自己的六度人脉资源网络,充分实现人脉联结力的信息联结、情感联结和价值联结功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促社会和谐发展。
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农村伦理和道德观的变迁研究
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农村伦理和道德观的变迁研究
唐晓容
¥60.25
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性工作者”是一个国际社会都关注的边缘弱势群体,其生存与消亡、繁华与衰落,都深深地烙刻着社会历史的印迹。如果从更深层次去探究,性工作者或“小姐”这一群体为我们呈现的远远超出我们预期。但是如何去掀开此类命题则是一个学术的问题。潘绥铭教授用三部小说型著作呈现了当代中国“小姐”群体的生活,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唐晓容的这部著作并没有从城市的角度去描述小姐群体的生活,而是从农村这一“小姐”的原生环境的角度去研究当代中国中部农村在现代化过程中金钱与性、物质与伦理的较量及变迁的过程。
处境伦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处境伦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成海鹰
¥34.80
本书是对处境行伦理学研究的成果。处境指人们在一定的状况或境遇中的相处和相互对待,处境伦理则指人与人相处、相互对待和共同生活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处境有一般与例外之分,前者是常态,后者多指道德冲突。人在道德冲突中会如何看待、认识、受或改变自我的处境,是本书研究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处境,也在自我的处境中充满关怀与忧虑。本书还讨论人在处境中有何种关怀与忧虑,同时揭示“处境”概念理论上的丰富性和实践中的复杂性。
嘉定区助残社会工作优秀案例精选
嘉定区助残社会工作优秀案例精选
王瑞鸿
¥76.00
残障人群服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残障人士的权利保障早已被列联合国相关公约。对于残障人士的保障,我国在政策以及服务等领域探索很多。上海市嘉定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助残服务社会化的试区,在助残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引起了高度关注。本书主要结合我国助残服务的现状,从嘉定区残联助残服务社会化的本土探索出发,一方面遴选经典案例,另一方面提炼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助残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本书理论联系实际,适合高校社会工作教师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从业人员阅读,同时,适合党政以及相关单位人员阅读。
中国发展报告(2018)(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发展报告(2018)(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彭非 袁卫
¥34.00
2018年是改革放4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局之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实施“十三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在中国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本书秉承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记录了中国发展变革的伟大历史程,探索中国发展模式,创新中国发展理论,讲述中国发展故事。本报告收录了中国发展指数研究与中国发展信心调查的*成果,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全景展现中国的发展程、民众的发展信心、区域的发展格局;既通过“数”说中国发展,深分析健康、教育、经济、社会四个维度的具体问题;又一步聚焦我国主要城市的外贸竞争力、保险业发展等重和焦问题;旨在述国情、汇民声、助发展,聚民智,为发展服务。作为一本关注民生、论述发展的综合性学术报告,本书着力于民生领域,聚焦于发展获得感、老年人就业、社会环境信心、医疗保险、全面二孩政策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努力为全面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59元6本 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
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
政协乐山市委员会
¥22.99
书稿主要通过乐山三线建设纪实,叙述那段艰苦奋斗、转折发展的历程,回顾那段青春澎湃、激情燃烧的岁月,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再现可资借鉴的历史。为尽可能忠实于历史事实,除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外,还积极深入相关单位,广泛走访当事人,多次组织座谈会,专访有关领导和专家。通过多方努力,陆续征集到了大量珍贵文字资料和图片,为编辑出版此书提供了翔实的素材史料。
中国户籍制度的深入解析:现状、影响与改革路径
中国户籍制度的深入解析:现状、影响与改革路径
宋扬
¥24.5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户籍制度改革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户籍改革已深水区,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的关键改革节,本书深剖析了户籍制度的现状、全面考量户籍制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者福利的影响,并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与政策建议。本书认为,户籍改革应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城市分类行,并且需要与其他领域改革联动推,如土地政策、社保政策等。只有这些政策同步改革,户籍改革才能落地生根,才能真正推“人的城镇化”,而促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论:源于湖南省永州市的实践
新型职业农民论:源于湖南省永州市的实践
王西琴 陈秋红
¥29.40
培育并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湖南省永州市创性地推动“党建 产业技术扶贫”模式,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以党建为先导,以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为培育对象,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本书作者在对永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和发展现状行广泛、深调研的基础上,界定和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类型、地位和作用,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评定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党建引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及认定与管理制度体系。*后,本书对永州经验行了总结,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行了分析和展望。
福利三角框架内农民工社会排斥形成机制研究
福利三角框架内农民工社会排斥形成机制研究
刘艳霞
¥80.00
本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借助福利三角分析框架,分析研究了在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何以被排斥,深探究了农民工被排斥的各种原因及其内在关系。中国转型加速期城市农民工之所以在国家、市场和社会场域中遭受社会排斥,主要原因是各种制度与非制度因素。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因素以及城市社会各场域中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成机制。社会政策具有消除社会排斥的功能。本书从社会政策层面提出了消除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对策,通过赋权等融机制的建立使农民工群体充分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增强在城市社会中的竞争力,逐渐改变被排斥的状态,融城市社会。
59元6本 深圳奇迹: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深圳奇迹: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张思平
¥32.99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圳在探索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是立了头功的。本书作者张思平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对深圳近40年改革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深圳取得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也对改革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改革方向和重要领域的改革举措做了深入思考。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同志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和举办特区的重大决策,离不开中央的支持。但同时,从历目前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圳特区的成功也离不开三十多年来,承前启后的一批批在特区建设线的地方领导人的全力推动。
性别视角下的村庄社会生活变迁:华中莲荷村的劳动、闲暇、女性及家庭(1926-2013)
性别视角下的村庄社会生活变迁:华中莲荷村的劳动、闲暇、女性及家庭(1926-2013)
黄玉琴
¥65.70
本书探讨了不同代际的女性和男性劳动、闲暇的变迁与延续,其组织过程中不同性别及代际间变动的权力关系,以及这些权力关系在家庭内外的表现和形成机制。本书采用了一个全面的、关系性的视角考察了有酬/无酬,家庭/劳动,家庭内/外,劳动/闲暇等原本被二分的领域并探讨这些领域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莲荷村女性和男性在变化着的家庭中的角色和更广大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和文化变迁联系起来,展现了村庄社会性别制度的嬗变,影响这种嬗变的个体、家庭、市场和国家层面的因素及与此相关的微观、宏观动态。
社会资本、抗逆力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研究
社会资本、抗逆力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研究
梁昆
¥66.00
本书以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着力通过对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比较,考察抗逆力和社会资本对这两个群体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本书的主要特是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转变,关注“保护性因素”,整合抗逆力模型和社会资本模型,建构了一个理解受留守经历影响的农村儿童的解释框架。本书通过探讨抗逆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影响,考察了社会资本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发展的作用机制,旨在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研究、社会资本研究的发展。
59元6本 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
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
陈辉
¥34.00
  《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南大亚太论丛》聚焦于城市基层治理的真实世界,运用案例研究与经验分析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作者以博弈论方法系统探究基层社会冲突的成因,提出“社区实体化”规避政府失败与市场失灵,促进社会资本生长与城市基层治理绩效优化的机制设计与治理路径。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视角新颖,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解读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内在机制,其论证建构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因此是令人信服的。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
(美)文卡斯特
¥25.00
  1989年,印度裔的年轻学生文卡特斯芝加哥大学始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师从贫困问题研究专家从事城市贫民窟的社会调查项目。背着书包、拿着问卷,他走了芝加哥为著名的“城中城”贫民窟——罗伯特泰勒计划区。   “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这是他为了这项研究而提出的个问题,还给出了几个选项:A.很差,B.有差,C.不好不坏,D.还不错,E.非常好。这个问题,让他遭到了计划区内年轻人们猛烈的嘲笑,却也让这帮年轻人的头儿对他产生了兴趣:“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就这样,跟着这位街头老大,文卡特斯始了他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   文卡斯特深城中城,亲自体验街头生活,黑帮内部,曾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由黑帮老大、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之中,取得手的资料,写就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们:单靠个人很难摆脱贫困状况、黑帮承担了城中城的部分社会福利功能、警察也是另一种“黑帮”、穷困人家自有活命的办法……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中的多数人物姓名与身份都做了匿名化处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与机构都真实存在,绝非虚构。
流行文化社会学(第2版)(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高宣扬作品系列)
流行文化社会学(第2版)(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高宣扬作品系列)
高宣扬
¥54.17
流行文化或时尚已经充斥当代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把本来已经强劲滚动的市场经济一步渗透到各个角落,又把市场经济连到文化创造和再生产的场域,使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都在流行文化的橱窗中展现成全社会可以观看和鉴赏的对象,成为文化装饰的普遍社会现象,这一切,简直就使流行文化本身变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魔术式运作的基本支柱,显示出流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本书是从学术观和方法对流行文化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它对流行文化的性质及其实际运作机制,既从理论上、又结合具体实例对流行文化行全面探索,试图超越平俗的观,严肃认真地总结流行文化的理论意义,揭示流行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总结西方思想家对流行文化提出的重要和*理论,也在实践上指明流行文化与媒体、政治、语言运作、权力、身体、城市文化与艺术等因素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根据当代社会的特征,揭示流行文化的心理学、美学及符号学基础。这是一本对流行文化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汽车社会交通治理的伦理路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汽车社会交通治理的伦理路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胡金东,田宁
¥40.14
本书从伦理视角审视汽车社会交通发展现实及其存在问题,解析其中深层关系,在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交通运输规划、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语境中思考交通治理途径,讨论交通技术步及制度变迁的合理性,提升交通行为规范性,以促汽车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高其才
¥68.06
本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为对象,以个案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全面探讨习惯法的现实表现和当代传承,分析习惯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功能。全书分为上篇“传承篇”、中篇“弘扬篇”、下篇“吸纳篇”共三篇。上篇着重展示“茅标”、借贷、婚姻、互助等当代社会民事关系、社会交往、纠纷解决中的习惯法,揭示固有习惯法的现代传承。中篇着重展示“众节”“做社”等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群体关系中的习惯法,描述习惯法的当今形态和现代生命力。下篇着重展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对习惯法的肯定、认可、运用,探讨国家对习惯法的现实态度。全书突出现实性、追求全面性。
走向合作的社会(国家治理研究书系)
走向合作的社会(国家治理研究书系)
张康之
¥40.80
张康之教授的《走向合作的社会》是一部立足于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而构想未来社会的著作,在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方面都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运动中,这是一场只有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才能够与之相比的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之所以陷 “全球风险社会”之中,遭遇危机事件的频繁造访,都是这场历史性的社会转型运动所致,它使工业社会所建构起来的制度模式、治理方式和行为模式都陷了失灵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探讨了人类走向合作社会的可能性路径,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动中去发现支持社会变革的新因素,并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人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描绘了社会变革的前景,提出了基于信任的合作治理理论,展现了对合作社会的基本构想。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刘少杰
¥23.88
本书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情况的年度研究报告,全书主要通过列举若干热网络事件,以社会学的视角透析事件背后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群体特、社会安全等,力图从学术层面对网络社会问题给予解剖和导引。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6——精准扶贫的战略任务与治理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6——精准扶贫的战略任务与治理实践
张建明
¥23.70
本书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对当代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党和政府为摆脱贫困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扶持,贫困问题的客观存在同为摆脱贫困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之间的矛盾,为解决某些扶贫无效的问题而应当做出的一步探索等做出了考察分析,主旨在于引起人们对扶贫这个重大问题作一步思考,以期探寻精准扶贫的更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