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100减50 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
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
刘建辉著,甘慧杰译
¥39.00
作为东亚与西方交往的重要窗口,日本的有识之士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20年代,就在时刻观察并体验着上海。上海如何从举世闻名的“摩登”变成“魔都”?她的城市性格中混杂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她又是如何影响东亚世界的?都是本书将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汉语字词关系与汉字职用学
汉语字词关系与汉字职用学
李运富
¥78.40
《汉语字词关系与汉字职用学》收录了关于汉字职用研究的前沿成果,全书分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两部分,共收文26篇。从理论和现象两个方面阐发汉字的职能和实际使用情况,包括个体字符的职能变化、个体语符的用字变化、类别材料的用字现象、不同类别用字现象的比较、不同时代的用字习惯与特、汉字的超语符职用、字词关系和字际关系的描写、汉字职用变化的原因等,并对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语言文字现象行了准确描述与合理解释,反映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学科脉动。
每满100减50 网助童年
网助童年
尹国强
¥70.00
本书以人·技术·文化统合的综合视角审视儿童数字化阅读问题,遵循“实然”—“应然”—“可然”的逻辑思路。在对全国3000多名儿童广泛深调查的基础上,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揭示中国儿童数字化阅读实景,并透过外在文化表征揭示儿童主体在数字媒介场域下阅读尚存的问题;然后,本书从关系向度和本体向度,对儿童数字化阅读行理论建构,提出儿童数字化阅读的应然追求与价值诉求;而,本书在理论建构基础上,针对调查所发现的儿童数字化阅读文化症候行分析,分析其产生根源及影响制因,提出系统优化当下儿童数字化阅读的理念、路向和策略。
礼记注
礼记注
郑玄
¥126.40
郑玄《礼记注》是历代《礼记》注释本中权威的注本。东汉末年,郑玄受业于马融,为《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即《仪礼》十七篇)、小戴《礼记》三种礼书作注。郑玄将小戴《礼记》诸本相互参校,并为之注,形成今日所见的郑玄《礼记注》的面貌。本次整理选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礼记注》为底本,选取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成刻《十二经》刻石《礼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婺州义乌蒋宅崇知斋刻本《礼记注》、南宋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礼记注》、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清嘉靖刊本)》为参校本。本次整理,对《礼记》各篇分章施加编号,便于读者阅读使用。
每满100减50 翻译文学导论
翻译文学导论
王向远
¥34.30
《王向远译学四书》是王向远教授以译学研究为主题的四部书的丛编,包括翻译理论建构(《翻译文学导论》 《译文学 : 概念与体系》)、译学史研究(《中国译学史新论》)和翻译经验谈(《日本美学译谭》)三类内容,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作者在译学领域的探索,形成了相对完整而又独特的译学体系。
每满100减50 理工英语读写教程
理工英语读写教程
吕茂丽,唐建敏
¥23.80
本书是针对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根据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编写的专门用途英语教程。本教材以语言运用培养为主线,有效融学科专业知识,涉及自动化、机械制造、采矿工程、地理科学、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主题。中,练习设计与单元写作技巧板块既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又兼顾思辨能力的训练。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用英语较好地交流和获取信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借石攻玉;《中国文学理论》导引
借石攻玉;《中国文学理论》导引
袁劲
¥54.40
本书是对20世纪文论经典、著名海外汉学家刘若愚先生的《中国文学理论》(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的导读,适用于文学爱好者、文学理论研究者及高校文科师生。书名“借石攻玉”有两层含义:一是刘若愚借鉴艾布拉姆斯“四要素”分析图示,重构“宇宙?作家?作品?读者?宇宙”环形四元框架,用以解释中国文论经典的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二是本书在刘若愚四元框架与六种理论的基础上,导读《诗大序》《典论·论文》《与杨德祖书》《文赋》《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文章辨体序题》《读第五才子书法》《四库总目提要集部叙》等经典篇章,借由“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立功立言,所庶几也”“放言遣辞,良多变矣”“诗之为技,较尔可知”“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文情难鉴,谁曰易分”“讨论瑕瑜,别裁真伪”“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等经典命题,重审中国文学理论的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接受论、批评论和通变论。
墨家学派研究
墨家学派研究
杨武金
¥79.20
本书主要研究墨家学派的源流、基本思想特征、基本学术价值、与儒家学派的对立与论争、内部的分歧与分离、学派的衰落及其原因、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影响等问题。作者章节安排合理丰富,论述逻辑严谨清晰,语言晓易明白,论理循循善诱,是读过想要继续读下去的一本佳作。
每满100减50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文学教育思想研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文学教育思想研究
李辉
¥29.75
本书以人生观为切,在文学审美现代性维度下对1920年代梁启超文学教育思想行研究,具体从五部分行集中阐释。部分:总论。第二部分:合理人生观确立。第三部分:文学观念审美现代性的生成。第四部分: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文学教育思想。第五部分:文学教育思想的价值启思。
跨文化为对话.第47辑
跨文化为对话.第47辑
乐黛云,李比雄
¥100.80
跨文化对话第47辑关注西方汉学史研究和古代和近代东方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如有法国、英国、比利时汉学史的专题文章和汉藏学者对《大唐西域记》的研究成果。本辑对美国、俄罗斯及拉美文坛动态也有专门介绍,体现了辑刊立足于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宗旨。
每满100减50 殷国明文集(第八卷)“狼文学”与“狗文化”
殷国明文集(第八卷)“狼文学”与“狗文化”
殷国明
¥34.65
狼与狗,和人类物质生活、精神世界、感情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是我们观察人类生活与动物世界,乃至大自然的一个窗口。本书是-部文章合集,重探索了人与狼和狗这两种动物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漫话狼文学”,内容涉及东西不同文化中关于狼的神话传说,狼的童话、寓言,狼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内容。下部为“漫话狗文化”,内容涉及历史文化中狼与狗的关系以及狼狗两种动物相对不同的寓意,还有关于狗的故事。
每满100减50 数字沉浸艺术研究
数字沉浸艺术研究
王昭
¥29.75
本书介绍 数字沉浸艺术在科技、艺术、文化融合中塑造出新的审美特征,改变了公众对传统数字媒介的认知,实现了从精神审美到感官审美的全方面体验。数字沉浸艺术融合了艺术呈现的多种形式与审美特,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艺术空间的局限性和传统影像线性叙事的束缚,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传播效力,也展现和塑造出既近又超越于一般生活认知的数字沉浸形态,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艺术方法支撑。本书以文字学、词义学、设计学、传播学、数字媒体技术等角度为出发,除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和设计创意方法外,还将从数字沉浸艺术中的情感互动、技术探索、文化融合共建、数字传播和数字沉浸艺术未来这几个角度行研究,同时充分利用数字互联、融媒体、大数据、虚拟体验等多种媒介,在艺术与科技的引领下展对数字沉浸艺术的探索,总结设计、传播范式,为数字沉浸艺术的创作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每满100减50 红色经典影片赏析与近现代中国发展
红色经典影片赏析与近现代中国发展
倪林英袁 玉芳, 汪婧
¥33.25
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 遵义作 为革命老区, 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具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展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先天优势。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学校教育工作中, 通过教学途径的 多样性、 教学方式趣味性、 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行教育工作, 能有效提升红色 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遵义市第一中学作为地处红色区域的高中学校, 通过对 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利用, 找到其育人的价值功能,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 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校的意识。 同时, 通过展红 色文化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每满100减50 短片研究——另类电影实践
短片研究——另类电影实践
李丽娜
¥29.75
本书共五部分。部分绪论,概述短片研究的背景、目标、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体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从短片历史研究的角度梳理其概念,通过概念流变及短片与长片关系的发展变化,讨论短片特殊的发展与存在形态。第三部分,以先锋实验性为核心,讨论短片电影史中不同时期,实验短片的流派和风格。第四部分,从类型片角度讨论经典短片创作个案,分析短片如何体现创作者个人艺术风格。第五部分,讨论短片教学在电影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分析电影节与短片创作者的关系,以当代优秀学生短片为个案,梳理学生短片创作特。对当下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展给短片创作带来的机遇和前景行展望。
每满100减50 殷国明文集(*卷)禁忌与突破:新时期文学批评备忘录
殷国明文集(*卷)禁忌与突破:新时期文学批评备忘录
殷国明
¥34.65
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合集,90%以 上的内容都曾在正规刊物发表或曾由出版社刊印。本书着眼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从新的文化理念、思想范式和叙述方式等多角度对其行了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与过去时代有显著的不同,呈现出-种新的、不断转换的文化状态。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八九十年代这一新时期,与“五四”新文学时期一样,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重要节,因此对这一新时期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行梳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满100减50 薰风集
薰风集
滕洁
¥27.30
本书是将铜仁市第四届‘薰风杯” 作文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优秀作品汇 集成册,也邀请了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根据获奖文章撰写教学心得或作文教学策略,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从本书中获益。学生更容易从同龄人的优秀作文中学习作文写作技巧;教师更会关注-些不同的作文教学策略,这应该是我们将上述资料编辑成书的意图。第四届‘'薰风杯” 作文邀请赛的写作主题是“乡貌”,通过阅读全书,你能看到铜仁市脱贫攻坚前后城乡面貌的变化,能读出小作者们对家乡的热爱,读出新时代中学生的责任、理想和感恩的情怀。与新课改倡导的“双线组元”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提高写作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品格, 极具现实意义。
每满100减50 论红楼和昆曲——精深与唯美
论红楼和昆曲——精深与唯美
阿梁
¥33.25
本书是关于《红楼梦》和昆曲的通俗性论文集,分为“红楼篇”和“昆曲篇”。 本书对《红楼梦》的钥匙问题行了分析,对书中主要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行了刻画,黛玉突出“灵”字,贾宝玉突出“奇”字,宝钗则隐藏在其中一篇论文中。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我国家喻户晓,影响很大,论文充分肯定电视剧编导的成绩,一一指出其中的闪光之处,同时对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观。本书将昆曲代表作《牡丹亭》作为重论述,指出该作品的超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独特的大团圆结局。对青春版《牡丹亭》编导的成绩以及主要演员的表演艺术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古老的昆曲蕴含的艺术魅力行解读。此外,还对当代戏剧编导应如何对待经典作品中的纰漏等问题行了阐述。 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本书一个特。
务实本正:从务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学(1902—2022)
务实本正:从务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学(1902—2022)
陆军,马学强
¥152.16
上海市第二中学是由晚清上海著名士绅、教育家吴馨于1902年创办,是与蔡元培创立的爱国女校齐名的中国*早的女子教育之一。曾先后更名“务本女中”“怀久女中”等。该校师资质量高,久负盛名。1952年7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1954年,学校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重点中学。1963年,确定为首批市重点办好学校之一。1967年11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中学,开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该校历史悠久,名师、名生云集。吴馨、杨天骥、杨明晖、沈心工、陆澹安、钱行素、吴若安等先后在此任教。杨荫榆、汤国梨、张默君、陈君起(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吴若安、张锦秋(院士)、左焕琛、严隽琪,以及杨耐梅、胡蝶、姚明、胡歌等相继在此就读。 2022年,学校将迎来建校120年校庆纪念。为迎接120周年校庆,该校与马学强、叶舟教授团队合作,专门成立课题组,置于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变迁与文脉演进,对这所江南名校进行专题研究。《务实本真:从务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学(1902—2022)》一书,基本框架分序言、导读、正文8章,附录等。附录部分包括:学校沿革图、大事记、历任校领导、重要档案文献摘选、主要参考文献等。书稿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组成,撰写中采取以图带文,以文释图的形式,图文并茂。大量图片形象、直观展现从从务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学变迁的脉络,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布,弥足珍贵。书稿在章节的设计上也颇具匠心,脉络清晰,一些内容的表述颇有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全书版面字数45万左右(其中文字约32万,图片260幅)。
儒家功夫哲学论
儒家功夫哲学论
倪培民
¥142.40
集三十余年研究思考成果而成,《儒家功夫哲学论》是作者系统阐释其功夫儒学和功夫哲学的著作。广义言之,“功夫”可以理解为“生活的艺术”。本书从“儒家”“功夫”和“哲学”这三个论域的交集手,意在既“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还原儒学作为一个功夫修炼和实践体系的本质特征;也“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勾勒功夫哲学的基本视角和框架;并“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考察当代儒学的哲学意义。
每满100减50 中国家风家训
中国家风家训
王馨
¥8.99
    中国家风家训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时至而今,我们做人处世的种种准则大都源于中国家风家训。     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家风家训》将家喻户晓的经典范本《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做了深透彻的解读,分成了原文、注释、译文、历史故事、知识等版块,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弘扬传统文化、亲子共读的良好版本。
朱熹晚年礼学思想研究——以《仪礼经传通解》为中心
朱熹晚年礼学思想研究——以《仪礼经传通解》为中心
李少鹏
¥68.00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晚年倾注巨大心血编撰的一部礼学巨著,既体现了朱子体大思精的礼学架构,又表现了与他中年不尽一致的学风。庆元以后,朱子学风渐向“汉儒之学”转变,这种在整理礼学文献时所发展出的近于清儒朴学的学术方法,表明考据学本为朱子学所具足,这正是晚明至清考据学风兴起的一个内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