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如何做一个聪明人(《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
如何做一个聪明人(《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
哈佛商业评论
¥3.99
大概每个人都想做一个聪明人,但事实上只有一部分人能成为聪明人。 怎样才算得上一个聪明人?从说话就可以看出来。人们往往在讲得兴致盎然、滔滔不绝时,很难发觉自己已经处于“讨人嫌”的境地,甚至不会发现其他人正善意地试图插话,或者正试图离开(很有可能是觉得你实在太烦了,想赶快逃离)。但聪明人就不会这样。
满3件5折 聚焦科创板: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哪些投资机遇?
聚焦科创板: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哪些投资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9.90
内容简介 《21世纪经济报道》是南方报业集团下属中国的商业报纸媒体,是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致力于服务秀的人群,是在世界经济界受关注的中国经济类日报。全国三大经济类报纸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创刊,始终坚持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以优质内容服务用户,以专业和高度推动商业中国发展,秉承移动优先的方针,大力拓展新媒体业务,旗舰产品21财经APP下载量已经突破6000万,传播力、公信力以及影响力居同类客户端前列,并不断积极开拓知识付费、研究智库、内容电商等创新业务。 本期《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将为你解读科创板。 出所料,在惨淡的2018年年报披露之后,券商2019年3月月报一片辉煌。2019年对券商而言或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科创板和活跃的市场铺就了盈利的前景。 近日,并购基金正成为科创板的主要受益者。4月17日,上交所新受理了九号机器人和映翰通网络两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申请,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的企业总数增加至81家。 科创板企业多元化尝试的后一块拼图正在补齐。4月17日晚间首家采用发行 CDR上市的红筹架构企业“九号机器人”亮相科创板申请上市的企业名单…… 事关科创板更多信息,接下来21世纪经济报将用25篇文章为您阐述。 目录 编者按 首家红筹企业携CDR发行亮相科创板拆不拆VIE架构是个问题 挂牌企业扎堆科创申报占比25%“王寇分野”边界难厘定 并购基金“共舞”科创板全拆解:投资超四成受理企业持股不高多重“业务协同” 研发投入占比低至0.71%质检科创板“科创属性”几何 科创板首家未盈利申报者独家剖析:250亿估值的和舰芯片何以主动“吃螃蟹”? 融券冲击百亿大关:做空者玩转“T+0”借券备战科创板炒新 科创板十日记:4批28家企业获受理,监管呼吁宽容看待注册制 科创板券商跟投三大细节出炉:四档比例锁定2年,另类子公司“担重任”获紧急输血 “避税区”经济实质法撼动境外壳架构红筹回归科创板或蒙上阴影 社论丨科创板监管者必须拥有更强大的执法能力 科创板保荐跟投政策出台前夜:众券商惜成本谨慎以待11家企业隐现直投“潜伏”身影 三年“补血”超1300亿券商鏖战科创板粮草先行 科创板首任“三委”豪华百人团详解:非监管高占比体现改革逻辑 评论丨科创板需要建立完善的做空机制,以投机遏制投机 11份“科创概念”年报“抢发”,营收全部过亿 “一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改革”:博鳌热议科创板试点注册制 社论丨科创板应重在制度创新而非融资服务 新三板“春季躁动”延续科创板概念接棒精选层 小投行妙招争锋百万年薪挖科创板人才 众企业动心转赴科创板谨防原始股搭车融资骗局 科创板基金投资方法论:晚不如早、封闭好于开放 华控赛格借到科创东风?一家环保企业的“创投”奇遇 公募抢滩申报科创板多维度布局新基金 多主体合力备战科创板:资本改革落地加速度 Pre-科创板投资人规避“含泪敲钟”多重策略浮水
满3件5折 微国度 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8期(电子杂志)
微国度 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2015年9月16日,日本网络媒体都刊登了这样一则短新闻:「本月9日,电影公司OZ电影公司因资金恶化,收到东京地方法院的判决书,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走进欧洲六大神话秘域(总第1期创刊号)(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走进欧洲六大神话秘域(总第1期创刊号)(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人类发展至今,已拥有五千年确凿记载的文明史。几千年来,伴随着文明一路高歌猛进的,是人类曾经的足迹逐渐荒芜、逐渐被掩没在地质和地理的遗迹之中。人类越走向未来,越感到记忆中过去的可贵;走得越远,越怀念曾经,这是沧海桑田褪色不了的人之本性。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亦充分感受到由于过度的经济开发而对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伤害。同时,过度成熟的工业文明和全球化导致了一种遍及世界的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标准化的文化、情感和娱乐。总之,导致了一种单一的市场主义的文明形态。历史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临界点:按照这种单一逻辑增长的未来,不再被憧憬。于是,人类把目光转向那些饱含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遗存,还是无形的技艺,它们都在向我们传达着某种异质的、另类的文明立场;此外,那些具备普遍的审美和科学价值而成为自然遗产的地质结构或生物种群,也同样指示着一种人类应当具备的尊崇自然的文明态度。我们认为只有与不同的文明立场或文明态度进行沟通,或者说,只有分享不同的文明立场和态度,我们才能拥有足够多样的经验、情感和思想,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多样的文化生态,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今天,保护遗产已经成为“文明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孤立的,说到底,怎样面对、评价和对待遗产,折射着我们现实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创办了《世界遗产地理》这本杂志。这是一本致力于介绍、发掘、研究、创新世界遗产的遗产文化类杂志。它以震撼的摄影图片和独到的深度报道,呈现世界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样貌和价值,展现世界文化和地球生态的多样性,探讨遗产保护与传承等重要的时代话题。《世界遗产地理》立身中国,纵览世界,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关怀。它将以精致而多彩的内容为中国、为世界的遗产文化事业增添新的篇章。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最成都:一座城的精神与气质(总第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最成都:一座城的精神与气质(总第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一座历史悠久的城,一座温婉秀美的城,一座时尚现代的城……成都究竟具备了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中,成都经验是否可以为其他城市所借鉴?我们的采访团专程奔赴成都,从自然、历史、非遗、旅游等方面分头行动、深入探访,去发现和领略成都……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设计民宿(总第23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设计民宿(总第23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这几年,民宿很火。火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出行,本想预订一间民宿,结果一查订房网站,好一点的已被订满。当然,这与优质民宿资源稀缺有关——不像规模化的酒店,民宿房间本身就少;但另一方面,也可从中看出如今人们对民宿的认可。 民宿是个舶来词,虽然客居的方式古已有之,但作为旅游产业一个新兴领域,民宿却是近些年依葫芦画瓢地从别处学来。而这其中,设计师又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民宿建设的先锋。曾几何时,一张张乡野老屋在设计师手下华丽变身的图片,在网络上广受追捧。这些融入设计师鲜明个性和生活态度的民宿,给旅人开启了一种新的旅行体验的可能。 有人曾总结,成功的民宿,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回归乡村和自然;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具有创意和差异化。有人曾从民宿产生的源头分析民宿兴起的外因——“逆城市化”浪潮;有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民宿兴起的内因——满足人们“归田园居”的诗意理想……但无论如何分析,如今的民宿已经从早期零星的个人行为,开始呈燎原之势蔓延开来,甚至引发新的一波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 前段时间,我走访了苏州昆山地区的民宿。在大陆,江浙一带的民宿起步早,已成规模并树立了口碑。与批莫干山下的“洋家乐”是由个人打造,到形成聚集效应再到政府介入扶持推广不同,在昆山的观光旅游古镇周庄,政府借鉴其他民宿的成功案例,将民宿作为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升级的目标,所打造的“香村祁庄”已具雏形。政府主动邀请设计师参与,将闲置老旧民房重新修缮,按照不同年代风格做室内装饰,造就为特色民宿。与之配套的,还加强了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交通设施的完善,这种民宿已经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民宿业被认为是旅游产业的下一个“蓝海”,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从酒店到民宿,大抵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有专业人士指出,未来几年民宿还将迎来大规模爆发式发展期。本期“设计民宿”,我们梳理民宿发展历程,走访一些目前颇具代表性的民宿。这些民宿由于设计师的介入,不但形式上别具一格,更因为被注入新的生活理念,成为区别于城市节奏的更自然、田园的表现。这些民宿,还成为知识分子进行乡村建设实践的平台——随之改变的,不只是旧房子,还有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
满3件5折 人生如饴,代码如歌——一个非典型码农的北漂生活日记
人生如饴,代码如歌——一个非典型码农的北漂生活日记
字母神君
¥5.99
这是一篇篇敲代码手所白描的故事,这是一幕幕活在北京的码农悲喜剧。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爱情、刻骨铭心的亲情、天马行空的想象、生而为人的无奈,所有的一切,只为还原这个职业群体眼中真实的世界。
不要996,在家也能高效办公(《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
不要996,在家也能高效办公(《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
哈佛商业评论
¥1.99
近,“996”的工作机制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讨论,反对者众多。相比之下,更加灵活自由的工作方式则颇受职场人士的欢迎,比如在家办公的方式。 在家办公似乎有很多好处。显而易见的是灵活性、自主性和在自己地盘上工作带来的舒适性。不用上下班来回跑,不用开车赶着去开会,也没有任何着装要求——在家办公简直就像一个美梦。而对企业雇主来说,员工在家办公同时也意味着更低的管理成本。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江南秘境德清(总第2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江南秘境德清(总第2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时间是天方夜谭里点石成金的魔术师,就像本期特别策划专题“国宴上的非遗”里,窑火中的陶土在特定时间的作用之下,发生华丽的蜕变。国瓷的生产,学会与时间共舞是关键。 但时间的行进有时又会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期专题“寻城记”中,有“江南山”之誉的德清莫干山,从1890年美国人佛利甲发现、并把度假概念带到这里,到今天遍布山下的“洋家乐”特殊旅游度假型态,谁又能说这其中没有时间的功劳呢?莫干山的百年轮回之中,貌似偶然的背后是必然,而只有寻着时间的足迹或许才能一一解读。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日本匠心——人间国宝与职人(总第1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日本匠心——人间国宝与职人(总第1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记得读过一篇日本研究学者的文章《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一位日本朋友来中国,在一处刚装修好的店铺前,指着新装的铝合金窗框说:“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啊。”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作者写到,是因为施工者计算错误,在窗框的一角,多锯了一个小豁口。恰恰是这个豁口的尖角,划破了这位日本朋友的手指。 “在日本,这样的活儿是不能交工的。交工的话,那会是职人的耻辱”,这位日本朋友说。 如果在以前,我会认为这位日本朋友有点小题大做、吹毛求疵,甚至怀疑他说的“职人的耻辱”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了。但在这次《日本匠心》的专题采访之后,我却对这位日本友人的话深信不疑。 4月伊始,编辑部团队奔赴日本,分三路赴佐贺县、石川县、岩手县、京都、东京等地寻访“人间国宝”与职人,跨越大半个日本。一路上,我们被“人间国宝”的技艺之精所震动,被职人的匠心所感动。我们在采访对象那里听到多的表述就是:他们会竭尽全力将作品做到极致。 什么才是作品的极致?在京都,传统花簪职人北井秀昌指着簪花背面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说,即使是客人看不到的部分,他也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在轮岛,漆艺莳绘职人北滨幸作告诉我们,客人满意不是作品的标准,自己满意了才是终点;在东京,木工艺“人间国宝”须田贤司接受采访时说,有时候,如果自己觉得有必要,有做的价值,即使超过成本预算也要继续做下去。 日文里有两个词是用来形容职人的,“一生悬命”和“一筋”:“一生悬命”指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贡献在所从事的职业上;“一筋”则类似中国的俗语“一根筋”,执着坚韧,一条道走到黑,从一而终。这种接近于偏执地追求完美,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自我超越,也难怪有人把职人生涯比作修行。正如日本著名的“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立辉所立下的“匠人须知30条”追求的那样——要淬炼的是一颗纯净、坚韧的匠人之心。 在采访专门书写手艺人的日本作家盐野米松时,他谈到中国和日本关于“匠”的不同理解。盐野米松曾问过中国大学生对“匠”的理解,得到的回答是工匠代表贫穷、肮脏,每天反复做同样的工作;日本却相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职人历经多年磨炼,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让使用者快乐,为了好作品献上自己的一切,盐野米松说,日本人对“工匠”怀有敬重憧憬之情,他认为这是中国值得学习的部分。 无独有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或许可以成为镜鉴。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电子杂志)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电子杂志)
英国《金融时报》
¥3.19
【秒懂】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 过去40年,中印两国一直是全球*活力的经济体。它们未来发展轨迹如何?面临哪些共同的挑战?
虹膜2017年7月上(No.093)(电子杂志)
虹膜2017年7月上(No.093)(电子杂志)
magasa等
¥4.80
本期杂志主题是两位亚洲导演——洪常秀和相米慎二。Multivac像是永远也写不完蝙蝠侠,但这次的黑暗骑士可能会让我们有些陌生。
满3件5折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全新增订版)(新版)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全新增订版)(新版)
刘称莲
¥22.50
      不着急,也来得及,陪孩子一起享受吃“苦”的幸福。   高中三年,对孩子是一种磨练,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第3版)是一本家长用心写给家长的书,没有居高临下的指,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空话,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滴滴:   妈妈发起的“厨房悄悄话”,   爸爸建立的“流动小信箱”,   还有“冲动的流星雨”,   和“独特的成人礼”   ……   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们动容、思考。   作者刘称莲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更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为女儿精心设计,却又不留痕迹,让女儿全面发展,在高中三年综合成绩一路上升,*后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翻本书,看这位智慧妈妈如何为孩子“松绑”,帮孩子“透气”,陪孩子顺利度过高中三年。
满3件5折 信睿周报·第6辑(第31-36期)
信睿周报·第6辑(第31-36期)
管涛;范晔;王晴佳;唐文明;甘阳;刘永谋
¥24.00
信睿周报第31期简介 作者:管涛,殷高峰,李黎力 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美联储放出“零利率+无限QE”的大招,“现代货币理论”(MMT)再次走到经济学讨论的风口浪尖。本期“起点”板块聚焦现代货币理论的思想谱系、内在启示以及新货币理论对标MMT的推论与创新。 信睿周报第32期简介 作者:范晔,郑楠 等 始终处于殖民地历史和全球化进程的夹缝之中,这一状况成为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文化的底色。本期“起点”聚焦拉丁美洲的当下与历史、文学与艺术。 信睿周报第33期简介 作者:王晴佳,宋红娟 等 情感是人类心智的原初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运转、历史涌流的推动力量之一。本期“起点”从历史、人类学、认知神经科学等视角聚焦情感研究。 信睿周报第34期简介 作者:唐文明,陈赟 等 在古今之变的遭遇中思考公共儒学,必然思及国家的超越性维度与家庭伦理的公共性,而如此运思的 大障碍则在于甚嚣尘上的现代历史哲学。本期“起点”版块基于儒学视角,对现代性带来的公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信睿周报第35期简介 作者:甘阳,苏德超 等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是如今横亘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选择,也与目前的社会就业状况乃至价值观有紧密的联系。本期“起点”聚焦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并讨论其与大学的本质、人性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信睿周报第36期简介 作者:刘永谋,段伟文 等 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去世,引发了学界和传媒界的纪念行动,成为今年颇有影响的文化事件。身为新媒体研究者和计算机图像设计专家的斯蒂格勒亦是一位策展人、文艺评论人,并力主用技术来解决艺术遭遇的“危机”。本期“起点”版块从斯蒂格勒及相关法国技术哲学家的思想切入,尝试从哲学、设计、音乐和视觉艺术角度探讨技术与艺术之关系的渊源与流变。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盘中非遗:世界美食的品与味(总第15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盘中非遗:世界美食的品与味(总第15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如白驹过隙,新的一年又姗然而至。落笔新年首期卷首,始惊觉时间之快,出乎意料。也难怪古人曾留下那么多关于时间的诗句,反复咏叹。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才子曹植对时间的流逝充满了无奈;“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相比之下,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倒是多了些积极的心态。 对世人来说,时间永远是稀缺的资源。尤其是对那些满腔抱负,欲干一番惊天伟业之人,时间更是以秒计算。正所谓“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于是,才有了当年*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那句惊天动地的伟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是的,“只争朝夕”。对于从事遗产保护的人来说,更需要“只争朝夕”。 遗产是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对于遗产来说,时间是好的雕刻师。放眼世界,那些或壮美、或宏阔的自然遗产,或丰富、或厚重的文化遗产,无一不是时间的产物,就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时间长河中,经过传承、沿袭、流转的时间呈现。时间打造了形形色色的遗产地图、遗产风貌,每一项遗产,都有时间的痕迹。 “天地转,光阴迫”。当年*真正领悟了时间的真谛,也才有这句名言传世。而剩下的,聪明的你,应该知道怎么做。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重返古巴:寻找革命的背影(总第12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重返古巴:寻找革命的背影(总第12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在国人眼中,作为“革命兄弟”的古巴既熟悉又陌生。除了“社会主义”这一共同标签,它还有自己鲜明的标识:切·格瓦拉、卡斯特罗、雪茄、朗姆酒、海明威……这些标识让它看起来像一个盛产硬汉的国家,一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鲨鱼搏斗的硬汉圣地亚哥。事实上,古巴也确实如此。自殖民时期起,古巴就不屈不挠、一轮又一轮地抵抗着殖民侵略。在被美国控制期间,更是掀起革命浪潮,硬生生地在美国眼皮子底下实现独立,并诞生了“硬汉”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后者还成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成为一切被压迫、被剥削者的精神领袖,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和传奇。 古巴革命将美国人赶出古巴,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但也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半个多世纪来,古美关系处于冰冻状态,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给这个国家带来沉重伤害。但古巴却从不屈服,更有甚者,它还从国家层面明目张胆地“反美”。它变成卡在美国喉咙里的一根刺,明明只有美国0.01%的面积,却插在距离美国本土没多远的加勒比海上,拔也拔不走。冷战时期,古巴甚至倒向美国劲敌苏联,还差点引发一场热核战争,史称“古巴导弹危机”。 由于美国的经济制裁,古巴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有媒体用“时光凝固的国度”来形容古巴。在首都哈瓦那旧城,时光像按下了暂停键,一切都停留在海明威离开时的样子。那些殖民建筑和生活场景被保留了下来,大街上还跑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生产的古董老爷车。但这丝毫不影响古巴人的乐观,人们将这些车重新喷漆,五颜六色的老爷车反倒成了古巴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90年代,古巴开始发展旅游业。那些殖民建筑成为古巴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游人们在这些让人产生时空错乱之感的建筑中流连忘返。2008年劳尔上台后,古巴改革的步伐加快,随之古美关系破冰,到今年7月20日,曾经的宿敌握言和,古美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没人可以小觑这个变化中的国家。年轻的古巴人开始接受互联网和大众流行文化,加勒比海岸边,越来越多的游客共享这片美丽的沙滩。今日的古巴正处于剧变的前夜,革命的背影正在这片土地上渐行渐远。而未来的古巴,肯德基、麦当劳是否像在中国一样遍地开花?这需要我们重返古巴,重新认识古巴。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银川格调:何必称江南(总第11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银川格调:何必称江南(总第11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因为贺兰山和黄河的存在,使银川这片土地拥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贺兰山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阻挡了沙漠的东移;蜿蜒流淌的黄河分流出众多的渠沟、湖泊和湿地,润泽出沃野千里、田连阡陌的西北绿洲。尽管宋人田霖所写“闻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的胜景今天虽已不再,但却依然到处可见“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绮丽画卷。 可以说,贺兰山与黄河,还奠定了银川的格调,也造就了银川多元的文化和景观。以贺兰山为屏障、以黄河为天堑,银川南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作为边关要塞,处于这三大文化板块交错过渡的地带。历史上,这里曾闪现过多少刀光剑影、征战杀伐,也成就了边塞诗中苍凉、悠远、悲壮的意境。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至今听来仍让人顿生壮志豪情。 这里还埋藏着西夏王朝的秘密,贺兰山下的西夏陵依然沐浴着时间的霞光。贺兰山口的岩画还在兀自沉默着,等待人们的解读。作为曾经的古丝绸之路的要冲,这里成为回族人的聚居地,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回族风情,又让这片土地呈现出异域之感…… 唐朝诗人韦蟾曾有诗句说:“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而如今,这里又岂止是江南?
满3件5折 世界遗产地理·从布拉格出发:聚焦捷克新生活(总第14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从布拉格出发:聚焦捷克新生活(总第14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如白驹过隙,新的一年又姗然而至。落笔新年首期卷首,始惊觉时间之快,出乎意料。也难怪古人曾留下那么多关于时间的诗句,反复咏叹。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才子曹植对时间的流逝充满了无奈;“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相比之下,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倒是多了些积极的心态。 对世人来说,时间永远是稀缺的资源。尤其是对那些满腔抱负,欲干一番惊天伟业之人,时间更是以秒计算。正所谓“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于是,才有了当年*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那句惊天动地的伟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是的,“只争朝夕”。对于从事遗产保护的人来说,更需要“只争朝夕”。 遗产是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对于遗产来说,时间是好的雕刻师。放眼世界,那些或壮美、或宏阔的自然遗产,或丰富、或厚重的文化遗产,无一不是时间的产物,就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时间长河中,经过传承、沿袭、流转的时间呈现。时间打造了形形色色的遗产地图、遗产风貌,每一项遗产,都有时间的痕迹。 青砖古瓦之上,有时间的沧桑;雕栏画壁之上,有时间的斑驳。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约旦“月亮谷”,你会看到时间雕刻的独特岩壁和红色沙漠;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帕劳群岛,你能领略时间鬼斧神工般打造的独特海岛地貌;更不用提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博物馆,那里更是时间的集中营,每一件文物都写满时间的故事。 时间是天方夜谭里点石成金的魔术师,就像本期特别策划专题“国宴上的非遗”里,窑火中的陶土在特定时间的作用之下,发生华丽的蜕变。国瓷的生产,学会与时间共舞是关键。 但有时时间的行进又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期专题“寻城记”中,有“江南山”之誉的德清莫干山,从1890年美国人佛利甲发现、并把度假概念带到这里,到今天遍布山下的“洋家乐”特殊旅游度假型态,谁又能说这其中没有时间的功劳呢?莫干山的百年轮回之中,貌似偶然的背后是必然,而只有寻着时间的足迹或许才能一一解读。 时间是遗产的雕刻师,但时间又是遗产的破坏者。又有多少瑰丽的遗产湮灭在时间的威力之下。昔日恢宏的莫高窟被蔽日的森林覆盖,大树的根系如一把把掘铲扎进那精美的雕塑之中,抽丝剥茧般,在时间的作用下将宏伟的宫殿一一拆解。谁又能预测,再过多少年,那举世闻名的高棉微笑是否还依然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而文化的承载者——非遗传承人,更是面临来自时间的压迫。君不知有多少精湛的技艺已成为过去式,又有多少正在或将要成为过去式。时间的威力,让人紧迫,让人敬畏。 “天地转,光阴迫”。当年*真正领悟了时间的真谛,也才有这句名言传世。而剩下的,聪明的你,应该知道怎么做。
职场女性八大锦囊(《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
职场女性八大锦囊(《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
哈佛商业评论
¥1.99
自20世纪50年代新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女性职业发展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热点话题。众所周知,女性要比男性面临更加复杂的职场环境,在职业发展上也要迎接更加多元、更加艰辛的挑战。 比如说,职场女性不仅仅需要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更要扮演好员工、好下属、好上司的角色,这种多方面的重担和压力如何处理? 又如,很多女性面临着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的问题:升迁机会落空、晋升至高层的障碍。那么在面对进入高层管理时,女性究竟需要应对哪些挑战? 再如,现实中人们总是把将领导力等同于一些常见于男性的行为,暗示女性天生不适合做领导。当成为领导的机会出现时,有权势的男性也倾向于支持其他男性。那么女性领导者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领导力?
满3件5折 创新从避孕套开始(电子杂志)
创新从避孕套开始(电子杂志)
商业周刊/中文版
¥6.00
科技*的魅力在于能把人类的想象力作用于现实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本书收录了29位创新者的作品,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预防艾滋病和意外怀孕的避孕套;能够解读人类肢体语言的机器人;通过阅读脑电波来帮助职场人士抵抗外界干扰信息的猫耳头箍;具有环保功效的可食用水瓶等29个高科技创意产品。本书中,读者可以跟随29位创新者的步伐了解到当下前沿的科技和这些技术在不久的未来带给人类的价值。
入籍中国为何“世界最难”?(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1季)(电子杂志)
入籍中国为何“世界最难”?(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1季)(电子杂志)
英国《金融时报》
¥3.19
【秒懂】入籍中国为何“世界难”? 加入中国国籍素被视作“世界难”。在13.3亿中国人中,有1448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平均90万人中有1个,10年间只增加了507人。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