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募基金法务实操指引
¥62.30
本书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从中提炼实务问题和裁判观,旨在系统研究私募基金争议解决领域的现状及问题,探析重大争议问题的法理基础与实践考量,以为从事私募基金交易的当事人提供更好的纠纷解决指引,为相关从业机构优化经营、降低风险提供参考素材。 本书具体内容分为七个主题:主题一“私募基金合同性质的司法认定”;主题二“私募基金募集阶段的法律争议”;主题三“管理人、托管人的义务与责任”;主题四“私募基金保底条款的效力及后果”;主题五“私募基金对外投资涉及的对赌效力及履行争议”;主题六“私募基金对外投资涉及的名股实债争议”;主题七“投资者退出私募基金的法律争议”。


月子中心法律实务
¥49.90
待


正义的回响
¥49.80
《正义的回响》是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撰写的法律随笔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每个个案的判决都是法理、事理与情理的平衡。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桩个案中得到回响。陈碧教授结合近几年的热案件,尤其是女性权益相关的热案件,从法律中的情理视角解读妻、性别暴力、、弑母案等20余个热案件,剖析案件判决中的法治与情理的考量,在讲究逻辑与理性之上,关注民众的常情常感,感受法律的公正与温度,并对“坏人”的辩护权利、律师的职业困境行了深刻的剖析。


“七五”普法进校园
¥10.00
本书内容包括了有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和谐校园、贯彻教育法,保证受教育权利、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等内容。


刑法研究(第十二卷)刑法各论 Ⅱ(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陈兴良刑法学)
¥136.80
本书稿是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的论文集《刑法研究》的第十二卷,主要内容是陈兴良教授所发表的刑法理论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刑法教义学、刑法哲学、刑法知识论等三个方面的主题,所选论文按照相关专题行分类和排序,时间跨度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本卷涉及刑法各论中三项类罪,分别是侵犯人身犯罪、侵犯财产犯罪以及社会秩序犯罪。所选论文反映的不光是陈兴良教授个人在刑法相关专题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研究心得,还有我国刑法研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所以,该文集的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刑法研究(第三卷) 刑法绪论 III(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陈兴良刑法学)
¥118.80
《刑法研究》共13卷,收录了陈兴良教授从1984年到2020年跨度长达36年期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和其他作品,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在研究犯罪和刑罚之前,首先要对刑法本身行反思,这是刑法绪论的主要功能。本卷为刑法绪论Ⅲ,内容包括刑法立法、刑法原则、刑法人物、刑法随笔四个部分,体现了陈兴良教授的基本学术观和对刑法学界的人和事的感悟。


上海合作组织年度法治报告(2018)
¥74.00
本报告分上海合作组织国别报告和上海合作组织前沿问题两个大的篇章,分别就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及各自的前沿问题作了分析与整理,为深了解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的法治建设情况,提供了国内较为前沿、全面的研究成果。


自由刑的嬗变:基于犯罪、行刑与改造的视角
¥24.00
自限制和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作为现代行刑的主要方式以来,尽管被诟病不断,但这种被定义为“自由刑”的行刑模式,迄今为止在整个刑罚执行体系中依然处于核心地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将无可撼动。然而,这不等于说自由刑就是不可流变的一潭死水,相反,它始终在朝着更加理性、公正、文明和开放的方向嬗变。本文集收录了作者1984年—2017年三十多年间撰写并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的研究论文30篇。作者基于犯罪、行刑和改造的视角,运用实证、统计分析与逻辑演绎的方法,深入探析了有关青少年犯罪、监狱行刑、罪犯改造等问题,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当代中国监狱自由刑的嬗变历程,对进一步做好当下监狱的行刑工作,提升罪犯改造质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拍卖法律实务
¥39.00
本书填补了目前拍卖法律类书籍的空白。本书从法律角度,解读了拍卖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实务,覆盖了拍卖企业从设立到经营直至*后解散环节的法律事务,对于拍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法律风险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凶手在路上:人性的另类解读
¥9.80
《凶手在路上——人性的另类解读》是一本案例纪实,由26篇稿件组成。它的特在于以案写人,特别是那些我们普通人很少有机会触的社会群体。如《麻将命案》中社区里小麻将馆里的赌徒、《一个职业情人的后时光》、《富翁之死》中的二奶、《夺命人质》中公园里唱秦腔为生的民间艺人,以及《西安临潼“地下警察”揭秘》中的以恶为生的地痞流氓。本书写到这些人,不是着眼于猎奇,而是关注这些人的生存状态。


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
¥117.60
民俗习惯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之一,与国家法具有同质的秩序理性诉求。民俗习惯可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司法判决的公信力。司法判决的形成受到政治、社会、法律、文化与价值观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完美的司法判决应当充分考量各种社会要素。司法裁判能否成为促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力量,取决于它能否回应并引导社会的真正需求。 完全恪守程序,并将实体法采用三段论式的方法适用到具体案件,并不一定能得到公正的结果,司法工作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单纯的法律技术的运用。 本书主要从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研究综述,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理论基础,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价值,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表现样态及主要障碍,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程序机制,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司法适用等方面展,期待为民俗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探索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融合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20——中国法治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53.40
本报告从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和法治效果体系等若干角度,以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指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法治状况行评估。


许崇德论基本法文集
¥52.80
许崇德论基本法文集

为法律科学而斗争:法理论论文选
¥68.80
本书收录了8篇康特洛维茨在法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文:《为法律科学而斗争》(1906)、《论正确法学说》(1909)、《法律科学与社会学》(1911)、《法律科学的时代》(1914)、《自由法学说前史》(1925)、《法律科学方法论概要》(1928)、《对现实主义的理性主义批判》(1934)、《法的定义》(1938)。这些论文基本囊括了康特洛维茨在法理论方面的所有重要代表作,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自由法运动/自由法学说的基本主张、基本框架、发展脉络、法律科学观与法律实现主义的关系、法概念主张等各个方面,可以被视为“自由法运动”的代表性论述。

大国立法的逻辑
¥54.4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立法与其他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做好立法工作、提升立法质量是一个关乎全国人民利益的重要问题。本书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维度解读我国立法的逻辑,不仅展现了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也阐述了当前我国立法的制度设计与实然状况,为理解、思考及改善我国的立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刑事审判与笔录中心主义
¥70.40
本书是对笔录资料在我国刑事司法中占据中心位置现象的思考和改建议。全书围绕这一问题,细致考查了笔录资料的证据力和审判的公正完善性、证人出庭必要性等技术、程序问题,对改笔录和证人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提出了建议性意见。全书共分5章,约20万字,收西政文库青年篇。

当代中国司法研究
¥110.40
当代中国司法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受中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深刻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潜含着在“司法现代化”旗帜之下对标西方经典理论中“现代司法”模式的某种取向。此两方面因素形成一种张力,既相互融合,彼此吸纳与参照,亦相互博弈,彼此排斥与疏离。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司法样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并由此成为人类司法文明中重要而独特的类型。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过程以及司法运行中重要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冀望增对中国特色司法之实践逻辑与内在机理的理解,为中国特色司法提供更贴近现实的理论解说与论证,同时助力于系统化的中国特色司法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新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演进与前瞻
¥238.80
在新中国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高铭暄先生、王作富先生等老一辈刑法学家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刑事法治实践需要的刑法学体系。2023年,适逢高铭暄先生、王作富先生联袂执教七十周年,为此,中国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将编写《新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演与前瞻》,就推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行系统研究。


民治的起源 : 《论语》的法典化解读. (二)
¥34.65
本书稿基于对《论语》的整体性解读,以《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四篇为重点,阐述了孔子的私学和仁学思想,揭示了中华传统的民治思想的起源。 审稿中主要发现的问题有: 1.涉及引文时句末标点和括注位置不当,已标注,按照标注修改。 2.部分错别字的问题,已标注,按照标注修改。 3.部分语句不通顺的问题,已标注,按照标注修改。 4.部分页下注缺少出版地,已标注,按照标注修改。 5.书稿中涉及的《论语》前四篇的篇章序号中的“:”或“·”应改为下脚圆点“.”,已标注,按照标注修改。 6.目录页和后文标题三处不一致,已标注,按照标注修改。 7.部分表意不明之处,已标注,需联系作者核改。 本书稿以整体性的视角对《论语》进行了解读,阐述了民间私学对庶民启蒙、庶民成士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政治从“民本”到“民治”思路转变的影响,有较高的出版价值,初审认为书稿整体内容符合出版规范要求,可以将以上问题修改处理后出版,建议提交复审审核。


法治、法律文化和法律语言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9.75
本书是对法治、法律文化、法律语言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分三篇:法治篇、法律文化篇、法律语言篇。在法治篇中,首先揭示法治的必然、实然与应然的相互关系,法治与法律权威、法治信仰一体化,揭出德治的社会需要、法治的社会应然的辩证关系 ,力求法治和德治的现实统一。法律文化篇重在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的途径等问题。法律语言篇则通过语言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探讨司法语境下法官的语言表达方式、法官的庭审语言对消除模糊性的影响,推求法律语言实现法律确定性之途径和司法语言专业化与大众化的融合路径等。


电子证据与网络犯罪治理20讲
¥68.60
“电子证据与网络犯罪治理(检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商请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研究中心联手推出,自2020年8月18日至今,已连续举办二十多场。论坛焦从电子证据与网络犯罪的法学前沿问题,延伸至新型电子证据与新型数据犯罪的交叉研究领域。论坛邀请电子证据与网络犯罪领域具有跨界理论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就推网络犯罪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我国网络犯罪治理能力展对话,就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健全对应体制机制建言献策,展现法律人面临网络关、时代关的现实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