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精神
¥11.02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灿烂的时光。在谈论希腊的著作中,《希腊精神(精)》极具吸引力的一本。依迪丝·汉密尔顿专著的《希腊精神 (精)》介绍了希腊鼎盛时期的作家,如品达,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如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介绍了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宗教;介绍了古希腊人的精神与理性以及古希腊人对待世界的方式等等。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希腊辉煌时代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广岛倒计时:核爆前惊心动魄的21天
¥23.92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小男孩”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了历史。*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广岛倒计时》中,作者史蒂芬·沃克以冷静、克制的文笔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三巨头”之间的外交博弈;从提出原子弹概念的科学家反对使用这一“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投弹;从轰炸机组“忍辱负重”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者描述的那“地狱一瞥”……每翻过一页,你都能感受到时间在嘀嗒嘀嗒地流逝,感受到一场灾难正在越来越近。*终,你将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核爆前那漫长的30分钟,3分钟,45秒钟,并与幸存者一起见证爆炸后的惨状:那些炭化到不成人形的尸体、横扫一切的火焰风暴、全身被烧焦到已分不清是男是女的“行尸走肉”…… 本书资料异常丰富详实,作者的资料来源包括:对超过40位成书时仍然健在的轰炸机机组成员、参与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广岛核爆的幸存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历史学者的采访记录;当事人及其亲人的回忆录和信件;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的解密文件;相关领域历史学家的学术著述;由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广岛和平纪念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曼哈顿计划”遗产保存协会以及多位亲历者提供的照片。 各界媒体对《广岛倒计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屡屡将本书与另一本广岛核爆题材的佳作约翰•赫西的《广岛》行对比。有不止一家媒体认为本书“可以与约翰•赫西长盛不衰的《广岛》比肩”,著名媒体《华盛顿邮报》更是认为与《广岛》相比,“史蒂芬•沃克描绘出了一幅更为宏大的图景”。 在本书中,史蒂芬•沃克从未渲染过仇恨,而是从多个角度冷静的描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呈现出战争,尤其是核武器的可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部佳作于2006年获得了著名的戴顿文学和平奖(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for Nonfiction)。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大量新近史料、多元参战视角,以小时计量这场结束拿破仑欧洲霸权的决定性会战!)
¥39.99
1815年6月15—18日,法军和反法联军在布鲁塞尔附近进行了3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斗。在滑铁卢战役200周年之际,蒂姆?克莱顿通过广泛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精细入微地重新评估了滑铁卢战役这一陈旧的传奇,力图揭示整场战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实次序,以便正确考量困扰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同时致力于阐述各方观点,从法国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以及英国人的角度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的全景图,由此尽可能提供一份由各国军队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公正记述。本书也生动地讲述了在马匹、步枪和大炮混杂的时代后一次重要的战役中那些遭遇疯狂行军、恶劣天气、残酷的战斗,却仍然具备非凡勇气的人的故事,向普通读者展现参战者的生活和思想掠影,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场战役。
亚洲世纪:世界即将亚洲化
¥13.50
本书在大历史、政治的视角下全面深解读了亚洲的过去与未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秩序即将终结,亚洲世纪已经来临。 历史上的亚洲拥有多元化的璀璨文明,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勾连下,文明交流持续了数个世纪,对西方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崛起,亚洲诸国连沦为殖民地,二战后,亚洲国家虽获得民族独立,但现代化程度仍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秩序为西方所主导——西方法律、西方干预、西方货币、西方文化统领世界。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深,现代世界也逐渐陷文明冲突之中,民族主义、反全球化和宗教运动风起云涌,经济发展放缓,面对全球发展问题,西方秩序面临的挑战和危机越来越明显。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多方的经济政治合作中,现代亚洲正在加速融为一体,形成全新的地缘政治力量,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洲一体化的程一步加深,亚洲幅员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经济形态多样,虽然在过去争端不断,但这种多样性在今天却也是促国际合作、解决全球问题的基础。亚洲不仅是世界工厂,同时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地,还是全球*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印度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投资,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不断疆拓土,它们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也是推动后发国家发展的重要助力。 亚洲的崛起将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带来新思路,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新模式,这也是作者所述“亚洲世纪”的核心要义,亚洲和亚洲人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重塑世界,西方国家将不得不将亚洲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纳考虑,重新认识亚洲!
犹太文明
¥33.99
霍尔贝格奖、巴仁奖、以色列国家奖得主代表作。 从文明承担者视角,重构犹太历史的经典文本。 艾森斯塔特以非凡的博学、同情心与感染力, 探寻犹太文明繁荣至今的根本原因。 一本书看清犹太历史内核。 《犹太文明》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的代表作。 这本书率先提出,理解犹太历史的*佳方式是从文明角度看犹太,而不仅仅把犹太群体看作国家或民族。艾森斯塔特将犹太人的生活习俗与希腊文化、罗马文明等行了比较。一步分析了现代时期的犹太社区融欧洲和美国社会的不同模式;仔细勾勒了犹太人在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民族运动,特别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以色列社会的具体特征。艾森斯塔特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与其他融现代民族国家的群体相比,犹太人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是独特的。他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研究证明了犹太文明的持续创造力。
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上中下)
¥115.00
本书为全面研究非洲华侨华人经济社会史之专著,阐述非洲华侨华人史研究的背景、方法论和现状分析,以及中非关系史概览之外,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从古代到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时期、1949—2016年以来非洲华侨华人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演变。在此基础上,论及新移民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华侨华人对非洲社会的影响等理论问题。
通俗日本纪
¥10.30
日本是一个让人或爱或恨或畏的国家,一个文雅与野性共存、政权频频更替的国家 日本,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是个普通的亚洲国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变成一个在20世纪横行于亚洲的国家 沿着历史长河,看日本的风云变幻,了解日本的发展历程。综览当下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通俗口木纪》让你深、全方位地一了解日本。
英国通史(六卷本)
¥90.09
《英国通史》内容包括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公投的历史,是对近二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部多卷本的英国通史,代表了中国学者英国史研究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写作方式上,充分吸收中外英国史研究的既有成果,细致描述英国历史的轨迹,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之外,本书突出社会生活的叙述,还原历史上英国人的生活状态,是一部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英国通史。丛书共六卷:*卷《文明初起:远古至11世纪》;第二卷《封建时代:从诺曼征服到玫瑰战争》;第三卷《铸造国家:16—17世纪英国》;第四卷《转型时期:18世纪英国》;第五卷《光辉岁月:19世纪英国》;第六卷《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
帝国
¥47.22
【作者简介】(英国)尼尔·弗格森 译者:雨珂 尼尔·弗格森,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是极少数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著有畅销书《文明》、《虚拟的历史》、《金融家》、《纸与铁》、《金钱交易》、《战争的悲悯》、《巨人》、《货币崛起》、《罗斯柴尔德家族》,同时还为多家报纸和杂志撰稿。此外,他还为英国第四频道撰写并制作了四部非常成功的电视纪录片:《帝国》、《美国巨人》、《世界战争》、《货币崛起》和《文明》。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
战后欧洲史(卷三):大衰退 1971-1989
¥12.99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分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卷三《大衰退1971—1989》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战后欧洲的经济繁荣热潮退却了。美国单方面废除布雷顿森林协定,稳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汇率制度被埋葬,欧洲货币汇率随之浮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增长率下降接踵而至,同时还伴随着大范围的工人失业和社会不满。 西欧的政治图景开始分裂,左翼和右翼主导的整体格局,被“单一议题”政党和运动打破。一些社会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女权运动、环境保护主义组织与和平运动等新政治团体,利用舆论将社会情绪转化为政治行动。 到70年代末期,欧洲社会开始觉察到其福利国家体制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撒切尔夫人倡导的私有化浪潮,在80年代冲破西欧海岸,并在接下来的10年里席卷了整个大陆。欧洲战后数十年以来的社会民主共识被彻底改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蹒跚而行,经济衰退,民生困顿。新的反对运动在布拉格和华沙蓬勃发展,持不同政见人士选择从个人权利、公民自由等议题切入,终结了苏维埃政权对话语权的垄断。通过环境污染等切身议题,知识分子消除了社会公众的冷漠和恐惧,逐渐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 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苏联为了拯救自己的共产主义,逐渐摆脱了对东欧诸国的监督。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共产主义政权在1989年轰然倒台。 旧秩序迅速、平静且和平地终结了,留下四分五裂的大陆。
卢比孔河
¥19.99
公元前49年,恺撒率领高卢军团跨越卢比孔河,返回罗马境内,将建城已有460年之久的罗马共和国,推向内战的深渊。 卢比孔河是一条分界河。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法律,任何将领不得率军越过卢比孔河,否则就会被视为叛变。公元前1世纪,正是在这条小河面前,恺撒做出了叛变的抉择。身处权力*的恺撒为什么这么做?当他在卢比孔河岸边犹豫时,又是什么使他下定决心,将共和国的荣耀抛诸脑后?恺撒麾下的罗马将走向何方?罗马以外的世界又将发生怎样的转变? 本书正是透过恺撒跨越卢比孔河这一事件,向我们讲述了罗马共和国走向衰亡的后历程。罗马自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以来,经过数次征战,急剧扩张。到公元前1世纪,它已经从一个小城邦变成一个世界帝国。共和政体难以为继,罗马将迎来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书中着重刻画了变革来临前,共和国内阶级对立、矛盾重重的社会状况,罗马历*耀眼的群星也在这一时期纷纷登场。争夺独裁特权的罗马三巨头,坚守共和国理念的西塞罗、加图,发动奴隶起义的斯巴达克斯……他们共同演绎了罗马共和国走向衰亡的血腥历程,勾勒出一幅充满牺牲、背叛、灾难、权谋与无限野心的共和国末期画像。
波斯战火
¥25.99
公元前5世纪,波斯决心向西征服希腊,东西方世界陷入战争。 波斯是当时世界空前强大的超级帝国,铁骑铮铮、灭敌无数。从“宇宙之王”居鲁士开始,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波斯横扫整个中东地区,建立起一个从印度延伸至埃及的庞大国家。希腊偏安于爱琴海岸,贫瘠弱小、城邦林立,领土不及波斯境内一个小小的省份。在波斯人眼中,希腊是一群流氓国家,波斯理应为他们带去真理和秩序;在希腊人眼中,波斯是不可理喻的蛮族,而希腊人骨子里流淌着“不可被奴役”的血液。两个文明存在无法跨越的差异,差异产生疑虑,疑虑终导致战争。 《波斯战火》讲述了波希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全部经过,从精于权术的波斯帝王与热衷内斗的希腊城邦,到军事化变态管理的斯巴达勇士,以及标榜良治政府的雅典政客,书写了一部充满野性的磅礴史诗。书中精彩之处在于还原了波希双方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不论是公元前490年,双方在马拉松平原相遇;还是斯巴达300勇士在温泉关隘口血战“万王之王”薛西斯;抑或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1200支战舰被雅典人300支战舰彻底击溃……每一个场面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古代战场,透过盔甲亲眼看到的一样。 波希战争作为古典世界次横跨欧亚的国际性较量,拉开了数千年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序幕。《波斯战火》从一个全新视角再现这场古典世界的文明角斗,对于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本书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入门读本。
战后日本史
¥22.3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已经走过68年的岁月,就中日关系来看。既经历过“以民促官,积累发展”的无邦交时期,也曾有过“官民并举,推进合作”的蜜月阶段,近一段时期呈现出“政冷经热”乃至“政冷经冷”的局面,更因领土问题和历史问题陷入低谷,其重要背景之一是各自国内的发展变化。本书基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存在差异的立场,全面记述日本从1945年8月到2013年3月的历史。除传统的政治、经济、安全、外交领域外,还在社会生活、民众思潮、时尚流行、学术观点、文学艺术等方面花费较多笔墨,期望读者能够从中看出战后日本社会文化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
¥6.99
《世界近代史》为美国著名历史学教授迈尔斯编写的近代史教科书。它叙述了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至*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世界历史。本书结构清晰,体例完善,语言优美,“阅读的时候有一种纯粹的语言之美”,而且“因为它们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性”而备受赞誉,是一部真正的学术性与通俗性完美融合的历史著作。
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
¥35.99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绝,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是伊娃·霍夫曼在东欧游历的记录。她在1989年返回故乡,见证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正在分裂为两个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何“创造他们的历史”。借由与当地各阶层民众的谈话,以及对所见所感的忠实记录,本书呈现了当时东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在霍夫曼游历的国家里,改变几乎是大家共同的渴望,而除了罗马尼亚外,改变都是在全面非暴力且几乎没有遭遇统治力量丝毫反抗的情况下完成的。随着历史改变的推演,这是*状况的剧本,是披着柔软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发生在那里的更深层的转化,其实是更戏剧化,也经常是没有方向的。人们一方面欣喜地拥抱自由,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怀忐忑,对价值多样化的转向谨慎怀疑。本书追本溯源又谨慎地探究这一切改变,将历史背景融个人的文化观察,让读者由此窥探东欧各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图说天下·全球通史系列 两战风云
¥9.99
《全球通史》共分10卷,选取了600多个主题,1500余幅图片,造出一种全息的历史镜像。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洪荒时代,到文明之光始从大河流域喷薄而出、普照后世,再到今日人类的文明百花绽放异彩,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画卷。 《全球通史9:两战风云(1914年至1945年)(彩图版)》中详细介绍了两次世界大战。
中亚史(第一卷)
¥49.00
《中亚史》*卷主要论述中亚地区的原始文化、早期文明、古代国家的历史。从内容上看,本卷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中属于上古史的范畴;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的中亚社会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阶段。本书分“中亚原始文化”、“中亚文明时代”、“中亚塞种国家”、“西突厥汗国”四编。*编起于200 万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南缘的西瓦利克地层发现的石核石器,终于中亚北方早期铁器时代(前7 世纪);第二编从中亚地区步阶级社会的公元前10 世纪起,到希腊人统治结束的公元前3 世纪止;第三编从塞种在中亚建国的公元前3世纪起,到塞种国家灭亡的6 世纪止;第四编从突厥人在中亚建国的6 世纪中叶起,到唐代中国灭亡西突厥汗国的7 世纪中叶止。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
¥49.99
1960年,71岁的阿诺德·汤因比,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行了五个月的旅行。这位“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巨著《历史研究》的作者,被这片亚洲高原的魅力激发起智慧火花,以宏大的视野、生动的文字,描绘着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错综复杂的地缘格局。 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自二战后分道扬镳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处于内忧外患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的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幕后大国……这一幕与历史何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相信所有关注这片土地的人都会认同汤因比的感受:不论何时,这里一直是上演人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永远值得关注。
美国通史
¥79.00
与大多数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相比,美国还相当年轻。自17世纪初第1批英国定居者踏上詹姆斯敦,建立首个永久殖民地,美国至今也不过四百多年的历史。从 (zui) 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历经革命、建国、西扩、内战、工业化、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一系列危机、应对与改革,美利坚民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快速崛起,其间有因矛盾和冲突导致的挣扎与波折,也有基于理想和信念的开拓与进取。 本书采用全方位编年史式的叙述方法,力图呈现美国从诞生、成长到长成的重要历史进程与主流思想脉络。内容涵盖政治、社会、思想、科技、文化等诸方面,并配有精彩插图、文献摘录、人物小传等辅助资料,尽可能多侧面、多维度地保留历史本来的面貌。
印卡王室述评
¥44.50
本书是印卡人对自己帝国历代国王生平事迹和自己国家一切事物的叙述和评论。这部著作的素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作者母系亲属印卡王公对古国的回忆,二是作者自己从小在祖国耳闻目睹的情况,三是引录在他之前为秘鲁修史的西班牙著述者的记述。作者把三者有机地组织起来,全面记述了印卡帝国的历史和印卡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同时对于涉及的内容和西班牙作家著述的是非真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从而构成一部完整的“述评”。
征服的怒潮:1942—1944,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70.80
1942年6月初,求胜心切的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损失惨重,速战速决的愿望彻底破灭,太平洋战争自此转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阶段。 盟军吹响反攻的号角后,风光怡人的太平洋诸岛,从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到马绍尔群岛,都变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罗场。盟军为夺取这些战略要地,发起了史上不曾有过的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一望无际的舰队如汹涌的怒涛,冲击日军的岛链防线。有些岛屿只有不到十个守兵,而更多的岛屿不仅是天然的堡垒,更有重兵把守,固若金汤。明知生还的机会渺茫,无数士兵仍然怀着复杂的心情,投入了惨烈的战斗……终,一路向北推进的盟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从此东京时刻面临空袭威胁,日本多条海上要道也岌岌可危,任何战术成败都不会再撼动大局。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双方长达两年的岛屿争夺战中,揭示了真正左右全局胜负的深层因素。在《征服的怒潮》中,伊恩·托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凭借强大稳定的资源供给、军工产量和后勤保障,在这一阶段逐渐取得压倒性优势,到战争末段已是稳操胜券。然而,日本国内和军中不断宣扬和美化“玉碎”,要求部队甚至平民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战斗到底,至死方休。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日本统治者丧失斗志之前,还有150万日本军人和平民会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