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一周特价1.6-1.23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叶舒宪 等
促销价:¥46.99|¥168.00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玉成中国”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49元5本 殷墟甲骨岁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殷墟甲骨岁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李凤英著
¥58.80
祭祀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岁祭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岁祭是对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异族神、自然神的一种常祀。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法结合陈梦家的卜人分组法对收集到的2394例岁祭卜辞行分期、分类研究,发现:各期岁祭有着严谨的制度,体现在岁祭对象、用牲规格等方面;而其文例与特定的岁祭制度相表里,有着明显的规定性。 大乙、祖乙的岁祭始终受重视,而祖乙是最主要的受祭对象;先公、先妣的受祭位置在一至四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让位于先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祭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又表现出趋于简化的一面,第五期的岁祭完全成了一种极其简约的例行祭祀。
马王堆考古手记
马王堆考古手记
侯良;侯弋;
¥69.30
一座千年汉墓,三千件珍贵文物,一代文博人的艰难探索。《马王堆考古手记》真实还原当年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历程,以一手资料破除了流传甚广的谣言,以引人入胜的叙述回顾50年前发掘历程中的一波三折。 本书作者之一侯良,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工作的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侯良先生一生致力于马王堆的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考古文博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感。本书梳理了侯良先生留下的大量手稿、书稿和内部资料,并收录当年发掘现场的珍贵影像资料。 马王堆汉墓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可以衍生出独立的学问,如帛书、帛画、简牍、漆器等。本书由湖南博物院提供高清文物图片,带来仿佛亲临现场的观赏体验,更从博物馆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将文物背后的汉代生活世界娓娓道来。
49元5本 博物馆文物藏品及其档案管理实践
博物馆文物藏品及其档案管理实践
张兵趁
¥13.99
这是一部关于博物馆文物藏品及其档案管理实践研究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对博物馆、文物、博物馆藏品等概念予以界定,重点围绕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博物馆档案管理理论及业务工作,进一步讨论文物藏品档案、陈列展览档案、人事档案管理、安保工作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紧扣时代脉搏,本书还探索了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发展。本书理论观点新颖、论述深刻,全书内容翔实、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对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档案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49元5本 遗迹里的中国史
遗迹里的中国史
曲长涛
¥59.99
◎内容简介 6处大型遗迹,近300张遗迹及文物照片,跨越2000余年 ——讲述“何以中国” 本书选取了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等大型遗迹,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出土文物的溯源过程,涉及88位帝王及诸侯,收录近300张照片,包括考古现场、历史遗迹、文物真貌、遗失古籍、珍贵遗存、墓穴骸骨等。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考古遗迹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更轻松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并还原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
丁四新
¥47.40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比较全面地对出土道家文献及其思想行了研究,对于先秦道家哲学的研究和还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五章组成,主要研究了郭店简《老子》《太一生水》、上博简《恒先》《凡物流形》、马王堆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研究了楚简本《老子》的思想内涵及其特征,第二章讨论了《太一生水》的主要概念、命题、分篇及其学派性质等问题,第三章深检讨了《恒先》以“亘”和“亘先”为中心的两个关键概念,第四章以“一”和“道”为中心讨论了《凡物流形》的哲学思想,第五章着重论述了帛书《道原》的本体论思想。本书还包括两个附录,对《太一生水》《凡物流形》两篇竹书行了注译。 本书议论深,分析细致,新见迭出,是作者研究出土道家文献的重要著作,推动了早期道家哲学和先秦哲学研究的深展。
49元5本 国宝沉浮:聆听国宝的故事,国宝有话说
国宝沉浮:聆听国宝的故事,国宝有话说
高小龙
¥39.00
《国宝沉浮》一书以一件件文物为线索,描绘出隐藏于这些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屈辱历史、辗转历程,展示这些文物历经沉浮的非凡命运。全书在注重知识性、真实性的基础上,重兼顾文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力争生动、形象、易懂,涉及的文物也选择那些“国宝级” 的、知名度高的、确实流传经历曲折的。书中每一篇故事讲述一件或一批文物的曲折经历,并配有彩色照片, 以使读者更直观清晰地认识了解这些国宝。其中部分稿件曾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在《北京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刊载。
49元5本 国宝背后的故事
国宝背后的故事
《纵横》编委会
¥25.99
《纵横》自1983年创刊以来,以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努力发掘众所周知的任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跨越时空的广阔视角,纵览百年历史风云,横观人生社会百态。本书是对《纵横》杂志所收文章进行碎片化整理,汇集了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通过其独特侧面来述说历史。 1、国宝沉沦呐喊,魂牵中华大地。 2、从国宝的流失复归,到文物的挖掘研究,再到文博工作者的精神与追求。国宝的沉浮故事,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绵延不绝的发展历史。 3、阅读国宝故事,感受中华文化,体会国宝承载的深厚民族精神。
应县木塔“实习医生”手札
应县木塔“实习医生”手札
赵鹏、赵波、方国一
¥90.60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也是**的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塔,世界建筑奇迹。屹立近千年的应县木塔曾经历多次地震,更在近百年之中遭遇炮火及不当修缮,目前已经严重倾斜,残损颇多。 “绕了一个圈子,回过头来看当今木塔保护最基础的任务——木塔“生理”。那么,我们真正了解木塔了吗?了解得够深吗?应该如何从“文物医学”的视角认识现有“骨科”治疗方案呢?” 这本《应县木塔“实习医生”手札》即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2021届14名学员交出的一份答卷。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由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设立,2021届已是第5届。学员年龄在20~40多岁,包括高校师生、文物遗产保护人员、设计师、遗产地管理人员等。自2020年11月起,在培训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学员行了约1年的实地勘察,研究成果汇成本书。 本书从史料梳理、大木结构设计做法研究、佛塑及彩画工艺做法研究、保护工作棚设计构想等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2021届学员的工作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包含全面的研究角度、对中国营造学社珍贵史料的整理挖掘、利用先技术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X射线无损探伤、微损取样分析等)获取的丰富数据、深独到的分析,以及对未来保护工程技术的考虑等。本书是当前应县木塔保护研究的前沿成果,专业和文化并蓄,适合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阅读。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藏志(试读本)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藏志(试读本)
李浩主编
免费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藏志》收录北魏至明代墓志167方,以中古隋唐墓志为主,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布。地域上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地区,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组:一为士人墓志,如李百药、高崇文、高承恭等墓志,其中不乏重大史事的新记录,可补史传之阙、考察隋唐士族变迁等,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一为西域少数民族及华异族人墓志、塔铭,如唐吐谷浑公主墓志、回纥贵族墓志,以及甚为罕见的粟特人双语塔铭,均可藉以考订“异族之史、殊方之文”,由此展中西交通、民族学、唐代丝绸之路等多视角的研究。 墓志中颇多精品,其中不乏李阳冰、皇甫阅、董景仁、张楚昭等众多名家手笔,兼具书法艺术史的价值。 此次汇编出版,公布了全部拓本图版,并对每方墓志、志盖作了释文、标,以便读者参考利用。
49元5本 20 世纪黑龙江考古--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0 世纪黑龙江考古--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石岩著
¥58.80
本书以20世纪黑龙江地区的考古工作实践为基础,时间上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空间上以现代黑龙江境内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牡丹江、绥芬河流域三大区域为核心,总结和概括了一个世纪以来汇集的资料、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认识,并通过这些基础工作,探讨黑龙江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其逐渐发展的过程,证明了边疆地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贡献。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王世民编著
¥70.80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珍视和研究古代遗迹和遗物。在北宋时期, 形成了专门的学问——金石学。而现代考古学的出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国考古学正在经历黄金时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取得闪耀的成就。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灿若星斗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行编年,资料详实,叙述严谨,检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硕果累累,见证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49元5本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郑嘉励
¥52.80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考古笔记,作者以兼具感性气息与田野调查笔记的理性笔调,清晰而完整地呈现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与探寻之旅。全书分为四个篇章:考古记,重返考古发掘现场,还原第一线的遗址和墓葬发掘场景;田野记,讲述田野考察中的见闻与思考,传递考古工作的魅力与趣味;历史记,探析古迹与器物之奥秘,呈现一幅幅完整的历史图景;人生记,以淡笔写浓情,追忆那些无法忘怀的人与事,抒发对人间温情与善意的珍惜。这些朴素、真诚、热烈的文字,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考古工作的热情,试图在考古工作者与公众之间建立起知识、趣味、情感和思想的联结。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陈胜前
¥52.80
考古学具有大历史的宏观视角与长时段的时间尺度,有助于认识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与特。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华文明格局有四个显著特: 第一个是多元一体。这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广大与悠久。第二个是南北相依。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第四两个特代表中华文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向内陆发展,西北半壁与东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关系;另一个是向海洋发展,稻作农业向东亚其他地区以及东南亚、大洋洲地区扩散。中华文明不仅是农业文明,而且具有多元的文化基础,其来源就是史前时代形成的文化生态格局。这个文化生态格局由四个部分组成:以农耕为主的东南板块、以游牧为主的西北板块、处在两者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板块,以及海洋块板。四个板块之间的密切互动构成中华文明格局的基本框架。
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
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
许卫红,申珅
¥65.80
   兵马俑是大秦帝国实力与气度的象征,兵马俑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中生活过的证明,他们似秦帝国的一个个细胞,成为大秦帝国最鲜活的注解。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遗址发掘领队许卫红,30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寻亲迹”、研究秦史,在本书中,她为我们呈现了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诸多细微的发现,它们合力再现了秦代社会的鲜活图景:沿着秦俑家族枝散叶的脉络,能看到秦人怎样的创新和传承、现实与期望?“物勒工名”制度日臻完善,用“骨膏”修修补补的兵马俑,代表着秦人的务实还是监管部门的妥协?秦代本土怎样发达的漆器工艺技术支撑着匠人们制造出如此鲜活的彩色兵马俑?修建秦陵的究竟是哪三种人,他们的后勤保障是如何做到的?……     而跟随作者探索秦朝鲜活过往的步伐,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文物遗址背后秦朝的实相:强弩中的“绝绝子”反映了秦朝在军事方面对游牧民族怎样的追赶和超越?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到底是真是假,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弹性?“暴秦”对战死的士卒有一套严格的发丧流程,是否可为我们解一“秦国为何会统一天下”的疑惑?骊邑的发展壮大,为大秦帝国稳固全国统治做了哪些贡献……    这支沉睡了2200多年的地下军团,其千军万马的形象,气势宏大的军队阵容,无不彰显出秦王统御天下的威势和统御万世的雄心壮志。但武力征伐不代表秦文化,更不是中华文明,要真正看懂兵马俑,我们就不能局限于秦军所向披靡的军事传奇,而应该去多了解兵马俑及兵器所体现的包容性、多元性,这才是秦文化更真实的面貌。
以手抵心: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故事(精装版)
以手抵心: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故事(精装版)
韩童
¥76.80
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薪火相传,师徒同心;他们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信仰。本书作者——故宫摄影师韩童用多年拍摄的*手影像和多年的采访积累,深入讲述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掀起了近几年的文物、文化、历史、国学热潮。在这之后,修复师王津、王有亮、屈峰等人一度在网络上成为“网红”。本书的作者、摄影师正是文物修复部门的一员,在故宫修复部任专职摄影师。作者想通过只有故宫的“自己人”才能接触到的视角,拍摄和观察这些距离历史*近的大国工匠的生活方式——看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爱好,理解他们的惆怅,探索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连接点是什么……本书所展现的,是从工作中走出来,重新回归生活,再走入工作和他们的精神中去,更深入、更*的展示和探究大国工匠的精神动力和性格。摄影,仅仅是一个探索的手法。背后的故事将更加吸引人。
49元5本 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
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
郑嘉励
¥46.80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 本书以南宋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寻求田野和文献、考古学与历史学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
吕军辉
¥8.40
河南地区遗存有丰富的古塔文化资源,数量、价值均居全国前列。多年来,课题组成员在不同的工 作岗位上曾或多或少地参与过河南地区北魏、唐、宋、金、元、明、清等历代古塔的现状勘测、修缮保护 等工作。
让石头说话:中国史前石器研究
让石头说话:中国史前石器研究
陈胜前
¥77.40
石器是史前考古,尤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简称旧石器考古)最主要、最常见的研究材料。石器本不能说话,它之所以能“说话”,是因为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让石器说话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研究石器,仅仅端详或凝视是不够的。我们从石器上所得的认识,都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方法与材料行推理,建立完整的行为逻辑条。 本书通过对具体石器材料的研究,以带面,一方面,把石器考古的理论、方法与材料结合起来,而讨论史前人类社会的文化适应变迁,建立成功的范例;另一方面,试图以石器为视角,透视中国史前史。统合不同石器研究的是作者提炼出来的一套 “分层-关联的方法论”,研究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论是行之有效的。
49元5本 吴越国考古
吴越国考古
李晖达
¥46.80
吴越国,是五代时期统治两浙的地方政权,钱氏三世五王以善事中国、保境安民为基本策略,在五代乱世中打造了一片稳定的疆土。本书在以往数十年考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墓葬、碑碣志文、宗教、手工业、海外交流六个方面入手,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阐述吴越国范围内的考古成果与价值,展示丰富多元的五代时期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吴越国在中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
越国考古
越国考古
黄昊德;田正标;游晓蕾
¥106.80
越人源于浙江,越国始立于浙江,这也使得越国考古对于还原越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使其成为浙江夏商周考古的重点。本书依托土墩墓与石室土墩墓、越国王陵及贵族墓、原始瓷窑址发掘等*新考古成果,不但使越国起源、发展、争霸、衰落的历史脉络日渐清晰,而且也*地展现出越人的生活面貌,包括生产生活、葬俗,等等。书中还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了越人如何与中原文化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如何影响了越人的生活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系统*地展现了浙江越国考古工作的全貌。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