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一九四四年)卷下
¥19.99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凝聚了熊十力先生22多年心血,标志着熊十力哲学体系的*终完成。全书三卷曾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在重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四七年三月由该馆在上海重印。本书为下卷。


读经示要(一九四五年)卷三
¥19.99
《读经示要》是熊十力先生的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思想史专著,其体用不二的新易学思想贯穿其间。1945年12月由重庆南方印书馆出版。本书为*卷。


十力语要(一九四七年)卷三
¥19.99
《十力语要》四卷,陆续编定刊行。一九四七年湖北印《十力丛书》,才首次将四卷合成一体。熊氏之文化与哲学思想精华,俱见于斯。本书为第三卷。


生活不是梦
¥19.99
本书收录了《生活不是梦》《西郊一条街》《翟子卿》《夙愿》等梁晓声短篇作品,讲述了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们各自的理想与追求、命运的周折和大起大落;用一幕幕或团结互助,或欢喜闹剧的故事写尽了时代风云下苦苦经营的小人物们,在大环境中的苦与泪。即使面对生活的无奈与捉弄,依旧各自坚守、搏斗,展现了对幽微人性的窥探,充满了对社会的思考和期盼。


我的生命哲思
¥15.99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深度思考生命厚度与广度的散文作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回溯与感怀,又从时代、历史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多层面文化问题的批判与思考以及关于时代变迁发展的种种遐想。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他用同理心和同情心发出了对人性本质、人生坐标及成长的思考,我们从这本散文中得以窥见一个真实的梁晓声。


二十五史弹词辑注
¥19.99
二十五史弹词辑注,即《廿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为明代杨慎所作。该书以诗词结合之方法描述各朝各代之评述,文中意境极深传唱至今。全书共分十二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乡子、临江仙、清平乐、点绛唇、定风波、蝶恋花等词调及诗数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攒十字的诗句,每段末了则以一诗一词作结。其十字句式乃源於元代词话及明代的宝卷,实为有清北方鼓儿词之句型。


新唯识论(删定本,一九五三年)卷上
¥19.99
本书系作者于一九五一年底至一九五二年删节《新唯识论》语体文本而成,一九五三年印出。此据一九五三年印本整理。作者在是书中坚持了他一贯的“体用不二”思想。本书为上卷。


明心篇(一九五九年)
¥19.99
《明心篇》曾于一九五九年四月由龙门书局印行。作者原作《体用论》,末章《明心》因病未能完成。《体用论》出版之后,本论即以篇行世。本书原拟分《通义》、《要略》两部分,后一部分有目无文,主要讨论心性论和认识论问题。


复性书院讲录
¥19.99
马一浮(1883~1967),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 “新儒家三圣”。 其为学,在古代哲学、理学、文学、佛学方面造诣精深,儒释道会通一气,为一代儒宗。哲学上,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理学上,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义理名相论”则是马一浮独自发明的可以施之于教的对“六艺”义理的阐扬与发明,称之为新义理学说。 其为书,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儒家气象、道骨仙风、禅心佛理融会一炉,为书法大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1939年,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受聘为复性书院主讲,总持讲学事宜,复性书院设在四川省乐山县乌尤山的乌尤寺,风景绝佳。复性即复明仁义道德的善的本性。复性书院以讲明经术,注重义理,欲使学者知类通达,深造自得,养成刚大贞固之才为主旨。书院从1939年9月开始讲学,到1941年5月停止讲学,前后共一年零八个月。之后,书院就专事刻书。《复性书院讲录》共有六卷,是马一浮先生对书院学生所讲之全部讲稿。其中,卷一是总纲,告诫学者为学之目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卷二至卷六对多部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释。


马一浮之序
¥19.99
马一浮(1883~1967),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 “新儒家三圣”。 其为学,在古代哲学、理学、文学、佛学方面造诣精深,儒释道会通一气,为一代儒宗。哲学上,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理学上,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义理名相论”则是马一浮独自发明的可以施之于教的对“六艺”义理的阐扬与发明,称之为新义理学说。 其为书,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儒家气象、道骨仙风、禅心佛理融会一炉,为书法大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本书是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作序辑录。


中国历史讲话(一九三八年)
¥19.99
一九三八年春,熊十力避寇入川,给学生讲民族精神、种原及中国通史,“发扬民族精神,莫切于史。”!*二十七年整理出《中国历史讲话》,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石印行世。


韩非子评论(一九四九年)
¥19.99
《摧惑显宗记》即是《初续》中之长文《新论平章儒佛诸大问题之申述》的扩大。是文乃是对印顺法师一九四八年夏发表的《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的反批评,与三十年代的《破破新唯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本书扩大的部分,一是在书前增写的一万字,对《新唯识论》体系作了概要性叙述;二是在书后附录了熊氏《与诸生谈新唯识论》大要和《为诸生授新唯识论开讲词》两文,相当于《新唯识论》的一个提纲,所以显得格外重要。作者于一九五〇年在北京改写出版了本书。


过去的生命
¥19.99
《过去的生命》为诗集,收录二十九篇,为“苦雨斋小书之五”,语言纯真清澈、平和蔼然,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这里所收集的三十多篇东西,是我所写的诗的一切。我称他为诗,因为觉得这些的写法与我的普通的散文有点不同。我不知道中国的新诗应该怎么样才是,我却知道我无论如何总不是个诗人,现在“诗”这个字不过是假借了来,当作我自己的一种市语罢了。其中二十六篇,曾收在《雪朝》第二集中,末尾七篇是新加入的,就用了第十二篇《过去的生命》做了全书的名字。这些“诗”的文句都是散文的,内中的意思也很平凡,所以拿去当真正的诗看当然要很失望,但如算他是别种的散文小品,我相信能够表现出当时的情意,亦即是过去的生命,与我所写的普通散文没有什么不同。因为这样缘故,我觉得还可以把他收入《苦雨斋小书》的里边,未必是什么敝帚自珍的意思,若是献丑狂(exhibitionism)呢,那与天下滔滔的文士一样,多少怕有一点儿罢?“——周作人


马一浮之书札(第*卷)
¥19.99
马一浮(1883~1967),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 “新儒家三圣”。 其为学,在古代哲学、理学、文学、佛学方面造诣精深,儒释道会通一气,为一代儒宗。哲学上,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理学上,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义理名相论”则是马一浮独自发明的可以施之于教的对“六艺”义理的阐扬与发明,称之为新义理学说。 其为书,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儒家气象、道骨仙风、禅心佛理融会一炉,为书法大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本书是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的书札*卷。


破破新唯识论(一九三三年)
¥19.99
《破破新唯识论》是一部论战性的学术著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出版不久,很快就引起了南京支那内学院的回应。刘定权(衡如)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在内院年刊内学第六辑发表《破新唯识论》。作者遂于一九三三年二月出版了这部著作反驳刘著。


十力论学语辑略(一九三五年)
¥19.99
《十力论学语辑略》是熊十力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年间论学语录、书札的汇集,于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日由北京出版社印刷、发行。


存斋随笔(一九六三年)
¥19.99
《存斋随笔》写于一九六三年。本书主要是解释佛教的十二缘生,同时又批评了佛家的性相、体用割裂之说,*后又论列佛家戒定慧三学,发挥己意。


无障碍精读版-狼毫笔的来历
¥24.80
本书是洪汛涛先生的童话作品集,精选《狼毫笔的来历》《夹竹桃》《斑鸠回家》《破缸记》等多篇童话精品。其中《狼毫笔的来历》讲述了村落周围鼠类泛滥,黄鼠狼与其他动物联合起来,设计陷害它,黄鼠狼含冤而死。死前它留下一个遗愿,希望它死后人们能用它的毛制笔,用来书写真理和事实。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希腊神话
¥24.80
希腊神话,即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神话起初口耳相传,后来见于书面文字。它的早期的传世文献当推《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中除了主体故事外,还提及了许多其他的神话故事,那些故事显然在当时已是广为流传、普遍知晓的。在荷马之后不久,有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的长诗《神谱》,简明扼要地记述了许多神话故事,并且力图将那些故事谱系化。 古希腊悲剧基本上都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是作家对那些神话故事的现实理解的戏剧体现。公元前三世纪之后,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学者们在对古典作品的收集和注疏中,对古希腊神话的收集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诗人则在学识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神话典故。


志摩的诗(上)
¥19.99
《志摩的诗》主要内容包括: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落叶小唱、为谁、问谁、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去吧、一星弱火、为要寻一个明星、不再是我的乖乖、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我有一个恋爱、无题、夜半松风、月下雷峰影片沪杭车中等等


翡冷翠的一夜(上)
¥19.99
该作品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收录了他1925-1927年创作的作品。1924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识并热恋,但招致了社会和家庭的反对和非议,他俩全然不顾却也难以解决,怀着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于1925年出国欧游。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罗伦萨)住了一段时间,将他的伤悲感触托付纸笔,既有一些译诗,又有异乡他国生活感受的诗作,同时还有不少爱情诗篇,记叙了他与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澜,热烈的感情,无法摆脱的痛苦。另外,时值革命运动兴起,也写了不少揭露军阀血腥罪行的批判作品,而后思想起了“波折”,风格变得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总体思想比较灰暗,但也有少量调子比较积极明朗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