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戏剧演进史(下册)
¥51.00
《中国戏剧演进史》从中国戏剧产生之初开始讲述,包括中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及演进,然后系统论述了包括宋金北曲杂剧、元杂剧、明代及清代戏曲等,同时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内极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剧作家等内容,使读者能够通过本书系统、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脉络及其中的各种重要问题。

王芷章文集
¥35.20
本书是由王芷章的女儿王维丽及其女婿李庆元整理的,收录了王先生的《腔调考原》《中国戏曲声腔丛考》《清升平署曲本目录》,以及王芷章先生从1942年到1949年长达八年的日记。其中王先生的戏曲研究论著——《腔调考原》《中国戏曲声腔丛考》《清升平署曲本目录》,均是在大量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在当年出版后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我们集中将其收录在一本书中,对于今天的戏曲研究者仍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王芷章日记记录了他在国内战争时期,奔走各处、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他积极参与救亡运动中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是首次整理出版,对于系统研究王芷章先生的戏曲理论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猴王”是怎样炼成的(集邮文化丛书)
¥28.38
本书是一位业余作者创作的带有“邮味”的纪实文学小说,讲述了一位小人物收藏猴票的曲折经历,描述了他从普通邮人成长为“猴王”的艰辛历程,是作者对生肖猴票价值的独特感受与体悟。既有收藏情怀,又有欣赏雅兴,更有对集邮的挚爱与执着。写人记事,带出性情;说邮谈票,满怀深情;品事聊物,俱见风情。文字风趣灵动,情节一波三折。


中国古代戏剧科诨发展史
¥39.99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戏剧科诨的起源与发展,对科诨的种类进行了梳理,理清了各类科诨在中国古代戏剧中的运用情况及发展脉络,阐释了杂剧、南戏、传奇中的科诨特点及相互影响,发现了科诨的发展与戏剧发展的同步调关系。


内蒙古话剧创作问题研究:1976—2016
¥14.00
本书系对内蒙古40年间(1976-2016),本土原创话剧创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困境,以及创作的出路,所行的研究。本书同时对内蒙古60年话剧年鉴,行了资料收集与整理,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是*本对内蒙古新时期以来的本土话剧创作情况行总结的专著,并附有创作年鉴,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8.54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包含尼采写作生涯后一年(1888年)里完成的两部独立著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瓦格纳》,根据科利/蒙提那里编辑的十五卷本考订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译出。 中文版力求严格对应于原著。文中注释分为“编注”和“译注”两种。“编注”是译者根据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14卷第381—528页(对科利版第6卷的注解)译出的,补入正文相应文字中,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研究。


红色娘子军——中国戏剧发展纵论
¥28.22
《红色娘子军》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本书依据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中国现代戏剧课程整理而成,以《红色娘子军》为主线,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掰开揉碎,细致入微,来让大家深味什么叫戏剧,以及跟戏剧有关的一切。《红色娘子军》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报告文学、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芭蕾舞剧、话剧、京剧、琼剧、广播剧等等。

中国戏剧话剧观感
¥2.98
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并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图片阐述中国戏剧话剧艺术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我国戏剧话剧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我国戏剧话剧艺术的发展脉络。

大曲:古代鸾歌凤舞
¥2.00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清代花部戏研究
¥30.39
本书为中国戏剧学丛刊(辑)第六种,主要介绍花部戏在清代的兴盛与衰变。花部戏是中国戏曲由雅到俗的重大转变,花部戏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等,又谓之“乱弹”,其观众主要是普通老百姓,演出地点集中在集市、庙会、广场、营业性戏馆等,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较为兴盛。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就花部戏形成原因、主要腔调以及花部戏与雅部戏竞争之间过程做了概貌性阐述,重点论述了扬州花部与北京花部的演出与演员情况以及花部剧作与其艺术成就。下编就二百多种花部剧目做了摘要性的介绍,主要介绍其出处、情节、作者,并对该剧目的思想与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本书是国内较少研究花部的著作,除清代焦循《花部论曲三种》之外,目前还未出现集中研究花部戏曲的著作。因此,此书是花部戏研究开拓性论著。


史诗《东方红》创作者口述史
¥15.42
《史诗<东方红>创作者口述史》中采访的人物既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主创人员,又是新中国与新文化的风流人物,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构成了多声部话语,映照中蕴含共性,碰撞中引发思考,批评中富有建设。访谈录呈现了《东方红》的生产背景、创作规律、文本解读、传播过程,以及宏观和微观的文化演进轨迹,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资佐证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当下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戏剧比赛组织活动读本
¥6.8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核心是“全面”,即追求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其内容是“五位一体”,即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散曲奇葩
¥5.00
本书主要指散曲历史与艺术特色。包括元初期散曲[(元初散曲三流:志情文学 花间文学 市井文学)(豪放之潮 雅化之流)(元好问 杜仁杰 刘秉忠 杨果 商道 商挺 关汉卿 马致远 王实甫 王小军 白朴 胡祗 王恽 王和卿 庾天锡 卢挚 姚燧)]元中期散曲(郑光祖 睢景臣 乔吉 张可久 冯子振 曾瑞 王伯成)元后期散曲[(张养浩 刘时中 徐再思 白贲 沈和 贯云石 薛昂夫 钟嗣成 周文质 睢景臣 周德清 杨朝英 刘庭信 汪元亨)。

赣江好戏
¥2.00
本书主要指江西戏曲种类与艺术。包括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等,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古戏经典
¥5.96
本书主要指四大古典悲剧与喜剧。包括四大古典悲剧、四大古典喜剧,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粤琼戏话
¥5.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洛神
¥11.57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才华出众,深为曹操所钟爱。曹操死后,曹丕继魏王位,后又称帝,在政治上对曹植频加迫害,使他过着不安定的生活,才干也无法施展。曹丕的妻子甄后,平素爱读曹植诗篇,同情曹植处境,加上自己日渐失宠,彼此同病相怜,无形中成为诗朋知己,因而也被卷入曹氏兄弟权力斗争之中。她忍辱负重,力求曹氏兄弟和好,继承曹操遗志,完成统一大业,却因此也受曹丕迫害,含恨死去。后来曹植路经洛水,怀念甄后,梦见洛神踏波来会,诵读曹植诗作,并赠明珰而别。曹植醒来,感慨万端,写《洛神赋》抒发情怀。


中华大IP: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新生与反思
¥26.60
《中华大IP: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新生与反思》是一本探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如何对传统戏曲行有效保护和较好传承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了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国家一级导演刘翼、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中国戏曲学院胡娜博士等专家学者的二十篇优秀论文。 《中华大IP: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新生与反思》分为四部分:*部分,传统戏曲遭遇互联网 时代 ;第二部分,跨文化与跨媒体:互联网 时代的戏曲传播新趋向 ;第三部分,互联网 背景下地方戏曲的发展;第四部分互联网 时代的戏曲教育。 《中华大IP: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新生与反思》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传统戏曲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对黄梅戏、豫剧、川剧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行了分别研究。


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
¥28.00
本书由“绪论”“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本体论”“乡土市井中的民间艺术家”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概述了乡土文化、市井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评剧是乡土市井文化联姻的结果这一命题。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本体论着重论述了评剧在乡土文化里形成、在城市且流布四方的过程中对市井文化的沾染,以及“土疙瘩”成精过程中精英文化对其的染指与政治规训。乡土市井中的民间艺术家着重介绍了在评剧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其中包括评剧创始人、民间“戏圣”成兆才,以白玉霜为代表的评剧“四大名旦”以及评剧白派第二代传承人小白玉霜、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及其黄金搭档赵丽蓉。与此同时,本书还介绍了20世纪评剧新派传人谷文月主演的颇具影响力的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


越调与三国文化
¥25.00
河南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至今保留有众多三国遗迹,还有那说不完、唱不尽的三国故事。 本书聚焦河南越调与三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国戏曲与三国文化渊源久远,三国故事蕴含的英雄主义、智慧文化与伦理德道内涵高度契合戏曲所承载的高台教化精神旨归。各地戏曲尤其是比较古老的、行当齐全的地方大戏多有演出三国戏的传统。 三国戏已成为河南越调的一个品牌,在越调发展与剧种风格特色的确立中,具有深层的精神性指标价值。可以说三国文化成就了越调的再度辉煌,越调也丰富了三国文化。


秦腔与丝路文化
¥23.00
秦腔流传西北大地,展现西部风情,其传播区域叠加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之上,融汇东西文化充分交融的因子,中西合璧,活力四射。 秦腔又属梆子腔,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形成过程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而这一切,正与它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上具有紧密联系。它的出现与流传,既是丝路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戏曲本身包容性的具体体现。